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粤西地区傩舞文化研究

2023-12-12赵婷

剧影月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傩舞粤西传统

赵婷

傩,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原始文化之一,根植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仪式,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和时代特征,反映了人们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思考和探索。

从汉代许慎撰《说文解字》释“傩,谓之行人节也。”的记载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长河里,“傩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意蕴深厚,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礼·复官》中记载古代人舞傩:“方相氏掌熊皮,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傩)以索室殴疫。”不难看出,舞傩遍布我国不同区域,风土民俗、文化底蕴的地域差异性造成其内容形式多样性,但其本质属性是一致的。目前,广东省尚存并集中活跃在乡间的汉族傩舞文化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东、西两翼。其中,粤西区域傩舞主要以湛江雷州半岛“考兵”傩舞、茂名化州地区的“跳花棚”、阳江地区“上田”为代表。

一、广东粤西地区概况

(一)粤西地区历史及民族文化概况

粤西地区位于广东的西部,包括湛江、茂名和阳江三个地级市,均为沿海地区城市。这个地区的地形主要由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组成。在粤西的土地上,诞生了一批丰富的本土文化,其中高凉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起源于古代的高凉郡。高凉文化与雷州文化一道,成为广府文化的重要载体。

粤西集广东粤、闽、客三大汉族民系于一身,因此方言甚多,有粤语、黎话、客家语等。如今的粤西各方言族群则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形态,一些方言区交接带和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二言区或多言区——居民可通用多种方言。在此地域范围内,形成了年例、木偶戏、傩舞、飘色等民俗文化,粤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其共性体现在源遠流长、代代相传的特点上。这些传统文化活动多数经历了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融入当地人民生活,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粤西传统文化极具湛江、茂名、阳江等区域的个性色彩。例如,“年例”是粤西地区非常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从农历新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明节前后,不同的村落在不同的日子里举行的一系列庆祝活动,如游神、祭拜、舞狮、舞龙、飘色、放鞭炮等。这些习俗已经在当地世代相传,成为粤西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不同地方的民俗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可能存在差异,并且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和融合,许多民俗文化也在逐渐精简,不断往现代上靠近。

(二)粤西地区代表性民俗乐舞

广东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与独具一格的风貌特色,在粤西地区尤以古老而神秘的傩舞文化最为突出。傩舞以驱瘟逐疫、祈求平安为主要目的,具有很强的群众参与性,各地表演形式及所祭祀神灵不尽相同而名称也有差异。粤西傩舞在湛江遗存的种类较多,是古代湛江地区人民祭雷遣灾、祷神求安的一种传统舞蹈,因地域、祭祀神灵、表演形式等差异被分为“走清将”或“走成伥”“考兵”或“舞巫”“舞六将”“舞二真”等,是湛江先辈流传下来的璀璨文化,也是粤西地区傩舞文化传承与保护得最好的几种,于2008年以传统舞蹈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茂名仅存一种傩舞形式,即“跳花棚”,俗称“跳棚”。目前,跳花棚已成为化州农村喜庆丰收的民俗活动。最为遗憾的是,阳江传统傩舞“上田节”现已失传,仅留“跳禾楼”中依稀可见早期阳江傩舞的身影,但也已濒临失传。

古时候,粤西傩舞通常由男性扮演女性角色,戴上大面具,穿上各种服饰,手持红花灯笼或铜锣、镰刀斧头等器具,进行各种动作和巫傩人物的扮演。在表演中,演员会头戴面具,以唱歌、跳舞等方式迎接春节和其他节日的到来,同时祈求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宁,具有强烈的仪式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现代的粤西傩舞已经不再局限于男性演员,而是男、女生同在社区广场、大型商场、街道等区域进行表演。其自身的傩仪、傩礼文化的功能在逐渐减弱,更多是承担了傩舞区域文化的展示。

