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语
2023-12-13耿杉
耿杉
不同地域的绘画蕴藏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底蕴,当地的自然条件及人文因素都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不同地域的绘画在传承中流露出画家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其间由于个性化的发挥,在表现形式上会有所更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与创新趋势,但究其根本都从来未脱离过地方文脉。
地域特征不仅体现在绘画表现的题材和内容上,还含蓄地流露于其文化诉求中。“长安画派”“黄土画派”“伤痕美术”都以鲜明的地方特征进入了近现代美术史序列,成为标杆性的时代艺术现象。20世纪50年代,长安画派的中国画画家通过对西北地方文化的个体生命体验以及革命历史认同感在画面中的细微表现,成功地诠释了一种特殊的地方文化内涵,呈现了区域文化对时代文化的不同整合途径,例证了时代文化在区域艺术实践中的生动表现。同样,20世纪70年代后期,伤痕美术的重要代表团体——四川美术学院师生,也依附于巴蜀现实景象、历史记忆,通过日常生活体验,在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了时代文化特征。巴文化与蜀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交流和融汇,早已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并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这种基于巴蜀自然背景及地域性人文背景孕育形成的巴蜀文化,相對于其他地区而言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巴蜀地域性特征的中国画正是在此文化浸润下形成了其面貌特征。可以说,巴蜀文化从一个层面酝酿了巴蜀中国画的地方精神特质。
西北、西南地区的中国画随着时代文化演进,在其各自系统中成长发育,随着经济文化重心的迁移、人员的流动、风格面貌不断创新,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西北、西南地区的中国画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一个繁复且综合的形态。同时,西北、西南历史文化也有突出的共性特征,它们都拥有强大的包容性,西北、西南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都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在不断的融合与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多元重生的文化现象。故以多元动态的视角审视整个西部中国画,从多维度来解析西部中国画的发展脉络,以时间为线索,探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移民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新时代文化等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西部中国画类型、风格及观念,将西部中国画置于西部文化及中国文化发展脉络中,有利于明确西部中国画在中国画体系中的位置,有利于不同区域中国画关联性与差异性的议题探讨,可丰富整个中国画领域研究的内容。
(作者系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展览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