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历史意蕴

2023-12-13李良明董律

湖北社会科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国青年

李良明 董律

摘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尽管青年教育与培养的内涵不断变化,但核心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方面展开,这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中国青年》杂志中就有了具体而生动的阐释:培养什么人——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民族先锋;如何培养人——将学习马克思主义与深入了解中国实际相结合;为谁培养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队伍培养人才。中共早期的《中国青年》也为当代青年教育与培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对于“培养什么人”,应密切契合时代主题;在“如何培养人”方面,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媒体与资源,抓住时机并有重点地进行宣传;而在“为谁培养人”方面,则始终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原则。

关键词:《中国青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历史意蕴

中图分类号:D231;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23)11-0152-09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成长发展关系国家民族的薪火传承。青年能否承担起历史的重任,教育培养至关重要。除了学校教育,媒体的教育和引导在塑造青年的成长路径和国家的前景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难的时代,她一经成立,便以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己任,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把民族的希望寄托于青年,面向青年群体开办了报刊、杂志,借助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培养和教育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杂志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中国青年》于1923年10月创刊,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的机关刊物,它对青年革命思想的引领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共早期青年运动卓越的领导者恽代英是其第一任主编,革命先驱蕭楚女是其创始人之一,林育南、邓中夏、张太雷、李求实等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都曾是其主要撰稿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任弼时等中共重要领导人都在该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无论是从《中国青年》的办刊宗旨、刊发内容以及成效上,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历史意蕴。时至今日,《中国青年》杂志仍然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红色期刊。

一、培养什么人: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民族先锋

一个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通常能反映出该杂志的定位、主题和目标读者群。作为《中国青年》的第一任主编,恽代英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怎样才是好人》一文,明晰了《中国青年》办刊宗旨的一个核心内容——“培养好人”。

什么样的人符合“好人”要求呢?恽代英在文中指出:“好人是有操守的,是自动地选择他应做的事情。他决不因为人家的讥笑诮骂而无理由的改变他的行为,也不会去做父兄师长的奴隶,而是有‘独立自主的人格。”[2](p5)“有作为,就是在今天复杂而不良经济组织之下,不改变自己的节操,要有眼光、有手腕,正确地应付一切问题,然后能够保持自己的好名誉,且做得出一些好事来。”[2](p5)“能为社会谋福利,就是说好人的好,要‘于社会有益,不于社会有益,怎样会称为好。”[2](p6)由此不难发现,以恽代英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期望培养的“好人”具有三个核心特征:有操守、有作为、能为社会谋福利,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且逐渐升华。首先,“有操守”不仅仅强调道德品质,更着重于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个性,亦即自觉觉醒的个体,这是成为一个“好人”的基础;其次,拥有了这一基础还需更进一步,即“有作为”,这意味着一个“好人”需要具备实际能力和取得成就,因为仅有操守而无实际能力和成就是不够的;最后,即便具备操守和作为,也需要“为社会谋福利”,即要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因此,“为社会谋福利”最终要归结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目标。这一论述清晰地呈现了“好人”培养的逻辑路径,包括自我觉醒、个体能力的培养,以及最终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作出积极贡献。正如恽代英在《中国青年》发刊词中指出的那样:“政治太黑暗了,教育太腐败了,衰老沉寂的中国像是不可救药了。但是我们常听见青年界的呼喊,常看见青年界的活动。许多人都相信中国的唯一希望,便要靠这些还勃勃有生气的青年。”[3](p1)所以,培养青年成为“好人”,最终就是要让青年成为中国的希望,成为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民族先锋。

二、怎样培养人:明确大方向、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中国青年》创刊之时,广大青年正为救国而到处碰壁,陷入无路可走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青年》创刊号发刊词阐述了自己的使命,要帮助广大青年认识、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和命运多舛的人生,引导青年“到活动的路上”“到强健的路上”“到切实的路上”。

