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图谱的新高考改革研究现状分析

2023-12-12程伟杨启瑞

考试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知识图谱新高考

程伟 杨启瑞

[摘要]基于CSSCI来源期刊2014~2021年我国新高考改革研究收录的学术论文,运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方法,对研究人员分析发现,个人研究中高产作者贡献半数以上研究成果,合作研究程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合作团队之间具有小世界网络特征和无尺度特征;对研究机构分析发现,“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新高考改革研究的主力军,新高考研究领域已经形成核心机构群,但是合作网络的面积还不够大,层次不够分明;对研究主题分析发现,研究主要围绕考试招生制度、公平与科学选才、考试内容改革、高中教育影响、高等教育影响等五大主题展开。

[关键词]新高考;知识图谱;文献计量法;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54(2023)03—022—011

基金资助天津市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天津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构建及其应用研究”(TJJX21-007)。

新高考改革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不仅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更是当前学术界讨论的重要议题。目前,学术界已经从不同视角或层面对新高考改革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且研究成果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本文以2014年至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收录论文为分析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方法,对研究人员、研究机构、研究主题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能够反映当前新高考改革的研究状况,为今后的高考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刊物2014~2021年收录论文为分析对象。为保障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对目标文献进行逐一分析,剔除诸如政策文本、新闻报道、人物访谈、会议综述、文献综述、书评等非学术性的文章,尽量确保所遴选的文献是有关新高考改革研究的学术论文。通过严格的人工筛选,最后共得到597篇符合研究要求的论文,并建立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

采用知识图谱对新高考改革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知识图谱是可视化显示知识资源及其关联的一种图形,可以绘制、挖掘、分析和显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在组织内创造知识共享的环境,从而达到促进知识交流和研究深入的目的[1]。CiteSpace是知识图谱的一种分析工具,反映相关研究领域发展脉络的数据可视化软件。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新高考改革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研究动态进行多角度的梳理和展示。主要步骤包括:

1.对数据库中的597篇论文进行处理,将样本数据转换为ISI格式的数据导入CiteSpace5.6.R5,并将时区分割(Time Slicing)设置为2014—2021,单个时间分区的长度(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年,“Top N Per Slice”选择默认值50,在运算方法中选择“pathfinder”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s”;

2.分析新高考改革研究中的高产作者,并生成高产作者网络可视化图谱;

3.分析新高考改革研究的核心机构,并生成核心机构分布可视图;

4.分析新高考改革研究的关键词,应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网络可视化图谱,呈现近年来新高考改革的研究主题。

二、研究人員与研究机构分析

(一)研究人员分析

1.高产作者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新高考改革研究领域高产作者①共计45人,约占作者总数229人的19.7%;这45名高产作者共发表论文274篇,占全部发文数量的45.9%。在45名高产作者中,共有13人位居发表论文数量前10名。前10名高产作者发文情况从高到低依次为:发表18篇论文2人,发表17篇论文1人,发表13篇论文2人,发表12篇论文1人,发表11篇论文1人,发表10篇论文2人,发表9篇论文1人,发表7篇论文2人,发表6篇论文1人。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钟秉林、刘海峰、边新灿、王新凤、任子朝、于涵、陈昂、郑若玲、李宝庆、吴根州、赵轩、刘希伟位居发表论文数量的前10名。

2.作者合作关系分析

在本研究597篇目标论文中,署名只有1位作者的有274篇,占论文总数的45.9%;署名有2位及以上作者或以单位署名的有323篇,占论文总数的54.1%(详见表1)。由表1可知,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新高考改革研究呈现出个人研究与合作研究并行的局面。

