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的价值追求

2023-12-12龚占雨

考试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价值追求中考

龚占雨

[摘要]2022年天津中考语文试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秉承天津卷稳定、传承、创新的传统,聚焦语文学科素养,着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选材典范,试题典型,覆盖面广,注重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语文学科情境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力求发挥考试对常态教学的引领作用,体现了注重核心素养导向,关注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注重语言实践、提升学科思维品质,重视文体特点、考查不同类型文本阅读能力,关注成长、感悟生活、提升表达能力等价值追求。

[关键词]中考;语文试题;价值追求

[中图分类号]G424.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54(2023)03—013—009

基金资助2021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终结性评价的有效性及实践路径”(课题批准号:CEE210065)。

近年来,天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考”)语文试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始终遵循“政治性、科学性、公平性、规范性、时代性”的原则,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力争以学科育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断提升,彰显了鲜明的天津特色。

2022年中考语文试题秉承天津卷稳定、传承、创新的传统,强调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聚焦学科素养,着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选材典范、试题典型、覆盖面广,注重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语文学科情境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力求发挥考试对常态教学的引领作用,试卷的价值追求值得深入剖析。

一、价值引领,立德树人

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中考的指导思想。中考语文试题既承担着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功能,也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通过试题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好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引领,也是中考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立德树人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枯燥的说教,它的核心内涵既包含政治立场,也包括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与传承、世界观和价值观、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等。

(一)立德树人体现在语料中

从试题语料选择上看,时代精神、传统文化、人与自然、科技发展、社会责任、做人与交友、困惑与成长……既体现了多样性,又注重语料本身的育人功能。阅读这些语料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在潜移默化中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例如,语料“读好书,善读书”的现实意义,“天宫课堂”科普活动展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博物馆的力量”倡导家国情怀与促进文明交流,综合性学习“走进百年港口——天津港”则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自豪感。这些语料都将立德树人摆在了首位,在深入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新时代发展、理解新时代精神、热爱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等方面,充分表现出注重价值导向的积极引领作用。

(二)立德树人体现在真实的情境与典型的任务中

试题设置的考查情境、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和考查任务都承担了立德树人的任务。也就是说,试题不只是考查答题能力,更是对学生人生的引领。

例如,课外文言文阅读节选自《啸亭杂录》,文章记载了清代名臣刘统勋光明磊落、清正廉洁的故事。试题要求学生“结合原文,分析刘统勋具有哪些可贵品质”。试题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分析与概括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核心素养导向,注重能力考查

试题命制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交融整合,重点从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方面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

(一)考查全面,难度分配合理

1.试卷分为Ⅰ、Ⅱ两卷,Ⅰ卷侧重考查基础,Ⅱ卷侧重考查能力,试题基本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考查内容包括语言基础、诗文默写、文言文阅读、实用类文体阅读、现代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写作,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识记、理解、运用、综合等诸项能力,体现了评价的层次性和丰富性。

2.试卷从整体上设计考试任务,并注意不同能力层级的比例,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易、中、难比例约为7∶2∶1。

(二)紧扣考题特点,重视专项能力

顾之川在《语文考试改革新进展》一文中指出,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要“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可见,设计有效的测试情境,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科学评价的关键。例如试卷第2题: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要学会选择。选择与自然有关的书,以丰富知识;选择与历史有关的书,以________视野;选择与哲学有关的书,以________智慧。读书还要善于思考。善于思考,才会有________;善于思考,才会有取舍。读好书,善读书,才会读有所获。

