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通络针灸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临床研究
2023-12-12热米拉卡玛力
周 钰,热米拉·卡玛力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小儿脑瘫是一种多方面因素造成脑实质损伤引起的瘫痪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以智力低下、姿势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并伴有语言功能、听力障碍及癫痫等[1]。相关研究表明,在脑瘫类型中以痉挛型较为常见,约占70%[2]。该类型患儿以姿势异常、运动障碍及肌张力增加为主要表现。目前,西医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多以营养神经为主,但单一使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随着中医对本病研究的深入,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优势逐渐凸显,其中针灸、穴位埋线为常用手段,但目前有关针灸与穴位埋线二者联合应用于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研究报道较少。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温阳通络针灸法与穴位埋线联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所有受试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1~6岁,平均(3.75±1.18)岁;瘫痪分型:双侧瘫13例,偏瘫11例,四肢瘫1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1~6岁,平均(3.42±1.26)岁;瘫痪分型:双侧瘫14例,偏瘫13例,四肢瘫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取得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3]中五迟的诊断标准,辨证为脾肾亏虚证,症见:智力发育落后,运动障碍,囟门闭合不全,肢体软弱,神疲倦怠,喜卧懒动,声低语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相关文献[4]中小儿脑瘫的诊断标准:①脑部为主要病变部位,为非进行性脑损伤;②临床表现为智力障碍、运动发育迟缓及中枢性运动障碍;③症状在婴儿期出现;④可伴有癫痫、听力、感知觉障碍等。病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6岁;②经影像学、脑电图等检查确诊;③患儿监护人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脊髓疾病、骨骼异常、免疫系统疾病及先天性心脏病者;②伴凝血功能障碍者、脑水肿者;③因神经、骨关节疾病等影响运动者;④不能接受本研究治疗方案者;⑤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原发性疾病者;⑥未严格遵医嘱治疗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国药准字S20060051,规格:20 μg∶2 ml)肌肉注射,20 μg/次,1次/6 d;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66833,规格:2 ml∶20 mg)肌肉注射,20 mg/次,1次/5 d。连续用药3个月。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温阳通络针灸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针灸取穴:百会穴。操作方法:采用0.33 mm×40 mm一次性毫针,以平刺法于百会穴进针20 mm,针刺角度小于30°,捻转时间为1 min,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 min,5次/周,连续治疗3个月。穴位埋线:穴位选择脑空、脑户、伏兔、环跳、承扶、肾俞及足三里穴。操作方式:患儿取合适体位,常规消毒后,经一次性无菌注射针针尖处穿入4-0可吸收缝线,长度1 cm,针尖外留1/3线体,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将注射针拔出,局部以棉球按压止血1 min,随后贴上无菌敷贴。头部穴位采取平刺法进针8~10 mm,其他部位穴位采取直刺法进针5~8 mm。1次/周,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运动功能:以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5]评估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该量表包括坐位和跪(39分),卧位和翻身(51分),站立、行走及跑跳(72分),运动功能越好则分值越高;②痉挛程度:以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city Index,CSI)量表[6]评估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痉挛程度,包括肌张力(0~4分)、腱反射(0~8分)、阵挛(0~4分),分值越高则痉挛程度越严重;③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前后采用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检测仪测定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血管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仪器购自徐州市瑞华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④智力发育情况:以Gesell盖世尔量表[7]评估两组治疗前后发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DQ),该量表包括语言发育能力、个人社交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患儿智力恢复情况与DQ值呈正相关,DQ=发育年龄/实际年龄×100%。正常:DQ>85分;边缘状态:DQ 76~85分;轻度发育迟缓:DQ 55~75分;中度发育迟缓:DQ 40~54分;中度发育迟缓:DQ 25~39分。