从个人研究来看,2014年13篇、2015年37篇、2016年26篇、2017年27篇、2018年33篇、2019年64篇、2020年110篇、2021年81篇,总体上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就合作研究而言,为分析新高考改革合作研究的年度变化趋势,本研究引入文献计量学中合作度和合著率这两个揭示某一研究领域作者合作程度的重要指标。合作度是指在确定时域内某刊每篇文章的平均作者数;合著率是指在确定时域内某刊的多作者论文数与论文总数之比。合作度的计算公式可表述为:作者总数量/论文总数量。合著率的计算公式可表述为:多作者论文数量/论文总数量[2]。本研究以两年为一时间段,分2014—2015年、2016—2017年、2018—2019年、2020—2021年四个时间段,分别计算每个时段论文的合作度和合著率。计算结果显示:2014—2015年的合作度为1.13,合著率为35.1%;2016—2017年的合作度为1.35,合著率为52.3%;2018—2019年的合作度为1.43,合著率为54.9%;2020—2021年的合作度为1.83,合著率为56.0%。可见,新高考改革研究领域合作研究的程度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为进一步分析合作研究的深层问题,选取论文署名2位及以上或以单位署名的作者,进行合作网络分析。具体做法是,应用CiteSpace软件对新高考改革研究中的作者进行分析,绘制作者网络可视化图谱(详见图1)。网络可视化图谱中的作者由节点标识,节点的大小说明作者发文数量的多少,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频次,线条粗细表示作者间合作次数的多少。

由图1分析发现:

(1)网络可视化图谱呈现出的合作研究发文量较多的作者大多是高产作者,这些作者不仅发文量多,而且与团队其他作者合作关系较多,是合作团队的带头人,如任子朝、李宝庆、于涵、钟秉林、郑若玲、文东茅、胡中锋等人;

(2)研究领域作者之间虽然总体上有较多的合作关系,但是合作研究团队较少,大多数作者之间彼此虽有合作,但未形成合作团队,也没有明显的团队合作带头人;

(3)总体上虽然合作网络规模比较大,但是任意两个合作团队之间很少有合作关系,这说明合作团队具有小世界网络特征。小世界网络特征虽具有较高的知识整合能力,但是可能导致网络的锁定效应,使得网络趋于闭合状态,致使与外界的知识流动出现时滞性。在合作团队内部多数成员与某一团队成员有着连接,使得网络图呈现出集中性,这种现象表明合作团队具有无尺度特征。无尺度特征虽然有利于科研的迅速开展和资源的有效整合,但应该注意无尺度特征容易导致网络的脆弱性,对少数学术权威的依赖性,如果合作者突然退出研究,会使相关研究出现短时间衰退的现象[3]。

(二)研究机构分析

1.核心机构分析

考虑到篇幅与统计问题,本研究将研究机构统一为一级单位,包括学校、研究机构和行政单位等。经过统计,新高考改革研究领域共计221家研究机构,但多数研究机构的发文量只有1—2篇,对于新高考改革领域缺乏持续性的关注。列举前19位研究机构(详见表2)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前19位(因有并列,故总数为22)中,高校占据15席,已经成为新高考改革研究的主力军。

从发文数量来看,排名第一的教育部考试中心是教育部指定承担教育考试专项职责任务,并具有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事业单位,拥有专业的高考研究团队和研究院,主办了《中国考试》期刊,具有核心地位;排名第二、三、四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作为“985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新高考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排名第五的是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浙江省是新高考的首批试点省份,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作为最早研究新高考问题的主力研究机构之一,其机构主要研究人员边新灿、冯成火、刘宝剑等人都是新高考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在高考改革的研究领域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2.机构合作关系分析

选取两个及以上机构共同发表的96篇论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合作网络分析,详见图2。

图2显示,较为明显的合作关系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重庆市教育考试院与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与浙江师范大学,这说明新高考改革合作研究主要以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合作、高校与高校合作为主;其次是教育行政部門与中学、高校与中学合作研究。例如,教育部考试中心与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大学与浙江慈溪中学、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曹杨二中进行合作研究。但总体看高校与中学合作研究较少。核心研究机构中浙江和上海的研究机构较多,这两个地区作为新高考的首批试点地区,推动了新高考的发展和完善。总的来说,我国新高考研究领域已经形成核心机构群,但是合作网络的面积还不够大,层次不够分明,应进一步建设合作网络,促进新高考研究的繁荣发展。