二、傩舞的演变历程及粤西地区傩舞概述

傩,起源于中国远古狩猎时代的原始驱逐法术和巫术,根植于巫术仪式、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鬼崇拜的原始文化沃土。它孕育于新石器时期,萌生于夏、商,形成于周而规范于“礼”。在经历了悠久岁月的文化积淀后,最终构成了包括多种艺术形式、民间文学及神话传说诸多因素的庞大文化丛系。根据巫傩的活动对象、形式、场所,傩可划分为宫廷傩(国傩)、乡傩(百姓傩)、军傩、寺院傩,而粤西傩舞主要属于乡傩。相关文献表明,傩文化历史悠久,在周代中原地区文化中便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发展至隋唐时期,随着人类文化活动繁荣交流以及居民的迁徙,傩文化也传入粤西地区,并逐渐形成与当地文化融合的态势和独具特色的粤西傩舞。

舞蹈是“用肢体语言表现人类文化的艺术”,用动作“来表现和象征特定的文化内涵”。而农耕文化是包括与农业相关的制度、物质和精神文化在内的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粤西傩舞源于原始社会的驱鬼祭祀巫术活动,而道教正是继承古代巫术与仙术发展而来的传统宗教,因此,傩与道在内容和形式上紧密相连。后经发展融入音乐、舞蹈,雕刻、彩绘等艺术形式,逐渐形成了以傩仪、傩舞、傩面具、傩戏等为核心内容的傩文化。“走清将”中的五雷神即代表道教思想的五行观念相辅相成,其傩面具以红、黄、蓝、白、黑色彩鲜明,与之呼应。其主要流程有在神庙前“请将练兵”、在神坛前舞傩、道士作法捉鬼驱邪、最后退兵钉柴符。后来傩道分流,再后来傩道又结合,道教反过来成为傩借鉴的重要对象,傩甚至成为民间道教的一种载体。

茂名化州“跳花棚”则与佛教联系紧密。其主要角色所戴的面具非常有特色,如道叔面具和耙头面具形象均与佛教神像有相似之处。道叔面具“为浅粉红底色,戴墨绿与金黄色相间的头冠,剑眉,眼大且外角上扬,没有眼珠,脸部曲线柔和圆润,显出正直、神勇的性格”;耙头面具则“铁黑偏绿底色,头顶两侧竖有三角形尖角顶,月眉,无眼珠,眼角上翘,面相和善,从鼻至下颚线条柔和,端庄儒雅,和蔼可亲,显示出‘降佑纳福的神情”。此二者面具与佛教神像都给人和蔼可亲、腮垂耳大之相,正是傩与佛相互影响而成的。

三、广东省粤西地区傩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粤西地区傩舞文化发展现状

粤西位于广东省西部沿海区域,地理位置较为独特,受到了多种民俗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粤西区域傩舞文化。傩舞以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主要载体,体现了该区域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属性。在当地民众心目中,傩舞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一种神秘的习俗仪式。近年来,粤西地区的傩舞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不仅在传统表演形式上进行了创新,还将舞蹈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推广傩舞文化。粤西区域作为广东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傩舞文化也成了当地旅游产业的支撑点,不断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和了解傩舞文化。粤西区域傩舞文化发展具有两个优势:首先,傩舞文化具有浓郁的神秘主义和习俗色彩,其强烈的情感冲击和艺术感染力能够让人们直观地了解粤西地区传统文化的特质。其次,傩舞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历史典故,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的重要材料和载体,具有极高的藏头诗文化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影响,傩舞文化在粤西地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些困境。

首先,由于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神秘性质和特殊性质,很难得到足够的宣传和推广。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的改变,很多年轻人对傩舞文化缺乏兴趣和认知,导致传统技艺无人传承。傩舞的传承者日益减少,很多老一辈的傩舞表演者已经去世或退休,新一代年轻人缺乏传统技艺的学习机会和意愿,导致传统技艺流失。

其次,傩舞文化在不同地区的表演形式和风格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现代社会中城市化和移民流动等因素影响,导致部分地区的傩舞文化逐渐失去了原始特色和纯粹性。

此外,傩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和保障,但由于资金需求大、筹措难度大等,很多地方的傩舞文化得不到有效的经济支持。比如,傩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一定的场地、设备和工作人员支持,但目前很多地区的傩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影响了傩舞文化的展示和推广。

