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建“乡村振兴高校联盟”的阻抗因素与对策

2023-12-14叶琼茹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区域人才服务

叶琼茹

(黎明职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高校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培育地方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的重任,高校的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要紧紧围绕本国、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已成为助推区域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乡村振兴高校联盟应运而生。如何整合区域高校的独特地理与资源优势,聚焦区域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打破因循守旧的传统组织模式,革新路径,强化服务效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1]。

1 基于文献调查的全国高校组建“乡村振兴联盟”现状

本文利用文献法对近几年全国各地“乡村振兴高校联盟”建设情况的网上新闻及相关文献综述进行查阅,汇总出“全国各地‘乡村振兴高校联盟’组建情况”(表1)。

表1 全国各地“乡村振兴高校联盟”组建情况一览

由表1可知,中国七大地区均有成立“乡村振兴高校联盟”,主要涉及北京、辽宁、云南、青岛、南京、陕西、广东、重庆8个省(市)。从8个省(市)“乡村振兴高校联盟”成立以来所有公开报道活动的情况梳理可知,高校组建乡村振兴联盟力图通过跨校交流机制建设,聚焦四大主要任务:提供高端智库与决策咨询、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与培训、开展新农村建设实践、加强成果转移转化与技术示范推广的典型样板,推动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为服务乡村振兴注入“高校力量”。但现阶段联盟的倡导性意义大于实质性价值,成员间的合作多停留于理念和共识形成层面,有实效的具体行动还不够多。部分联盟采取了项目制合作方式,但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之间地位差异比较明显。部分联盟缺乏整体活动策划,联盟成为高校开展活动的“大拼盘”展示平台。

2 基于问卷调查法的组建“乡村振兴高校联盟”阻抗因素分析

2.1 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工作从2022年9月开始,编制设计了“泉州区域建立乡村振兴高校联盟的阻抗因素问卷调查表”。结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全面了解区域建立乡村振兴高校联盟阻抗因素,问卷调查主要设定以下几个问题:1)建立区域性乡村振兴高校联盟的主要影响因素;2)联盟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建立的最关键因素;3)联盟服务乡村振兴主要行动方向的最关键因素;4)构建契约执行的监督与奖罚机制的最关键因素;5)政府等实体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及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的最关键因素;6)联盟共同搭建服务乡村振兴载体与平台的最关键因素。

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2022年10、11月,采用随机抽调,面向福建泉州区域部分高职院校师生,总共发放了150份问卷调查表,收回有效问卷136份,回收率达90.67%。对136份原始数据进行汇总、归纳,再利用SPSS软件处理数据,并分析6个阻抗因素调查维度的比较均值、度量分析同类相关系数等,分别得出数据如表2~5所示。为简洁表述,其中表3、4直接用题序号来代替文字表述。

表2 区域组建“乡村振兴高校联盟”的阻抗因素问卷调查数据结果

表3 利用SPSS软件分析阻抗因素6个调查维度比较平均值

表4 阻抗因素6个调查维度协方差矩阵

表5 阻抗因素6个调查维度同类相关系数

通过数据结果分析可知,建立区域性乡村振兴高校联盟最主要的6个关键影响因素分别是:政府引导基础上志愿联盟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建立的问题(占比29.00%)、制定联盟章程的问题(占比44.12%)、人才培养提质行动(占比26.47%)、联盟契约最优奖罚激励条件的设置(占比30.15%)、高校自身社会服务水平及办学特色的差异(占比27.94%)、搭建新型农民人才培养平台实施相关人才引进计划(占比25.00%)。当前,地方高校已通过农村人才培育工作、乡村文化建设、科技研究支撑行动、数字技术等方面行动,在品牌提升、关联农产品电商业务拓展以及发挥专家力量推动农业成果转化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后期区域“乡村振兴高校联盟”建设奠定基础。

2.3 关键阻抗因素

尽管“合作”“联合”“共享”“共建”等是高校联盟宗旨表述中的常见词,但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大量联盟尚未形成有效的联盟运作模式。联盟在调动和汇聚资源方面的能力不足,在促进联盟内高校合作和服务区域发展方面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2.3.1 联盟章程制定问题

制度具有管长远、管根本的作用,建立联盟需要有长效的管理体制与机制。为进一步明确联盟成员、工作宗旨、组织架构设置与管理、成员职责与权力等,就需要制定合理的联盟章程。

2.3.2 联盟建设的资金供给与保障机制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首先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2]。常见的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吸收资金、专项资金。组建联盟需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实体组织,比如政府、企业等,这是联盟运行的主要支柱。

2.3.3 搭建平台与人才引进问题

着力破解乡村振兴用人是联盟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区域乡村地域广阔,资源分布具有典型分散性特征,容易出现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载体不匹配,难以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带头人。比如,泉州水产、茶叶、花卉等7个特色产业要发展成规模化、集约化产业,最需要的是大批管理人才和各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这类人才要有从数到质的转变,从单一型人才向“综、创、高”型人才飞跃。但由于区域乡镇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落后,配套服务水平低下,给正常科研工作和生活保障造成诸多不便,企业引进人才难,引进人才成本高,管理、科研团队难以组建,尤其“中高端人才”引进难,更留不住。

3 组建“乡村振兴高校联盟”突破路径的思考

3.1 顶层设计制定联盟章程

高校联盟的作用发挥需要成员间的通力合作,联盟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实现高校个体目标与联盟整体利益的相对一致,并在成员间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行动框架,在联盟高校间构建起基于共同使命的价值共同体。

