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障群体媒介生活的质化研究

2023-12-13关晓琳

记者摇篮 2023年9期
关键词:视障者媒介

□关晓琳

根据世卫组织统计的《世界视力报告》显示:目前全球至少存在22亿以上的人视力受损或失明。中国视障者数量位列世界第一,超1731万人,仅广西地区便有视障者约52.7万人。在我国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的部署要求下,物质层面的无障碍化工作陆续开展,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无障碍化,即“信息与文化传播无障碍”同样值得关注。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中83%来源于视觉,11%来自听觉。由于视障者视觉功能系统的缺失,使其在信息传播与接收的过程中天然处于资源倾斜所不被照顾的弱势地位。那么在新媒体时代,视障者的媒介生活得到何种程度的赋权,实现何种程度的无障碍,又面临怎样的挑战呢?积极透视并把握这一内在机制,有利于消解媒介歧视,推动视障者信息交流,实现无障碍传播并构建更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的目标。

一、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1.研究理论

“无障碍”理念最早源于丹麦人卞麦克逊提出的“正常化原则”,即指每个身心障碍者都应尽可能地与所属文化中的正常人一起受教育和生活,将正常化原则运用于实践中,即主张人类生活环境的建设应对身心障碍者“无障碍”。无障碍最初更多应用于物质环境的建设中,后被引入人类传播领域中,便延伸出无障碍传播、信息无障碍等理念。

“无障碍传播”即在信息传播活动中,信息能够顺畅无阻地到达传播对象,并被传播对象准确无误地接收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在新媒体时代,亦指每人都可以平等地接近和使用媒介来从事传播活动,达到一种媒介人人可及、信息到达人人的传播状态。在以健康人为中心所构建起来的媒介系统实则内嵌着对少数群体的各种障碍与无意识歧视,对视障者而言尤是。

2.研究方法

与“数字原住民”的青年群体不同,作为成长在传统媒体时代,而今已步入中年阶段的“数字移民”视障者,其与青少年视障者在媒介适应方面似乎面临更大的摩擦。因此笔者选取中年视障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他们的媒介生活。研究基于质化研究方法,在自然情境中运用半结构式访谈与观察法去接近并理解被研究者,通过访谈、观察并聆听他们的内心世界来获取更为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从而深描出中年视障者的部分媒介生活图景。

本研究选取35岁至55岁间的10位受访者,包括男性6 位、女性4 位。具体信息包括化名(M 代表男性,F代表女性)、年龄、视力等级以及文化程度。

M1:41,一级盲,小学;M2:35,一级盲,中专;M3:37,一级盲,中专;M4:55,后天一级盲,小学;M5:36,一级盲,小学;M6:36,三级低视力,中专;F1:40,一级盲,小学;F2:38,三级低视力,小学;F3:40,二级盲,小学;F4:41,一级盲,初中。

二、研究发现

近年来,随着国家无障碍建设事业的发展,其在无障碍传播方面为视障者提供的技术可及性不断拓宽,使架起的“数字盲道”实现一定程度的视听觉信息转换,满足了视障者手机使用的基本需求。如读屏软件、语音助手等功能,成为视障者进入互联网世界中开机必备的“数字盲杖”。通过与研究对象的接触,发现大部分中年视障者对于手机媒介都呈现积极拥抱的接受态度,且都能够通过读屏软件在手机媒介的基本操作上达到与健视者无甚差别的程度。同时,部分感官代偿能力较高的视障者由于听力的敏锐性,他们使用读屏的语音速度可以达到寻常人所能接受的语音速度的三倍及以上,切实提高了手机媒介使用的效率。

1.媒介使用:工具理性主导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媒介接触行为是建立在特定的需求动机上从而获得需求满足的过程。手机媒介的使用对于视障者而言更多的是作为“数字义眼”,即一种满足其自身自立性获得的视觉补偿性工具而存在,导致其基于工具理性倾向考虑的增加。他们对于手机媒介使用脱口而出的感受是“方便”。手机媒介使视障者突破视觉残损所带来的连带行动障碍,走出家门的轻易性带来其物理活动空间的延展,为其社会融入提供有利条件。