(二)粤西地区傩舞的保存与传承的途径

1.强政策支持,抢救性保护

傩舞是粤西地区非常重要的民间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傩舞面临着生存困境。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政策支持和抢救性保护。首先,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确立傩舞的地位,保护其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价值。例如,在招募、培训、管理和监管傩舞团队方面进行规范。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傩舞活动场所的投资力度,提高场馆设施标准。其次,应该增加对傩舞传承人及其后代的资助,并鼓励他们参与到相关活动中去。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来支持傩舞团队的运营和发展,并提供资金补贴以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工作中来。最后,在推广过程中应该注重公众教育和意识形态塑造。通过博物馆展览、学校教育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傩舞文化的历史和价值,以增强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尊重。综上所述,政策支持和抢救性保护是保护和传承粤西地区傩舞的有效途径。只有在政府、民间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实现对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的最好保护。

2.发挥教育作用,增强认同感

粤西地区的傩舞是一项非常具有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民间艺术。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冲击等因素的影响,这种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为了保存和传承这项重要的文化遗产,教育作用必不可少。首先,在学校中开展相关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傩舞的历史、发展和意义。通过学习傩舞,学生们可以增强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其次,组织各类文艺活动也是传承傩舞的有效途径。例如,举办表演、比赛或者体验式活动等,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参与并深入了解傩舞。同时,这些活动也能够激发年轻人对傩舞及其他传统文化形式的兴趣和热爱。最后,在政府层面加大对粤西地区傩舞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投入也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制定专门计划并提供经费支持以促进傩舞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政府也可以加强对傩舞文化的宣传,提高社会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总之,教育作用是传承粤西地区傩舞的关键。通过开展相关课程、组织各类文艺活动和加大政府投入等多种途径,可以增强人们对这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并为其保存和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3.实现与时俱进,打好文化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民俗舞蹈的继承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文化政策引导作用,营造出一个适合民俗舞蹈文化生长的客观环境。粤西地区傩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强其保存和传承工作。具体而言,应该实现与时俱进,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表现形式等方式来推广和宣传傩舞文化;同时,在传承过程中也需要注重创新和变革,引入一些新的元素和特色,使得傩舞更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观念。此外,还应该打好文化牌,将傩舞作为地方文化品牌进行推广,并在社会各界、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多个层面积极争取支持和资源。同时,在教育领域也应该加强对傩舞的普及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认知并喜欢这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粤西地区傩舞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并将其融入当代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做到“活态保存”,使得这项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以延续。

通过对广东省粤西地区傩舞文化的研究,可以发现傩舞作为一种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民族信仰和审美情趣。在粤西地区的湛江、茂名、阳江等地,傩舞是驱邪避灾、迎祥纳福的民俗乐舞,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传统舞蹈仪式。傩舞的演变历程和粤西地区傩舞的概述,揭示了傩舞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和地域特色。同时,通过对傩舞文化的内涵研究,可以发现它蕴含着粤西地区农耕文化、戏剧文化、儒道释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核。遗憾的是粤西地区傩舞文化在一段时间几近失传,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政策支持、教育推广和文化创新等途径为傩舞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提供有力保障。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粤西地区傩舞文化,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和教育宣传,同时注重创新和实践,让傩舞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文化魅力和生命力。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本文为广东省“十三五”规划项目2020年度学科共建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国际视域下粤西地区傩文化传播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GD20XYS27)

参考文献:

[1]冯丽:《粤西傩舞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四川戏剧》,2016年第9期。

[2]周大鸣,秦红增:《文化人类学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黄海云:《新时代重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思考》,《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4]錢茀:《道教与傩的辩证关系》,《炎黄子孙(内刊)》,2000年第8期。

[5]冯丽,王君萌:《化州跳花棚面具探微》,《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6]邓碧泉,冯伟:《湛江艺人文化》,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

[7]曾华美:《广东湛江傩仪的身体语言及文化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

猜你喜欢

傩舞粤西传统
粤西出土唐许夫人及冯氏墓志相关史事考略
350人参会!恒兴虾苗在粤西再次火爆,为何深受养户青睐?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粤西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万载傩文化旅游资源对游客的艺术教育研究
南丰傩舞传承与发展研究
浅谈桂林市秀峰区张家村傩舞的音乐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