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2023-12-13刘丽萍

小学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实践性作业探究设计

刘丽萍

〔摘    要〕  小学阶段的作业设计,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课后作业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因此,需要对作业设计的优化予以高度重视,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文中对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并就如何设计实践性作业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实践性作业;设计;探究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1    034-036

新课标明确要求小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索性学习。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将课后作业作为学生强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为学生布置作业的过程中过于拘泥形式,让学生的思维不能够得到良好发展,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综合能力的提升。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必须进一步强化作业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设计出更多行之有效的实践作业,让学生的实践、探究以及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趣味性

由于教师布置作业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所以作业内容相对片面。很多时候,数学教师都是以习题的方式布置作业,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在习题中运用知识。但是大量的书面作业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无法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而这种作业形式缺少趣味性,长此以往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逃避的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

(二)缺乏实践性

在传统教学中,数学教师很少要求学生完成实践作业,更多的还是书面形式,导致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停留在理论层面,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如,在“钱币换算”教学中,没有联系实际生活开展实践作业。很多时候都是教师设计一系列书面习题,让学生解答,通过这样的方式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知识。通过课堂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部分理论知识,但是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缺乏的并不是理论教学,而是实践教学。如果小学教师不重视实践作业的布置,不能通过实践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论知识,那么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只会流于表面,难以获得真正的进步。

(三)缺乏生活性

作业布置内容范围较小,囿于学科一隅。当前小学数学作业大都以教材内容为主,教师很少主動去拓展内容。作业设计的情境不能够将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效结合,不能在作业完成过程中拓展学生学科知识范围,不能提升学生应用知识开展实践的能力。作业形式单一,容易固化学生思维,面对大信息量的非常规的情境作业,学生没有办法代入日常生活情境,无法理解抽象的知识概念,导致数学作业完成质量不高。

(四)缺乏能力培养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教师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在教学中发挥作业的作用,没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在布置作业时,教师的重点还是在理论上,更多还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想以规定的作业内容、布置作业的形式,使学生完成作业,熟悉题型。实际上,这样的方式并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能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难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核心素养越发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精心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作业,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后作业情境,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实践,激发兴趣,拓展知识,实现深度学习,并通过多种有效评价,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在小学数学作业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只有激发学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索。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师要注重作业的优化设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凸显作业的趣味性,从创新的角度去设计多样化的实践作业,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主动提升自身数学素养。

为此,教师要了解班级学生的兴趣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趣味性作业。在趣味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了解趣味性元素是否符合学生需求,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作业进行优化,保证作业的设计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主动完成作业。这个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数学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同时,应用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玩中学,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完成作业。这也符合“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

比如,在学习“认识钟表”一内容后,为激起广大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教师将学生分为扮演小组,每组5人,布置扮演作业。作业要求学生分别扮演时针、分针、秒针、竞猜者和裁判,当裁判给出确定时间时,小组人员需要依据钟表的指针进行动作摆放,竞猜者则需要依据3人的配合说出相对应的时间。在钟表的扮演中,秒针的扮演者意识到时间的飞快,分针和时针的扮演者能了解到各自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本课的重点,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动手实践和主动探索是非常重要的方式,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习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予以重视,设计出有效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究、巩固数学知识,启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比如,在学习《厘米的认识》一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测量物体的探究性课后实践作业。学生课下寻找生活中的物体: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文具、跳绳,家里的书桌、电脑、地砖、柜子等。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再亲自动手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样的实践探究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探究意识,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中,实践测量,培养估测意识,巩固厘米的测量方法,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感知,厘米的表象更加深刻。这样的实践作业将数学知识与实践探究紧密相连,学生在探究中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了实践探究能力。

又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探索性作业。结合课堂学习的内容,教师让学生在课后自己设计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手绢,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展示。通过在设计中测量手绢尺寸等方式,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通过有效的实践探索性作业,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

(三)设计生活性作业,强化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可见,学生应该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启发思维,提升能力。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该强调生活之中会遇到的某些问题,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实际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扩大数学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如果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利用知识迁移,吸收课堂知识,形成正向循环。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从学生已经具备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习内容和生活相结合,设计出生活化的作业,通过作业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进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实践探究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在生活设计中,教师要引入学生熟悉的场景,要契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不可选用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场景。如果选用非常见的生活场景,很难保证最后的设计效果,学生也很难在作业完成中产生共鸣,无法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强化巩固知识。比如,在学习“方向和位置”内容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实践作业:结合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场所,用学习的表示位置和方向的词语描述位置。

在学生学会运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介绍“我的教室”后,可以设计一个“介绍我的房间”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尝试采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介绍自己的房间或者是家中的其他房间,并将介绍的过程录制下来进行展示。

在学生学习了“东、西、南、北”等方位词语后,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运用方位词介绍“我的学校”或者结合方位图向他人介绍学校所在位置的实践活动。学生在介绍时,会动脑思考学校和周围建筑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的实践设计,提升了学生运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位置的能力。

(四)完善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对实践作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进而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教师要注重运用多种评价方法,采取互动评价机制,为师生合理、恰当、有效评价搭建和谐平等的桥梁。

从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角度出发,教师采用的评价形式应该是多元化的。从评价内容看,可以针对学生对知识、方法的掌握,也可以從学生学习态度、实践探索、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多维评价;从评价形式看,教师可以采用抽样法、问题统一法等,抽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发挥优秀作业的榜样作用,并对普遍性问题进行指导,实现突破。

比如,在交流展示运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介绍“我的房间”的课后实践作业时,我就把学生录制的视频在全班展示。学生对同伴的介绍进行综合评价的同时,培养了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另外,在具体实践时,还应该重视激励性评价的应用,引导学生开展有效评价,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增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信心。在作业评语中,需要更加准确,且具有激励性,通过精准评价,为学生指点迷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新课程标准为数学实践性作业的布置指明了方向。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要积极践行新课改理念,通过趣味作业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探究能力,最终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同时,通过不断完善的评价机制和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兴趣,建立信心。教师只有做到以生为本,让数学回归生活,将优化数学实践作业设计落到实处,学生才能在有效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培养数学探究能力和思维品质,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如此,数学教学必将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冯刚,黎阳,彭国庆.小学“说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新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2(32):61-64.

[2]栾颖颖.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2(12):4-6.

[3]魏克明.探析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J].学周刊,2022(34):82-84.

[4]丁安琪.“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45):65-69

猜你喜欢

实践性作业探究设计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初中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探讨
优化思品家庭作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