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卷调查的《周易》英译与对外传播研究
2023-12-14邹煜雯季红琴
邹煜雯,季红琴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周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重要的文化典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既是一部占卜之书,也是一部体现中国古代祖先智慧的哲学巨著,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世界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为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古籍之一,早在17世纪西方传教士就开始翻译和传播该书。他们为了传教需要,试图在《易经》(1)《易经》在此处及后文均指《周易》。里找到《圣经》的印迹,证明基督教与儒教并行不悖”[1]。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周易》英译本的现有研究局限于学术界,外国受众对《周易》英译本的接受情况并不明朗,因此有必要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外国受众对于《周易》英译本的接受实况,在此基础上找出不足,总结经验,并研究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期提升《周易》英译的质量和对外传播的效果。
1 问卷设计说明
为了获得外国受众对《周易》英译本的评价现状,掌握客观真实的数据,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外国受众对《周易》英译本的接受实况。本次问卷调查均通过线上进行,调查的渠道为SurveySwap问卷调查平台和Facebook问卷互填小组。本研究问卷调查的受试者具有随机性。本研究调查问卷包含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外国受众的文化背景及其对于《周易》英译本阅读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外国受众对《周易》英译本质量的接受与期待;第四部分是外国受众对《周易》英译本呈现形式评价与接受。问卷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受访者的国籍覆盖了五大洲,其中来自欧洲国家的调查对象最多,共89人(占比49%);其次是北美洲41人(占比23%);亚洲28人(占比16%);南美洲10人(占比6%);来自大洋洲和非洲的较少,均为6人(占比3%),具体见图1。
图1 调查对象洲籍分布
在受教育程度上,如图2所示,超过81%的受访者接受过高等教育,其中大学以上占25%;大学占比56%;高中及以下占比19%,整体文化水平较高,具有阅读英文版《周易》的能力,保障了本问卷结果的合理性。
图2 调查对象学历分布
2.2 外国受众的文化背景及其对于《周易》英译本阅读的影响
《周易》文化内涵丰富,目的语受众需要具有一定的中国文化积累才能解读该文本,因此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包含了对目的语受众文化背景的调查。
2.2.1 外国受众对中国文化典籍的了解情况
《周易》作为中国文化典籍的代表作品之一,内涵深刻,受众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才能读懂,因此对中国文化典籍的涉猎越广、了解越深,越容易读懂《周易》,本题旨在了解外国受众的文化背景,以探究其对《周易》英译本阅读的影响,具体选择结果见图3。
图3 外国受众对中国文化典籍的了解程度
由图3可知,有83名(约46.1%)受访者对中国文化典籍有一点了解;18名(约10%)受访者非常了解;79名(约43.9%)受访者完全不了解。整体来看,外国受众对中国文化典籍的认知偏低,且对于中国文化典籍有所了解的多为欧美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的受访者以及与中国相近的、文化交流较多的亚洲国家受众。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典籍在国外的传播与接受相对较少,中国典籍在国外的传播能力仍然十分有限,存在较大的发展提升空间。
2.2.2 外国受众阅读中国文化典籍的动因
对于外国受众来说,中国文化典籍深奥复杂,具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因此本题探究外国受众阅读这些典籍的动因,试图从中得出更加适应外国受众的传播及翻译重点,具体选择结果见图4。
本题为多选,由图4可知,外国受众阅读中国文化典籍的动因中高居前三的分别是“想学习一些关于中国的文化”(被选频次为85)、“想了解中国”(被选频次为80)以及“想在中国旅行”(被选频次为59),这说明大多数外国受众阅读中国典籍是主动的、有兴趣的,并且他们希望能从阅读中收获一些关于中国的知识以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种选择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典籍来说是积极的,译者和传播者应该利用外国受众的这种心态,进行针对性地宣传和突出,增强他们的兴趣,扩大典籍的对外传播。
