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指向关键能力培养的大概念整体性教学策略

2023-12-13刘炎生

陕西教育·教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学科情境

■文/刘炎生

核心素养并不是孤立的、碎片式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而是能否综合地、系统地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应对来自真实生活的问题。这一观点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它指向思政学科的育人目标之一“关键能力”,要求教学必须以适配的真实生活情境为载体,脱离碎片式分解与罗列知识的窠臼,追求知识理解、技能习得与应用能力的整体性。其二,关键能力的水平通常外显为学科任务的完成质量,这要求教师必须明晰学科任务类型与关键能力等级及其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布设序列化的学科任务,研发有逻辑的问题群组。当前,在整体性教学中依然存在学科任务布设不均衡、关键能力培养欠梯度等问题,未能有效遵循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规律。下面,笔者以“我国的社会保障”为例,探索任务驱动对关键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设计简单任务培养初阶能力

人的认识水平虽不能像数学一般被精确描述,但仍然是可以被量化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等级的能力要求,设计相应的学科任务。由情境事实和简单分析得出基本概念,以及这种概念的应用,其答案是明确的,也是相对固定的,这一简单的任务设计,指向的是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等初阶能力。

情境一:教师展示养老金、医疗费用报销、生育保障、免费注射新冠肺炎疫苗等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图片,播放介绍“五险一金”的视频。

任务一:(1)结合上述情境,列举生活中的实例,简要描述我国社会保障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安全感与获得感。(2)以填空的方式判断和比较社会保险的五种形式、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社会保障的四种形式及补充形式。

与起始的初阶能力相对应,学科任务需要添加生活元素,体现感性,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激活效应。在任务一中,辨识能力表现为对社会保障形式这一概念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初步理解,描述能力表现为有情感地表达社会保障带来的安全感与获得感,这两种基础能力进入到了感觉与知觉的层面。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则表现为在完成填空任务的基础上,初步完整地认识社会保障形式的主要形式与基本特征,如社会保险的基础性和公共性、商业保险的市场性与层次性、不同保障形式的差异性与互补性、筹资渠道的多样性与分摊性等,从而升至表象层面。这一学科任务既让学生对本课概念有了整体性识别,又为更高水平关键能力的培养预留了时间与空间。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布设简单的学科任务,教师也要保证问题逻辑符合教育目标的分类与层级。

二、设计复杂任务提升中阶能力

真实的世界从来不是非此即彼、非真即伪的,而是真假混杂、显隐交织的。复杂任务与中阶能力首先在于情境的优化,它要求情境源于真实生活,保留关键性事实,蕴藏适当变量与隐性信息。依据学科基本原理对复杂情境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和阐释,引导学生表达思想,深度认识真实情境与知识结构之间的非线性逻辑关系,这一复杂的任务设计指向的是推理与论证、探究与建构等中阶能力。

情境二:杭州市“五险一金”构成比例及税后工资(以某居民合同工资10000元/月为例)。

备注:统筹(公共)账户是我国向社会居民提供保障的重要公共资金库,通过合理流动与分配,有效稳定社会保障的水平和规模,和个人账户相互协作,共同保障社会居民的合法社保利益。

任务二:结合情境二的内容及我国社会保障形式,阐述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功能。要求分小组讨论,选派小组代表发言,本小组组员可以进行补充。

与发展的中阶能力相对应,学科任务需要借助丰富的形式,体现思维抽象,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研讨难度。上述劣构情境文字量少却信息量大,既显性呈现了学科核心概念,又内含数据变量与隐性信息,情境与知识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逻辑关系,因此需要学生在深读教材、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探究,对社会保障的三项主要功能进行阐释。在这一学科任务中,衡量推理与论证、探究与建构等能力的标准在于学生能否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与社会救助”等保障形式中推理出“社会减震器”的功能,能否从“公共账户资金量由国家调节和再分配”中推理出“公平调节器”的功能,能否从“劳动者共同筹资、公共账户分流”中推理出“风险分担器”的功能。这一推理的过程也是重新建构知识、阐释社会保障三大功能的过程,推理能力在知识和素养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这一学科任务的布设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减少生活化设问,生活化设问表面上体现了贴近学生实际的要求,但容易造成学科专业化表达这一通用能力的缺失。二是避免直接性设问,直接性设问学生能够很容易地从教材中找到知识依据,这会导致学生知识探究与重构的能力无法获得升华。

