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中国乡村空间研究热点和趋势可视化分析
2023-12-14徐知渊柯福艳喻佳节杨良山
徐知渊 柯福艳 喻佳节 杨良山
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互促共生、双轮驱动的大背景下,乡村空间成为乡村地理学热门研究领域。以1998—2022年CSSCI索引期刊收录的1 566篇文献为数据源,应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乡村空间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知识图谱,剖析热点与趋势。研究发现,我国乡村空间发文量可分为萌芽期、快速发展期、稳定发展期3个阶段,研究团队呈现分散向集中转变的趋势,学科领域主要涉及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土地资源管理、宏观经济管理等。我国乡村空间领域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乡村聚落、乡村转型、乡村重构、乡村振兴。我国乡村空间研究的趋势为研究对象由乡村空间向城乡共治延伸,研究维度由物质空间向多维空间拓展,研究视角由单一尺度向多尺度发展,研究方法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融合演进。
关键词 乡村空间;知识图谱;可视化;研究热点;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 S-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3-0225-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3.050
Visual Analysis of Hotspots and Trends in Chinese Rural Space 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
XU Zhi-yuan, KE Fu-yan, YU Jia-jie et al
(Institute of Rural Development,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Zhejiang 310021)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space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field of rural geography. A total of 1 566 papers collected in CSSCI indexed journals from 1998 to 2022 were used as data sources, and CiteSpace software was used to visually analyze the hot spots and trends of domestic rural space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ural space research in China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of initiation period,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and stable development period. The research teams showed a trend of dispersing to concentrating, and the subject fields mainly involved human geography,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etc. Research hotspots in the field of rural space mainly included rural settlement, rural transformation, rural reconstruc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trend of rural space research in China was that the research object was extending from rural space to urban-rural co-governance, the research dimension was expanding from material space to multi-dimensional space,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was developing from single scale to multi-scale,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was evolving from single discipline to multi-discipline.
Key words Rural space;CiteSpace;Visualization;Research hotspot;Research trends
基金項目 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20C35002)。