2.2.3 外国受众阅读《周易》的情况
受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越深,越有助于他们理解内涵深厚的中国文化典籍,而他们的阅读目的也影响着他们对于中国典籍的选择。从这个问题开始将调查作为中国文化典籍代表作之一的《周易》在外国的阅读情况,具体选择结果见图5。
图5 外国受众阅读《周易》的情况
尽管有56.1%的外国受众对中国文化典籍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是作为国人耳熟能详的中国文化典籍代表作品《周易》,外国受众的认知程度并不高,受访者中阅读过《周易》的仅有38人(约21.1%),这说明《周易》对于外国受众来说仍然属于小众的书籍读本,存在很大的传播空间。
2.2.4 外国受众阅读的《周易》英译本版本
“基督教传教士从17世纪就开始将《周易》译介至欧洲,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有30多个英译本”[2]88。众多的《周易》英译本各具特色和不足,因此有必要探究外国受众对《周易》不同英译版本的偏好选择,再有针对地进行分析,具体选择结果见图6。
图6 不同《周易》英译本的喜好选择
根据上题调查中阅读过《周易》的38人的问卷调查结果可知,他们阅读的《周易》英译本主要集中在4个版本内:理雅各(James Legge,2008)[3]的作品TheI-ChingOrTheBookOfChanges:TheYiKing;黄克孙(2)黄克孙亦译作黄克逊(Kerson Huang,1987)[4]与其妻子所译IChing;闵福德(John Minford,2014)[5]的译本IChing(YiJing):TheBookofChanges;罗志野(罗志野,1995)[6]的《易经新译》。
外国受众选择频次最高的译本为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理雅各所著译本,因为理雅各的翻译目的是为了“是要向教会同事和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以便协助他们的宗教传播,进而用基督教征服、改造中国文化和社会”[2]89。所以他采用诠释翻译法,在译本添加了55页引言以及大量的注释以帮助西方受众更好地理解《周易》,清楚透彻的分析使其成为最多受众选择的译本。
频次排名第二的为英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闵福德所著译本,该书历时12年翻译完成,采取了“一本双译”的文本,正文主体包含“智慧之书”(The Book of Wisdom)和“青铜时代”(Bronze Age Oracle)两部分,是第一部包含2种译文的《周易》英译本,该译本“不论从内容结构、语言形式,还是在诗学价值传递、文化意象的保留和详尽的研究性阐释上,都更全面地、更加中国化地演绎了《易经》的全貌及其解释的发展历程”[7]。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详尽的分析使其成为外国受众排名第二的选择。
频次排名第三的译本是黄克孙(Kerson Huang)与其妻子所译,黄克孙是美籍华裔翻译家、诗人,他能熟练使用中英文,兼容中西文化,使其译作既保留了原文的内涵又兼具可读性,这本由英汉双母语译者翻译的《周易》英译本成为了外国受众排名第三的选择。
频次排第四的译本为罗志野的《易经新译》,他和汪榕培的译本开启了中国独立译者翻译《周易》的时代,作为从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的中国人,他的译本“全书无自序、无副文本注释,语言简洁,力求呈现出《周易》古经和《易传》本身的极简特征,让读者在不需要打断思路阅读注解的情况下进行阅读和理解”[2]91。这本书传达了中国人对《周易》的理解并翻译的英译本,成为了外国受众排名第四的选择。
2.3 外国受众对《周易》英译本质量的接受与期待
“译介内容和译介受众主导着读者对译本的评价,同时译介主体和译介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译本的译介效果”[8]227。译本翻译质量越高,受众的接受越好,因此这一节主要探究《周易》现有英译本的翻译质量以及译者的名气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着译本在外国的传播。
2.3.1 外国受众对现有《周易》英译本质量的评价
为了更好地提升《周易》英译本的翻译质量,本文对现有译本的现状进行调查,具体选择结果见图7。
图7 外国受众对现有《周易》英译本质量的评价
38名阅读过《周易》英译本的外国受众对其英译质量的评价中有13人次认为“较好”;20人次认为“仍待提高”;5人次认为“不好”,好评率仅为约34.2%,这说明现有《周易》英译本依然存在许多待改进的地方,外国受众的接受情况并不乐观。
2.3.2 影响《周易》译本质量的因素
通过图7的调查我们发现,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周易》现有英译本较差或者仍然具有提升空间,本题将探究其中具体影响《周易》译本质量的因素,以期提供改进方法,具体结果见图8。
图8 影响《周易》译本质量的因素
本题为多选,“误译”“内容翻译不清”以及“无法理解书中内容”是占据前三位的影响因素,外国受众在阅读《周易》的过程中,关注点之一就是内容需要通俗易懂,既不能因为原文的内涵深厚,在英译过程中出现表达不清以及因误译而造成的含义失真,又要忠实于原文本,充分传达原文的思想内涵。