三、设计挑战性任务攀爬高阶能力

设计复杂情境和挑战性任务,使学生跳脱单一的或封闭式情境,直面开放的探索性学习任务,才能实现关键能力的持续攀升。通过争议性观点的辨析式学习,培养建设性批判态度,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根据若干约束条件设计可行性方案,比较方案的优劣利弊并做出理性选择,这些挑战性任务的设计,指向的是反思与评价、预测与选择等高阶能力。

情境三: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社会保障筹资、待遇与基金结余差距扩大,经济欠发达地区出现收不抵支的现象。由于我国实行代际养老制,部分企业和年轻人产生了不缴纳社保甚至退保的念头。

任务三:针对情境三的内容,请你为完善社会保障向我国社会保障部门提出三条建议。

与突破的高阶能力相对应,学科任务需要立足知识整体,体现思维具体,具有一定的迁移性和应用功能。所谓立足知识整体,是指在整体性教学中,知识具备逻辑性、动态性与应用性特点,即知识要成体系、内容要显开放、理论要见价值。从情境与知识的适配性看,说明我国社会保障面临的地区矛盾、代际矛盾、人资矛盾与权责矛盾等,情境的起点很高但知识的落点很低,它们与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法治原则和适度原则相对应,这一任务并非学生无法企及的目标。从学科任务执行来看,学生既可以通过完成辨析与评价的任务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从而形成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政治认同,又可以在复杂约束条件下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的措施进行预测与选择,从而理解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的必要性。这一学科任务为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在良好的挑战性任务驱动过程中,每一个后续的任务都比前一个任务更复杂。通常而言,更复杂的任务包含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更多细节,它遵循的是严密工序使关键能力这一“产品”更具竞争力。

四、设计实践性任务检验综合能力

让知识走进实践,让现实趋向思想,是验证知识真伪、检验综合能力的必然要求。具有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应该能够热心公益事业;具备善于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知识走向社会课堂、借助社会课堂提升知识信度,不是可有可无的形式意义上的点缀,而是关系到“培育什么质量的人”的重要问题。

情境四:教师展示我国老龄化相关数据与变化趋势,表明老龄化已经并将继续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严峻挑战。

任务四:请根据课前调研走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养老机构等获得的信息,提出我国应对老龄化的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的理论依据。

与创新的综合能力相对应,学科任务需要坚持学以致用,彰显超前思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前瞻意识。学科任务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其一,从公共参与层面提出“应对银发潮”的合理建议,可谓“从知识走进实践”。本课课堂观察显示,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诸如延迟退休、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等合理的建议,但是这些建议更像是学生查阅资料后对国家既有政策的一个“拼盘”。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些措施与本课或本学科内容的关联性,学以致用的理念是否真正得到贯彻,是值得思考的。因此,任务需要再进一阶。其二,让学生阐释其提出措施的理论依据,从而实现“让现实趋向思想”。延迟退休政策是否“一延就灵”,其理论依据是我国养老保险的特点——风险分担机制与代际养老机制;让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其理论依据是企业需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社会基金保值增值,其理论依据是投资理财的相关知识。就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育而言,可以让学生从“增收节支”方面进行开放性思考,如居民个人养成财富储备的良好习惯、营造老龄就业的制度环境与市场氛围等。这些知识与技能早已超出本课范围,学生完成这一任务的质量,能够检验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和水平。这一过程同时说明,学生只有在实践中调用知识、检验知识、创造性地开发知识,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魅力,形成追求真理的磅礴力量。

综上所述,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整体性教学是将情境层次、知识结构、任务序列进行融合的综合性教学方式,它以学科任务为驱动,充分挖掘情境要素与学科内容的潜力,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学科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学科新书导览】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超学科”来啦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