三、研究主题分析

(一)新高考改革研究主题的分布

将597篇目标论文在中国知网(CNKI)Refworks格式上的信息导入CiteSpace5.6.R5,并转换为ISI格式的数据,在“NodeType”中设定主题(Term)和关键词(Keyword)为节点类型,为使新高考改革研究主题清晰可见,阈值(Threshold)设定为5,最后生成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3。在图3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次用节点的大小表示,节点越大,表示某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连线越粗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频次越多。除频次外,关键词的中心性(centrality)也是衡量关键词在网络图谱中的位置和重要性的指标,一般关键词的中心性值大于或等于0.1,说明该关键词具有较强影响力。中心性高低用节点外围圆圈色度来表示,节点外围圆圈色度越深,说明关键词的中心性越高。

如图3所示,共现5次以上的高频关键词达到35个,对这35个关键词中无实质意义和意思相近的一些关键词进行剔除和合并处理。首先,剔除如“高考改革”“新高考”“高考”“高校招生”等与本研究主题重复,并不能反映研究具体内容的关键词。其次,合并如“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意思相近的关键词。最后,得到新高考改革研究18个高频关键词,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内容改革”“选考科目”这5个关键词的频次较高,并且它们的中心性值也都大于0.1,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它们是新高考改革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此外,还涉及由新高考改革引发的其他热点问题。为更好地把握新高考改革研究关注的中心问题,本研究根据共现知识图谱中关键词之间的连线关系和新高考改革内容的内在逻辑,将这些高频关键词作进一步主题分类。具体可以分为五大主题:

1.考试招生制度研究,关键词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自主招生、分类考试;

2.公平与科学选才研究,关键词为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考评价体系、高考命题、选考科目、科学选才;

3.考试内容改革研究,关键词为考试内容改革、试题评价、高考数学、高考英语;

4.对高中教育影响研究,关键词为普通高中、走班制、高中生、课程标准;

5.对高等教育影响研究,关键词为高等教育。

(二)新高考改革研究主题的分析

1.考试招生制度研究

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是最重要的国家考试制度[4],关系到国家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的稳定。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考试招生制度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具有如此重大的功能和作用,2014年启动的高考制度改革引起社会和学术界极大关注。目前关于新一轮高考制度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新高考制度改革的价值探讨。公平性和科學性是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以往学术界主要围绕“公平为首”还是“科学为先”展开探讨,一般主张根据不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乃至区域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有所侧重。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招考改革公平优先,人才选拔兼顾科学[5]。此次新高考制度改革在公平性和科学性之外增加了选择性的价值取向,目的是通过增加学生的考试选择权和科目选择权,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减轻其应考压力。为此,学术界就选择性价值取向给高考制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对公平性和科学性价值理念带来的影响进行探讨,提出加强考试理论和技术研究来化解因选择性带来的科学性和公平性问题[6]。

(2)新高考制度改革的功能探讨。新高考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设置、综合素质评价、外语科目一年两考等改革措施,试图更好地发挥高考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导向功能,改变高校“唯智论”的人才选拔模式,减少学生应考压力。然而,高考这些教育功能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对其社会功能的实现造成一定影响,如何实现并保持高考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平衡是学术界探讨的主要内容。

(3)新高考制度改革的问题探讨。针对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实行分类考试,有学者提出因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不高和体系不完善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能出现高等职业院校生源不足[7]。针对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多数学者研究指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可能存在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公平性问题。针对统一高考选考科目改革,有学者调查后指出因高考指挥棒作用存在高中阶段过早选科现象[8];有学者对因科目难度差异导致考生科目选择的不均衡如“物理弃考”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9];有学者对因不同选考科目组合间考生群体水平差异和考试科目赋分方式科学性问题,指出将会导致招生录取的不公平[10];针对外语科目一年两考,有学者指出考生出于功利需求和侥幸心理可能并不会放弃任何一次考试机会,由此导致考生的压力不会减少反而可能增加[7]。

