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督脉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肺虚感寒型变应性 鼻炎临床研究设计思路探析

2023-12-14徐玲玲周小红周海平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变应性督脉鼻炎

徐玲玲,廖 凯,周小红,李 军,周海平,张 政,熊 俊,2*

(1.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针灸科,江西 南昌 330006; 2.江西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变应性鼻炎(AR),又称过敏性鼻炎,临床上主要以流清涕、打喷嚏、鼻塞、鼻痒等为典型症状[1]。近年来研究显示AR发病率逐年上升,其症状迁延不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患者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亟须有效的治疗手段缓解患者痛苦,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迫在眉睫。

近年来,督脉灸因其显著疗效应用于AR的临床研究,但督脉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肺虚感寒型AR的方法学研究设计欠合理,无法科学评价督脉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肺虚感寒型AR的真实疗效。因此,有必要科学合理地设计高水平临床研究方案,提高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本试验方案以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理念与方法为原则,同时考虑针灸临床试验实际情况,突出本试验的设计特点,并进一步细化试验措施,更全面、真实地评价督脉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肺虚感寒型AR的疗效,以提高督脉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肺虚感寒型AR的科学性、规范性。

1 设计特点

1.1 设计模式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

1.2 样本量计算

采用优效性临床试验的样本含量估计公式[2]。根据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治疗预试验结果和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有效率估算样本含量。按照样本含量公式计算,通过公式“n=[P1(1-P1)+P2(1-P2) ]×f(α,β)/(P2-P1)2”计算,每组需要病例30例。

1.3 随机分组

本试验采用随机分配法,研究者通过 SPSS 27.0 统计学软件生成受试者的随机序列,形成随机数字表,受试者的入组顺序按照其就诊前后顺序入组,再将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

1.4 盲法设计

本试验采用统计分析者盲法设计。即统计分析者在不了解受试者的分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因此,研究者要做好督脉灸操作方法的质量控制,并且详细记录受试者的治疗结果,从而减少观察性偏倚,提高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1.5 对照分组

采用两组间平行对照。试验组(n=30):督脉灸组+穴位埋线组;对照组(n=30):单纯穴位埋线组。

2 受试人群

2.1 病例来源

在本院专科住院或门诊诊断为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AR)的患者。

2.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考《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3]中变应性鼻炎的诊治标准和推荐方案的内容。中医诊断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关于“鼻鼽”的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轻度变应性鼻炎,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③自愿参加本临床研究;④服从并配合医生的安排;⑤患者神志清楚,能够准确表达治疗感受。

2.4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②患有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疾病的患者;③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兼有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患者;⑤腰背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皮炎、皮疹等疾病的患者;⑥在治疗前1周内使用其他药物或治疗手段者;⑦对针灸排斥者。

2.5 中止及剔除标准

①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治疗,使用其他药物或加用其他治疗手段者;②在观察过程中出现其他疾病需要医治者;③误诊和失访者,检查、治疗记录资料不全者。

2.6 脱落标准

①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导致不能继续治疗者;②因各种原因中断治疗者。

3 具体措施

3.1 试验组治疗方案

采用督脉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10次。

3.1.1 督脉灸 嘱患者充分露出腰背部,并俯卧于治疗床上,治疗部位选取长度为后正中线大椎穴至腰阳关穴的督脉,宽度在双侧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的范围内。先对皮肤局部行常规消毒,覆盖一层纱布,再将切碎的新鲜生姜铺于纱布上,宽度为3~5cm、厚度为0.5~1.5cm,然后在生姜上均匀铺上陈细艾绒,并点燃所有艾绒,待其烧尽后,更换艾绒再灸,以灸3壮为宜。治疗结束后除去生姜及艾灰,并帮助患者擦净后背,灸后体表肤色潮红属自然征象。待患者休息15min后,进行穴位埋线治疗。

3.1.2 穴位埋线治疗 用记号笔在双侧肺俞、双侧曲池、双侧足三里、双侧丰隆及气海穴的位置标记,施术者双手及腧穴局部皮肤行常规消毒,并佩戴一次性无菌手套,将插了胶原蛋白线的埋线针针尖对准并贴近穴位,快速垂直进针,进针深度为1.5cm,施以小幅度提插手法,待患者针下有酸、麻、胀等感觉,押手下压针芯,将蛋白线植入筋膜层。押手持无菌纱布按压住针孔附近皮肤,刺手快速出针,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半晌后,在针孔处贴上创可贴。

3.2 对照组治疗方案

采用单纯穴位埋线治疗,具体操作及疗程与试验组一致。

3.3 注意事项

两组受试者均嘱避风寒、调情志、清淡饮食,医生应及时、认真如实填写肺虚感寒型AR的临床治疗记录表,受试者在本研究观察期内不得自行加入其他药物或治疗手段。

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评价干预措施有效性的最佳方法是进行结局指标的比较。本试验采纳症状体征评分表[5]、鼻症状总分表(TNSS)[6]、鼻炎伴随症状评分表(TNNSS)[6]及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量表(RQLQ)[5]作为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其中症状体征表作为本试验的主要观察指标,其他为次要观察指标。所得总分越多,患者的症状越重。并且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抽血检查患者血清总IgE含量。

4.1 症状及体征评分

依据《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5]制定鼻炎症状体征评分标准,比较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评分的结果,并及时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4.1.1 症状评分标准 分值分为三级,1~3分。喷嚏评分:若患者每日打喷嚏个数为3~5个,则计1分;6~10个则计2分;≥11个则计3分。流涕评分:若患者每日流涕次数≤5次,则计1分;流涕次数为5~9 次计2分;流涕次数≥10次,则计3 分。鼻塞评分:若患者有意识吸气时鼻塞,计1分;间歇性或交互性鼻塞,计2分;几乎全天只能用口呼吸,则计3分。鼻痒评分:间歇性或者间断性鼻痒计1分;鼻痒为蚁行感,可忍受则计2分;鼻痒为蚁行感,不能忍受者计3分。

