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土春秋文献材料中多字对应一音义现象的初步考察(之三)

2023-12-14吴国升

枣庄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通假音义数词

吴国升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使用状态中的汉字,与汉语词之间往往存在着复杂的对应关系。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为一字记录多个音义和一个音义用多字记录的现象。揭示和分析研究这种字与音义对应的用字现象,是汉字史和汉语史研究的基本内容。笔者以出土春秋文字材料为研究对象,从词着眼,曾就名词和动词中一音义对应多字且在历时发展过程中用字存在调整变化的现象做过梳理和考察。本文拟继续考察形容词、数词、代词、语气词等词类中的用字情况。

为便于表述和交流,首先交代文中使用的几个概念。本文所谓字与音义对应关系中的“字”,指的是“字种”。“一个音义”,指的一个词的读音与概念相统一的综合整体,文中用“{ }”表示。一音义对应多字,专指同一个音义在不同使用场合用不同字种记录的情况,不包括多音节词(如连绵词)用相连几个字记录的现象。本用,指本字记录本词的现象。兼用,指兼记派生词的现象。它用,指“本无其字”的假借现象和“本有其字”的通假现象。[1](P193~210)[2](P30~34)异构字,指为语言中同一音义所造的、记录功能完全相同而构形方式不同或构成部件不同的一组字形。异构字属于同一字种。文中字形后面的数字,表示出现频次。

一、形容词中一词对应多字现象

1.{龢hé}

记写表音调和谐之{龢},有“龢、禾、和”3个字种、“龢、、禾、和”4个字形(见表1)。

表1 {龢hé}字种、字形、用例及出处

音调和谐谓之{龢}。龢,从龠,禾声。“龠”本像竹管乐器。两周金文中常用{龢}形容钟声。 “龢钟”为常见习语,春秋时期又有“既龢盄”“龢平均(諻)”等短語用法。{龢}引申有“关系和谐、调和”等义,如“龢会百姓”“盭龢胤士”“用龢用煮”等。用“龢”记录,皆为本用。

和,《说文》:“相应也。从口,禾声。”本义指声音应和,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以“和”记录{龢},属通假。后世文献用字常将“龢”合并入“和”字。

禾,记录{龢},属通假。

2.{锽huáng}

表2 {锽huáng}字种、字形、用例及出处

锽,《说文》:“锽,钟声也。从金,皇声。诗曰:钟鼓锽锽。”盖为“钟声”造的专字,为后世文献沿用。

諻,《方言》十二:“諻,音也。”《类编》:“一曰大声。”

煌,盖“皇”之分化。《说文》:“煌,煌辉也。”本义为“明亮”,引申为“美盛、兴盛”。以“煌”“”记钟鼓之声,属于假借。

3.{鎗chēng}

记写状钟声之词{鎗},有“鎗、仓”2个字种、“鎗、倉”2个字形(见表3)。

表3 {鎗chēng}字种、字形、用例及出处

摹拟钟声的状声词{鎗},西周金文用“鎗”记录,如逨钟(xs772):“鎗鎗悤悤。”《说文》:“鎗,钟声也。从金,仓声。”此为本用记录。西周或用“仓”字记录,如钟(jc00260):“仓仓悤悤。”此为通假用法。春秋时期沿用此两种用字记录{鎗}。

后世文献 {鎗}亦用“玱”“锵”记录。《广雅·释诂四》:“銵、鎗,声也。”王念孙疏证:“《说文》:‘鎗,钟声也。’‘玱,玉声也。’《小雅·采芑》篇:‘八鸾玱玱。’释文:‘玱,本亦作鎗。’《庭燎》篇作‘将’,《大雅·烝民》篇作‘锵’,《商颂·烈祖》篇作‘鸧’,并字异而义同。合言之则曰銵鎗。” “玱”从玉,当为玉声专用字。“锵”,可为音近替换字。