作者简介 徐知渊(1988—),女,浙江衢州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乡村空间与乡村产业发展研究。*通信作者,副研究员,博士,从事农业产业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22-11-22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城镇化进程驱动中国乡村发生巨大变化,助推乡村空间经历从“乡村空心化”到形态重组、格局优化、功能提升的转型和重构过程[1]。特别是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地域系统“经济-社会-空间”等要素的变革深刻改变了乡村风貌,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彰显了乡村转型的中国方案[2-3]。新时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难度更大,面临的挑战与乡村空间利用问题密不可分[4]。在此背景下,系统梳理我国乡村空间研究,对促进新发展阶段下乡村空间研究的深化及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乡村空间研究始于1998年,在乡村空间系统、空心村整治、分类评价、转型重构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5-6],乡村空间研究这一领域也成为我国乡村地理学当前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我国学者对乡村聚落、乡村振兴、乡村转型、乡村重构等相关主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发表了一些综述类文章[7-9],但主要是对现有文献的归纳和总结,运用可视化软件对乡村空间研究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较少。此外,就乡村振兴、乡村聚落等相关主题开展的知识图谱分析在数据集完整性、图谱结构合理性、图谱信息清晰度、图谱解读准确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10]。
目前常用的科学知识图谱绘制方法主要包括CiteSpace、VOSviewer、Sci2、CoPalRed、Ucinet、INSPIRE、VanagePoint、Bibexel等,这些工具为综述类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其中,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于2004年开发的CiteSpace软件是近年来逐渐受到国内外研究者重视且应用最广的一种文献研究方法[11]。CiteSpace软件融合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具备引文空间挖掘、知识单元共现分析等功能,可用于分析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知识关联状态[12]。鉴于此,笔者以乡村空间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将传统的文献梳理与知识图谱分析方法相结合,应用CiteSpace软件,对1998—2022年CSSCI索引期刊收录的乡村空间相关研究进行全时间跨度全景式的数据挖掘和计量分析,探讨乡村空间研究的热点与趋势,为相关研究的后续开展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以1998—2022年CSSCI索引期刊收录的乡村空间相关研究文献为基础数据,应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通过作者姓名(AU)、作者机构(C1)等数据字段绘制合作图谱,通过描述关键词(DE)数据字段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时间切片(time slicing)设置为1998至2022年每年1個时间分区,总跨度25年。文本处理(text processing)为默认的文章题目、摘要、描述关键词(DE)和文档关键词(ID)。数据筛选(selection criteria)中,作者合作图谱采用每个时间切片中被引频次或出现频次最高的15个数据(Top 15);关键词共现图谱采用每个时间切片中前10%的数据(Top 10%),并且将每个时间切片选取的数据梳理限制在100个。
1.2 数据来源
CiteSpace软件支持的CSSCI期刊论文数据采集方式主要有2种,一是采用CNKI高级检索中的CSSCI来源类别进行检索和采集,这一方式涵盖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文献类型广,数据规模大;二是采用CSSCI数据库进行采集,文献范围集中,包含引文数据。为兼顾文献质量和数据规模,采用前者。以“乡村空间”“乡村聚落”“乡村重构”“乡村转型”等相关知识谱系的主题对CSSCI核心库和扩展库进行检索和筛选(检索时间为2022年9月8日),输出Refworks格式文件,导入2022年更新的CiteSpace 6.1.R3,去除重复数据,共获得期刊文献1 566篇。每篇文献包含作者姓名(AU)、文章题目(TI)、来源期刊(SO)、描述关键词(DE)、摘要(AB)、作者机构(C1)等信息。
2 中国乡村空间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2.1 研究阶段
中国乡村空间研究始于1998年,且2013年之后相关研究数量持续上升,至2020年渐趋稳定(图1)。从发文量趋势来看,可将国内相关研究分为3个阶段:①第1阶段(1998—2012年)萌芽期。该阶段总体发文量较少,汤国安等[13]最先以国家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为基础探讨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此后该阶段的研究重点也主要集中在乡村聚落社会组织、生态景观、治理结构等方面,研究视角主要为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②第2阶段(2013—2019年)快速发展期。该阶段,在新型城乡关系下,乡村空间领域研究活跃度快速增长,且地理学逐渐成为主要研究视角,涵盖乡村空间演化、空间转型、空间生产、空间重构等方面。2018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发布,乡村空间研究进一步成为学界的热点之一。③第3阶段(2020年至今)稳定发展期。2020年后,乡村空间研究不再持续增长,但刊文量仍维持高位,且研究主题逐步细化为产业空间、文化空间、资源空间、生活空间、社会空间等方面。在我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大背景下,乡村空间研究仍将长期位列乡村地理学热点研究领域。
2.2 研究团队
