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题材纪录片创作特征演变探析

2023-12-12朱帅加里拜克·爱加尼汗

剧影月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新疆地区哈萨克族纪录片

朱帅 加里拜克·爱加尼汗

纪录片是一种以纪实性为主要特征的影视片种类,把人类的历史原貌和社会发展状态以影音的方式展现给大众。新疆题材纪录片聚焦于新疆地区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从其创作手法与主要内容分析可以看到该题材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起步阶段(1958-1973年)、成长阶段(1973-2000年与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其主要内容由新闻实录逐渐转向民族影像志最终沉淀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抒写;拍摄手法也从纪实实录转向数字技术的大规模运用,展现出中华大家庭和谐安宁的幸福生活与勤劳智慧的精神风貌。

一、新疆题材纪录片起步阶段(1953-1973年)的状况与特点

早期的新疆并没有足够的力量自主拍摄纪录片。电视台的主要工作以翻译其他电视台的作品为主,以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为主,这是新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1958年,“新疆天山”电影公司成功组建,自此新疆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制作纪录片。天山电影制片厂所拍摄的第一部作品是《朱司令视察新疆》(1958),本片以记录性的手法拍摄,是一部文献纪录片,片中拍摄了朱德总司令在新疆视察时候实录的影像资料。

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958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克拉玛依》,这部影片以纪实的声画同期、长镜头等手法表现了以总工李广震以及工头刘云祥等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建设克拉玛依油田的过程,其中有部分篇幅记载了当时的新闻报道,比如任荣康团队每天钻进393公尺(1公尺=1米)的新疆记录,年轻的刘云祥带领他的钻井队每天钻进527公尺的成绩。其中難能可贵地表现出了水资源对于新疆的重要性,新疆部队的战士们支援了克拉玛依,为了得到水,人们动员了一切力量。虽然克拉玛依的建设过程十分无奈、艰辛,但整个影片洋溢着乐观。

八一电影制片厂生产的《绿色的原野》(1959)与《军垦战歌》(1965)是两部讲述新疆地区屯垦生产的彩色片。《绿色的原野》讲的是农四师屯垦戍边的故事,一经播出便吸引了大量青年来到新疆。《军垦战歌》这部纪录片以极具地域特色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领导各民族群众开发建设新疆作为主要内容。片中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牧业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城乡面貌有了时移俗易的变化,以前的戈壁变成了现在的城镇。其中重点表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红星二场兵团战士改造盐碱地的过程,以及利用国家新装备的农垦设备进行打药灭虫等情景。从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出历史的痕迹,纪实的影像拍摄下了当年来自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进入新疆地区生产建设并受到热烈欢迎,以及他们克服种种困难进入塔里木盆地周边进行生产与生活的场景,全片同样洋溢着对劳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乐观主义精神,片子后半部分展现了1965年7月周恩来总理来到新疆,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领导陪同下来到石河子垦区视察工作以及特地探望从内地来新疆的知识青年,周总理勉励他们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垦区战士们的奋斗我们永不可忘等内容。难能可贵的是本片将真实记录的影音图像与充满地域特色的歌曲混合剪辑在了一起,《边疆处处塞江南》《要把沙漠变良田》《中华儿女志在四方》等歌曲也借由本片的传播、传唱一时成为经典名曲。

由此可见,在起步阶段(1958-1973年),新疆题材纪录片创作主要采用纪实拍摄的影像,以事实报道的形式展现新疆地区生产与建设的面貌,《军垦战歌》等影片的出现也可以看出此时影片从单纯的记录向艺术加工的转变预兆。

二、新疆纪录片的成长阶段(1973-2000年)的状况与特点

这一时期,我国的纪录片产业逐步构成了中央电视台与地方电视台联合制作时期,新技术、新思路的运用使得电视纪录片在主题、形式、表达方式上都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作为新疆题材纪录片创作的主体,新疆的电视台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联合创作的形式批量化出品了大量该类型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是电视系列纪录片。1973-1987年这一时间段新疆体裁的纪录片大多是与中央台或者与国外制片机构联合创作,自主创作的内容较少。

