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2023-12-12薛晓赫杨春林
薛晓赫 杨春林
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声乐演唱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于声乐作品的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创意实践能力、文化理解能力,从而提升初中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一、多媒体教学的基本应用途径
多媒体教学在日常音乐教学中已经逐步取代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广泛应用于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当中,使用图像、视频、音频、PPT等方式,通过多种感官通道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立体地感知音乐的魅力之处。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各类情怀,从而更好地表达音乐。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除上述传统多媒体教学途径外,音乐教学中也逐渐融入MIDI制作等数字音频制作技术。从制作结果来看,通过各类音乐编曲软件进行音乐创作,使用不同的配器创作各类风格的音乐作品,能够成为一种新型教具应用于音乐教学当中,加之与视频、图片等使用视觉通道的多媒体教学途径相结合,能够产生“1+1>2”的教学效果。从制作过程来看,教师可以通过“数字音频工作站”使用不同的音源向学生展示世界各地的特色乐器,加以让学生亲手操作,通过指尖点击,弹奏出乐器的声响,从而更加深切地使学生感受到当地乐器的音响特点和音乐特色,增加课堂中的师生互动。MIDI数字音频的制作可以更直观地表现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生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声乐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能够提升教师声乐教学的教学效率。初中学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思维活跃,却无法长时间集中于教师的教学中。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的模式不利于初中生的学习,容易让初中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而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在声乐教学中,可以通过动画视频或真人演出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意图。通过与视频、音频的结合,能够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另外,多媒体教学也能够帮助教师梳理自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逻辑,从而节省不必要的教学环节,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作用。声乐教学是一门音乐表现类的课程,大量的练习和实践必不可少,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的演示,适当减少教师讲授内容的时间,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练习,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声乐演唱的基本技巧,内化为自身的声乐演唱能力,增强学生声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究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理解声乐教学内容
在声乐教学中,演唱的发音位置、演唱技巧等教学内容都是比较抽象的,即使教师能够进行现场演示,初中生在声乐学习中仍存在无法仅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解和演示正确理解发音位置与演唱技巧的现象。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更为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正确的发音位置,立体认识到不同的发音位置对于歌曲演唱会有怎样的影响。在演唱技巧方面,将教师的演示转化为图像和视频进行表现,能够让学生对于声乐演唱有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声乐演唱的技巧有更深的体会,从而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能够更科学地进行表现。另外,多媒体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对于声乐歌曲本身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进而提升学生对于歌曲内涵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思想主题和感情,从而在歌曲演唱中有加生动的表现。从当前的各类初中音乐教材来看,初中阶段的音乐教材对于演唱歌曲的背景介绍并不充分,需要教师进行补充。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歌曲的作者介绍、创作背景等相关内容进行生动的讲解,以便学生更快、更立体地理解歌曲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基于怎样的感情创作的音乐作品,从而使学生在进行歌曲演唱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
(三)有利于塑造声乐学习氛围
初中学段的学生好奇心重,在课程学习中容易出现交头接耳的现象,因此塑造良好的声乐课堂氛围十分重要,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声乐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歌曲演唱的情绪与状态。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塑造更加积极的课堂气氛,在声乐教学前可以通过一边播放学习过的相关歌曲的音、视频,一边和学生进行简单的肢体互动、轻声演唱,通过体态律动与多媒体结合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对后续的声乐教学起到铺垫和推动作用。在声乐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也能起到活跃课堂的作用。声乐教学中的理论学习部分容易让初中学生感到枯燥单调,产生教师提问无人应答、教师示范无人响应等状况,导致课堂氛围变得消极。而多媒体教学可以打破消极的氛围,帮助教师活跃课堂氛围。在对理论性过重的声乐、乐理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MIDI音频制作过程及各类音乐制作软件的现场展示,吸引学生的兴趣,邀请学生一起参与、跟唱,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或通过播放视频动画、PPT动画等方式,吸引学生興趣、增强师生互动。在多种形式结合的互动授课中,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从而活跃课堂氛围。
三、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生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声乐教学情境