在高产作者方面,乡村空间领域发表14篇及以上年Top 15 CSSCI索引论文的作者为龙花楼(36篇)、张小林(22篇)、戈大专(16篇)、李广斌(16篇)、李红波(15篇)、刘彦随(14篇)、屠爽爽(14篇)、杨忍(14篇)、王成(14篇)。高产作者合作可视化图谱包括906个节点和1 229条连线,网络密度0.003,反映乡村空间领域核心作者群和合作网络(图2),可以看出乡村空间研究中高产作者的合作关系呈现分散向集中转变的趋势,早期研究者主要以所在团队为主,而近年来高产作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日益增加。
在研究机构方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文73篇,处于第1位,之后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45篇、中国科学院大学29篇(表1)。在机构发文时间方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起步较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8年才逐渐开始乡村空间领域研究,但是在发文数量和质量上迅速赶超。
2.3 文献来源
乡村空间相关1 566篇文献中共有512篇来自12个主要发文期刊(图3),占35.43%,从学科领域上看主要涉及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土地资源管理、宏观经济管理等领域。其中,发文量位列前6的是《经济地理》《人文地理》《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地理研究》《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主要期刊发文量年度变化趋势与乡村空间研究阶段性特征相符,其中《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城市规划》在2000—2002年首次刊发乡村空间相关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则在2019年后开始大量刊载相关研究。
3 中国乡村空间研究热点
为分析我国乡村空间的研究热点,通过CiteSpace提供的词频分析和LSI算法,得到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图谱(图5),图谱包括535个节点和1 239条连线,模块值(Q值)为0.718 8,大于0.3,表明网络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S值)为0.932 7,大于0.7,表明聚类高效清晰且令人信服[12]。共现频次>25的关键词有乡村振兴(200)、乡村聚落(114)、乡村转型(48)、乡村重构(41)、乡村治理(38)、乡村空间(37)、空间生产(32)、乡村发展(29)、空间重构(28)、影响因素(27)等。
关键词突现性检测(burst detection)主要标识引用量突然上升或突现下降的节点(表2),“聚落”是乡村空间研究领域出现最早的突现关键词并在2008—2015年间持续保持高引用量,此后“城乡关系”“乡村发展”“乡村重构”在2014—2020年逐渐成为该领域研究者重点关注的方向,近年来随着新型城乡关系的重塑及乡村空间治理的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治理”逐渐成为乡村空间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3.1 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是乡村空间研究的传统热点领域,聚类关键词包括“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空间演变”“空间耦合”“景观格局”“传统村落”“人地关系”等,聚类文献发表年份中间值为2014年,聚类规模为61,轮廓值为0.941。我国学者乡村聚落研究主要聚焦聚落形态、分布、演化特征等研究主题,在聚落形态方面主要探讨区域层面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村域层面聚落空间的要素形态[14-15];在聚落分布方面提出山区乡村聚落的集聚性分布[16],农牧交错带乡村的中小型带状分布[17]、大城市周边乡村的近郊大外围小连片分布[18]等特征;对乡村聚落演变进行了全过程探索,基于恢复力、全球气候变化、農户行为等视角探讨了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特征[19-21]。在研究尺度方面,主要以市域、县域、镇域、村域为空间尺度,且近年来村域尺度的乡村聚落重构案例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提出乡村空间演变生命周期和“胞—链—形”结构等村域空间发展模式[22-23]。
3.2 乡村转型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我国学者提出并不断深化了乡村转型相关研究,聚类关键词包括“乡村转型”“乡村发展”“城乡融合”“乡村性”“乡村价值”等,聚类文献发表年份中间值为2015年,聚类规模为55,轮廓值为0.898。乡村转型研究主要聚焦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和转型驱动机制分析。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是乡村转型的基础,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人口、交通区位、土地、产业、社会、经济、地貌、环境承载力等方面[24-26],采用的方法包括多要素叠置综合评价、空间相互作用及趋势模拟、空间供需耦合分析等[27-28]。乡村转型的驱动机制是乡村转型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29-30],其中外部驱动力主要包括市场需求、治理主体、工业化、土地利用转型等,内部驱动力包括乡村生产方式转变、农户行为选择、空间生产等[31-32]。
3.3 乡村重构