(一)做好方向引领:“到活动的路上”“到强健的路上”“到切实的路上”

恽代英明确指出创办该刊的目的就是要引导青年“到活动的路上”“到强健的路上”“到切实的路上”,这就为“怎样培养人”指明了方向,并且明确了具体目标、方法以及内容。

到活动的路上,是“要介绍一些活动的方法,亦要陈述一些由活动所得的教训……青年要学得做事,要用做事以学做事。青年是需要读书的,要读指导怎样做事的那些书,但是同时要做事。只顾读书而不做事的人,纵然把指导做事的知识学到手了,他会失了他做事的习惯”。[3](p1)“到活动的路上”从目标上说,大的方面是指革命活动,小的方面是指具体的实践。从具体方法上说,就是要通过革命和社会实践来帮助青年成长、让青年认清现实、明确使命、找准道路,而不是仅仅闭门读书。从具体内容上说,就是告诉青年既要积极参加活动,也要读书,读能指导社会实践的书,比如,有关马克思主义及社会科学方面的书,这从当时《中国青年》中大篇幅介绍和推荐的书目就可以看出。

到强健的路上,就是“要介绍一些强健伟人的事绩与言论,亦要用种种可以警惕青年的材料,以洗刷青年苟且偷懒的恶弊……中国需要强健的国民,只有强健能救拔我们于习俗之中”。[3](p1-2)“到强健的路上”从目标上说,是指国家民族和人民自身的发展势头强健,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要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具体方法上说,要注重正反两方面的宣传教育,好的要鼓励学习、发扬传承,不好的要批评摒弃、反思警醒;从具体内容上说,“到强健的路上”需要学习强健伟人的事迹与言论,亦要学习种种可以警惕青年的材料。当时,国民党右派中存在一些阻碍青年觉醒成长的思想和言论,希望青年关门读书,不问政治,中国青年党的国家主义派更是攻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这都是需要青年警醒的现实材料。

到切实的路上,就是“要介绍一些切实可供研究的参考材料。要帮助青年取得一些切近合用,然而在学校中不容易得着的知识。中国的青年,已经显然可见其必须担负指导群众的责任”。[3](p2)“到切实的路上”从目标上说,大的方面说就是要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理智分析各种思潮流派,走切合中国实际的路,从而担负起指导群众的责任。小的方面来说就是不要空谈,要实干;从具体方法上说,就是必须有切实的指导,比如,帮助青年掌握有效的材料;从具体内容上说,就是要帮助青年去获得一些接地气、实用,在学校中不容易得到的知识。

(二)夯实理论根基:介绍和推荐马克思主义及社会科学领域的文献,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普及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阶层的知识分子和爱国志士积极寻求拯救国家的道路。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以及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都因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可依赖的力量而失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改变。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出路。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依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将是一条光明之路。然而,革命实践的前提是参与其中的主体,特别是年轻一代必须充分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因此,介绍和推广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广大青年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乃是迈出的第一步。

《中国青年》甫一出版,就应广大青年读者的要求,積极介绍和推荐有关马克思主义及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恽代英明确表示:“这件事终不能不做,《中国青年》是为中国的一般青年服务,特别是为有志的青年服务的,若我们对于这一种急切需要的事,竟不能为一般青年做到!我们不免有愧于我们的职责了。”[4](p12)为此,恽代英在《中国青年》第8期《读甚么书与怎样读书》一文中向青年推荐了第一批书目,如李达翻译的《社会问题总览》、蒙西翻译的《社会问题详解》等。特别是在《中国青年》第24期上,恽代英专门刊发了冰冰编写的《一个马克思学说的书目》,推荐了《陈独秀先生讲演录》《社会主义讨论集》《社会主义史》《近世经济思想史论》《欧洲政治思想小史》《马克思学说概要》《马克斯派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丛刊》《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浅释》《唯物史观解说》《经济史观》《阶级争斗》《共产党底计划》《俄国共产党党纲》《第三国际宣言》《马克思资本论入门》《工钱劳动与资本》《价值价格与利润》《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主义讲义》等马克思主义学说书目20余种。[5](p4-11)恽代英对其中每本书都作了简明扼要的点评。

