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驾车策马轮已远

2023-12-14赵蕊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周穆王肇事者国君

赵蕊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仅靠双脚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出行需求时,交通工具便应运而生了。最初的车是靠人力拉的,人力毕竟有限,于是人便驯化了牲畜。但不管是马、驴,还是骡子,都不可能自己驾车,人自然就成了“司机”。

六艺中的“御”,指的就是驾驶马车的技术。据《周礼正义》,这种技术又被称为“五驭”,具体包括: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和逐禽左。也就是说,在古代“考驾照”要通过这几个科目。

“鸣和鸾”是指马车上挂的两个铃铛要协调一致。两个铃铛分别挂在车厢和车辕的横梁上,驾车时要注意其声音的协调和节奏感,否则稀里哗啦的就惹人心烦了。这实在是个技术活,听起来就不算容易。

“逐水曲”,顾名思义,就是考验驾车者在曲折水沟这类糟糕路况中的驾驶技术,要能够做到“逐水势之屈曲而不坠水”。古代的路况与现在相比必定相差甚远,诸如此类的应变能力自然不可轻视。

“过君表”,据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解释,君表犹言君位,谓赶车经过国君所站位置时,应有致敬的表示。“舞交衢”,即行至路口转弯时,不仅要驾驶平稳,还要像舞蹈般优美有节奏感。“逐禽左”就更与如今的驾驶没有什么关系了,它是指国君田猎时,能够通过驾车将禽兽驱赶到车的左侧,以便国君射猎。

考过这五大科目才能顺利拿到驾驶资格,考不过的也还能再考,但是有次数限制。据秦朝《除吏律》规定,如果四次没考过,便失去了考试资格,甚至还要服四年的徭役。

虽然考试严格,还有被罚的风险,但在古代还是有不少人学习这项技艺,因为掌握了这项技术不仅不愁找工作,如果遇上合适的时机还能加官进爵。

《史记·赵世家》载:“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造父是周穆王的御马良师,二人曾一起出城狩猎,遇到西王母,乐而忘归。徐国的国君徐偃王趁机带兵造反,形势严峻。于是造父驾驭马车,飞速把周穆王送回城中。周穆王打败徐偃王,保住了自己的江山,同时将赵城赏赐造父,以奖励他的救国之功。造父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牛御者”。御者,即今天的司机。

不过,即便通过考试,也未必所有人都有造父一般的高超技艺,如果因技艺不精或是操作失误酿成交通事故,也有相关的律法来惩处。

吐鲁番出土的文书中,有一份唐朝的行车伤人案卷,记载了当时的一场交通事故。肇事者在街上驱车快行碾伤了两名在商铺门口玩耍的幼童,造成二人骨折。按照当时的律法,肇事者可以先为伤者筹集医疗费,然后再依据伤者的情况接受惩处。上述事故中的肇事者最终被判“流放三千里,永世不得回乡”。

我国最早的“交规”——仪制令,正是从唐代开始的,但没有立于道路宣示,仅仅存在于文书之中。仪制令的盛行是在宋代。宋太宗年间,京都开封及各州城内主要交通路口,都要悬挂或竖立木牌,上书仪制令,人人需遵守。到了南宋,这一规定的范围有所扩展,从各州扩大到各县,而木牌也变为石碑。

据《杨文公谈苑》载:太平兴国年间,大理寺正孔承恭上书言事,请在两京诸川要道刻榜公布“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四句话,作为交通规则。京郊古北口的古御道上就曾出现过此类石碑。石碑正面为皇帝敕令,背面中间刻有“仪制令”三字,两侧则是上述四句“交规”。

给达官贵人驾车未必都能加官进爵,但至少有份稳定工作。那么对于不会驾车的人来說,有需求的时候怎么办呢?其实跟我们现在差不多——打车。古代的“出租车”与今日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是按里程收费。那时候不可能打表计费,但古人有古人的智慧,他们是“打鼓计费”,所以这种车被称为“记里鼓车”。

“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执槌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槌。”记里鼓车由四匹马拉车,车上有个木头雕刻的小人。小人手里拿着鼓槌,面对一张鼓,车行一里路,就用鼓槌敲一下鼓,以此来计算里程。据说此方法是利用了齿轮差动原理,自然没有如今出租车打表那般精确,却也别有一番趣味。

猜你喜欢

周穆王肇事者国君
新见十九祀免簋历日与王年考
千金求马
周穆王:旅行大于当国君
师旷劝学
谁是肇事者
狂泉
肇事者
澳男子穿内裤抓肇事者获赞
肇事者
周穆王:王母娘娘的蓝颜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