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张仲景原著及历代文献的中药煎前浸泡问题探讨❋

2023-12-15闫方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年10期
关键词:煎药仲景汤剂

姜 侠,闫方杰,刘 莹

(1.滨州医学院,山东烟台 264003;2.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烟台 264199)

现代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一般要求在煎前浸泡,并且明确规定了浸泡时间不少于30 min[1]。近年来,随着煎药机的普及应用,机器代煎药因其服用方便、携带便捷等优势,受到了众多患者的认可。但机器代煎药也有不少缺点,而且往往与药物的浸泡有关。如果在煎药前不对饮片进行浸泡或者浸泡时间过短,可能会导致中药的有效成分不能完全发挥作用;而如果浸泡时间过长,则可能会引起药材霉败或者药物的有效成分发生酶解,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药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浸泡是中药煎煮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成书于两汉之末的《伤寒杂病论》中,对汤剂在制备过程中的煎煮次数、用水种类、煎煮时间、煎取量、用水量和耗水量等都有明确规定,是中药汤剂制备发展历史中前期的典型代表,但《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未提及煎药容器、煎药前药物浸泡,对煎药火力大小也描述甚少。这种详略差异表明,张仲景在著书时认为煎药容器及煎药火候已有普遍的社会共识,煎药前不需进行浸泡也是同理。本文从张仲景的原著入手,对历代中药煎前浸泡问题进行文献梳理,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1 仲景原文中并未要求煎前浸泡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原文的方后注中,对方剂的煎药方法多描述为“上X味,以水X升,煮取X升,去滓,温服X升”。从以上描述中可以看出,仲景时代煎药是以药物加水后直接上火煎取,这表明汉代以及汉之前中药煎煮并无提前浸泡之说。

张仲景原著中出现过“浸”“泡”“渍”等字眼,如《伤寒论》第338条中所用乌梅需以苦酒渍一宿,《金匮要略》中的防己地黄汤以酒浸四药一宿,调胃承气汤及抵当汤中的大黄以“酒浸”之,等等,然此“浸泡”非彼“浸泡”,应属炮制的工艺,是直接制备之法,相当于现代中药饮片中的醋乌梅、酒地黄等,并非煎前浸泡的汤剂制备程序。又如百合一药,《金匮要略》中的百合类方(如百合知母汤方、百合地黄汤、百合鸡子汤方、滑石代赭汤方、百合洗方等)中均将百合提前浸泡一宿,若浸泡时间过短,不能除其上沫,那么病人药服后可能出现心烦等不适症状,即《金匮玉函经·卷七》所云“凡煎药,皆去沫,沫浊难饮,令人烦”[2],麻黄、葛根在入药时需“先煮一二沸,去上沫”也是沫能令人烦的原因[3]。同理,栀子厚朴汤、四逆散中的枳实以“水浸”或“水渍”,桂枝麻黄各半汤中的杏仁以“汤浸”,葛根加半夏汤中的葛根、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中的麻黄均以“汤泡”,这些对单味药的处理均应是后世的炮制方法,而非煎药前的浸泡程序。

仲景原著中未提及中药煎前浸泡的原因,笔者认为可能与以下内容有关:

一是仲景沿袭了前代的中药煎煮方法。如《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煎药器具、溶媒、火候、方法等内容[4],但无煎前浸泡的相关记载。半夏汤的制备方法应该是《黄帝内经》原文中最具代表性的,如《灵枢·邪客》所云,“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由此可以看出《黄帝内经》时代是水沸后再下药煎煮,无煎前浸泡的记载。

二是仲景时代煎药时间较长。仲景时代缺少精确的计时工具,包括煎药时间亦未有明确记载,多以消水量(加水量减去煮取量)来计算,如小柴胡汤的“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煎药时间即是耗掉九升水的时间,根据笔者实验大概估算为86 min[5],与现今行业普遍的煮沸后再煎煮20~30 min,每剂药一般煎煮两次(合计约60 min)相比,显然仲景原著的煎药时间更长,延长的煎药时间无形中起到了浸泡的作用。因此,虽然原著中不要求煎前浸泡,但药材的浸水时间与今天相比反而更长,而且这种煎药方式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依然采用这种消水法来计算煎药时间,如“用水五盅,煎汁三盅,先温服一盅”[6]的记录。