革命青年要培育奋斗、诚实、坚忍、勇敢等品格,“要有坚定的主义的信仰”,[6]坚定的信仰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上述这些书目,不仅为青年了解和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对中共党团的早期思想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结合本土实际:将学习马克思主义与了解本国国情相结合

当学习社会科学并研究社会的根本问题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将其应用于实际斗争中,与工农大众联合起来,以实现“打破现状,要推倒一切掠夺阶级,要建造自由幸福的社会”之目标。[7]学习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除了是为年轻一代打牢科学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是让青年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只有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中国青年》正是这样做的。

第一,《中国青年》利用特刊和专刊的形式,介绍了当时中国的现实情况。《中国青年》第35期为“帝国主义与中国”专刊,刊登了萧楚女的《帝国主义侵略的实况》《革命中学生应持的态度》、恽代英(但一)的《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中国的现状》;第43期为“九七特刊”,刊登了林育南(林根、相佛)的《“九七”纪念》《怎样打倒帝国主义》《少年国际日与中国青年》,士畸(卜世畸)的《今年“九七”之在中国与东方》等。这些信息凸显了当时的《中国青年》杂志对有关中国社会和政治问题的重视程度,表明了它的目标是为青年提供有关时事和政治动态的信息,以促进青年深入了解社会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变革。

第二,当涉及对中国社会阶级的认知问题时,《中国青年》明确指出了阶级的类别及其对待革命的方式。这种认识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念,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也塑造了个人的政治态度。不同阶级在社会层次上拥有不同的地位,因而追求不同的阶级利益,因此,他们对革命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被压迫的阶级在认识到革命能够改善他们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时,必然会支持和拥护革命;相反,统治阶级会因为革命威胁到他们的经济利益和统治地位,而必须采取反对、破坏和压制革命的立场。因此,分析社会各阶级对革命的态度必须建立在经济地位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阶级斗争中清晰地回答“依靠谁、团结谁、警惕谁”的问题。恽代英在《中国青年》第73期和103期发表的文章中,对中国的资产阶级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大商买办阶级”和“幼稚工业资本家”。他明确告诉中国的革命青年,“大商买办阶级是依赖外国资本主义而享其余沥,所以他对于打倒外国资本主义的国民革命,一定是反革命的。”[8](p349)对于“幼稚工业资本家”,即民族资产阶级,他认为这是一个具有双重性质的阶级。在与无产阶级的合作中,必须保持警惕,要“善于应对”他们,但又不能以损害自身利益为代价。[9](p93)邓中夏在1924年11月发表在《中国工人》第2期上的文章《我们的力量》中也对中国的资产阶级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他认为商业资本是买办资本,银行资本是官僚资本,买办官僚资本附属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因此是革命的敌人。而工业资本则属于民族资产阶级,“他们虽然受到外国竞争或军阀扰乱的影响,而激发出政治革命的动机,但最终由于担心自身的‘目前利益而不愿坚持到底,最后与军阀和帝国主义妥协。”[10](p483-484)这些分析表明,邓中夏与恽代英在对中国资产阶级的分类和分析上基本一致,这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当时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建设的历史背景。

关于对社会阶级的认识和分析,最为经典且大家耳熟能详的,还是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在文章开篇就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中国革命亘三十年而成效甚少,就因不能团结来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11](p435)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其实是1926年3月毛泽东发表在《中国青年》第116、117期上的,在当时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后,最后收录于《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三、为谁培养人:为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队伍培养人

早期《中国青年》杂志的最大亮点,就是发表了大量引导青年投身革命的文章,正是这些文章,帮助青年了解自身、了解中国革命事业的现状、方法以及前途,一代青年因此受到陶染,投身革命事业。可以说,《中国青年》为革命队伍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