4.{扬yáng}

表4 {扬yáng}字种、字形、用例及出处

昜,甲骨文作象日下有光线形,当为“阳光”字。《说文》:“开也。从日、一、勿。一曰飞扬。一曰长也。一曰强者众皃。”记写声音悠扬之{扬},系通假。

湯,《说文》:“热水也。从水昜声。”记写声音悠扬之{扬},系通假。

陽,《说文》:“高、明也。” 指山之向阳一面。记写声音悠扬之{扬},系通假。

5.{永yǒng}

记写长久义之{永},字种和字形各有2个,皆为“永、羕”(见表5)。

表5 {永yǒng}字种、字形、用例及出处

《说文》:“永,长也。象水巠理之长。《诗》曰:江之永矣。”引申为“凡物之长”。

《说文》:“羕,水长也。从永,羊声。《诗》曰:江之羕矣。”“羕”乃“永”迭加“羊”声分化,为同源字。所记录的为同一个词。[2](P107)两字分化后,以“羕”记写{永},属通假。

“永”字分布地域广泛,但相对来说,在吴越诸国使用频率较低。

春秋时期,以“羕”记{永},主要见于楚、许、舒及邾、齐诸国。据目前所见材料,舒用“羕”,未见用“永”。

6.{纯chún}

记写美好义之{纯},字种和字形各有2个,皆为“屯、肫”(见表6)。

表6 {纯chún}字种、字形、用例及出处

《方言》卷十三:“纯,好也。”“纯”字战国文字中才出现,用“屯”“肫”记录{纯},皆属假借。

7.{敏mǐn}

记写美好敏捷之{敏},字种和字形各有2个,皆为“每、敏”(见表7)。

表7 {敏mǐn}字种、字形、用例及出处

《说文》:“敏,疾也。从从攴每声。”“敏捷”义本字。以“每”记写{敏},属通假。

8.{小xiǎo}

记写大小之{小},字种和字形各有2个,皆为“小、少”(见表8)。

表8 {小xiǎo}字种、字形、用例及出处

“小”乃“大小”之{小}本字,自殷商至今一致。“小”“少”一字分化。以“少”记写{小},属通假,见于齐系文字。

9.{翰hàn}

表9 {翰hàn}字种、字形、用例及出处

翰,从羽,倝声。《说文》:“天雞赤羽也。”乃鸟名。雗,“翰”字异构,古文字部件隹、羽互换。记写状钟声之词{翰},亦系假借。

10.{淑shū}

表10 {淑shū}字种、字形、用例及出处

11. {良liáng}

记写善、好义之{良},字种和字形各有2个,皆为“良、哴”(见表11)。

表11 {良liáng}字种、字形、用例及出处

良,其构形本义或以为水中之“梁”。[3](P479)《说文》:“良,善也。”系假借。

哴,《说文》所无,本义不明。《集韵》:“哴,唴哴,啼极无声也。”记写“良善”之{良},当系通假。

二、数词中一词对应多字现象

出土春秋文字材料中,有一到十、百、千、万13个数词以及“卅”,共14个,其中数词{万}{三}2个有多字对应情况。{百}有2个异构字记写,另论。

1.{万wàn}

表12 {万wàn}字种、字形、用例及出处

数词{万},殷商、西周通常假借“萬”字记录。

邁,《说文》:“远行也。从辵,萬声。”西周、春秋金文皆用以记录{万},属通假。

厲,从厂,萬声。《说文》:“厲,旱石也。”用以记{万},属通假。西周晚期已有此用法。

传世文献中,{万}皆用“萬”记录。

2.{三sān}

记写数词{三},字种和字形各有2个,皆为“三、曑”(见表13)。

表13 {三sān}字种、字形、用例及出处

数词{三},自殷商以来,主要用“三”记写。西周金文“三寿”一词,仲壶作“三寿”,钟作“曑寿”。三有司,卫盉作“曑有司”。曑,商代金文作“”(父乙盉9370),从卩从星,会人上参星之意,后迭加“三”声。[5](P3964)以“曑”记{三},沿续西周用字,系通假。

三、代词中一词对应多字现象

出土春秋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比较复杂,初步归纳有{我}{朕}{余}{吾}{台}5词。{我}{朕}{余}用字比较单纯,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一直常用“余”“我”“朕”字,春秋时期沿续了这些词和用字,且地域分布广泛。而{吾}{台}用字则比较复杂。