乡村重构是新一轮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研究热点,聚类关键词包括“空间重构”“土地整治”“乡村建设”“土地利用转型”等,聚类文献发表年份中间值为2016年,聚类规模为31,轮廓值为0.916。在研究尺度上,乡村重构研究主要涵盖了主体功能区空间重构、特定地域的空间交互、区域产业用地结构调整、乡村聚落布局优化等方面[33-36]。在研究范畴方面,乡村重构主要包括经济重构、社会重构、文化重构和空间重构4个维度,其中以空间重构相关研究成果最为丰硕,主要通过以土地要素为核心的空间和资源的优化,重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提高耦合水平[37-38],近年来也有学者进一步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从城乡空间重构、乡土文化重塑等方面对乡村重构的内容进行延展。在重构路径方面,李红波等[39]提出政策性重构村落应进行居民安置,“两空村”应进行改造或消失,对包围型村落的重构应进行引导;龙花楼等[40]提出结合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进行乡村重构是城乡快速转型地区居民土地需求的关键路径;韩非等[41]提出农民集中安置导向下的农民新村、农业专门化生产导向下的农业专业村镇和生态旅游导向下的民俗旅游村乡村重构路径;李伟松等[42]依据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分区提出乡村重构的4个类型,即为城镇吸纳型、挖潜型、保留型、迁弃型。
3.4 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乡村振兴迅速成为乡村空间研究领域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空间生产”“城镇化”“脱贫攻坚”“社会空间”“空间实践”等关键词组成这一聚类,聚类文献发表年份中间值为2018年,聚类规模为65,轮廓值为0.907。近年来,国内学者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尺度对乡村振兴战略和实践开展了大量研究,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在理论方面,张诚[43]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分析了乡村公共空间在生活、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多元价值;刘彦随[44]探讨了现代地理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人地系统耦合、城乡发展融合、村镇功能契合重大理论;温铁军等[45]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空间重构的“原初交易成本”与村社理性。在实践方面,龙花楼等[46]剖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的区域实施路径;杨园园等[47]提出基于城乡转型功能分区的乡村振兴典型模式;乔伟峰等[48]提出不同地域功能乡村振兴的差异化路径选择。近年来,也有学者开始从乡村空间治理和城乡空间融合的视角开展乡村振兴研究,解析了其作用机制和作用路径[49-50]。
4 中国乡村空间研究趋势
在关键词聚类网络的基础上,应用CiteSpace软件中的时区图功能,生成乡村空间研究主题演化路径图(图6)。通过深入的文献分析,得到乡村空间的研究趋势。
4.1 研究對象由乡村空间向城乡共治延伸
在城镇化和乡村转型过程中,乡村空间的功能多样性、价值多元化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乡村地域从生产性向后生产性转型,乡村性与城市化的界面对接、排斥与融合成为乡村地理学的学术研究使命[29]。近年来,在乡村空间治理、乡村振兴、乡村建设等国家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乡村空间领域研究脉络也进一步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城乡融合空间、乡村空间治理、城乡共治等主题的研究将成为乡村空间研究的趋势。
4.2 研究维度由物质空间向多维空间拓展
乡村空间包括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我国乡村空间早期研究主要侧重于物质空间,且以探讨功能性为主,包括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51-52],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会—文化空间。之后,张小林[53]引入乡村性的概念,将乡村空间的研究维度向非物质空间拓展。非物质空间主要包括次生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等,其与物质空间共同构成多维乡村空间系统[1]。在此理论建构的基础上,乡村社会空间、乡村文化空间[54]及乡村经济-物质-社会-文化多维空间研究视角[55-56],成为我国乡村空间研究的趋势。
4.3 研究视角由单一尺度向多尺度发展
我国乡村空间研究主要为中宏观视角的乡村空间发展区划研究、微观视角的乡村聚落典型区研究,主要强调乡村禀赋条件、内外机制、发展模式的差异性与地域性,形成了大量典型案例实证研究,但是对于多尺度、多视角的深化研究稍显不足。在一定地域空间内开展多尺度乡村空间研究,通过多层次、系统性的分析,探讨乡村空间地域系统在多尺度上产生的多维空间响应,是未来的重要趋势之一。
4.4 研究方法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融合演进
乡村空间是包含资源禀赋、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要素的复杂系统,涉及诸多相关学科,仅从某一学科视角开展分析很难了解乡村空间的本质规律。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建立综合性的分析框架,是国内乡村空间研究的重要突破口和发展方向,尤其是在研究视角上引入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将地理空间分析等量化研究方法与经济学中的理论模型、社会学中传统的质性研究方法等相结合的多种方法集成创新是乡村空间多学科多元化研究的必然趋势。
5 结论
应用CiteSpace软件对乡村空间相关的国内研究进行了文献分析,对研究热点、趋势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我国相关研究的知识群组与演化路径,探讨了各个时间段最具影响力的文献,定位出研究前沿,以此来追踪乡村空间领域的发展,厘清整体发展脉络。主要结论如下:①乡村空间研究是我国乡村地理学热点研究领域,发文量在2020年后处于稳定发展期,高产作者的合作关系呈现分散向集中转变的特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是该领域重要研究机构。②我国乡村空间研究热点演进脉络为从传统的乡村聚落研究、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乡村转型研究、土地整治背景下的乡村重构研究,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空间治理研究。③我国乡村空间研究趋势为城乡共治研究、多维空间研究、多尺度研究和多学科集成研究。