(一)《中国青年》阐明了青年在革命斗争中的优势、不足和可行之路

《青年运动与革命运动》一文明确指出青年是中国最具希望的一代:“革命的劳动运动,没有青年分子的参加,是不能存在的。青年是最活跃的分子。他最能热心,最易受高远的理想,最易懂得每个大运动所产生的新要求……青年的热心与火焰,接受新生事物都是成年人所缺乏的。”[12]与此同时,《中国青年》也指出了青年知识分子的不足之处,认为他们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其特性表现为“一方面因为没有经济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阶级,他对于任何阶级的政治观念,都非坚固不能摇动,一方面正因为他的阶级性不坚固,往往有超越阶级的理想,比任何阶级都易于倾向革命”。[13]因此,青年要认识自己在革命事业中的重任,努力提高自己的革命道德,“做有力的各阶级间之连锁,以结成国民的联合战线”。[13]这其实就暗示了中国青年参与革命需要依靠和团结工农群众,强调了青年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作用和责任,传达了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为青年在革命事业中的积极参与提供了指导。

(二)《中国青年》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性质

恽代英在《中国青年》第35期发表《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一文,指出:“我们对内要打倒压迫我们的军阀,对外要打倒侵略我们的帝国主义……不打倒军阀,便不能组织革命的人民政府,以引导全国的民众,以反抗帝国主义;同时,我们不打倒帝国主义,便不能灭绝外国的经济侵略,便不能求本国的实业发展。”[14](p5)林育南在《中国青年》第43期发表《怎样打倒帝国主义?》一文,指出:“几十年来帝国主义者之宰割剥夺,国人已不堪忍受。现在,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而我们的仇敌——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刽子手——军阀——更肆其猖狂。”他号召革命民众和广大青年,决不要对帝国主义和军阀存在任何幻想,应该“同声地大呼‘打倒帝国主义!”“我们为打倒帝国主义,必须打倒军阀。”[15](p6)这些文章内容,突出了中国革命的核心任务,即反帝国主义和反军阀,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权益。这些观点强调了青年在革命中的责任,要积极参与反帝国主义和反军阀的斗争,以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