3.1.1 章程框架

围绕乡村振兴联盟宗旨及泉州区域产业特色,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章程主要包含联盟成立背景、宗旨、服务范围、一级与二级机构组织架构、成员资格资质要求和责权利、成员加入—变更—退出—除名的条件、财务资产管理等部分。

3.1.2 合理的联盟组织架构

主要设立联盟大会、理事会、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秘书处。联盟大会为联盟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为联盟常设决策机构,指导委员会为联盟指导机构,专家委员会为联盟咨询机构,秘书处为联盟常设执行机构[3]。

3.1.3 联盟服务范围及沟通平台

联盟主要梳理泉州区域乡村振兴实地需求,明确服务范围,通过组织论坛、讲座、农产品技术推介会等宣传活动,以及组织洽谈会、协同调研等对接活动,搭建联盟高校之间的沟通平台,促进服务乡村振兴供需对接;搭建联盟院校之间软硬件互享平台,促进院校资源有效利用;搭建联盟院校与政府部门沟通平台,提出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为政府提供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咨政报告。

3.2 健全乡村振兴资金供给与保障机制

联盟要着力破解乡村振兴用钱难题,就要健全乡村振兴资金供给和保障机制,充分挖掘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等各类实体组织资金来源,扩充资金供给途径,革新筹资形式,形成多维度资金供给格局,确保乡村振兴资金供给充裕。比如,联盟可设立服务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库,筹集乡村振兴发展资金,建立“政府主导、社会资本投资、自由个体参与”等多维度资金供给保障机制;联盟与地方政府、银行、企业等多方深度合作,构建新型的“校政银企合作模式”,围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热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政府可适当发放“乡村振兴特别国债”,银行可以开创乡村振兴相关的新式农业募资产品、农业借贷担保基金等,健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贷款担保体系,“校政银企”开展绿色金融合作,减缓农企筹资困难,健全多维度乡村振兴融资机制。

另外,以解决大学生返乡创业面临的各种实际困难和现实问题为导向,扩大创业政策覆盖面,加大创业补贴奖励力度,“校政银企”可共设大学生农村创业投资专项基金,加大融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项目。

3.3 搭建载体与平台,实施中高端人才引进计划

由于区域乡镇地域辽阔,资源分布较为分散,联盟必须突破乡村振兴载体与平台建设,共同制定教师互聘、互用、互育制度,创新乡村人才梯队引育机制,努力注入“引得来、留得住”的乡村振兴新人计划。

3.3.1 搭建培养平台与返乡创业基地,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农科创新人才

梳理区域实地人才需求,强化乡村人才共同体的功能定位,抱团搭建新型农民人才培养平台,摄取契合新农村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和新业态,推进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整个农业产业链人才需求衔接,鼓励高校教师交流轮岗服务乡村常规化、下沉基层常态化。

联盟院校可共同制定“耦、融、结”农业综合性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突破传统教育理念,改革农科教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打通联盟内外双环节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聘请农业企业家、农业专家、创业成功者等担任导师,实现育人结构优化、农业人才队伍深化、培育体系健全等多方面共赢。借鉴国际农业领域发展进程,当前毗连于农作物生产全链条过程的智能装备实际上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以“送教送培下乡”服务模式强化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农科创新人才也是一种好的举措[4]。

联盟可共同创建返乡创业基地,依托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平台,开设专门服务窗口,采取结对帮扶等措施,向返乡创业者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主打多元主体分工协作机制,完善“多元”资源与利益分享机制,组建新农科产业化联合体。

3.3.2 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构建新农科人才梯队引育机制

完善乡村产业振兴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是关键,联合建立“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乡村产业链布局一批定位高、组织运行开放、创新资源集聚的联盟科技创新基地,形成乡村振兴联盟科技平台基地网络体系,支撑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壮大社会化科技服务力量,提升联盟服务效能。

联盟可以面向区域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选派一批涉农经验丰富的科技特派员构成新型研发技术团队,施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职能,共同探索符合泉州“三农”实际成果转化路径。比如,在泉设立“乡村振兴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乡村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或“乡村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采用“农产品—技术—人才—资本”多要素融合、“实验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创新链衔接的协同创新模式[5],疏通农产品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对接特色产业的快车道,着力提升泉州乡镇经济增长点;联盟院校可以共同制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标准,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库要吸纳一定比率的涉农科研专家,共同制定教师互聘、互用、互育制度,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评价因素,联合构建新农科人才梯队引育机制。

3.3.3 搭建大学生 “乡村振兴 (互联网+)创新创业孵化中心”

绿色农产品、特色种养殖、农村物流、农技服务等领域都是当前大学生创业热点。结合农村提速发展创业点,在创业过程中会具有更大的优势。联盟可以共同打造“乡村振兴(互联网+)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平台,辅以签约认证、资源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帮扶方式,深度孵化新农人IP,帮助打造个人品牌。联盟院校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组建一个硬件设施完善、孵化功能齐全、政策支持到位的大学生综合孵化平台,开展具有福建特色的大学生农村创业行动,支持联盟院校大学生互动交流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形成产业集群式创业;孵化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足、带动能力强的领军型创业企业,培养一批大学生领军型创业人才,定期选派农村创业大学生“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6]。

4 结 语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乡村振兴高校联盟”是区域高校围绕乡村振兴共同战略目标而建立的联合体,旨在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解决乡村振兴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但这些作用的发挥有一个重要前提——高校联盟能真正构成一个内部成员利益关联、有机互动,与外部环境有效沟通的生态系统。在此系统中,联盟高校不仅能得到来自系统的支持,充分释放个体价值,高校之间也能产生耦合效用,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

猜你喜欢

区域人才服务
人才云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