1.4 疗效标准 依据相关文献[8]拟定疗效标准。显效:运动功能接近正常,肌张力表现正常;有效: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肌张力降低;无效:运动功能及肌张力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GMFM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GMFM评分提高,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CSI评分比较 见表3。治疗前两组C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CSI评分降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CSI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见表4。治疗前两组RI、P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RI、PI值降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后智力发育情况比较 见表5。治疗前两组语言发育能力、个人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DQ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语言发育能力、个人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DQ值提高,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智力发育情况比较(分)
3 讨 论
小儿脑瘫发病机制与宫内感染、遗传因素、药物、核黄疸及脑缺氧缺血等因素有关[9-10]。其中,痉挛型脑瘫表现为脑神经细胞支配的区域肌张力升高而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和肢体发育异常[11-13]。目前,神经营养药物为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常用药物,鼠神经生长因子属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具有促进外周及中枢神经元生长作用,并可拮抗脑部缺血、缺氧导致的神经细胞凋亡[14]。由于机体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较少,难以持久地作用于受损的神经元,而外源性鼠神经生长因子可补充神经元数目,达到降低病理性死亡的效果[15]。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为一种具有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神经保护剂,对神经组织细胞的再生和修复、神经元修复及机体分泌神经营养物质具有促进作用,可改善神经功能受损[16]。但因本病发病机制较复杂,仅采取神经营养药物作用有限,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中医学认为小儿脑瘫属“五硬”“五迟”等范畴。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病因为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肾元亏虚致筋脉失养、脑髓不充;或后天脾之不足,气血生化无源,肾精不足,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四肢痉挛拘急。本病以脑为主要病变部位,累及四肢,脾虚肾亏为主要证型。本研究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采取中医外治法治疗,以温阳通络针灸法结合穴位埋线,通过针灸可调达诸阳、通利清窍作用,针对脾肾亏虚型脑瘫患儿针灸取百会穴,百会穴为督脉的要穴,通达阴阳脉络,针刺可温通络脉,激发人体阳气,濡养脑髓,使神窍得开,脑髓得充,起到开窍、醒脑宁神的功效。穴位埋线是根据针灸学理论,经药线和针具刺激穴位产生刺激经络、调和脏腑气血、平衡阴阳作用,以此达到治疗目的,该疗法不仅能减轻患儿针刺之苦,还能通过羊肠线对穴位产生持久刺激而达到针刺效果。本研究穴位埋线取脑户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的交会穴,有平肝熄风、开窍镇惊功效;脑空穴属足少阳胆经穴,有清脑通窍、醒脑宁神作用;肾俞属足太阳膀胱经,有补肾助阳功效;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的要穴,有温中补虚、调和脾胃作用,肾俞、足三里配伍可调补脾肾,使气血生化有源,充盈脑髓;伏兔属足阳明胃经穴位,有舒筋活络作用;环跳属足少阳胆经,有缓解半身不遂、下肢痿痹功效;承扶属足太阳膀胱经,可舒筋活络。诸穴配伍,可达调补脾肾、醒脑开窍、濡养脑髓、舒筋活络作用,适用于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脾肾亏虚证。
现代针灸学研究表明,针刺百会穴有激活大脑神经功能区和促进神经递质分泌作用,并能改善脑部组织供血、增加供氧量,从而有助于修复受损的神经元[17-18]。同时,穴位埋线可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改善脑部营养状态,适用于脑瘫疾病的治疗[19-20]。穴位埋线选脑户穴可调节脑功能;脑空穴对颈部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可增加脑部血供,通过穴位埋线可持久性地刺激小脑,有利于小脑修复,且对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21-22];承扶、伏兔、环跳三穴有刺激下肢、背腰部肌力作用,有助于提升行走能力[23-24]。研究表明,穴位埋线可下调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Bax mRNA的表达,上调Bcl-2 mRNA的表达,对海马神经细胞凋亡起到抑制作用,有利于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且能抑制VD大鼠损伤导致的细胞凋亡,保护VD大鼠脑组织,这对智力改善有积极作用[25]。本研究结果显示,与给予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经温阳通络针灸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更佳,且治疗组GMFM评分更高,CSI评分更低,且脑血流动力学指标RI、PI值低于对照组,语言发育能力、个人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DQ值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对小儿痉挛型脑瘫以温阳通络针灸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效果显著,且对运动功能、痉挛程度、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智力状况有积极改善作用。究其原因在于,针灸、穴位埋线结合治疗可改善大脑血供,对皮层投射区产生兴奋作用,使受损的神经元得到修复,进而有效改善脑瘫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采取温阳通络针灸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突出,对改善患儿运动功能、痉挛程度、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智力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