2.3.3 外国受众对《周易》英译本译者的期待
“通常情况下,无论是以英语为母语的译者还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译者,很少有人能同样通晓译入与译出两种语言与文化,而二者之间的合作可很好地兼顾译文的‘充分性(adequacy)’和‘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9]。译者在《周易》英译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该题旨在探究在外国受众心中究竟何种译者更能胜任《周易》英译本的翻译,具体选择结果见图9。
图9 外国受众对译者的偏好
外国受众最期待的译者为中外易学家合作共译,选择频次达96;其次是英汉双母语译者,选择频次为78。中外易学家合作共译保证了译本能准确传达出原文的内涵,并且在语言上可以英语受众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翻译。而英汉双母语译者兼具中英文地道的表达能力,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最大程度保证译文不失真。这也可以看出外国受众最关注《周易》英译本的问题是能否在保留原文内容的同时保证可读性。
2.4 外国受众对《周易》英译本呈现形式评价与接受
“在进行外宣图书选题策划时,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符合国外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让我们的图书能够吸引外国受众的眼球,让他们愿意拿起来、翻开书、读下去”[10]。本节将从读者接受视域研究外国受众对《周易》英译本的接受。《周易》英译本的呈现形式对于《周易》英译本的对外传播有何影响。
2.4.1 外国受众对英译本形式的接受与期待
译本在编写的过程中有不同类型的形式,如绘本型、叙述型等,不同的形式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受众的需要,因此该题旨在探究外国受众对于《周易》英译本形式的偏好,具体选择结果见图10。
图10 最受受众欢迎的《周易》英译本形式
由图10可知,外国受众更偏向于叙述型,被选频次为65;其次是绘本型,被选频次为54;而保留原文本形式的被选频次仅为21。
《周易》原文,形式工整,内涵丰富,三言两语间意味无穷,如果保留原有的格式以及叙述方法,很难做到一一对应,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损失很多内涵,而受众更在乎的其实是内容是否表达清楚,而不是形式上的一模一样。故事叙述形式的文本很容易让人有阅读下去的欲望,这样既达到了传播中国经典典籍的目的,又不至太过晦涩难懂。图片作为辅助工具放在译文中,可以帮助外国受众更好地理解某些词语、段落的意思,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可见,对于外国受众来说,优秀的英译本并不需要一定完全保持原著的形式,为了译入语受众能够理解原著而进行改编的译本更受他们的欢迎,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别,在翻译时不可能做到完全对等,根据内容进行有针对的取舍、改编才是如今典籍英译的出路。
2.4.2 外国受众对《周易》图书载体的接受与期待
随着网络的发展,书籍的图书载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纸媒,出现了电子书、有声书等新兴形式,因此该题旨在了解外国受众对于图书载体的偏向,具体选择结果见图11。
图11 外国受众对《周易》图书载体的偏好
最受欢迎的载体形式仍然为实体书,共79频次;其次为电子书,共37频次;第三是有声书,共34频次。由此可见,实体书在受众心中仍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传播《周易》等中国文化典籍时,于书本的设计、包装等方面进行提升,更加容易获得受众关注。同时随着数字化时代的迅速发展,新兴阅读方式欣欣向荣,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使受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自己心仪的图书,了解书籍的主要内容,因此有针对地出版电子版和有声版,能够为受众提供更多选择,加强多渠道传播《周易是不二选择》。
3 问题与建议
从本研究问卷可知,外国受众对《周易》英译本的接受还十分有限,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英译本质量受到时代背景和翻译目的影响而参差不齐,新时代需要更加适应当代传播需求的新译本。
2)译者因知识水平差异以及对原文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了译文的差别,《周易》负载了较为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由高水平、高素质的译者翻译。
3)《周易》英译本现有的出版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够吸引受众阅读兴趣。
4)《周易》英译本在外国的宣传缺乏有效的途径,《周易》英译本在外国的传播度较低。
根据上述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解决。