A.开阔吸收鉴定

B.开辟吸收鉴别

C.开阔汲取鉴别

D.开辟汲取鉴定

本题主要考查近义词语的辨识与理解,解题的关键是能够分析具体语境中近义词的语意差别及习惯搭配,从而准确应用。试题并没有让学生直接做词语辨析,而是选取了一段读书的话题材料,阐述了学会读书在成长中的作用,体现了“读好书,善读书”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学生只有把握语段的核心内容,并把词语置于特定的语境比较、分析,才能准确选择。试题中的“开阔”一词可理解为“使视野开阔”,符合语境表达的意思;“开辟”的意思是开拓扩展,常用来表示市场、疆域等方面的开拓扩展,与语境中的“视野”搭配不恰当。“汲取”是吸取的意思,一般用来表示汲取经验、汲取营养,符合语境表达的意思;“吸收”的意思是“物体把外界的某些物质吸到内部”,与语境中的“智慧”搭配不恰當。“鉴别”和“鉴定”都含有辨别的意思,“鉴别”更强调对真假好坏的辨别,与后文的“取舍”形成逻辑关系,用在本语境中更为贴切。

可见,教师和学生只有在常态教学中重视分析词语运用题的特点,养成结合语境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习惯,才能不断提高根据语境辨析和运用近义词的能力,进而促进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提高。

三、关注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

(一)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选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青年学生应当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2]4为此,中考语文试卷在语料选择上非常重视三大文化内容。例如2022年《寒梅》的奉献精神,2021年《听雨》的乡愁,2020年《艾香悠悠溢端午》的端午文化,《水浒传》“拳打镇关西”展现的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崇尚正义的精神等。選择传统文化语料,意在引领考生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增进文化理解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心。再如《红星照耀中国》等革命文化内容的考查,意在引领学生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为当代青年的成长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精神滋养。此外,“天宫课堂”科普活动、天津港智慧港口建设等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语料,则意在引领学生关注祖国的科技创新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使学生真实感受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发挥民族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与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2]1。语文课程承载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加强古典诗词的考查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也能起到熏陶和感染作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文化自信。例如试卷第5题:

5.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诗人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以西,远眺西湖,见到了春水初涨,云脚与湖面相接的开阔景象。

B.中间两联抓住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四种景物,描绘了暮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C.尾联直抒胸臆,写诗人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D.全诗准确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富有画面感。

本题重点从诗歌内容、情感、写作背景、表现手法等角度,考查了学生对整首诗的深度理解和多角度鉴赏。这提示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系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规律、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理解与鉴赏的过程中受到诗词的浸润与陶冶,潜移默化地提升文学、文化品位,进而全面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更加深入地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三)加强积累,激发学生对中华经典诗文的热爱之情

古诗文默写的考查范围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以及学生平日积累的课外古诗词,都是学生耳熟能详、重点记忆的诗句。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填写上句或下句,一是理解性默写。古诗文默写题以引领学生熟练掌握课内古诗文背诵为切入口,并将视野拓展到更加广阔的课外诗词阅读与积累上来,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华经典诗文的由衷热爱,使学生受到审美情趣、人格品质的熏陶。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加强对诗文的整体把握与准确理解,加强对名句的正确识记与鉴赏,还要注意书写的准确性与规范性。在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理解以经典古诗文为代表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全面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四、注重语言实践,提升学科思维品质

(一)重视情境创设,强调学以致用

《课标》指出,“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根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2]50。这就要求语文试题重视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语文应用规律。试题的情境创设既有知识点的主题情境,也有专题板块主题情境。以综合性学习为例:

近几年,天津港为全力建设世界一流绿色智慧枢纽港口,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径,多个领域走在同行业前列。某班将开展以“走进百年港口——天津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为活动搜集了以下四则材料。请按照要求,回答20~21题。

【材料一】2017—2021年天津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统计图

【材料二】天津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集装箱码头进行了智能化升级。如使用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搬运机器人,依托5G网络和北斗导航系统运输集装箱,做到了更安全、便捷、高效。

【材料三】天津港码头附近建成的风力和光伏发电机,于2021年12月15日并网发电,构成了智慧绿色能源系统。通过智慧绿色能源系统建设,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全部设备率先用上清洁能源,实现了能耗进一步“瘦身”。