1.{吾wú}

表14 {吾wú}字种、字形、用例及出处

第一人称代词{吾}系春秋时期出现,多为同音假借字。《说文》:“吾,我自称也。”,《说文》所无。徐宝贵指出,西方的秦,春秋时期用“”,战国中期简化作“”,战国晚期则简化作“吾”,睡虎地秦简日甲33背:“吾非鬼也。”此“吾”字一直延用到后世。[6](P799)

鱼,记写{吾},系假借,仅见于侯马盟书1例。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鱼不必听众口与造言,鱼信若犹龁也。”《战国策·燕策二》:“吾不必听众口与谗言,吾信汝也,犹刬刈者也。”《列子·黄帝》:“鱼语女。”张湛注:“鱼当作吾。”

吴,记写{吾},亦系假借,仅见于侯马盟书。

2.{台yí}

表15 {台yí}字种、字形、用例及出处

第一人代词{台},传世文献用“台”字记写。《尔雅·释诂》:“台,我也。” 而“台”字,春秋时期新见,记词用法同“以”,尚未见用于记写第一人代词{台}。春秋时期主要用“辝”字,且多见于晋、齐、曾诸国。辝,从辛台声,本义不明,记写第一人代词{台}属假借。,当系“辝”字省减。

3.{其qí}

记写代词{其},有“其、丌、期”3个字种、“其、丌、”3个字形(见表16)。

表16 {其qí}字种、字形、用例及出处

记写代词{其},商周主要假借“其”字。丌,乃“其”截取部件成字分化。记写代词{其}属通假。侯马盟书用“丌”1500来次,用“其”240来次。,从月,丌声,乃“期”异构,记写代词{其}亦属通假。

四、介词中一词对应多字现象

出土春秋文献中有介词{以}{在}{于}存在一音义对应多字现象。

1. {以yǐ}

表17 {以yǐ}字种、字形、用例及出处

记写动词使用、致送义的{以}以及由此引申虚化的介词{以},甲骨文字形象人提携一物,或省人形,为西周春秋所沿用,隶定作“”。春秋时期,出现于“”下添加“口”旁的写法,隶定作“台”,记写职能同“”,当为“”之异构。“台”主要用于记录{以},且行用频次很高。《说文》:“台,说也。”释“台”为“怡悦”之{怡},当为春秋以后所记词义,后世为{怡}一词又分化出专字“怡”。

2.{在zài}

记写介词{在},字种和字形各有3个,皆为“才、在、哉”(见表18)。

表18 {在zài} 字种、字形、用例及出处

引介处所或时间的{在},殷商、西周用“才”字记写,属假借。春秋时期始出现“在”字,构形本义不明,记写{在},亦属假借。哉,《说文》:“言之间也。从口声。”常用以记写语气词,记写{在}属假借。

3.{于yú}

表19 {于yú}字种、字形、用例及出处

介词{于},甲骨文、两周金文常假借“于”字记写。于,构形取意不明。春秋金文始见用“於”字记写。於,本从“乌”讹变分化。乌,两周金文常假借作叹词,见于习语“乌呼哀哉”中。用“於”字记写{于},属于通假。以“于”“於”记写介词{于},在出土春秋战国文献和传世文献中皆沿用。

五、连词中一词对应多字现象

出土春秋文献中,有连词{而}{又}{且}和{用}等,后两者存在多字对应现象。

1.{且qiě}

表20 {且qiě}字种、字形、用例及出处

2.{用yòng}

记写目的连词{用},字种和字形各有2个,皆为“用、甬”(见表21)。

表21 {用yòng}字种、字形、用例及出处

记写目的连词{用},两周习常假借“用”字。“甬”乃“用”字分化,本义不明。“甬”记写目的连词{用},属通假,目前主要见于春秋战国楚系文字。

六、语气词中一词对应多字现象

在出土春秋文献中,有{哉}{呜呼}{唯}{其}等多个语气词,其中语气词{唯}和语气词{其}这两个语气词存在多字记写的现象。

1.{唯wéi}

记写语气词{唯},字种和字形各有2个,皆为“隹、唯”(见表22)。

句首或句中语气词{唯},两周金文多假借“隹”字记录。“唯”当由“隹”增添“口”旁分化,为记写语气词{唯}所造。《说文》:“唯,诺也。”此用法当后起。春秋文字中,“唯”主要见用于邓、黄、番、曾、舒等南方诸国,如曾国文字材料中,“唯”出现11次,“隹”出现32次,“唯”出现的比例大大高于其他诸国。