从选题内容上来说,这一时期影片在拍摄手法上依然沿用纪实手法,但与之前较多为文献纪录片不同,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主要有两个方向的选题:第一是开始关注新疆变化多样的自然风光,比如出品了《繁荣的博尔塔拉草原》(1973)、《天池》(1979)等影片。第二则是开始了民族影像志的书写,即利用纪录片作为媒介记录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独特的民族风俗,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疆的哈萨克族》(1983)、《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中国柯尔克孜》等影片。

《新疆的哈萨克族》由著名纪录片导演尤里斯·伊文思创作,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影片记录了在中国新疆生活的哈萨克族群众的风俗习惯与风情。片中以我国新疆西北部的东风人民公社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较多采用了采访以及对比的手法创作,通过当地牧民马纳夫等人的讲述和对他们的采访,展现了哈萨克族同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幸福生活。片子一开始便展现了公社中学龄儿童骑着马匹上学的镜头,随后牧民马纳夫与妻子共同讲述了自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哈萨克族生产生活的对比,他们表示国民党统治时期哈萨克族人吃不饱、穿不暖,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则温饱不愁,饭桌上很丰富,有砖茶饼干果,穿的则是丝绸做的衣服,突出了当下哈萨克族的幸福生活。该影片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展现哈萨克族人的生活,歌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片子的后半部分展现了马纳夫等人讨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政府和公社帮助村民采集草药脱贫致富的内容。马纳夫的表述表达了哈萨克族同胞在新中国成立后身份地位的变化,他们可以选举自己的人大代表到自治区以及国家层面参政议政,相比于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是政治地位的巨大提升。结尾处则展示了具有哈萨克民族特色体育运动项目赛马以及叼羊比赛,影片在一片欢乐而祥和的氛围中结束。由《新疆的哈萨克族》这部纪录片可以看出此时的新疆题材影片具有极强的政论性,符合时代文艺创作的要求,通过影像记录采访的方式讨论少数民族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是非常直接的。难能可贵的是,这部纪录片是由国外导演创作的,也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治理下新疆地区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提升是得到了世界有良知人士的公认的。同时,这一时期表现新疆少数民族的纪录片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民族影像志的作用,记录下了少数民族同胞生产生活的历史影像。

1987年后,新疆影视工作者独立创作的影片逐渐增多,其关注的重点也产生了分化,出产了部分带有作者风格烙印的纪录片。这一时期,该题材纪录片有了一定的变化,出现了《西域响土》(1987)、《环游塔里木》(1991)、《西域大观》(1992)、《神秘罗布泊》(1997)等影片。这些纪录片延续了《美丽的巴音布鲁克》等影片中猎奇式拍摄新疆特有的地域风景奇观的传统。与此同时,由于影像设备技术进步以及改革开放拍摄设备开始普及等原因,新疆题材纪录片越来越多地开始独立创作,另一部分影片开始出现本土化、个体化创作倾向,出现了部分如纪林、刘湘晨等小有名气的导演,其作品中体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平民意识,从注重少数民族特征的猎奇展现转向对个体生存状态体察与表述,作品屡获国内国际电影节奖项。代表性的影片有:纪林的《家住沙漠中》(1994)、刘湘晨《高原最后的流动教师》(1996)等。