【材料四】为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着力下好协同发展“一盘棋”,天津港建成了京津冀港口智慧物流协同平台,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

20.请探究【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写出你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概括天津港为建设智慧港口探索了哪些新路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以“走进百年港口——天津港”为主题,通过四组材料创设情境,内容聚焦天津港在智能升级、绿色低碳和协同发展等领域的飞速发展。试题材料新鲜,关注时事与科技,关注天津港口行业的发展变化;选材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极具天津地域特色。试题情境打通了学生与科技生活、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的通道,促进考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与分析、探究与归纳、整合与表达,提升综合分析与探究概括的能力。

(二)重视梳理与探究能力考查,关注思维过程

《课标》指出,“梳理与探究类问题或任务,要从具体的文本材料出发,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筛选分类比较、概括、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2]51。试题在引导学生养成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例如,现代文阅读《寒梅》一文,第18题“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寒梅,让我的心灵经历了一场绝美的人生洗礼”。本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写作思路、情感脉络及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凸显了对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考查。学生需要对文章中梅花三个生命阶段的状态和作者情感变化的明暗两条线索进行梳理和探究,才能深入把握文章主旨,准确地从四个方面正确作答。

又如,综合性学习第20题“请探究【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写出你的结论。”试题通过对跨学科、跨领域材料的阅读、比较与分析,考查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材料一是一则图表材料,图表的内容是“2017—2021年天津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统计”。学生通过对数字变化趋势与关联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近五年,天津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逐年递增。学生答题过程中,需要在进行数量比对分析的基础上,完成对于“逐年递增”的趋势的判断,呈现出一个分析探究的完整思维过程。可见,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复习中,要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过程,注重对梳理与探究能力的训练,以促进学生跨学科、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提升。

五、重视文体特点,考查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能力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与考查

《课标》将实用类文体阅读列为“六大任务群”之一,并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2022年中考语文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的要求。例如《森林为什么是“水库”》是一篇典型的科普文章,说明了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等相关知识。试题重点从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进行设置,综合考查学生的说明文阅读能力,以促进学生对说明文文体知识的运用。这就提示教师,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常用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的恰切性,品味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领会作品的科学思维方法,从而准确掌握说明性文章的阅读规律。

在日常教学与复习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明确,提高实用类文体阅读能力要注重打开阅读视野,丰富阅读类型。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新闻类文章、书信、传记等都是实用类文体,其主要功能是传输有益信息、服务生活。因此,要在阅读中进一步理解实用类文体的文本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中广泛而有序地设计阅读计划并扎实推进,实现潜心读书与生活应用的比照联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与考查

《课标》指出,文学类文本阅读要通过整体感知与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2]26试卷中的课外现代文《寒梅》,语言隽永,感情真挚,内涵深刻,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本专题内容的考查体现了对学生文学性文本阅读思考过程的重视。例如第16题:

16.“文中不同生命阶段的梅花呈现了不同的特点,请结合⑤~⑥段内容填写下表”。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梳理文章内容、提炼与概括信息的能力。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看,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文学性文章过程中理解感悟、分析比较、归纳判断、提炼概括的能力,重点强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再如第17题:

17.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作用。

但见一大片粉红色梅花瓣飘洒而下,在树下悠悠地旋转着,飞舞着,如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很快铺就了一地密集的落红。

本題重点考查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品析语言是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旨在引导学生在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赏析优美语言的过程中,提升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树立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再如第18题:

18.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寒梅,让我的心灵经历了一场绝美的人生洗礼”。

本题重点关注了学生对文章内容、写作思路、情感脉络及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科学、客观、多角度考查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答题时,学生要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深入理解意象与作者感情之间的关系。

可见,在课外现代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阅读技巧,更要重视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形成阅读广度与深度的双向积累,促使学生知其事、懂其情、明其理、得其法,同时还要和自己的生活勾连,从而全面提升阅读品味和能力。