3.1 忠实原文内容,传达原文信息
“翻译质量的高低、翻译思维的差异直接影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11]。译本的语言要充分考虑到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区别,以外国受众更容易读懂的方式去翻译。由于《周易》的体裁为卦辞,句子短小精悍,意味无穷,将其英译之后既要保留原文朗朗上口的结构,又要充分表意,在必要时可以添加注释以保证不失其意,不能过度追求诗意而舍弃了含义,因小失大,典籍传播的主要目的是传播思想。针对不同类型的受众要对文本有针对性的取舍,如果是为了扩大《周易》的影响力、提升知名度,那么可以主要关注卦辞部分,且对于包含人生哲理思想的地方进行重点翻译,对于过于深奥的词汇句子可以适当地删减、不译;而如果是作为文学研究之用,则可以采取“厚重翻译”,将每一个词、句都译通译透。另外还应注意到《周易》是一部古代哲学著作而非神学书籍,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不能一味地追求语言表面上的流畅,而应该从其背后反映出作者想要表达或传达哪方面的内容和思想;从《周易》中引申出的一些哲理思想不能简单地译成英文直接表达出来。在原文注释上可以考虑到译本中可能会出现某些专业术语或专有名词,因此译者可以在原文注释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注释;在翻译时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注释以方便受众查阅。“我国中译外作品存在瑕疵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母语学者或编辑严格的后期审校和润色。我国出版社很少具备精通外语、让中译外作品点石成金的编辑,也给翻译出版的质量留下了隐患”[12]。在译作完成后,应聘请易学、翻译界权威专家和编辑对翻译质量进行把关,保证译作的高质量发表。
3.2 加强译者选择,提升译者素质
“译者的身份、威望、口碑等都会影响译本的说服力”[13]174。一名资深的译者所翻译的作品就像一张通行证,让受众感到信任,译者自身的文化素养越高,他在翻译时能考虑得更加周全,从而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很好地融合起来。同时,译者在国际上的知名度高,更加有利于中国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就如同理雅各的译本一样,他的译本被视为《周易》翻译的典范,在西方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受众在选择译本的时候,势必会选择他们所熟悉的译者,这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对不确定性的规避。因此我们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译者,不仅要广泛涉猎中国传统文化,还要能够灵活运用英语,这样才能使两种语言融会贯通,游刃有余。同时还要培养译者的使命感,将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视为己任,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努力提升英译质量及准确性,而不只是为了沽名钓誉。我们应该从向海外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战略高度来考虑翻译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建立跨学科、跨文化的翻译人才培养和教育中心,加强跨国界、跨学科的交流,消除语言、翻译和经典文化之间的障碍;在CRI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CTV-NEWS、中国日报、人民日报等海外版设立专门的翻译栏目,颁发翻译奖,鼓励国内学者在国外日报发表文章,再现中国文本的符号价值及其国外文化界的符号资本。邀请旅居国外的《周易》研究者及对易学文化有兴趣并有一定研究背景的国外友人加入翻译工作,通过特聘、外聘、增加翻译奖励等方式,建设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周易》专业翻译队伍。
3.3 挖掘受众偏好,满足不同需求
首先,要认真考虑目标受众,明确他们的特点、兴趣和需求。有些受众阅读《周易》是因为对占卜题材感兴趣,而有一些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二者侧重点不同,相应地可以推出不同英译版本的《周易》,对出版内容进行筛选,以迎合不同受众的需求。同时对于《周易》有些过于晦涩的内容,译者可以考虑添加图片进行辅助性说明,或者可以在书中添加二维码,引入动画视频讲解或者科普性文章,以帮助外国受众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理解《周易》。