2.公平与科学选才研究

人才选拔是高考制度的本体功能。公平与科学地选拔人才是新高考改革的基本原则,也是此次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之一。新高考改革的形式和内容几乎都涉及公平性和科学性问题。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科学设计命题、改进评分方式、加强评价管理、考试科目设置等。这与表3中涉及新高考改革公平与科学选才研究的高频关键词高度吻合。具体分析,这一主题主要讨论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1)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困境与突破探讨。国务院出台《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并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但从现实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面临自身定位模糊、试卷命题和考试运行难度增加、改革方案本身产生的公平性和高考录取操作困难等问题。这就需要正确定位学业水平考试、实现学业水平考试的专业化、改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表征方式、加强问责制度建设[11]。综合素质评价主要面临评价可操作性差、评价结果可信度不高和区分度不强等公平性和科学性问题,以及评价成本和效益问题。对此,有研究者提出如下建议:加强试点监管,补好管理短板,完备公平保证体系;加强学校自主测试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切实提升自主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根据现实条件,合理确定和稳步扩大试点规模[12]。

(2)高考评价体系和科学命题研究。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关系到高校人才选拔的质量和规格。基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牵头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构建了“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高考命题理念[13]。

(3)选考科目的成绩等级评定标准和赋分方式分析。选考科目是新高考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强的一项举措。选考科目的设置涉及的内容和引起的问题较多,其中选考科目成绩评定制度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主要涉及选考科目成绩等级评定标准和赋分方式。多数学者研究指出,新高考实施省市成绩评定标准和赋分方式存在公平性、科学性、适切性问题,并就此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对原始分数进行校准,以消减选考科目组考生群体水平差异所致的不公平;提高选考科目等级赋分方式对原始分数转换效度,促进高考招生录取的公平性;考虑不同省市考生数量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占有情况,制定适合本省市自身实际情况的赋分方式[10]。

(4)公平选才与科学选才的对立统一关系探讨。公平选才和科学选才始终是贯穿高考制度改革完善脉络的两条清晰主线,其实质是公平与效益的关系[14]。现实社会公平与效益往往难以兼得,因此公平选才与科学选才也必然存在矛盾,如何实现公平选才与科学选才的兼顾与平衡,有学者提出关键在于改革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改革高考的形式和内容,改革招生录取体制机制[15]。

3.考试内容改革研究

高考内容改革是高考制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所在。考试内容决定着考试能否有效地考核学生的能力素质、能否招收到高校合适的生源,所以历来是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16]。目前关于新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1)考试内容改革的目标取向。关于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评价目标取向,国务院《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有学者认为能力立意范式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主流范式,在新的改革时期,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素质立意范式已经建立[17]。

(2)考试内容改革的实施路径。目前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人员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结合“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九门高考科目的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明确了每门高考科目在“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中的功能定位。并对不同考试科目在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等方面作了具体描述,試图促进高考科目考试内容由“知识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质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评价转变,提升高考科目的考试质量,促进高考科目育人方式的改革。

(3)具体考试科目的试题评价。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发挥考试科目学科特点,促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教育部考试中心依托高考评价体系,深化高考科目内容改革,以具体考试科目学科素养和全面发展育人为导向,分别对2019年9门高考科目的试题题型及其所考查的知识、所体现的学科能力和所反映的学生素质进行了深入评析。

4.对高中教育影响研究

高考对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具有导向功能。高考对高中教育的导向功能和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高考与中小学素质教育也有双重关系。本次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就目前来看,学术界主要围绕高考考试科目改革对高中教育的影响展开调查和探讨,集中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