(三)名著阅读与考查

《课标》强调,“要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阅读品味”[2]3。名著阅读试题一直重视对教学的引领作用,两个小题既有“面”上阅读广度的考查,也有深度上对整本书探究性阅读的考查,体现了点面结合的设计特点,例如第22题:

22.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人物。

本题聚焦名著相关人物、情节等基础性知识的考查,涵盖了四部名著的人物、情节、评述等考点。语段的选择,既有选自原著的文段,也有对书中人物的评述,作为名著阅读的助读内容,这一内容的增加,拓展了学生阅读的深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且依据不同的文体特征进行拓展阅读,做到一本一法,一本多法。

这就提示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学生对名著的人物品析、主题探究、概括表达等语文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而引领学生走向真实而有意义的阅读,实现名著阅读的真正价值。

(四)跨学科融通,体现大语文理念

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教基〔2019〕15号),首次提出了“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3]。《课标》把“跨学科学习”列为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这就要求师生必须要有多学科融通的“跨学科”意识,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解决语文问题。

跨学科融通理念体现在试题中,一是材料跨学科,即用跨学科的内容做语境,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基础、文言文阅读、实用类文体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等考查版块的语料内容,不仅会与历史、政治、艺术等人文类学科相关,还会与数学、生物、科技等自然科学学科相关。例如试卷第2题“天宫课堂”语料与科学学科相关,实用类文体阅读“森林为什么是‘水库”与自然、生物学科相关,综合性学习与数学学科相关。二是要学会用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或方法解决问题,例如综合性学习中的图表题,就需要用数学思维才能准确分析。

跨学科学习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相结合,体现了语文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跨学科学习,以“大语文”理念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情境设置,使常态教学体现出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语文性等本质特征,引领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思考问题、解读生活,不断提升语用核心能力。

六、关注成长,感悟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多年以来,天津中考语文作文题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总体教育目标,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给广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天津印象”。试题语言凝练优美,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情境设置真实合理,思维支架清晰,蕴含深刻哲理,写作指向明确,彰显人文情怀。以下为2022年的作文题:

24.作文(50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小草的坚韧;“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竹子的坚韧。坚韧的精神,不仅在于“坚毅、勇敢”,更强调“韧性、韧劲”。生命需要韧劲。有韧劲的人,无论身处怎样的困境,都能坚定信心,坦然面对,勇敢前行;没有韧劲的人,遇到困难时,往往灰心气馁,畏缩不前,一事难成。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受呢?

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作文题围绕“坚韧的精神”设置导语,引导学生由自然万物的坚韧,去思考人生需要的坚韧精神。“坚韧的精神”事关成长,事关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未来,有利于引导学生、教师、家长乃至于全社会都来关注学生成长这一重要的课题。

(一)作文情境坚持问题导向,贴近生活,鼓励“我手写我心”

作文题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下有的学生一遇到困难就灰心丧气,畏缩不前,缺乏韧劲,一事难成,设置关于“坚韧”的话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由自然万物的坚韧,领悟到生命需要坚韧的精神。学生回望、思考的写作过程可以提升其对坚毅品格的认同感,助力其精神成长。命题涵盖了影响学生成长的外部客观因素和自身主观因素,写作的取材范围更加广泛,都是在聚焦“学生的成长”,写作视角凸显了主、客观结合的材料选择方向。由于所设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写作方向和材料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更加有利于学生抒写真实的自我。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既开放又加以合理限制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生本理念的集中体现。作文命题中处理好开放与限制的关系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合理化表达的重要基础。天津的作文题常常为学生提供写作提示和情境,有利于学生确定选材内容和立意角度;“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又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为考生提供较大的自由空间,有利于考生写出个性和灵性。