一方面,在声乐演唱中,歌曲情感的体会和表达是重要的一环,通过多媒体创设歌唱曲目的情境,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各类歌曲中或热情奔放,或内敛深沉,或阳光开朗,或阴郁悲伤的情绪,创设出曲目对应的情境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歌唱状态和感情状态,从而更加生动形象地进行声乐演唱的艺术表现,同时使学生更容易投入歌曲的故事内涵当中。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的歌唱作品具有各地不同的特色与特点,对于初中学段的学生进行声乐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学会不同地区的声乐作品如何演唱,还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因此在声乐教学的情境创设中,可以播放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视频,如当地特色歌舞、特色美食、特色服饰以及特色环境风貌、特色风土人情等相关视频,通过视频的形式帮助学生在教室这一单一环境中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地域特色,在更好地理解当地特色民族音乐的产生背景,唱出不同地区歌曲的特点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对于中国各个民族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天山之音”中的演唱歌曲《青春舞曲》为例,这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具有维吾尔族民歌的鲜明特点,节奏轻快活泼、旋律淳朴动人、情感真挚热情,蕴含着维吾尔族舞蹈的律动,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在这门课程的情境创设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一段维吾尔族歌舞视频,让学生们跟着视频中的舞者一起舞动,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和快乐,在学习演唱的过程中将感受到的热情迁移到《青春舞曲》的歌曲演唱中,从而在演唱中更生动地表现歌曲想要表达的热情与情趣。与此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可加入新疆地区的特色风貌的多媒体展示环节,通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开阔学生的眼界,体会新疆地区的风土人情。结合多媒体教学的多种途径进行声乐教学,不但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维吾尔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特点、更生动地演唱出维吾尔族民歌特点、更灵活地表达歌曲感情,还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新疆地区艺术的独特风味,仿若置身于维吾尔地区的人民周围。
(二)数字音频与人声演唱结合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数字音频与人声演唱结合的形式进行声乐教学,能够在多声部合唱教学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多声部合唱教学在传统声乐教学中常出现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多声部合唱需要让学生在保持自身演唱声部的同时不被其他声部影响,教师若是不凭借其他辅助工具直接进行授课,只能通过多次的重复教学以保证学生对于所需演唱声部的熟悉。但仅通过教师对于两个声部的分别教学,并不利于学生对于多声部合唱的学习和认识,且多次重复教学占用的课堂时间长,教学效率低。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中数字音频与人声结合的形式,能够更直观、便捷地让学生感受多声部演唱的魅力和音响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录制各个声部人声的音频,在课上亲身演唱一个声部的同时播放其他声部,使各个声部同时进行。与普通的合唱音频相比,这样的形式能够使学生更直接地聆听不同声部的旋律进行。这样的方式不但节省了课堂的教学时间,改变单调地重复各个声部的旋律教学的教学方式,还能让学生直接地感受到多声部合唱的音响效果和独特魅力。例如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单元“流行乐风”中的齐唱、合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曲主歌部分采用齐唱方式进行演唱,从副歌部分开始进行二声部合唱,两个声部之间节奏型相同,但音高不同,由于初三学生在合唱方面的训练不多,在演唱时容易产生音准无法保持准确的问题。教师可以提前录制第一声部的人声音频,再通过现场演唱第二声部,向学生展示两个声部同时进行的音响效果,感受合唱的独特魅力。这样的形式也让对第二声部旋律并不熟悉的学生可以更直观地听到第二声部的旋律。除此之外,在正式进行这首歌曲的声乐教学前,还可以播放以本课双声部合唱的旋律为基础,通过数字音频工作站制作不同乐器的二声部合奏音频,如小提琴演奏第一声部,低音提琴演奏第二声部;长笛演奏第一声部,单簧管演奏第二声部等形式。通过不同乐器的合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节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音色的明暗,从而更有表现力地进行二声部合唱。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声乐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增进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和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思维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对于声乐演唱作品内涵、演唱方式等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在组内相互交流沟通,最后进行展示,由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由此也可看出,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和评价功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教师能够将教学意图和内容呈现为PPT演示文稿,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出现,保证学生探究方向的有效性。在声乐教学中还可以播放名家示范视频,让学生思考和模仿名家的演唱方式、表演形式,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思路和模仿对象,提升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以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二单元“多彩音乐剧”的歌唱作品《雪绒花》一课为例,《雪绒花》选自音乐剧《音乐之声》,在本单元中作为合唱歌曲歌唱课的形式出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完整进行双声部合唱,并正确认识音乐剧这一音乐表现形式。新课讲授前,让学生以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分组讨论、分组实践。首先播放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片段,引导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并进行组内自主学习,在PPT文稿中演示学生在学习中应注意的音乐要素为提示,向學生展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组内互助的形式学习歌曲演唱,提升歌曲学习效率。待学生基本熟悉并能够演唱主旋律后,播放音乐节目《声入人心》中音乐剧演员演唱的《雪绒花》和黑鸭子合唱团演唱的《雪绒花》,让学生体会多声部声乐演唱的声音效果,并结合教材中的两个声部旋律进行形式上的模仿,分小组交流心得。最后引导学生按小组自主编创歌曲《雪绒花》,将声乐演唱、朗诵、舞蹈等艺术形式结合,对歌曲进行新的编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不断创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方法与机制;教师要在学校的帮助下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艺术软件等开发信息化艺术课程资源,从内容和方法上拓展艺术课程的空间,使艺术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互动性和时代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多媒体教学的灵活应用能够提升声乐教学的教学效率,从而起到提升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作用,使学生从学习声乐演唱的基本技巧、感情表达等方面,到对于歌曲的理解和创编,产生更新的认识和更高效的学习效果,起到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科的兴趣、促进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如果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过于死板,也可能会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因此在实际的声乐教学过程当中,如何正确、高效应用多媒体教学还需要教师的不断实践和经验总结。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本文系2022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新媒体环境下广西壮族歌圩传统文化创新与转化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2FXW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