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023-12-12赵硕
赵 硕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我国实施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重大战略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 ” 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实施创新计划的骨干力量,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应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第一课堂是指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在规定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开展的一切与学生全面发展相关的教育活动,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相关研究表明,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高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陈曦和何伟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路径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两类课堂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1]。 宋达飞认为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 邓晶研究发现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中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能够影响大学生的学习风气、学习方式与学习质量,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3]。 汪艳霞和洪伟龙认为高校的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创业实践的平台,促进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4]。 杨璐认为第二课堂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具有促进作用[5]。 杨飒等认为第二课堂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着个性化培养和提供实践机会的作用[6]。 徐刚等研究发现第二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7]。 肖盈和任艳青认为高校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8]。
为了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实践服务、科技创新、文体素养等全面发展,2017 年9 月,Z 校决定将“第二课堂成绩单” 制度纳入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从2017 级学生开始,本科生必须修满“第二课堂成绩单” 学分方可毕业。 第二课堂制度已经实施了将近六年时间,其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之间具有何种关系,是一个重要且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话题。
本文通过选取Z 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部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问卷和个人访谈的方法得到第一手数据,构建理论研究模型,实证检验第二课堂活动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在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剖析第二课堂活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完善第二课堂活动实施细则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设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1.1 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以问卷调查为主,个人访谈为辅的调查方法对Z 校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现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问卷调查的目的是通过设置一系列相关问题,对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定量分析,问卷发放的对象是商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工程学院、航空发动机学院、航空宇航学院、材料学院等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500 名2020 级本科生,共收回489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调查问卷485 份。 采用SPSS 22.0 软件对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个人访谈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真实评价,以便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定性分析,个人访谈的对象是从反馈有效调查问卷的同学中随机抽取30 名学生。
1.2 研究模型
为了检验第二课堂不同类别的活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影响,本文构建的具体研究模型如式(1) 所示:
其中,CXNL是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变量,主要指学生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的程度。 由非常大、大、一般、不大和非常不大五个选项组成,分别赋值5 分、4 分、3 分、2 分和1分。SXCZ、TXLL、SJFW、KJCX、WTHD和JNPX分别衡量的是思想成长类、团学履历类、实践服务类、科技创新类、文体活动类和技能培训类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用的评价指标,由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和非常不重要五个选项组成,分别赋值5 分、4 分、3 分、2 分和1 分。 具体的变量定义与说明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与说明
1.3 描述性统计
表2 提供的是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水平分布情况。 从表中数据可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程度变量的均值为3.29 分,超过了“一般” 选项对应的分值3分,说明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调查对象中215 位,44.33%的同学认为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的程度是大或者非常大;有122 位同学,25.16%的同学认为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的程度不大或者非常不大;其余148 位同学认为自身的创新能力基本没有发生变化,整体上说明学校在2020 级本科生中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表2 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水平分布情况
1.4 实证结果分析
表3 提供的是回归分析结果。 列(1) 是对全部样本进行回归的结果,模型的Adj - R2 为0.52,说明在影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因素中六类活动变量对模型的解释能力达到了52%。 思想成长类、实践服务类、科技创新类、技能培训类变量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变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9、0.12、0.76 和0.30,t值分别为2.10、2.68、14.85 和7.80,显著性水平分别为5%、1%、1%、1%,说明大学生参加思想成长类的讲座、实践服务类项目、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从事科研助理工作和创新创业类技能培训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体活动类变量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38,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学生参加文体类活动不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团学履历类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变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3,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一个可能的原因是2020 级新生在分团委、学生会等组织中主要从事的是体力劳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没有精力去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表3 回归分析结果
在自我评价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大和非常大的同学中,是什么因素占据了主导作用呢? 本文进行了分样本回归检验,列(2) 提供的是回归后的结果。列(2)和列(1)相比,模型的Adj-R2为0.50,下降了2%,科技创新类、技能培训类变量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18、0.09,显著性水平均为1%,而思想成长类、团学履历类、实践服务类变量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变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5、0.15 和-0.04,统计结果均不再显著。 文体活动类变量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变量的关系依然显著为负值,说明参加科技创新类和技能培训类活动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2 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根据个人访谈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本文主要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缺乏衔接、科技创新类和技能培训类活动较少、专业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第二课堂考评机制不健全四个方面分析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所存在的问题。