(1)高中生自主选考的现状与问题调查。为促进高中生自主有个性的发展,新高考最突出的改革是赋予高中生更大的考试科目选择权。有调查发现,高中生选考主要受学科基础、学科态度、发展需求、教师、同伴竞争、教学管理等因素的影响[18]。就选考问题来看,除了过早选科和“物理弃考”现象以外,高中生还存在盲目选考,过分考虑当前理科科目的学习难度而忽视其长远价值,导致选考“理科萎缩”现象,并从价值观念、信息获取、同伴效应三个角度提出有效干预的可能途径[19]。

(2)高中选课走班制的问题与对策探讨。选课走班制的实施是新高考选考科目设置后普通高中的必然选择。据调查,选课走班制在现实中面临教学资源短缺、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和潮汐现象,传统教学考核和绩效评估失效,教学管理难度加大,师生关系相对淡薄,学业负担加重。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建议加大政府投入与统筹,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学校绩效评价标准,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推行“有限选择”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讨。高考选考科目的设置导致学生自主性和选择性增强,迫切要求高中学校实施生涯规划教育。现实中存在学校对生涯规划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不足、生涯规划指导途径单一、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单调、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无法为学生提供实际指导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有研究者建议:科学运用测试工具,深化学生自我认知;健全指导制度,实现生涯规划制度工作常态化;形成完整的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体系,系统提升学生生涯规划能力;促进教师队伍成长,提升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协调教育合力,实现指导形式多元化;开展前后指导效果测量,量化生涯规划教育成果[20]。

5.对高等教育影响研究

高考作为一种竞争激烈的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具有保障高校生源质量的教育功能,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起到基础性作用[4]。因此,新一轮高考改革必然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深刻影响。就目前来看,研究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新高考改革与高等教育之间关系。

(1)新高考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新高考改革的一些措施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例如,新高考招生录取体制改革造成生源状况两极分化,冷门和弱势专业面临生存危机,但同时有利于录取到知识结构契合高校和具体专业要求的学生。又如,高考选考科目的设置一方面使部分大学生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就读专业需要,另一方面不分文理的选考科目有利于文理渗透,通过不同思维品质和方式的碰撞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如,新高考改革中“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选拔体系有利于高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面临评价和选拔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问题。

(2)高校对新高考改革的应对。新高考改革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高等学校必须直面这些影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研究者主要提出以下应对建议: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深入研究和科学确定本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因势利导,调整专业结构,做好专业和结构布局,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建立健全学分制,建立完备的选课机制,弥补学生知识结构的短板,完善学生转专业办法等。

四、结论和反思

通过对新高考改革的研究人员、研究机构、研究主题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通过对研究人员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总体上新高考改革研究领域呈现出个人研究和合作研究并行的局面。其中半数以上的论文是由约占作者总数10%的高产作者贡献的,高产作者不仅个人发文量和合作发文量多,而且是合作团队的带头人;在合作研究领域,虽然总体上有较多的合作关系,合作程度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是合作研究团队依然较少,大多数作者之间彼此虽有合作,但未形成合作团队,也没有明显的团队合作带头人,合作团队之间具有小世界网络特征和无尺度特征。

第二,通过对研究机构进行分析,发现总体上看我国新高考研究领域已经形成核心机构群,但是合作网络的面积还不够大,层次不够分明。在合作研究机构中,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新高考改革研究的主力军;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以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高校与高校的合作研究为主,教育行政部门与中学、高校与中学的合作研究为辅。

第三,通过对研究主题进行分析,发现“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内容改革”“选考科目”是新高考改革研究频次较高的5个关键词。根据知识图谱中关键词之间的连线关系和新高考改革内容的内在逻辑,发现新高考改革研究主要围绕考试招生制度、公平与科学选才、考试内容改革、对高中教育影响、对高等教育影响等五大主题展开。