雖(虽),《说文》:“似蜥蜴而大。从虫,唯声。”以“雖”记写语气词{唯},属通假。

2.{其qī}

其,本为“箕”初文,假借记写语气词{其},为商周习常用字。諆,从言,其声。《说文》:“欺也。”记写语气词{其},属通假。,其、丮双声,构意不明④。字形“”,系“”所从“丮”旁部件下增繁“夊”形,“夊”旁常讹同“女”形,这种字形变化,春秋时期常见。“”记写语气词{其},属通假。

结 语

据目前所见出土文字材料,春秋时期形容词、代词、数词、介词、连词、语气词中有23个词存在一词对应多个字种和字形的现象。记写同一词的同组字种和字形,在行用频次上往往存在差异,其中形容词{龢}以“龢”、{锽}以“諻”、{鎗}以“倉”、{扬}以“”、{永}以“永”、{纯}以“屯”、{敏}以“敏”、{小}以“小”、{翰}以“倝”、{淑}以“”、{良}以“良”,数词{三}以“三”,代词{吾}以“”、{台}以“辝”、{其}以“其”,介词{在}以“才”、{于}以“于”、{且}以“”、{用}以“用”,语气词{其}以“其”为春秋时期习常用字;少数还存在两个习常用字,如数词{万}以“萬”为习常用字,以“邁”为次常用字;介词{以}以“”为习常用字,以“台”为次常用字;语气词{唯}以“隹”为习常用字,以“唯”为次常用字。以“”记写数词{万},以“”“”“”记写代词{吾},代词{台}及其用字,以“台”记写介词{以},以“在”记写介词{在}皆为春秋时期新出现,反映出一定的时代性;以“羕”记写{永},以“”记写{万},“”“”“”记写代词{吾},“”“台”记写介词{以}等现象,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特点。在传承发展上,后世文献中{永}以“永”、{敏}以“敏”、{小}以“小”,{良}以“良”,数词{三}以“三”,代词、语气词{其}以“其”,介词{于}以“于”、{用}以“用”,数词{万}以“萬”记写,皆为继承春秋时期习常用字。{锽}以“锽”、“龢”以“和”、{在}以“在”、{唯}以“唯”记写,皆为春秋时期的低频用字调整变化而来。{鎗}以“锵”、{扬}以“扬”、{翰}以“翰”、{淑}以“淑”、{纯}以“纯”、代词{吾}以“吾”、{台}以“台”、连词{且}以“且”记写,皆为换用了别的字种。介词{以}以“以”记写,字种没变,字形作了调整。而介词{于}以“于”“於”记写,则自春秋时期开始,两者并行流传。

引书简称与全称对照

jc:《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07年.

mt:《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mx:《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ms:《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xs:《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及器影汇编》,台北艺文印书馆,2005年.

jk:《江汉考古》,湖北省文物考古所主办期刊.

ww:《文物》,文物出版社主办期刊.

kg:《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主办期刊.

清华简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中西书局,2010年.

清华简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七)》,中西书局,2017年.

睡虎地:《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1年.

上博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上博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郭店:《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

注释

①论文《出土春秋文献材料中多字对应一音义现象的初步考察(名词篇)》载于《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第十辑;《出土春秋文献材料中多字对应一音义现象的初步考察(动词篇)》提交中国文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本文曾于2023年7月第五届跨文化汉字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大会报告交流.

②类似现象还有“禹”字等,于左下空缺处填加“土”旁.

③本文有关侯马盟书用字的数据,皆据张道升《侯马盟书文字编》(黄山书社,2017年)一书统计.

④董莲池编著的《新金文编》(作家出版社,2011年)列入卷五“箕”字头下,与“其”字形同列,未作说明。

猜你喜欢

通假音义数词
基于通假研究上古等类的可行性及方法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衛伯考(下)
数词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
“普洱”音义考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下)
英语数词顺口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