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与应用
2023-12-14林佳
林 佳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350000)
药物分析课程是药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以《中国药典》为核心,阐述了原料药和制剂的鉴别、检测和含量测定等质量标准,在药品的研究开发、生产流通和监督检验等环节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哪里有药品,哪里就有药物分析。[1]从业人员的药物分析水平对药品安全保障的意义重大,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因此,提高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十分重要。药物分析课程的知识体系庞大,知识内容抽象繁杂,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学生在学习时会涉及大量的基础化学知识。复杂的课程知识让许多药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频繁出现理解困难、茫然甚至混乱的情况,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信心。因此,如何提高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是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教师教授药物分析课程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并辅以多媒体技术。整体而言,教师教学模式较单一,教学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研究遵循问题导向,以药物分析课程教学问题为基础,尝试构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模式,以期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完整,与药检工作衔接不畅
根据药物分析课程所使用的教材的实训安排,药物分析在实验教学部分的侧重点是鉴别、含量测定等验证性实验。但实际的药检工作是一种综合设计性实验。显然,实训教学内容与药检工作存在一定差距,衔接不当,可能导致学生无法适应职业工作需求。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与示范后,学生分组操作并提交实训报告。这导致学生在探究实验时自主探索的空间不足,甚至过分依赖教师给出的既定方式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这样的实验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无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最终导致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医药行业发展的需求。[2]此外,随着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学校提供的资源中已有部分过于陈旧或脱离实际工作需求。因此,药物分析课程迫切需要为学生安排拓展课外实践环节,让课程与时俱进,满足学生实践需求,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工作发展需要。以药品检查为例,目前许多药物、食品检验室已采用高灵敏度的仪器,如LC-MS、GC-MS等,用于定性和定量检查。但由于学校场地有限、经费不足等各种因素,此类先进仪器尚未在教学中推广使用。
(二)学生认知局限,学习动力不足
多数药学专业学生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药学相关行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因而对药品检验工作缺乏深入了解,未意识到在药学职称考试中药物分析是基础性内容。因此,有部分学生认为药物分析课程用处不大。此外,课程内容有大量的药物化学结构知识,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导致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缺乏信心和兴趣,出现应付日常课程、期末临时突击等投机取巧的学习行为。同时,教师也未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且在课程教学中疏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本研究发现,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师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填鸭式教学,即上课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课堂参与度较低。填鸭式教学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药物分析课程急需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一方面要开阔学生的眼界,实际体会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另一方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积极投入课程学习。
(三)学习评价相对单一,缺乏健全的评价体系
传统药物分析课程的考评体系普遍侧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考核内容偏重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熟悉度,较少涉及综合能力和素质考核。因此,考评结果无法较为全面地展现学生对药物分析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无法体现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素质,无法满足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对药学人才的要求。而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4]
二、研究的适切性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融合式教学模式,以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为宗旨,采取最佳的教学策略和方式并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5]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能够打破线下授课的时空限制,提供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和便捷的互动交流平台,让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同时搭建师生、生生即时互动交流平台,让学生的学习问题得到及时反馈,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6]混合式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课程教学效率。[7]
传统观念中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线上平台加线下教学的混合模式为主,但在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标的指引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没有统一的模式,无法根据学科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8]因此,从广义范围理解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的课程教学改革,亦是一种综合性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可以是教学与思政要素深度融合,也可以是基于学习目标、学和习、学和研究等深入融合。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要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药物分析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为目标的前提下,本研究所述的药物分析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除了具有一般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特点,还设计了与实训课程紧密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用于检验和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此外,药物分析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样强调教学评价,客观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保证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教学模式的基本形态