4.1.2 体征评分标准 分值分为三级,1~3分。若鼻内镜下见鼻甲轻度肿胀,但可见鼻中隔和中鼻甲,计1分;若见下鼻甲与鼻中隔(或与鼻底)紧挨,且下鼻甲与鼻中隔(或与鼻底)之间尚有小空隙,计2分;若下鼻内镜下仅见鼻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未见中鼻甲,或见中鼻甲黏膜形成息肉,计3分。

4.2 疗效评估

按照症状及体征评分结果评估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评分-治疗后症状评分)/治疗前症状评分×100%,疗效评定指数>80%视为治愈;50%<疗效指数<80%则视为显效;当25%<疗效指数<50%则表示有效;当数值范围<25%则认为是无效。

4.3 随访

随访研究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的随访结果,这样可以较好反映患者长期的疾病变化情况,更全面地评估干预手段的作用。

5 安全性评价

在试验时遇到的不良反应,应详细记录在病例报告表上,包含其症状、程度、持续时间、处理措施等。医师应告知受试者需避免空腹治疗,并消除其畏惧心理,避免晕灸或晕针的发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必须立刻中止试验,并积极采取相关应对措施,保证受试者的人身安全。

6 质量控制

参与本试验的研究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特长和临床研究经历,且人员固定;临床试验前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各参研人员熟悉方案及质量要求,统一标准,规范操作,消除治疗手法对疗效的影响;参与临床试验的研究人员应认真学习、准确理解临床试验方案的原则及要求,熟悉各病例观察表、不良事件表等相关内容的填写规范;研究者应做好治疗前的解释工作,使受试者更了解本研究的要求并积极配合研究者的工作安排。

7 数据管理与统计学分析

7.1 研究资料报告表

研究者必须在诊察受试者的同时填写观察表,对全部检测资料给予妥善保存和管理,检测结果应记录在统一印刷的观察表上,并录入电脑储存;研究者务必仔细填写病例观察表,使数据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如果填写错误,只能在填写错误的地方划一条线,不允许涂黑,临床观察者须在修正处写明缘由和日期,并署名。按要求完成数据的录入和核查的原始病例资料,可按对应的病例编号顺序排列,并归档保存,以备查考。

7.2 建立数据库

本试验应用Microsoft Office 2010系统中的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将数据分别独立进行双人录入。统计数据全部应用SPSS 27.0软件进行剖析,所有的统计检验都采纳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8 同类研究设计比较

昌林亚等[7]设计了随机对照试验方案,按照样本估计纳入80例AR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诊断标准采用通用的中西医诊断及纳入、排除、中止或剔除、脱落标准,观察指标采用症状及体征分级量化标准和VAS。疗效标准:症状及体征评分参照《关于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评估疗效采用尼莫地平法。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行配对检验。本试验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加入盲法设计,为了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更丰富,增加了TNSS、TNNSS、RQLQ及人血清总IgE检测指标,并增加了安全性评价和质量控制,统计分析采用了SPSS 27.0统计学软件和双侧检验。

戴伟利等[8]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例AR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与西药组,诊断标准采用中西医诊断标准,及其相应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临床疗效评估参考症状评分法及RQLQ量表进行评分,数据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为使本试验方案设计更加完善,本试验采用样本含量公式计算样本量,增加了盲法设计,受试人群增加了中止或剔除及脱落标准;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增加了TNSS、TNNSS及人血清总IgE指标;增加了安全性评价和质量控制;统计学方法学应用了SPSS 27.0软件和双侧检验,更具科学性。

9 结语

变应性鼻炎在中医学中属“鼻鼽”范畴,其发病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病机主要在于肺虚感寒、脾气虚弱、肾阳亏虚、肺经伏热四个方面[9-12],肺虚感寒证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证型[13],治法当以温经散寒、扶正祛邪为主。督脉灸亦称为铺灸、火龙灸、长蛇灸等,是一种集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中医特色疗法[14]。其选取的经络为督脉,也称为“阳脉之海”,总督六阳经,统摄全身阳气和真元,具有调节全身阳气、运行气血等作用。同时联合艾灸的火力与生姜药性的渗透,将阳气运输到五脏六腑,从而达到温补肺阳、调和阴阳、温通全身等效果。因此,对于肺虚感寒型AR患者,督脉灸能够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15]。由此可见,设计高质量临床试验方案很有必要。

临床研究的基础是科学、合理的方案设计,科学性、合理性和真实性是保障任何临床试验结果可信度的必要条件,提高疗效是临床试验的最根本目标,只有设计高水平的临床研究方案,才能更全面、真实地评价临床疗效。本试验设计根据前期临床试验中的研究结果及相应的文献检索,通过整理、归纳、评价和总结,考虑针灸临床试验的实际情况,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理念与方法,科学、合理地设计督脉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肺虚感寒型AR临床研究的试验方案,并通过细化具体措施,从而减少偏倚,提高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使临床疗效有据可依,从而有助于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医治手段。

猜你喜欢

变应性督脉鼻炎
支气管镜下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1例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Fuzi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龙氏手法结合头颈部督脉电针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
徐丽华运用祛风止咳方治疗变应性咳嗽经验
从督脉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探讨
远离『鼻炎闹』 静享黄菊之秋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中医赶走恼人鼻炎
葱汁治鼻炎
金匮肾气丸化裁治疗变应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