本研究是以CSSCI来源刊物2014年至2021年收录论文为对象,分析了新高考改革研究的现状和进展。虽然CSSCI来源刊物收录的论文质量能够保证新高考研究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但是CSSCI来源刊物收录的论文仅是我国新高考改革研究论文的一部分,并不能完整地反映2014年进行新高考改革试点以来研究的状况和进展,只能是部分地或从一个侧面反映。此外,本研究涉及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的“排位”,不应被读者理解为对我国新高考改革研究作出的某种排行:一方面,CSSCI来源刊物收录的论文并非新高考改革研究的全部研究成果,因此难以反映新高考改革研究的全貌;另一方面,虽然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知识图谱对CSSCI来源刊物收录的论文进行了分析,但分析指标相对简单,并不可能反映新高考改革研究的全部细节,因此还有待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廖胜姣,肖仙桃.科学知识图谱应用研究概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22-125.

[2]龚玉环,卜琳华.科研合作复杂网络及其创新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30-36.

[3]田依林,闫广芬,董伟.基于知识图谱的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网络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5,(6):28-29.

[4]刘海峰.高考改革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13.

[5]刘海峰,李木洲.兼顾公平与科学的高考改革[J].中国考试,2015,(9):3-9.

[6]柳博.选择性:高考制度改革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研究,2016,(6):72-80.

[7]李木洲.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规律、困境与趋势[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60-61.

[8]刘希伟.新试点高考招生制度:价值、问题及政策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16,(10):1-7.

[9]柯政.“选考”制度下的“田忌赛马”:原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6,(18):32-38.

[10]程伟,王雨欣.新高考选考科目赋分方式的比较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28-32.

[11]罗祖兵,秦利娟.将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的困境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5,(8):99-104.

[12]边新灿.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改革:演进逻辑、模式选择和对策分析[J].教育研究,2017,(7):108-114.

[13]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14]邊新灿.公平选才与科学选才——高考改革两难价值取向的矛盾和统一[J].中国高教研究,2015,(9):27.

[15]瞿振元.坚持科学选才与促进公平的有机统一——对深化高考改革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1-4.

[16]郑若玲,等.苦旅何以得纾解——高考改革困境与突破[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47.

[17]陈昂,单旭峰,任子朝.我国高考命题的范式和范式转换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3):10-14.

[18]竺丽英,王祖浩,全微雷.高中生新高考科目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NVivo的质性分析[J].中国考试,2019,(5):19-27.

[19]潘昆峰,刘佳辰,何章立.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生选考的“理科萎缩”现象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8):31-36.

[20]马林,谢莉,徐群.高中生涯规划指导的系统性与有效性探究——基于对安徽若干所高中的调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148-157.

Analyzing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Based on the Knowledge Map:Taking the Papers of CSSCI Source Journals(2014-2021)as the Analysis Object

Cheng Wei1Yang Qirui2

1 School of Education,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300354 2 Faculty of Physics,Hubei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62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academic papers of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within 2014 to 2021 in the source journals of CSSCI. Bibliometric and knowledge graph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researchers,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research field presented a parallel situation of individual research and collaborative research. Specifically,the high-producing authors contributed more than half of the research results,and the degree of cooperative research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year by year. Cooperative teams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 and scale-free. The analysis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showed that“the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were the main forces of the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research. The research field of the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had formed a core group of institutions,but the area and level of the cooperation network were not large and clear enough,respectively. Furthermore,the analysis of research themes indicated that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examination and enrollment system,fairness and scientific talent selection,examination content reform,the influence on high school education,and the influence on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Knowledge Map,Bibliometrics,Social Network Analysis

(责任编辑:陈畅)

①高产作者是美国科学史学家普赖斯在《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提出的。普赖斯指出,某一研究领域半数的论文是由高产作者撰写的,这些高产作者的数量等于全部论文作者总数的平方根,这就是文献作者分布的普赖斯定律。

猜你喜欢

社会网络分析知识图谱新高考
境外公益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新浪微博娱乐明星的社会网络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