2.1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缺乏衔接
理论上来说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通过第二课堂不同类别系列活动的开展去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一个舞台,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而现实情况是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缺乏有效衔接,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安排方面。 学校举办的活动局限于文体活动、课外讲座和志愿者服务等领域,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而开设有针对性的特色活动数量较少,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二是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安排方面。 由于参与学校所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主力是大一新生,各种各样的活动都需要他们参加,加上大部分活动的举办时间是放在周一至周五的晚上,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第二课堂活动上,就相对减少了对第一课堂知识的实践运用时间;三是第二课堂活动地点安排方面。 活动的开展缺少专门的场地,有些学生在教学楼内的公共空间进行训练,严重影响到了在教室内上课或自习的师生。
2.2 科技创新类和技能培训类活动较少
从表3 的回归结果分析可知,无论是在全样本还是在自我评价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大和非常大的样本中,科技创新类和技能培训类活动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普遍存在重视文体活动而轻视科技创新类和技能培训类活动的现象,针对后者开展的活动相对较少,仅仅是配合完成上级部门主办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比赛项目,针对学校办学特色与专业优势方面的学科竞赛较少。 同时,学校针对大学生进行的创新创业的技能类培训较少,也较少有针对学生科研项目申请书撰写等类似的专题讲座,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2.3 专业指导教师数量不足
学校在大一新生中普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根据调查问卷反馈的数据和笔者本人在日常工作中了解到的信息,学生们愿意参加能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比赛,但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究其原因,学校学生数量较多,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同时还面临着科研考核的压力,学校虽有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奖励制度,但是调动不起来教师参与学生第二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很少有老师主动将第二课堂作为教学改革或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以至于学生只是依据专业兴趣自发组队报名参加活动,参加完初赛后往往止步于大型竞赛的复赛阶段,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2.4 第二课堂考评机制不健全
以Z 校实施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例,文件只是对活动分类、修读要求及计分办法、学分的录入与审核进行了说明,由于奖惩约束机制不健全,缺乏对教师、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过程及实际效果的考评机制,造成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师方面,第二课堂教学的主力是团委老师和政治辅导员,而专业课教师参与到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学生方面,部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有为完成学分要求而参加的应付心理,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当一名观众,不会识别和把握对第一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机会,造成机会的白白流失;也有部分学生主动地参与了进来,受限于个人能力、学业任务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够坚持到取得成果的最后时刻;也有少量学生参加了大量的文体类活动挤占了正常的学习时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虽得到了加强,但创新创业能力稍显不足。
3 改进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
3.1 促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结合
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只是对课堂内外学习进行区分的两个名词,两者之间实际上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都是为实现大学生的培养目标而服务的。 针对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缺乏衔接的问题,应从学校层面上促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结合,让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在活动内容、时间和地点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举措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将每学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计划列入整体的教学计划中去,明确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开展形式及积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科技创新类活动,切实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二是赋予第二课堂活动具体实施者灵活调整活动时间的权限,这样就能兼顾学生第一课堂授课时间,避免时间冲突的现象发生;三是改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软硬件条件,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训练环境,如对经管类大学生可以开放虚拟仿真实验室,让他们近距离接触实验室,借助模拟市场交易平台去实践专业知识。
3.2 提高科技创新类和技能培训类活动的比重
高校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实践能力上的优势,针对学生专业特点适当提高科技创新类和技能培训类活动的比重。 如可以利用寒假、暑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国情,独立思考、撰写调研报告、提出解决方案,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每年定期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财会知识技能大赛、理财比赛等活动,在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的水平。 此外,学校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也可以邀请学术大家、创业典型以讲座的形式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创业经验,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创新创业技能。
3.3 重视第二课堂专业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学校应重视第二课堂专业指导教师团队的建设,为创新型学生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撑。 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具有较大促进的高水平竞赛项目往往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历、深谙比赛项目规则的专业教师的指导。 可以通过梳理在各学院开展的各级各类第二课堂竞赛项目,对每个项目配备6-8 名的创新型指导教师团队,在每学期初对可能开展的常规大型比赛项目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们提前了解到比赛的信息,组织感兴趣的同学提前准备,指导教师从赛前、赛中、赛后对竞赛进行全程指导,及时解决参赛学生的疑问,提高参赛作品的质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通过参加比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同时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在指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及时调整在第一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落实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活动中,实现两个课堂的无缝对接。 同时,还应加大对取得优异竞赛成绩或科研成果指导教师的奖励力度,形成注重创新的良好校风。
3.4 完善第二课堂的考评机制
为了更好地调动师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应突出对第二课堂的过程管理,完善第二课堂的考评机制。 一方面是完善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实施细则,明确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确定第二课堂的教学工作量,将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教学的情况纳入教学绩效分配和职称评定的范围;另一方面是完善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效果的考核,可以将学生在第二课堂学习中取得的成果,如发表的学术论文、主持的科研项目纳入评优评先的考虑范围,给予相应的创新学分,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过程管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性的学科竞赛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4 结 语
第二课堂活动是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为学生展示自我风采、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各高校在以后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对已发现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