其次,优化译本的设计。通过封面、封底的内容设计突出译者声誉,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在国际主流媒体发表书评和书讯,以引起外国受众的关注。引发西方受众对中国文化典籍关注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其中的东方神秘感和韵味,因此在书籍的封面、内页扉页、插画等设计上插入中国文化特有元素可以吸引受众注意,满足受众期待,提高译本的文化辨识度。例如本次问卷调查涉及到的3个译本:理雅各译本的封面为红底黄字,配以《周易》中的经典元素——太极图,充分展现了浓厚的中国特色,给受众直观的视觉冲击。《周易·系辞》里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故太极图是易的起源,以此为封面再合适不过;黄克孙译本的封面正中则是一个巨大的“易”字,直截了当点明主题;闵福德译本的封面采用的是金色镂空图案做底、字在上的方式,图画皆为中国传统吉祥象征的鲤鱼、龙、祥云、莲花、凤凰等,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特有的韵味,美观精致。
再次,考虑到受众群的复杂性,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不同类型的翻译。如针对学术性受众的注释,针对普通受众的简明通俗的书籍,针对年轻受众的漫画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别,我们在英译时应当考虑到多数受众是抱着了解、学习不同文化的目的阅读《周易》,而非接受对方的思想和书中可能蕴含的政治教化目的,因此对于书中内容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取舍,只保留外国受众能够接受的部分,字数也不宜过多,避免让受众有阅读压力。
最后,要及时了解受众的反馈,对译文进行必要的改进。“译本在国内外网上书店的销量与评价可以反映其受关注度和影响力”[13]173,如在美国亚马逊网(www.Amazon.com)搜索《周易》相关英译本的受众评价可以发现褒贬不一的评价,这些受众提出的问题将成为日后改进的方向,同时这些评价又会成为后续其他用户购买的参考依据,因此做好书籍的售后维护也是提升《周易》国外传播的重要一环。
3.4 丰富传播途径,扩大传播范围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以及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国际环境对于《周易》的对外传播是十分有利的,我们应响应国家政策,把握好这个风向,以一种平等友好、交流互鉴的心态做好文化外宣工作。
突破传统纸媒的限制,利用网络新兴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拍摄相关短视频或者科普视频分享到网上,让外国受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周易》所表达的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书、有声书逐渐流行,相比于纸质书,电子书价格更低、更容易携带,拥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可以推出不同类型的读本供不同的受众选择。《周易》英译本在国外的传播需要更多的人际交流渠道,如在国外举办学术研讨会,参加书展,促进中外学生的留学和合作、组织夏令营、大师班、研讨会等人文交流,加强与国外的沟通和对话。在与其他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要熟悉国外出版和传播体系的传统方法,融入他们的社会,熟悉他们的工作方法。在国外建立翻译局和版权机构,以促进《周易》英译本的销售和传播。此外,还可以利用VR、AR、MR等新技术对《周易》进行改编和重现,以艺术表演的形式与国外观众见面;利用旅游和展览向外国大众宣传,以生动、直观、引人入胜的方式向海外大众介绍《周易》这一中国文化典籍;引导影视业利用文化文本的创作资源,将静态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视听媒体产品,发展网络传播渠道和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受众的主体参与,创造互动、即时、包容的信息传播模式。
虽然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但纸质书籍仍然是翻译和传播经典文本的重要媒介,是海外学者获取中国权威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经典文本的最终参考来源。纸质书籍使普通民众能够深入阅读,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度和汉语的无穷魅力。考虑到实体书籍的价格因素,在出版时可以推出更具收藏价值的精装版和价格较低的平装版供不同受众选择。
4 结 语
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中华优秀典籍走出国门,《周易》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品,译本的质量势必会影响传播的效果,进而影响外国受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以及接受程度。我们要针对译本的不同受众群体进行有针对性地、有区别地英译,同时根据受众群体的偏好推出不同的版本。相信在学者和传播者的共同努力下,《周易》以及其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典籍都能够被世界受众接受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