该研究基于CSSCI索引期刊获得的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仍有不足之处,一是该研究涵盖时间跨度较长,在数据筛选时受到CiteSpace软件最大节点数的限制,在合作图谱和关键词图谱筛选中分别采用了Top 15和Top 10%的筛选标准,可能会遗漏部分文献;二是该研究采用CNKI数据库中的CSSCI检索,兼顾了文献质量和数据规模,但无法使用CiteSpace软件的引文分析相关功能,未能开展引文分析。
参考文献
[1] 李红波,胡晓亮,张小林,等.乡村空间辨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5):591-600.
[2] 龙花楼,屠爽爽.乡村重构的理论认知[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5):581-590.
[3] 张静,余灏哲,谯伟,等.国内村域尺度乡村转型发展与重构的现状述评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22,41(5):896-904.
[4] 戈大专,陆玉麒,孙攀.论乡村空间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J].地理学报,2022,77(4):777-794.
[5] YANG R,LIU Y S,LONG H L,et al.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land use in the Bohai Rim of Chin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5,25(5):559-572.
[6] 龙花楼,屠爽爽.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J].中国土地科学,2018,32(7):1-6.
[7] 陈晓华,黄永燕.国外多功能乡村转型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21,48(4):625-634.
[8] 冀正欣,许月卿,卢龙辉,等.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21,35(6):95-104.
[9] 杨忍,罗秀丽.发展转型视域下的乡村空间分化、重构与治理研究进展及展望[J].热带地理,2020,40(4):575-588.
[10]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11] CHEN C M.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4,101(S1):5303-5310.
[12] 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3] 汤国安,赵牡丹.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陕北榆林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0,20(5):1-4.
[14] 黄亚平,郑有旭.江汉平原乡村聚落形态类型及空间体系特征[J].地理科学,2021,41(1):121-128.
[15] 肖罗,魏春雨.基于CSSCI的中国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经济地理,2021,41(4):148-157.
[16] 娄帆,李小建,陈晓燕.平原和山区县域聚落空間演变对比分析:以河南省延津县和宝丰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7,37(4):158-166.
[17] 张凯,马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聚落空间形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8(6):165-170.
[18] 吴益坤,罗静,罗名海,等.大都市区周边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2,31(1):37-48.
[19] 柳冬青,张金茜,巩杰,等.基于“三生功能簇”的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功能分区[J].生态学杂志,2019,38(4):1258-1266.
[20] 梁发超,刘诗苑,起晓星,等.近30年闽南沿海乡村聚落用地空间演化过程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22):18-26.
[21] 钟章奇,王铮,夏海斌,等.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生产潜力的空间演变[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12):2018-2032.
[22] 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64(10):1193-1202.
[23] 任国平,刘黎明,孙锦,等.基于“胞—链—形”分析的都市郊区村域空间发展模式识别与划分[J].地理学报,2017,72(12):2147-2165.
[24] 吴艳娟,杨艳昭,杨玲,等.基于“三生空间”的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以宁波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6,38(11):2072-2081.
[25] 张景鑫.基于“三生空间”的区域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及耦合协调度评价:以苏南城市群为例[J].农业科学研究,2017,38(3):57-63.
