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所有被盗文物一个暂时的家
2023-12-13傅梦妮
傅梦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虚拟博物馆“建设”计划
2022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布基纳法索建筑师弗兰西斯·凯雷(Francis Kéré)近日接受了一个特殊的项目——“建造”一座特殊的博物馆。在这一项目中,凯雷可以充分动用所有的想象力,甚至不用顾及建筑工程学和力学的限制。凯雷所接受的委托,是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近日公布的一个数字虚拟项目——一个以“收藏”、展示被偷盗文物的虚拟博物馆。
这一虚拟博物馆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联合策划的,计划将在国际刑警组织52000件被盗文物数据库中选择一些精品,并将其呈现在虚拟的三维空间中。多数情况下,这些丢失文物并没有详细的三维数据,往往有的只是一张照片,这意味着在还原文物的时候将面临很大的困难。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沙特阿拉伯已经承诺捐助250万美元作为博物馆启动的首轮资金支持。
本年度,大英博物馆被爆出的监守自盗案已经引发了文物界和艺术界对文物安保问题的关注。实际上,近几十年来,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或私人藏家手中丢失的文物和艺术品数量十分惊人,国际刑警组织已经备案的52000件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这个虚拟博物馆的初衷,即唤醒人们对文物丢失问题的重视。根据总部位于美国的非政府组织文物联盟声称,目前全球失踪的重要的被掠夺和被盗文物包括2009年至2011年期间从也门奥瓦姆神庙丢失的石刻、2003年从伊拉克巴格达博物馆被盗的象牙浮雕、20世纪70年代从危地马拉阿苏尔河的玛雅遗址掠夺的一个绿色石头面具,以及1988年从印度拉贾斯坦邦的一座寺庙群中掠夺的5世纪的瓦拉哈雕像。这些珍贵的文物分别代表了几个古文明最灿烂的历史,被盗意味着后世无法继续研究,从而会逐渐被人遗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丽·阿祖莱(Audrey Azoulay)说:“每一件被盗的作品或碎片背后都有一段历史、身份和人文记忆,我们的目标,正是将这些文物重新置于聚光灯下,恢复社会认识、体验并研究这些文化遗产的权利,从而更好地认识人类自己。”
有趣的是,与传统博物馆不同,这个虚拟博物馆的目标绝非扩大收藏,而是逐渐清空自己,因为最理想的情况,就是这些失窃的文物能够回到它们的所有者手中。虚拟的博物馆空间和展览不会改变这些艺术品的任何物理属性,但至少恢复了人们对它们的基本访问和参观,并有助于倡导它们物归原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在线观众将能够探索虚拟的三维空间,就像在真实的博物馆里一样,并获得关于文物的所有背景知识。虚拟博物馆将成为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工具,以提高有关当局、文化专业人员和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非法盗卖问題和保护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而且,虚拟博物馆的开设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文物保护手段。
最近,围绕被盗文物的讨论仍然主要集中在贝宁青铜器上。16世纪,英国士兵在尼日利亚贝宁古城掠夺了1万件青铜雕像、牌匾和仪式用品。令人震惊的数据显示,非洲约95%的文化遗产都保存在非洲大陆之外。遣返工作正在缓慢进行,但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大量失踪物品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这样严峻的现实,也许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非洲裔建筑师凯雷的原因。而凯雷目前给出的设计方案,也足够惊艳。
首先,凯雷选择了地球仪的基本形状作为博物馆的主体,寓意文物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博物馆的内部,凯雷设计了类似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中那样旋转上升的坡道,而坡道的整体造型又借鉴于非洲大陆上常见的猴面包树,象征了族群和生命。首批“入藏”的文物有600件,而最困难的部分正是对这批文物的数字重建工作。目前凯雷已经与技术人员合作,从而将一个个概念中的文物转化为数字现实——可旋转、缩放的3D图像。
当今时代中,虚拟现实技术(VR)和增强现实技术(AR)对传统博物馆的补充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虚拟博物馆除了缺失建筑之外,几乎符合我们对博物馆的一切定义。于是,类似谷歌“艺术与文化”的虚拟空间项目才赢得了巨大的关注。诸如美国盖蒂博物馆、巴黎奥赛博物馆、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等博物馆推出的在线虚拟参观的功能,均能够吸引远超购票进入博物馆数量的观众。目前,全球可连接互联网的人群已超过60%,随着技术条件的进步,博物馆将迎来在线访问的大幅增加,这也为完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博物馆带来了更多可能性。随着更多观众、赞助者的支持,在无限的空间内的设计、策划、创造和教育的内容几乎不受物理空间和观众数量的限制。
希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此次的虚拟博物馆计划,能为那些丢失文物提供一个栖身之所,也呼吁着更多失窃的文物、殖民时期被偷盗的文物能够被世人所关注,早日迎来它们的归家之日。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