护理伦理学线下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
2023-12-15张辛雨张馨梅田红梅张微竹
邓 力,张辛雨,张馨梅,田红梅,张微竹
(1.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四川 南充 637000;2.川北医学院护理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3.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4.川北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0)
2019年10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文件)将一流本科课程划分为以下5类: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护理伦理学课程组根据课程在本校培养方案中的地位、课程特性及教育部对一流课程的分类,对本课程进行了线下一流课程建设[2]。现将课程建设情况介绍如下。
1 课程建设措施
1.1打造优质教学团队 (1)加强护教协同,深化院校合作。学院专任教师定期下临床,参加临床科室的查房、病案讨论、临床带教等工作,防止教学与临床脱节;定期召开院校教学研讨会;定期邀请医院临床护理专家参与专任教师备课,进行临床案例指导,促进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2)定期外出培训,赋能教师团队。定期送教师参加一流课程建设相关内容的讲座和培训,学习优秀一流课程建设经验。(3)专家一对一督导,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1.2更新教学理念与课程目标 一流课程目标是育人性与综合性的统一[3],体现“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的综合目标[4]。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5]上的精神,本次课程设置了如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1)知识目标:熟知护理伦理学的理论基础、规范体系,能阐述护理实践领域中的伦理原则和基本方法,掌握临床具体工作中的伦理道德要求。(2)能力目标:能正确运用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原则、规范来指导护理实践。(3)思政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哲学思想、锐辨思维、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观的优秀护理人才[6]。
1.3整合教学内容,强化思政引领 (1)课程内部重复内容进行整合。如第三章护理伦理规范和第四章护患关系中的伦理道德均有护患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2)课程与课程间的整合。如将护理科研中的伦理道德与护理研究课程进行整合,将护患关系伦理道德与护理美学与修养课程进行整合,将基础护理中的伦理道德与护理学基础课程进行整合,将临床护理道德与内、外、妇、儿等专业课程进行整合。(3)把课程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联系,注重人生观、大美德观、大健康观、辩证思维和哲学思想的培养塑造[7]。编写了思政素材库,通过结合名人事迹、书籍故事、伦理剧影片、典型临床案例、格言警句等方式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力求培养有温度的优秀护理人才。
1.4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 (1)案例贯穿法:如讲解第三章护理伦理学的规范体系,上课时教师首先给学生抛出“缝肛门事件”案例,让学生对案例中护士的行为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给出的意见归纳为2个字:违规。接下来讲解第三章具体内容。讲解完成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回到案例中,运用伦理原则、规范和范畴的具体内容,完成对案例中护士行为的系统分析。这种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案例的初始分析和学习伦理知识后的系统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提升对问题的分析能力。(2)翻转课堂讨论法: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组5~6名。课前将案例和提纲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课堂中围绕问题组织讨论,对案例所涉及伦理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同时引导学生表达其职业观和价值理念。(3)课堂辩论法:每个班级推选8名学生担任辩论成员,1名主持人和2名计时计分工作人员,其余学生作为自由辩论应援团,围绕“是否将实情告知癌症患者本人”和“晚期癌症患者应继续治疗还是转入临终关怀病房”2个辩题展开辩论,教师最后围绕辩论过程中的课程知识、职业情感、合作精神、法律意识、哲学问题和国情实事等进行点评总结。(4)临床调研活动法:教师与各基地医院各科室沟通协商后,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组10人左右,让学生深入临床各科室围绕护患冲突常见原因进行深入开放式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分别进行汇报,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教师归纳总结。此教学方法融合实践育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念,注重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科研育人三位一体,将护生带到医务工作者、患者面前,提升了护生的共情、沟通、认知、洞察、关怀等能力[8]。(5)情景表演法:课前将伦理情景发给学生做准备,课堂请学生上台表演,教师根据情景引导学生结合课堂理论进行伦理分析。学生们表示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1.5丰富线上教学资源,编撰护理伦理案例集 课程组依托泛雅学习通在线教学资源平台,上传课件和优秀课程资料,在平台分享经典伦理影视剧和临床案例供学生线上学习;创建线上作业题库,客观题由系统自动批阅,主观题由学生互改,教师线上答疑解惑;编撰护理伦理临床案例集并运用于课堂,使学生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培养同理心,提高职业认同感和责任心。