三是仲景对部分药物进行了“先煮”的特殊处理。仲景已考虑到部分药物不浸泡或浸水时间短会影响药效的作用,这类药主要集中在麻黄、葛根等在方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部分药物,解决的办法是采用“先煮”之法,即增加此类特殊药物的浸水时间,不是此类特殊药物的则不做煎前浸泡要求。由表1可以看出,仲景对部分药物的“先煮”处理,增加的药物浸水时间大概是15~50 min,与现行的提前浸泡30 min相比,不会降低药物的临床功效。

2 仲景之后药物煎前浸泡的文献考察

2.1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药物煎前浸泡的初次提出

仲景之后至唐之前,中药的煎煮方法未有大的改变。南朝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是此时期的代表性著作,书中对药物的采集、修治、配伍、用量、不同剂型的制备方法等有详细记载,比如对汤剂的制作方法记载为“凡煮汤,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数依方多少,大略廿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为率”[7]。书中对中药汤剂煎取的诸多问题都进行了初步的说明,如规范了煎药时火候的大小,明确了煎药时药材的重量与加水量和煎出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但未提及煎前浸泡。

至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承袭陶弘景,集唐以前中医药理论之大成,对汤剂制备过程中的火候大小、煎煮次数、用水量等因素都有较为规范的记载[8]。同时,书中提出个别药物根据病情需要需提前浸泡,如《卷十三·心劳第三》中的使用大黄泄热汤时,为了加强此方的泻下通便的功效,把大黄提前用水浸泡一宿,目的是药材软化后能使大黄的药性溶出增加;《卷九·发汗汤第五》记载的雪煎方,麻黄用量很大,为了使方中的麻黄药性尽出,需提前用雪水将其渍三宿,但此时方中的大黄与麻黄相比用量较少,已不做特殊处理;又如《卷十九·补肾第八》中所记人参汤,在煎煮前要以东流水先将所有药物提前泡渍半日后,再用三年陈芦梢煎药等[9]25。说明以《备急千金要方》为代表的唐代中医学著作中已初步认识到煎前浸泡的问题,但尚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形成完善的理论。

2.2 宋金元时期:变革为煮散法后特殊药物有煎前浸泡要求

宋金元时期中药煎煮发生了重大变革,“以汤为煮散”,强调煎药时间与火候。《太平圣惠方》中有两处提及煎药前的浸泡操作:一是使用槟榔治疗骨蒸潮热时,因药材的质地坚硬,为了促使饮片的软化,提出用童便提前浸泡,以利于药性的煎出[9]23;二是使用恒山、秫米、竹叶、石膏治疗疟疾时以水浸四药一宿,加强药物调和阴阳、和解半表半里的作用,以达到解疟的治疗目的。其后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沿袭了《太平圣惠方》之说,更加明确地规范了汤剂制备时药材量与加水量和煎出量的比例关系[10],但也未将煎前浸泡规范到煎药程序中。

元代煎药方法解说较为详细的代表性著作是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他将不同功效的方剂,分类出相应的煎药火候和时间,但未提及煎前浸泡之说。

2.3 明清时期:未提煎前浸泡,先煎君药之法昙花一现

煮散之法到了明清时期逐渐式微,中药饮片的煎煮又成为主流。成书于明代的《伤寒六书》中明确提出了“主病之药先煎”的理论[11],其后缪希雍所著的《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将其理论进行了丰富,原文中记载“凡煎汤剂,必先以主治之为君药,先煮数沸,然后下余药,文火缓缓熬之得所”[12],提出了“为君之药俱宜先煎”之论。缪希雍在《炮炙大法》中的《煎药则例》部分对中药煎药法进行了详细记载,代表了明代普遍盛行的煎药方法,且所记述的汤药制备方法大部分一直流传至今仍在使用,但书中记载的先煎君药之法在当今多已不遵。先煎君药与仲景的“先煮”之法有类似之处,但与煎前浸泡有明显区别。

汪昂所撰的《医方集解》是清代的方剂学代表著作,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方剂学》教材编写的重要参考资料,其著述中亦未涉及煎前浸泡问题。由此可见,明清时期中药饮片的制备方法与古汤剂的煎煮方式实质上是一致的[8]。