[26] 张荣天,张小林,陆建飞,等.我国乡村转型发展时空分异格局与影响机制分析[J].人文地理,2021,36(3):138-147.
[27] 胡兴定,白中科.基于耕作半径的采矿复垦区农村居民点安置规模预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3):259-266.
[28] 陶慧,刘家明,罗奎,等.基于三生空间理念的旅游城镇化地区空间分区研究:以马洋溪生态旅游区为例[J].人文地理,2016,31(2):153-160.
[29] 杨忍,刘彦随,龙花楼,等.中国乡村转型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逻辑主线与内容框架[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8):1019-1030.
[30] 屠爽爽,龙花楼,张英男,等.典型村域乡村重构的过程及其驱动因素[J].地理学报,2019,74(2):323-339.
[31] 李红波,张小林,吴启焰,等.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特征与机理研究:以苏南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4):591-603.
[32] 高苹,席建超.旅游地乡村聚落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野三坡旅游地苟各庄村案例实证[J].资源科学,2017,39(8):1535-1544.
[33] 樊杰.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J].地理学报,2015,70(2):186-201.
[34] YANG R,XU Q,LONG H L.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ized reconstruction analysis of Chinas rural settlements during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6,47:413-424.
[35] 李秋颖,方创琳,王少剑.中国省级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基于“三生”空间视角[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5):163-169.
[36] TU S S,LONG H L,ZHANG Y N,et al.Rural restructuring at village level under rapid urbanization in metropolitan suburbs of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s in land use policy[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8,77:143-152.
[37] 谭林,陈岚.乡村空间重构与土地利用转型耦合机制及路径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7):1829-1847.
[38] 谭林,陈岚.乡村空间重构与土地利用转型耦合机制及路径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7):1829-1847.
[39] 李红波,张小林.城乡统筹背景的空间发展:村落衰退与重构[J].改革,2012(1):148-153.
[40] 龙花楼,屠爽爽.论乡村重构[J].地理学报,2017,72(4):563-576.
[41] 韩非,蔡建明.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J].地理研究,2011,30(7):1271-1284.
[42] 李伟松,李江风,姚尧,等.三生空间重构视角下的镇域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以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官垱镇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1):139-143.
[43] 張诚.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公共空间的多元价值[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1):120-126.
[44] 刘彦随.新时代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J].地理研究,2019,38(3):461-466.
[45] 温铁军,崔芳邻,陈璐,等.乡村振兴战略下空间重构的“原初交易成本”与村社理性:以湖北省马岭村为例[J].学术研究,2020(11):68-74.
[46] 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10):1837-1849.
[47] 杨园园,臧玉珠,李进涛.基于城乡转型功能分区的京津冀乡村振兴模式探析[J].地理研究,2019,38(3):684-698.
[48] 乔伟峰,戈大专,高金龙,等.江苏省乡村地域功能与振兴路径选择研究[J].地理研究,2019,38(3):522-534.
[49] 戈大专,龙花楼.论乡村空间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J].地理学报,2020,75(6):1272-1286.
[50] 乔家君.城乡融合下的乡村重构与乡村振兴路径:《面向城乡融合的乡村多维重构研究》书评[J].地理科学,2022,42(2):362.
[51] 王成,唐宁.重庆市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J].地理研究,2018,37(6):1100-1114.
[52] 刘继来,刘彦随,李裕瑞.中国“三生空间”分类评价与时空格局分析[J].地理学报,2017,72(7):1290-1304.
[53] 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53(4):365-371.
[54] 孟莹,张冠增.乡村空间营造的逻辑:基于文化与社会空间理论视角的分析[J].城市规划,2018,42(6):23-29.
[55] 曾鹏,朱柳慧.关系视角下乡村空间认知与转型路径研究[J].人文地理,2022,37(1):1-8,17.
[56] 杨忍,陆进锋,李薇.珠三角都市边缘区典型传统村落多维空间演变过程及其影响机理[J].经济地理,2022,42(3):19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