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方法

2023-12-12胡思彤

剧影月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舞蹈核心模块

胡思彤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保障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艺术教育有着人文性、实践性和审美性的特点,艺术教育也是提升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来看,高中教育是为提升国民素质而开设的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根据音乐课程特点,需要发挥出育人作用,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采用必修、选修相结合的结构形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音乐与舞蹈模块属于高中音乐的一项必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以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音乐核心素养的内容

素養涵盖外显表现与内在特质,是个体具有的外显特质和潜在特质的综合,核心素养囊括了课程纲要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学科知识,有着更为丰富的教育内涵。从《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来看,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当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每门学科的核心素养都有独特性,是针对具体学科的细化,新时期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核心素养,音乐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了音乐学科后需要具备的相关能力,具体来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学生对音乐艺术、听觉特征、表现要素、表现形式、表现手段与独特美感的一种体验、理解和感知;二是艺术表现,艺术表现是借助演奏、歌唱、音乐、创编综合、艺术表演等活动来表达音乐艺术美感与情感内涵的一种能力,音乐表现更多层面是实践方面的能力;三是文化理解,文化理解就是利用艺术表现、音乐感知等方式来理解不同语境音乐艺术中蕴含的人文内涵。

二、关于新课标下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分析和解读

在高中音乐新课标中提出:“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载体。”从舞蹈的发展历程来看,在舞蹈诞生之初,便与音乐有着紧密联系,音乐是一种有声的艺术,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艺术,音乐的律动与节奏能够规范舞蹈动作,舞蹈表达的情绪则能够对音乐起到烘托作用,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十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多模块的设置是课程改革一大正确的举措,满足学生对同个学科不同方向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追求,是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的体现,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给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多方面的选择渠道和学习空间,能够培养学生鲜明的个人能力和个性特色,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和相关姊妹艺术的兴趣,在艺术的熏陶中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音乐与舞蹈模块属于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一项必修课程,其涉及的内容有舞蹈作品鉴赏、基本动作练习、舞蹈表演实践、相关舞蹈知识等,这一模块的教学目标并非为了培育专业性的舞蹈人才,而是利用实践活动将舞蹈与音乐的人文内涵相结合,帮助学生塑造健美的体形,培养其外在气质,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感受音乐和舞蹈的魅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艺术审美能力。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比之以往的课程设计出现了一定变化,主要内容包括欣赏舞蹈作品、传递舞蹈文化知识、分析音乐和舞蹈的关系、模仿成熟且优秀的舞蹈和舞剧片段、学习舞蹈编排基本知识、欣赏各类舞蹈风格、对舞蹈作品做出客观评价。在高中音乐与舞蹈教学模块中,教师需要发挥出自身的主导地位,通过科学的教学组织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其文化水平。

三、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方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打造律动课堂

在音乐与舞蹈的发展历史上,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艺术形式也有着紧密联系,舞蹈有形无声,音乐有声无形,两者在情感表达上都有相似性,是一种天然的艺术整体,而两者是不同感官层面的内容,音乐是听觉,舞蹈是动觉,将两者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欣赏活动中。根据音乐与舞蹈模块的特点,需要从核心素养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层面出发,要求学生在鉴赏舞蹈作品时,了解舞蹈背后的风格和特点。而音乐深受不同社会形态、地域、空间、文化传统和民族族群的影响,也可以体现舞蹈风格、烘托舞蹈氛围音乐,音乐与舞蹈的交汇形成了审美意向的叠加,在欣赏舞蹈表演时,学生能够同时聆听到音乐声响,并且不自觉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整体形象。对此,在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树立乐舞相融的教学观,主动将音乐和舞蹈两者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核心素养。

(二)促进想象融合,打造灵动课堂

艺术教育是培育人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有效途径,进入新时期之后,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而国家竞争的本质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的六大素养之一就是实践创新,实践力是一种新颖、独特的构思,往往是转瞬即逝的,与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学习态度、思维品质、精神世界有着一定的关联。创新力就如同种子一样埋藏在学生的身体里,在特定的环境下就能够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音乐与舞蹈的创意来自每个不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灵动课堂:首先,在审美感知中培育想象力。当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艺术形象时,就能够产生天然的创新力,教师要带领学生欣赏舞蹈作品,感知作品中的情感、情绪和意境,使学生收获到丰富的审美体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这类丰富的审美体验中发挥想象,引发真正的创造力。比如,在欣赏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来到一个静谧的乡村中,小溪中的鱼儿在玩耍、乡间一片安静,在想象过程中聆听音乐、鉴赏舞蹈,体验创造的乐趣。其次,在艺术表现中培养想象力。创造是学生在所学艺术知识和技巧上组织的一种创意活动,在舞蹈创作作品中,有即兴创编、舞蹈编排等多样化形式。在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参与表演和即兴创编,在大多数情况下,表演是对已有作品的一个再创造,本身就有着综合性和即兴创造性的特征,非常适合现代舞、民间舞蹈的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让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中充满乐趣,升华学生的体验。