M1:“对我们来说生活确实方便很多,网购不满意能退货,周末还能导航出去。”

F4:“我用手机最大的收获就是不用那么依赖别人,自己能独立了。”

2.媒介交往:亲缘、业缘关系为主

社交媒体为重塑个人的社会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它挣脱了时空场景的束缚,为视障者提供了重构社会网络的自有领域。一方面激活了原有社会关系的纵向线上维系,主要以亲缘及业缘关系为主。由于中年视障者的生活重心主要在家庭与工作上,因此他们的社会关系以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的“强关系”为主。另一方面拓展了以残联群、购物群、读书群等各种群聊为基础的横向线上维系,拓展更多的弱关系。社交媒体的使用,特别是弱关系的拓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圈层之间的壁垒,通过自身标签的洗牌,成为另一圈层的入场券,让他们接触到更多原有圈层以外的人群。与“情感追求”的社交特征不同,中年视障者的社交特征更多表现为“利益诉求”。同时,比起线上交往,他们更喜欢在现实中进行能给他们带来真实感、放松感、氛围感的面对面交谈。

M2:“我上学的时候蛮喜欢网上加人聊天的,现在不喜欢了。”

M5:“圈里的朋友想交,但我更想交健全朋友。圈里大家去哪都没那么方便,需要明眼人带。”

3.媒介表达:轻放麦克风

法国哲学家保罗·萨特认为人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确立在看与被看的过程中。当“主体我”成为“对象我”时,他者通过凝视制约作为主体我的自由;自我会将他者凝视内化,并使自我按照他者期待的方式进行表演,成为“为他的存在”。

媒介话语权的下放赋予每个人自我书写的一隅之地。视障者的朋友圈即为他者凝视与回望他者间提供了有效窗口。通过对其朋友圈的观察,发现大部分视障者(尤其一级盲)的朋友圈呈现“沉默—积极表达—轻放麦克风”的变化趋势。第一阶段的“沉默”中,大部分视障者尚处于摸索阶段,内容仅几条链接的转载。第二阶段的“积极表达”中,他们会发布关于自身的视频、照片以及情绪性文字。此阶段他们处于与外界的不断交流与回环中,逐渐找到符合他者眼中期待的自我呈现之路,因此其内容逐渐从自身盲态的不自觉流露到越来越“修正”“正规”的呈现趋势。第二阶段的趋势导致其第三阶段以戈夫曼提出的“防御性印象管理”进行倦怠表演,以“轻放麦克风”作为结果呈现“为他的存在”。防御性印象管理即人们通过规避、减少自我披露等方式尽可能弱化不足,以避免给他人留下消极印象的策略。

M2:“最近想自己写文章在今日头条发。久不写东西,语言文字各方面组织都得练练。朋友圈很少发,怕文字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不想让熟人了解自己太多内心感受。”

M3:“我不怎么发朋友圈,有看法不同的会引起很多负面消息,以前遇到过太多。”

三、问题呈现

即使研究对象对手机媒介的使用评价一片向好,但障碍其实依旧存在。此外,手机媒介目前于视障者而言,更多的是作为视觉缺陷的弥补,而其能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影响还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其数字融入进而社会融入的步伐沉重而缓慢。

1.硬软件与平台客观阻隔:视听信息翻译支持待提高

手机媒介传播技术可及性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读屏软件的应用以及平台的无障碍建设,即一方面在于硬件与软件之间的适配问题,另一方面在于软件与平台之间的耦合问题。读屏软件虽较之以往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平台的无障碍建设犹如盲道般重要,各大政府网站与公共服务平台、商业平台等都在积极开发更可取的无障碍模式。目前,视听信息转换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读屏软件在遇见图片信息时只能根据平台设置的标签内容或提取图片的文字内容进行语音输出,可见在对图片内容进行视听翻译上尚待双方的共同发展。