综上,中药煎煮之法从先秦时期开始发端,至汉末仲景之时较为完善,后经历代医家改良补充,在经历了先煮之法、部分药物煎前浸泡、煮散法及先煎君药之法的不同探索思路之后,至清末均未形成现代中药煎前浸泡的理论。究其原因,汉唐时期的方剂在浓缩倍量和煎煮时间方面都高于后世,药物的浸水时间远高于现代煮法,煎前无浸泡亦影响不大;宋金元时期多用煮散,故加水量少,煎煮时间与浸水时间也降低,但因散剂药材与水的接触面积增大,煎前无浸泡应不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明清时期饮片汤剂的浓缩倍量约为2倍,煎煮时间大多在0.5~1 h[13],这两个数值与现代中药煎煮的流程更接近,但煎前未浸泡是否会影响药效,目前尚无定论。

3 现代研究对煎前浸泡技术的论述

3.1 对煎前浸泡持支持观点

有学者研究表明浸泡时间延长,煎出有效成分增多;煎煮时间延长,有效成分增加幅度不大[14],这种观点认为煎前浸泡对方剂的功效作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具体浸泡多长时间较为适宜,不同的研究者结论有所差异,如雷凯君等[15]认为中药饮片浸泡30 min更有利于水溶性有效成分的煎出;而刘莹等认为小建中汤[16]及大柴胡汤[17]中的芍药苷、半夏泻心汤中的黄芩苷[18]的含量,不浸泡与浸泡20、40、60 min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与浸泡120 min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但若药材浸泡2 h,会不会影响药材的质量,也引起研究者的不同意见,如闵云山认为中药饮片的煎前浸水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可能又会导致中药材中的苷类成分酶解或酶败[19],他主张根据药材的不同质地来确定其浸泡时间的长短,如对花、叶、茎等质地较轻、密度较小的中药材可浸泡20~30 min,而根(茎)、种子、果实等质地较重、密度较大的中药材可浸泡60 min。以上支持煎前浸泡的研究均集中在某一个单方或某药物单一成分的研究上,尚未对浸泡的具体时间提出行业共识。

3.2 对煎前浸泡持反对观点

有学者对煎前浸泡持反对观点,认为煎前浸泡的临床意义不明显,如张家成等[20]认为中药饮片中部分有效成分的溶出与煎前浸泡时间的长短无明显关联。他通过对旋覆代赭汤的研究发现,方中5种有效成分的煮出量与浸泡时间并不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煎前浸泡时间的长短基本不影响旋覆代赭汤在实验条件下(煎煮时间30 min,加水量6倍药重,高压煎煮)人参和甘草的有效成分溶出量。目前对此方面的研究较少,此结论在其他方剂中的结论是否一致,有待学者们的继续深入研究。

4 结语

4.1 煎前浸泡缺乏理论依据

自仲景至清代,中药煎煮的方法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历代医家对煎煮用水、火候、加水量、煎药次数等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形成了中药煎煮的规范性操作,但唯独煎前浸泡没有完善的理论支持。在中医学发展之初,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医家对个别的特殊药物提出的“浸”“泡”类操作,这些方法是在中药炮制理论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提出的,可以认为是对中药炮制的补充手段。在现代技术研究中,也有支持、反对煎前浸泡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结果。从目前的文献研究来看,煎前浸泡这一做法缺乏理论支持。

4.2 复方的煎前浸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问题

《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提出了煎前浸泡这一规范做法,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药包括花、叶、茎、根、根茎、种子、果实等不同类型的药材,而方剂是由多种类型的药材构成的复合体,方剂中各种药材的浸泡时间要求各不相同,如满足对根茎类的浸泡时间,则花叶类可能会出现药物酶解或酶败;若满足花叶类的浸泡时间,则根茎类有效成分又不能充分释出,达不到煎前浸泡的目的。

4.3 对煎前浸泡的重新审视

通过对古代特别是仲景原著中煎煮方法文献的研究,并没有找到煎前浸泡规范的理论依据。中药煎前是否需要浸泡?若浸泡需多长时间更为适宜?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节约时间就能创造更多价值的今天,这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对中药煎前统一浸泡不少于30 min这一做法,笔者认为需要进行重新审视,并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煎药仲景汤剂
传统中药制剂丸、散、汤剂的研究现状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伤寒论》对于现代中药汤剂制作的启示
为老父煎药(外三首)
试析仲景《金匮要略》下法的应用特点
如何计算煎药的时间
中医院中药煎药室医院感染源的识别及应对措施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溶石汤剂治疗胆结石46例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