(一)“课内教学+课外实践”的基本教学框架
传统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反复进行实训技能练习,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综合实践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医药行业的需求。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药物分析课程遵循“课内教学+课外实践”的基本教学框架。课内教学是指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化学实训基地和资源,指导学生开展实验。课外实践是指校方或教师与本地药厂的检验部门达成合作关系后,定期带学生过去观摩学习,并基于实际的药检工作布置课程任务或课程活动,让学生对各种剂型的不同药物检测有近距离的接触,形成深层次的认知。例如,学生需要根据制剂特点对给定剂型拟定出实验方案,再用药品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药品前处理,最后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现代分析检测技术来综合评价药品质量。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分析检验各剂型药品的能力不足。对此,教师依托校内现有资源,在实训教学中增加了一定比例的综合性实验,使学生能根据学过的专业知识对不同剂型的药物进行综合分析并设计实验方案,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检验药品的实际能力。
“课内教学+课外实践”的基本教学框架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通过提高学生对不同剂型药物的性状观测、纯度检查和含量测定等药品质量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
(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方面,利用学习通线上平台,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通是目前使用较广的在线课程平台。首先,教师需要先完成线上教学平台的资源建设,收集优质微课、技术网站、试题库、示范课程包等相关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全面的学习资料。其次,教师在课前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充分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药物分析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认识并通过课前小测将知识薄弱点反馈给教师。最后,在线下授课时,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融入生动形象的微视频、图片等相关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攻克重难点,并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对知识点、难点等展开探讨,从而加深理解。混合式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以即时通信软件为载体,开发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利用碎片化时间高效学习。师生在课后需要专门的学习交流平台,以便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解决,扫除后续的学习障碍。以即时通信软件为载体开发第二课堂,教师可以在第二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药物分析课程的第二课程主要以QQ为载体,借助QQ聊天的即时性,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实时互动,满足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学的需求。教师利用QQ的建群功能,让学生以小组化或团队化的形式建立各自的小群展开讨论,并将结果发送至大群,实现思想的碰撞,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送药品安全事件的相关案例,并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发表观点,从而实现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职业感和道德感的教育与引导。
(三)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混合式课程学习评价
目前多数药物分析课程学习评价以期末考试为主,考核方式单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不够客观全面,且容易导致学生采取“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式,在临近期末时突击刷题、通宵读书,学习目标局限于通过期末考试。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水平,教师重新构建药物分析课程学习评价,引入多元化考核,从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一,教师课前在线上平台发布任务,学生观看视频并参与问答。线上平台根据学生签到情况、观看情况和问答情况给予客观分数,线上平台分数约占期末总成绩的30%。第二,教师根据学生在线下课堂的表现给予不同分数。线下课堂的表现可以综合考量学生的回答问题情况、课堂即时测验情况、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情况等,线下课堂分数约占期末总成绩的20%。第三,在课程结束后,学生需要参与实训操作考试(以综合设计性实验为主)和笔试,分别占期末总成绩的20%和30%。多元化学习评价考查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从终结性评价转变成过程性评价。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状态,又能较为客观全面地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四、教学案例展示
本研究所选教材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药物分析》(孙莹主编,第3版),以教材的第三章“内容药物的杂质检查”为例。该章节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为掌握杂质的概念、来源和杂质限量的计算,掌握一般杂质的检查原理,熟悉杂质的分类、特殊杂质的检查,了解水分和残留溶剂测定;能力目标为学会一般杂质和特殊杂质检查方法与规范操作;政治素养目标为结合杂质限量定义树立公民人格的底线意识,杂质限量公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均拥有智能设备且校园区域全部覆盖稳定的无线网络,具备网络学习的条件。药物分析课程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是超星泛雅平台,该平台配备相应的QQ答疑群,用于解决师生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利用超星泛雅平台建课,将相关视频、课件、微课等内容提前上传至平台,然后根据教学计划在课前发布学习任务。线下课堂教学在多媒体教室开展。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授课教师会使用学习通平台,支持学生参与抢答、选人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药物分析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案例如表1所示。
表1 药物分析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案例
续表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是一种综合性教学改革的观点,构建了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混合式教学强调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并重,提出利用本地药厂药检部门作为课外实践平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对改革传统课堂教学,借助线上平台和线下多媒体教室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并参与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实践证明,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混合式教学具备可操作性,有助于教师达成更高质量的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