(三)融入传统文化,丰富育人内容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一个关键,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还需要发挥教育作用。音乐与舞蹈教育都属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范畴,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气质、人格和修养。在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中,有着大量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需要肩负起自身的角色,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优秀文化赋予更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这也是音乐核心素养的要求。一方面,帶领学生欣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音乐和舞蹈内容。音乐和舞蹈本身也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组成,其中蕴含的精髓代表着中华传统艺术的深层次追求,在我国的艺术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今遗留下来的传统音乐和舞蹈,既是古代民众表达生活理想和情感意志的艺术形式,也是传递知识的民族烙印,是音乐和舞蹈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坚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观,从深层次角度带领学生来分析、鉴赏我国不同时期的乐曲、舞蹈,介绍各类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可以从多角度欣赏音乐、舞蹈与地域生活习惯的关系,在实践中让学生收获核心素养,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感。比如,在讲述“傣族舞蹈”内容时,会涉及基本步伐的讲述,基本步伐与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在教学时,为学生讲述:“傣族处于我国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低纬度、低海拔的坡度劳作时,人们就形成了前脚掌先落地、再拔出的步伐习惯,因此,在傣族传统服饰的设计上也遵循了上紧下松的原则。傣族人民崇拜孔雀、信仰小乘佛教,这些也都体现在傣族舞蹈中……”在讲述这类内容时,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也在不自觉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要开发地方民间舞蹈资源。高中音乐核心素养的一个重点原则便是民族性原则,我国地域辽阔,56个民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方音乐与舞蹈资源,地方音乐和舞蹈与当地民众的民俗、方言、信仰、生产方式等都有着密切联系。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加速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民族文化差异缩小,地域文化遭到了削弱,由此衍生了“文化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民间音乐和舞蹈的光芒也大受影响,因此,在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地域民间音乐和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课堂中,可以将地方文化进行内生转化,引入当地的音乐非遗、民间文化、民间舞蹈等,将其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纳入校本课程。在学习当地民间音乐和舞蹈的过程中,学生也对自己生长的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显著激发出他们的文化自信,使学生具备民族精神的独立性。

(四)丰富教学方法,渗透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需要教师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知到音乐与舞蹈模块中的核心素养,根据高中阶段的学生特点,可以重点采用几种教学方法:一是语言引导法:语言是最普通又特殊的一种教学手段,利用语言,能够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力,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保障学生对舞蹈、音乐兴趣爱好的持续性发展。通过语言引导,教师能够把握教学进度和节奏,并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融入核心素养,但是,单一的讲授也有局限性,在讲授时,应当具有启发性、趣味性的特点,用具体、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聆听内容。二是示范讲解法:在音乐与舞蹈模块中,示范讲解法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对舞蹈错误与正确动作的展示和讲解,让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舞蹈动作表象,逐步掌握动作要领。在示范讲解时,并非单一地进行示范,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先为学生讲述音乐和舞蹈文化的内涵,在学生了解背景后再来拆分舞蹈动作,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其中的动作要点,通过背景和示范的结合,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三是自主练习法:自主练习法是在教师演示完动作、讲解完重难点后,学生进行不断重复的练习。在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发展上,自主练习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要深刻理解音乐与舞蹈板块的核心素养,感知其中的情绪,都需要学生进行反复的实践锻炼,在自主练习过程中,教师要予以学生正确引导,确保学生有时间和精力消化本节课所学的动作和知识。四是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通过小组互教互学的一种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可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在组织小组学习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和学习能力来分组,好、中、差合理搭配,利用生生互助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动作。在小组锻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维持好课堂秩序,关注各个小组的练习情况,有针对性地予以动作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在其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并且也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能力。

在高中音乐与舞蹈教学模块中渗透核心素养非常必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发挥出音乐课堂的育人作用。当然,核心素养的渗透不能急于求成,这是一个长期往复的过程,教师需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收获颇丰。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

猜你喜欢

舞蹈核心模块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我和舞蹈
选修6 第三模块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