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路径研究
——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
2023-12-12崔国印沈清明邹梦玲
崔国印,沈清明,邹梦玲
大型仪器设备是行业特色型高等学校开展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支撑条件,是提升高校服务社会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1]。本文以南京邮电大学为研究对象,在对相关工作认真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探索行业特色型高校提升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有效路径,为行业特色型高校进一步优化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方式,切实提升学校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开放共享效益[2],从而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为进一步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使用效益,促进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的治理能力和资源配置水平,增强学科创新能力,满足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通过建立校级、学院、实验室为主体的三级组织管理体系,以创新开放共享体制机制为动力,以统筹资源配置为抓手,走出了一条“重创新、提质量、增特色、促融合”[3]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特色发展之路。
1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校级、院级、课题组三级管理体系
1.1 构建校级、院级、课题组为主体的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如图1 所示)。学校成立校级分析测试中心,学院成立分析测试分中心,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实行学校、学院、课题组三级管理,简化流程,合理配置资源,科学管理,从队伍建设、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等方面对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进行顶层设计,调动参与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工作相关人员积极性,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为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支撑和过程保障。
图1 三级管理体系
1.2 坚持效益优先、增量存量并重为原则,处理好自用与共享、自主研发与适当引进等多重关系,减少不必要的投入,避免重复购置,从源头上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4]。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常态化的论证制度,对要购买的仪器设备必须进行详细的论证,如购买是否必要、配置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先进性等,确保购置的必要性,对于单价大于等于10 万元的仪器设备采购要提交论证报告,防止浪费以及重复购置现象的发生。
2 加强组织建设, 建立大型仪器管理多部门联动机制
2.1 学校成立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如图2 所示),由分管副校长担任组长,成员主要由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分析测试中心)、国有资产管理处、财务处、科学技术处、人事处、各学院负责人等组成,统一领导部署学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分析测试中心)。
图2 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2.2 建立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开放共享
2.2.1 落实由分管副校长参加的大型仪器设备工作例会制度,进一步理顺实验室管理部门和学院以及学院之间的关系,打破学院、学科之间的壁垒和各自分割的藩篱,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使学校资源实现有效整合,推进学校实验室共享[5];积极打造开放性公共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促进了学校与学院的联动,实现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创新[6]。
2.2.2 推动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如图3 所示),合力推进开放共享。强化组织协调,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牵头,与国有资产管理处、财务处、科学技术处、人事处、各学院负责人加强相关部门间的沟通衔接,加强横向、纵向协调联动,及时协商解决工作任务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切实推进工作按期完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运转高效的工作新格局。
图3 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
3 完善管理制度, 健全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激励机制
3.1 结合学校实际,修订了《南京邮电大学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办法》 (校发【2019】19 号),要求凡单价在10 万元(含) 以上的仪器设备(不论经费来源) 均应创造条件逐步对其他学院和校外开放使用,实现资源共享,以充分发挥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3.2 为了加强对学校分析测试中心的经费管理,促进学校各类大型贵重仪器设备规范运行及其对外开放,制定了《南京邮电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经费管理办法(试行)》 (校实建发【2020】2 号),按照各分析测试分中心到账测试经费总额,学校提取20%管理费,用于学校日常管理费;所在学院提取10%委托管理费,用于学院对分析测试中心的安全、运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人员绩效和日常支出;剩余70%费用划拨回各分析测试分中心独立帐户,委托所在学院管理和支配,主要用于各分析测试分中心的日常运行。加强分析测试中心的经费管理,促进学校各类大型贵重仪器设备规范运行及其对外开放。