1.6形成性多元考核、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 采用“平时+期末”综合考核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平时成绩构成灵活多样,如微视频策划案及成品、临床调研报告、课堂表现等,期末考试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减少记忆型试题比例,增加理解型题和临床案例综合应用题比例,以达到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2 实践效果验证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评估上述教学实践效果。(1)2018-2022年收集的针对教师授课情况评价:学生评价平均分为95.7分;同行评价平均分为92.6分;督导组评价平均分为95.8分。(2)2018-2022年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的均值为70.0、73.0、73.0、74.5、77.0分,5年共有8名学生期末综合成绩低于60分。(3)课程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伦理学一流课程建设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包括10个条目。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护理本科生对护理伦理学线下一流课程建设的满意度调查[n(%),n=505]
3 讨 论
3.1教法创优创新,学生学习效果满意 本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本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为91.7%。学生认为角色扮演、微视频展示、情景表演、案例讨论、课堂辩论等方式使本来沉闷的教学课堂一下活跃起来了,仿佛整堂课在轻松愉悦的玩乐中就结束了,学生不再有打瞌睡、玩手机的机会,关键知识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就内化于心,轻松掌握了。从学生连续5年的期末综合平均成绩均在70分以上,呈上升趋势,90.9%的学生认为课程实施措施拓展了他们的学习深度和广度。课程组根据当下学生的学情特点,只在学习平台上传有关课件、分享有关影片、提供相关学习网站等,学习这部分内容不做任务硬性要求,只在课后练习题方面给予任务型提交,当学习压力减轻之后,反而学生的主动性还提高了,起到了“欲擒故纵”的效果,有91.5%的学生认为线上资源对他们的学习很有帮助。
3.2充分融合临床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的临床实践融合体现在课堂案例教学法、课中案例讨论、课后临床调研等方面,尤其是在课后走出校门进行临床和社会实践调查的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有96.4%的学生认为进行临床和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对学习很有帮助,不仅提升了临床思辨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还激发了他们的科研思维。这种实践模式不仅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使理论和临床充分融合,拓展了学生的临床运用思维,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大大提升,还使学生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与患者和医务工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3思政元素的充分融入,有利于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 本调查结果显示,94.9%的学生认为思政元素的充分融入有助于提升个人思政素养和综合素质。我国护理专业人文课程少于护理教育总课程的12%[9],学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的时间有限。护理伦理学属于专业类人文课程,与思政联系很紧密,在培养学生政治教育和护理人文素养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在课程中全面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融入职业信念、专业理想等教育[10],有利于对护生进行政治、人格、情怀、价值观等多方位的培养,以求达到培养出“政治强、哲学通、人格正、情怀深、思维新”的、有温度的优秀护理人才的目标[11]。
4 教学反思
“双万计划”的提出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新挑战[12]。怎么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渠道实现育人功能最大化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13]。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是反映出了一些问题。首先,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反映教学方法多样,内容丰富,课程很有意义,但是自主学习任务较重,部分内容需要课后完成,如临床调研、制作微视频等占用大量休息时间。教师也反映,有些学生作业完成质量欠佳,有只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之嫌;在课堂组织方面,案例讨论、情景表演等方式不能兼顾所有人,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且在组织策划上还有待提高。有研究显示,本科生在学习性投入上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14]。一流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向上的过程,今后将围绕一流课程建设“两性一度”[15]的基本特征,持续改进,真正实现一流课程的内涵式发展,稳步推进“一人一课一精品”[16]课程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