考生可以从正面或反面选取素材,根據自己有关“坚韧”的成长经历和感受来写。题目有利于考生写出个性和灵性,很好地体现了“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都能说自己的话”的思想。此外“文体不限”的命题要求,也给予考生自由选择文体的空间,为考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写作平台。因此本作文既让考生有话可说,又让优秀学生能够脱颖而出,显示了很好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同时,本次作文命题又注意加入合理的限制:提示语不仅提示了“坚韧”的“坚”是“坚毅、勇敢”,更强调“坚韧”的“韧”是“韧性、韧劲”,生命需要韧劲,由此明确了写作范围、写作重点,增加了作文的限制性。命题要求中的“限制”充分考虑了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开放与限制相结合既可以使学生有的可写,又能有效避免考场作文宿构现象的发生。作文题的命制,将引导师生进一步思考作文“教”与“学”的本质,引领教学回归到写作素养培养的正确轨道上来。

(三)用“全景式”情境设置,为考生精心搭建思维支架

欠缺“韧性”是当下一些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本题情境设置的正反角度,可以让学生从正面思考、感悟“坚韧”的精神内涵,通过自己或他人成功的经历,增强对“坚韧”精神的认同感;也可以从反面总结、思考失败的教训,从而获得人生的启迪。这种“全景式”情境设置、多维的角度,体现了命题者为考生搭建开放性、多元化思维支架,促进学生成长的良苦用心。

(四)注重创新表达,提升思维品质

作文题从学生熟悉的古诗词入手,由小草、竹子等自然万物的“坚韧”,过渡到人的“坚韧”精神,之后创设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正、反两个方面为触发点,唤醒学生的成长记忆,引导学生围绕“坚韧”这一话题,或者回顾成功的经历,或者反思失败的教训,让学生从各自的经历中获取不同的人生体验和感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并在体验与思辨中展现出不同的思维品质,实现个性化的创意表达。

(五)关注学生自我成长的同时,期望引发社会、学校、家庭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成长,是学生写作永恒的主题,天津中考作文一直致力于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以“坚韧”这一必备的品质作为写作方向,可以引领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学生成长事关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未来,本次命题直面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事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健康成长,意在引导教师、家长乃至于全社会都来关注对“坚韧”这一学生成长必备品质的思考,加强全社会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全方位提升教育水平。

学生写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各种语文知识和关键能力综合体现的过程。因此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作文审题,既要审读出作文命题的开放性,也要明确其中在选材、立意等方面具体的指向性;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写作过程中真实体验与思辨的自然融合,引领学生通过真情实感地表达,学会合理地思考和智慧地成长。

总之,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以课标为依据,有传承,有发展,有突破,有创新,力求引导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与复习中,立足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坚持课内教材引领课外拓展,注重语文活动的开拓与实践,深入阅读,积极写作,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促进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顾之川.语文考试改革新进展[J].语文学习,2017,(03):11-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EB / OL]. [2019 - 11 - 20]. http://www. gov. cn / gongbao / content / 2020 / content_5492517.htm.

The Value Pursuit of the Questions of Chinese Test in Tianjin 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2022

Gong Zhanyu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Tianjin,300191

Abstract:Guided by socialist core values,based on the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adhering to the tradition of stability,inheritance,and innovation of the Tianjin test paper,and focusing on the literacy of the Chinese subject,the 2022 Tianjin Chinese subject examination select questions in a typical,and comprehensive manner with an intention to improve studentsthinking ability. It emphasizes the examination on studentsability to use knowledge of the subject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n a real language situation,reflecting the situational,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subject,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test in normal teaching. To further promote subject education and fully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ity,we have deeply analyzed the value pursuit of the Tianjin 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Paper for Chinese subjects.

Key words: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Chinese Test Questions,Value Pursuit

(責任编辑:陈畅)

猜你喜欢

价值追求中考
中考新题型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中考“三数”大扫描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童诗教学的基本取向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妖魔化爱国主义的几个错误论调
论刑事侦查中诉讼程序的价值追求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机遇、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