M1:“现在读屏软件挺好的,但有一些按钮或图片它没有描述,就是无障碍方面支持得不够好。”

F4:“障碍肯定有。比如买衣服,图片描述得就没那么细。”

2.圈层化壁垒的群体阻隔:盲人圈他者圈互融待连接

由于视觉系统功能障碍和社会环境障碍等多重限制,视障者被长期隔离在主流社会之外。而中年视障者在稳定的价值观下,已能坦然接受并认同自己作为“盲人圈”的一分子。虽然技术赋权下,基于各类标签的圈层重组,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盲人圈与他者圈的交汇融合,但不论是融合深度还是广度仍处于框架内的初级突破。盲人圈与他者圈之间的轨迹相差甚远,双方皆无靠近彼此的有效渠道,这份陌生感使得两个圈子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圈层斥力。即使在盲人圈内部也存在着层级划分的壁垒。比如职业、视障程度的不同等,都会造成巨大的差异,群体内部的分化是显而易见的。圈层化壁垒形成的层层阻隔会进一步影响群体文化认同,造成群体力量的下降。

M4:“我们一般做按摩的就只聊按摩。我们不太懂怎样跟圈外人接触。”

F1:“我觉得我们跟你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M2:“即使是一个圈子,尚有些视力的人跟我们全盲的也有距离。有一次去公园玩,他们几个说要去哪玩,我说我也去,就有人问我你去干什么?这让我感觉差距还是存在的。”

3.刻板化输出的媒介呈现:社会模式残疾观有待嵌入

在不断演变的残疾模式理念中,医学模式与社会模式的影响颇为深远。医学模式从生物学视角出发,提倡通过医疗等手段最大限度使残疾人摆脱自身条件的束缚,达到更好地融入社会的目的;而社会模式则从残疾的社会因素出发,致力于排除以往社会对残疾人的成见,进而消除残疾人在社会中的各种障碍。

囿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健视者与视障者对彼此的印象多源于媒体的建构,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嫁接两个群体间相互凝视的通道。而媒体对视障者形象的呈现总具有两极分化的倾向,一方面用“身残志坚”等词语将其高高拔起,呈现出励志形象;另一方面将其轻轻放下,呈现出感恩及苦难的形象。不论是健视者或视障者,皆被这种片面、僵化的刻板印象阻隔着,强烈的边界感阻碍了视障者冲破标签藩篱的社会融入步伐。

对于残障议题的报道,媒体应当主动承担凝聚社会共识的责任,发挥其作为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基于社会模式视角,将以“平等、参与、共享”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残疾人观嵌入传播中,逐步渗透实现残障共识的涵化。媒体可通过对视障者刻板印象的祛蔽、舆论空间的改善以及残障共识的塑造最终形成视障者社会融合的强大外部驱动力量。

F2:“有了手机就可以去外面多走走,相当于多接触社会,了解多了,我们对外面就没那么恐惧,觉得他们对我们也没那么排斥或歧视。”

四、结论

本文以10 位视障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手机使用的观察,把握他们媒介生活的特征,试图为促进无障碍传播尽绵薄之力。研究对象的媒介生活图景存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本文论述未能进一步深入剖析,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总之,视障者的媒介生活阻碍需要得到社会的正视,其社会融入的进程既需要由内提高自身抗逆力以适应环境,又需要由外提供无障碍的生活环境与平等包容的社会环境,由此才能达到其实现社会融入的理想状态。

猜你喜欢

视障者媒介
跨感官艺术表达视角下的视障者触感颜料设计研究
视障者社会融入的需求评估研究
——基于布拉德肖的需求四分法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社会工作介入视障者社会融入研究
——以沈阳市Y社区视障者为例
书,最优雅的媒介
开辟图书馆无障碍的阅读通道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给视障者阅读“点一盏灯”
媒介延伸下的当代设计媒介转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