(三)《中国青年》明确了革命需要依靠的力量是工农群众

邓中夏接连在《中国青年》第8期到第11期,发表《革命主力的三个群众——工人,农民,士兵》《论工人运动》《中国工人状况及我们运动的方针》《论农民运动》等文章。邓中夏分析了十月革命胜利原因后指出:“只有工人农民士兵三个群众是主力。”[16](p2)尤其工人阶级是“最重要的主力军”。[17](p6)不论现在或将来,总应当推工人阶级群众居首位。他在《我们的力量》中更是明确指出:只有工人阶级“配做国民革命的领袖”。[10](p485)邓中夏号召革命青年:“我们便该迅速地从事这三个革命主力的群众运动。”他殷切地希望:“我可敬畏的青年呵!中国革命的重担,只有由我们一肩挑着。我们固应分队到各种群众中去,特别是工人的群众,我们不可轻忽了啊!”[17](p8)邓中夏认为,中国的农民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这样一个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群众,在革命运动中不是一个不可轻侮的伟大势力吗?”[18](p2)他们居住虽然散漫,不如工人集中,但是,浙江萧山的农民、江西马家村的农民、青岛盐田的农民以及广东海丰的农民、湖南衡山的农民,“都曾揭竿而起,挺身而斗,痛快淋漓的把他们潜在的革命性倾泄出来。他们不仅是敢于反抗,并且进一步而有农会的成立,把散漫的群众都集中在一个组织与指挥之下。”“证明中国农民到了要革命醒觉时期了。”[18](p3)他呼吁:“我们敬畏的青年呵!到民间去是我们唯一的使命呵!”[18](p3)恽代英、林育南与邓中夏的看法是一致的。恽代英在《中国青年》第70期发表《上海日纱厂罢工中所得的教训》中说:“产业工人确实是革命的主要力量,只有他能做民族革命的主要军队……他们的联合,是中国打倒帝国主义与军阀的唯一可靠的力量。”无产阶级要做其他阶级的“中心与领导人”。[19](p306-307)他在五四时期就深入湖北黄陂农村,在《中国青年》第23期发表了《湖北黄陂农民生活》的调查报告,第37期发表《农村运动》。与此同时,他还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我们现在应当如何努力?》,文中指出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革命青年要向田间去,向农民社会里去,“要使一般农民觉醒;农民哪一天觉醒,改造的事业便是哪一天成功”。[20](p333)所以中国农民民众“是一大部分”,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林育南也号召广大青年到农村去,在《中国青年》第100期发表《两年来的中国青年运动》中以广东的农民运动为例,充分肯定“广东的农民运动最发展,全省各县农民都有组织”,这证明“农民亦富于革命精神”“农民运动的前途是很有希望的”。[21](p43)这些文章均明确指出了革命青年应该深入工农群众,与他们团结合作,因为工人和农民是革命的主要力量,他们的覺醒和组织对于革命的成功至关重要。同时强调了青年的使命和责任,要积极投身到工农群众运动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第三,青年培养必须善于利用热点事件和重要时刻,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中共早期的《中国青年》在传播马列主义思想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即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以专栏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例如,《中国青年》第16期(1924年2月2日)为“列宁特号”,在以列宁为主题的专栏中刊发了陈独秀的《列宁之死》、仲英(团中央代称)的《列宁之思想》、敬云(刘仁静)的《列宁的政治主张》《列宁逝世之后》、邓中夏的《列宁年谱》、恽代英的《列宁与中国的革命》等多篇文章。同样,《中国青年》第52期(1924年11月8日)为“苏俄革命纪念特刊”,刊发了秋人(张秋人)的《十月革命的领导者——列宁》、弼时(任弼时)的《列宁与十月革命》《苏俄经济政治状况》《苏俄与青年》、但一(恽代英)的《苏俄与中国革命运动》以及大庆的《去年莫斯科的十一月七日》。此外,《中国青年》第63、64期(1925年1月31日)也推出了“列宁李卜克内西纪念周特刊”,刊发了弼时的《列宁主义的要义》、仁静的译作《列宁论》、红鸿的《回忆》、弼时的《李卜克内西》、秋人的《女革命家——卢森堡》《斯巴达卡斯团》以及FM(恽代英)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青年》第77、78期作为“五月第一周特刊”,刊发了其颕的《五一纪念》、弼时的《马克思主义概略》、恽代英的《五七国耻与不平等条约》等重要文章。这些专栏和特刊充分结合了当时的热点事件、人物、节日等,针对青年读者的需求,深入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等内容,为当时培养青年提供了有益的学习资源,同时也为当代青年培养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利用重要节点和热点问题,创设引领青年思想的媒体新阵地。

(三)“为谁培养人”要坚持和明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28](p33)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安全、网络舆论安全、人民生命健康,以及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各方面都离不开人才。人才源于青年,或者说是在青年时期培养成长的。培养好青年,将青年培养成才,就是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回顾历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队伍中始终涌现着怀揣崇高理想、充溢奋斗精神的青年,究其原因,“为谁培养人”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持续充满生机活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第一,“为谁培养人”要始终把握人才培养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于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29](p74)这就明确昭示了人才培养需要把握的两个核心方面:首先,党的事业需要后继有人,必须培养出具备一定水平的人才。人才是党事业的支撑,因此对人才的培养、关注和吸纳是党终身的课题;其次,人才必须具备为党服务、为国家服务的品质和能力,这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党需要的人才不是只技术娴熟但缺乏人民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自利者,也不是只关注本职工作但没有政治立场和觉悟的冷漠旁观者,更不是那些在本专业领域取得高成就后,利用个人影响力进行分裂、诋毁党、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人。因此,培养人才“为谁”是关键,决定了培养的本质。