3.3 建立以教师发展为中心的考核机制。对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考核,根据职业属性和岗位特征,参照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科研技术人才考核体系,引入市场化、社会化的评价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修订了《南京邮电大学实验室绩效考评办法》 (校实建发【2020】6 号),既考量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绩水平,更看重他们在服务教学、科研中的实际贡献,着眼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本职工作履行的绩效,增加他们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创新的相关指标权重,如实验方法的创新、实验方式的改进、实验技术的改造、仪器设备功能的开发等方面的贡献,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创新技术、转化科研成果、推广新技术等方面的积极性。
3.4 修订了《南京邮电大学实验室工作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校实建发【2020】5 号),设置校级专项开放共享研究课题,鼓励实验技术人员通过申报实验室研究课题来深入参与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完善大型仪器共享管理制度如图4 所示。
图4 完善大型仪器共享管理制度
4 加强队伍建设,多措并举提升开放共享服务水平
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如图5 所示),努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具有科学管理实验室能力且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扎实理论功底,同时可以熟练运用现代实验技术的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8]。
图5 加强大型仪器共享队伍建设
学校出台了专门针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方面的文件《南京邮电大学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办法》 (校实建发【2020】3 号),用于指导学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为教师发展提供上升通道。
其次,提高准入门槛,严把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入门关,既有学历的要求,又有学术素养理论水平的要求,更有实践经验、操作技能的要求。目前学校实验技术人员共有110 人,其中专职人员92 人,兼职人员18 人;正高职称6 人,副高职称29 人;博士学历26 人,硕士学历76 人,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
5 加强平台建设,搭建虚实互补开放共享平台体系
构建了校级、院(中心) 级实体平台以及开放共享网络支撑的虚拟平台相结合的虚实互补开放体系,加强校级、院级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建设,逐步完善包括仪器设备开放派位计时管理系统、网络电源控制系统、大型仪器实验室门禁刷卡系统、大型仪器实验室监控系统在内的完善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平台系统[7],既满足学生、教师和校外人员对大型仪器设备的预约需要;另一方面,也为学校管理部门、各个学院二级单位和各个实验中心对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的评估提供基础。在学校努力下,成为了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的会员单位(如图6 所示)。
图6 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会员单位
6 提升服务能力,多方面彰显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成效
6.1 总体成效
截至2021 年7 月,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3 个、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 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4门。省级实验教学平台16 个、省级虚拟仿真平台1 个。其中信息、通信、电子等专业文献齐全、富有特色。截止目前,学校拥有教学、科研国有资产41 863 台件,资产总值72 780万元;其中10 万元以上大型科研设施及仪器1 131 台件,总值42 121 万元;其中50 万元以上大型科研设施及仪器154 台件,总值19 645 万元,占学校教学、科研资产总额的27%;学校内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正常使用,纳入平台的科研设施及仪器50 万以上仪器数量117 台件,总值15 782.34 万元,年运行总机时112 454.58 小时,年对外服务680.75 小时,年服务总收入110.976 7 万元,年检测样品总数57 096 个。
6.2 有力支撑校内教学科研
利用多学科优势,培养本科生的学科交叉意识,拓宽原有的知识面,开阔科学研究的思路。以实验教学和实践方式培养本科生自主科研能力[9]。自学校第一期STITP 创新项目申报以来,分析测试中心联合各学院平台参与承担近30 项;每年承担本科毕业设计近百人次;助力研究生每年发表科研论文近百篇。同时,二级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成员先后承担了30 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为学校高水平论文的发表以及科研成果的获奖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其中,高级职务教师组成一线研究生、本科生教学队伍,通过研究性测试拓展和课程建设,参与教学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6.3 有效发挥校外科研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长期以科研合作方式与外校进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代表的一批学院已经通过以科研合作的设备共享方式与外校联合发表了众多高质量的论文,取得了非常优秀的科研成果。
大型仪器设备是衡量行业特色型高等学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10],是行业特色型高等学校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和服务社会、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职能的重要物质载体[11]。推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12]。行业特色型高等学校在日常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动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在实践中认真总结,努力探索一条与时俱进、科学的、合理的、高效运行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体系,提高大型仪器设备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