纪林的《家住沙漠中》入选1996年德国哥廷根国际人类学电影节,讲述了生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维吾尔族同胞艾买提·斯迪克一家生活的故事。影片开头展现了艾买提赶着驴车,带着妻子和儿女们向塔里木河南岸的老家走去,这里的沙尘、胡杨林以及破旧的老屋触动艾买提的心。随后表现了艾买提一家虽然面临着沙漠周边缺水的现实,但是依然依靠自身的努力过上了乐而自得的幸福生活,也展现了极富地域特色大馕、逛巴扎(集市)等场面。其中最为吸引人的一点是凸显了艾买提帮助16岁的小儿子艾海提成长的故事,表现出对平凡小人物的关注。艾海提因为放牧时丢失了家里的羊,姐姐开玩笑说他将来娶了媳妇也会弄丢,这让他苦恼不已。作为父亲的艾买提要为儿子化解心事,所以独自历尽艰辛前去寻找羊群,凭着自己记忆的路艰难地走来,他不但没找到羊群,反而遭遇风沙以及炎热的天气。当他把羊群找回来后,儿子终于可以安心地睡觉了,父子之间的感情无疑是这部影片动人的一点。刘湘晨的《高原最后的流动教师》则关注了边疆地区教师们流动送课上门为学生补习文化知识的情况,影片以其细腻的情感处理以及对平凡人物的人文主义关怀而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应当说这一时期新疆题材影片展现出了对于新疆地区生活的普通老百姓的关注,聚焦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内心细腻的情感,这样的处理方法使得这类题材在这一时期屡获大奖。

三、新疆纪录片的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的状况与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新疆纪录片的创作也进入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新疆题材纪录片在拍摄方法与主题内容上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一方面部分影片仍然坚持拍摄个体(尤其是少数民族)生存状态以及新疆的风光。比如刘湘晨于2001年拍摄了讲述新疆采玉人的纪录片《山玉》;纪林导演2002年出品的讲述喀什乐器制作商的作品《DE RE MI》。更为重要的是出现了大量以总体历史观的宏大视角讲述新疆故事的纪录片。这部分影片的代表作品有《见证新疆》(2005)、《我们新疆好地方》(2006)、《这里是新疆》(2015)、《史话新疆》(2020)、《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2021)等,这些作品以事实与证据打破了境外不良媒体对于我国新疆地区的污蔑,有力地捍卫了中国的尊严。拍摄主要内容由之前单纯地拍摄地域奇观与少数民族民俗景观转变为从文化角度等对新疆历史进行梳理与展示,突出了新疆地区自古就与中国不可分割的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这一突出特征在中央新疆第三次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润疆”战略后更加突出。

2021年,由中央电视台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联合出品的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播出,这部作品共分为8集,采用编年体叙事手法,影片涵盖了新疆地方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文明融合史四个主题,采访了数十位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从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四个维度,用考古成果和视听语言梳理新疆地区在中华文明大的视野下的历史脉络。片中极为注重从文化角度阐释新疆历史,比如片中利用出土的高昌古钱反映了汉字在当时新疆地区的广泛运用,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新疆地区自古就是与中央政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片中还通过海内外专家对于新疆地区文化互相借鉴的论述,展示了新疆地区的部分古建筑,这些建筑采用生命之树、莲花、石榴纹等具有中原特色的象征符号,即便是无须使用瓦当遮风挡雨的喀什地区,在其遗址中也依然发现了用作装饰的汉代瓦当残片。可以看出新疆地区的文化早已明显打上了中原文化的印记。

从拍摄手法上来说,相比于简单的纪实影像,这些纪录片大量利用数字技术,将纪实影像与数字制作出来虚拟图像以及还原历史场景摆拍拍摄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将历史上那些已经消失的場景生动地还原在了观众面前,有效地实现了信息的传播,这无疑更利于我国的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内传播,也就打破了文化传播中可能遇到的语言与文化壁垒,从而让新疆题材纪录片能够被海内外各国人民所欣赏,让中华文明能够被更多的有识之士理解。

[朱帅系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艺术学院讲师;加里拜克·爱加尼汗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与艺术学院。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南海疆域华语电影中国家形象建构研究》NHSK(JD)21-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新疆地区哈萨克族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2013-2016年新疆地区闪电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写好“服”这个字——新疆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打造星级服务
56个民族56枝花 哈萨克族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来华留学生汉字分解加工能力实证研究:以新疆地区留学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