第二,要始终认清“为党育人”和“为国育人”的统一性。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運的历史。历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奋斗中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党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发展和成就一直与中华民族的兴衰、中国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百年前,《中国青年》杂志影响了一批先进分子,特别是优秀青年,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将青春的热血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革命事业中;百年来,一代代青年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历史证明,为党培养的人才,过去成为了新中国的缔造者、建设者;现在正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与者、见证者。因此,为党培养人才,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结语

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中国青年》杂志紧跟时代形势和党的需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照亮了青年们追求真理、投身国家民族革命事业的道路,成为中共党史“青年篇章”的重要记录、中国青年运动的清晰缩影、共青团事业蓬勃发展的光辉记忆。一百多年来,在党坚强领导和科学培养下,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贡献力量。“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26](p40)未来,青年培养工作仍需要继续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核心内容,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创新培育方式方法,让青年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复兴伟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DB/OL].https://www.gov.cn/govweb/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

[2]代英.怎样才是好人[J].中国青年,第1期,1923年10月20日.

[3]发刊辞[J].中国青年,第1期,1923年10月20日.

[4]但一.读甚么书与怎样读书[J].中国青年,第8期,1923年8月2日.

[5]冰冰.一个马克思学说的书目[J].中国青年,第24期,1924年3月9日.

[6]林根.青年的革命修养问题[J].中国青年,第45期,1924年9月20日.

[7]代英.对于有志者的三个要求[J].中国青年,第1期,1923年10月20日.

[8]代英.李琯卿君论新国家主义[J].中国青年,第73期,1925年4月4日.

[9]五卅运动与阶级斗争[J].中国青年,第103期,1925年11月28日.

[10]邓中夏.邓中夏全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1]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J].中国青年,第116期,1926年3月13日.

[12]敬云.青年运动与革命运动[J].中国青年,第6期,1923年11月24日.

[13]实庵.青年们应该怎样做![J].中国青年,第1期,1923年10月20日.

[14]代英.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J].中国青年,第35期,1924年6月14日.

[15]林根.怎样打倒帝国主义?[J].中国青年,第43期,1924年9月6日.

[16]中夏.革命主力的三个群众[J].中国青年,第8期,1923年8月2日.

[17]中夏.论工人运动[J].中国青年,第9期,1923年12月15日.

[18]中夏.论农民运动[J].中国青年,第11期,1923年12月29日.

[19]恽代英.上海日纱厂罢工中所得的教训[J].中国青年,第70期,1925年3月14日.

[20]恽代英.恽代英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1]林根.两年来的中国青年运动[J].中国青年,第100期,1925年10月10日.

[22]恽代英.恽代英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3]蔡和森.蔡和森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4]蔡和森.蔡和森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5]邓中夏.邓中夏全集(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6]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2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DB/OL].https://qnzz.youth.cn/zhuanti/shzyll/tbhdp/201612/t20161221_8971401.htm.

[2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   张   豫

收稿日期:2023-06-15

作者简介:李良明(1947—),男,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9);董律(1985—),女,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9),武汉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湖北武汉,43003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恽代英年谱长编”(18ADJ001)。

猜你喜欢

中国青年
延安时期《中国青年》“栏目”中的青年政治动员
从五四运动理性思考中国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代中国青年婚姻观的异化
韦君宜在《中国青年》时期的期刊编辑思想研究
胡耀邦和《中国青年》
与外婆同龄的《中国青年》
读《中国青年》之后
义无返顾破解“猜想”——《中国青年》走向市场的思路与尝试之一
读者心中有我们 我们心中有读者——李作林与《中国青年》45年的情缘
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中国青年》“读不读名著”讨论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