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烟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现状及建议※
2023-12-12何光辉
●何光辉 邓 全
(四川省烟草公司凉山州公司 四川 凉山彝族自治州 615000)
四川省凉山州是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资源,烤烟种植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充沛,“凉山清甜香烤烟”享誉全国。凉山州烟叶种植规模居全国市州级第二、四川省第一,常年生产烟叶200万担左右。近年来,随着“稳烟区、稳烟农、稳烟田”“在哪儿种烟、谁来种烟、怎么种烟、为谁种烟”等课题提出,凉山烟区在科技兴烟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建立健全了“145”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取得一大批先进的科研成果,一部分成果在烟区有效地落地落实,烟叶生产技术水平逐年提升,为回答好“三稳四课题”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凉山烟区烟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相比其他先进烟区还比较低,转化成效也不够明显,科技研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何利用好烟区强大的农业科技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烟叶质量提升,成为凉山烟区烟叶科研队伍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加强烟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性、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凉山烟区进一步加强烟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参考。
1 加强凉山烟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必要性
1.1 时代发展的需要
“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1]。进入新时期,烟草农业发展正由传统烟草农业向集约化高效生态的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由“资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2]。烟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加速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助力烟叶产业提质增效中起重要的基础作用。
1.2 履职尽责的需要
近几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先后出台《烟草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四川烟草商业系统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文件,反复强调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围绕“问题导向、项目载体、机制保障、应用为本”创新路径,推动四川烟草商业向市场化、现代化、数字化、精益化方向转型升级。“应用为本”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凉山烟区作为全省烟叶种植规模最大的烟区,应当认真贯彻落实、积极探索创新,并为其他烟区落实《意见》《办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有实效的“凉山模式”。
1.3 产业发展的需要
在近几年的烟叶生产中,烟农种烟积极性减弱、植烟区域向不适宜区转移、植烟土壤连作障碍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原因,有基本烟田保护力度不足、职业烟农培育缓慢等,但主要原因还是种烟效益不明显,种烟收益对烟农的吸引力不够。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核心、最关键就是提高烟叶的质量,让烟叶的亩均收益更加可观,更具吸引力。要实现这个目标,最关键的举措就是把先进实用的科研成果转化好、应用好。
2 凉山烟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现状
2.1 建立了一套成果转化应用的核心制度
近年来,凉山烟区先后制定出台了《科技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烟草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创新创造实施细则》等办法和实施细则,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原则、方式、流程等进行了规定,初步搭建起烟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制度框架,为各基层单位开展成果转化应用提供了基本遵循制度。
2.2 取得了一系列可转化应用的科技成果
“十三五”以来,凉山烟草针对烟叶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品种选育、轻简栽培、土壤保育、绿色防控、清洁烘烤等方面入手,大力开展科研攻关,取得了烟草育苗专用肥、烟草专用速效追肥、“两肥一工程”、七星瓢虫防治蚜虫、可调容量新型电热密集烤房等一系列科研成果。累计获得鉴定评价的科技成果32项,取得授权专利110件,形成了庞大科研成果资源库。
2.3 组建了一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队伍
近几年,已基本组建起了由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烟叶生产技术中心总牵头,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烟叶生产管理科、烟叶营销管理科、质检组,县(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烟叶科(技术推广站)、烟叶收购站协同配合的队伍。全州烟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团队专职和兼职人员约160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20名,占比12·50%;中级及以上职称20名,占比12·50%;烟草农业相关专业127人,占比79·38%。
2.4 开展了一批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十三五”期间,凉山烟区依托“技术研发—成果验证—成熟推广—标准转化”科技成果转化链,对烤烟新品种“中川208”、病毒病免疫诱抗技术、七星瓢虫防治蚜虫技术等一批科技成果进行了快速转化,其中病毒病免疫诱抗、土壤保育“两肥一工程”等在全省烟区实现100%推广应用。
3 烟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可直接转化应用的科技成果数量不多
“十三五”以来,凉山州局(公司)牵头和参与完成的32项科技成果中,能够直接转化应用的成果仅12项(占比37·50%),其余20项成果均属于基础理论型科技成果,要用到实践中仍需开展后续的应用型研究。
3.2 成果转化应用体系不够健全
一是自有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缓慢。目前,已初步建成的试验示范基地仅有4个,而且是依托科研单位或地方组建而成,在科技成果转化示范过程中,在土地、人员、经费、物资使用等方面,各项工作都要受到第三方的制约。二是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成果的转化应用中缺少必要的考核与评价[1],对烟叶科技工作者的激励措施还比较少。
3.3 成果转化应用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方面,成果转化应用中,大多是强调单项成果的应用,如何将单项成果融入已有技术体系还缺少必要的研究。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主要精力集中在试验和示范阶段,对于成果后期的大面积推广关注度不高。成果在大面积推广中,缺少必要的推广经费和推广技术人员。
4 建议
4.1 坚持产学研融合,提高可直接转化应用科技成果的占比
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开展项目征集前,要提前进行科研需求、瓶颈技术问题的征集,梳理形成问题库、需求库。根据问题库、需求库合理确定科技项目的攻关重点,有针对性地发布项目征集指南。项目立项过程中,要重点评价项目研究预期成果的技术经济指标,对于成果转化应用预期成效较好的,应优先立项实施。通过将科技成果、论文、专利、标准与成果转化效果、产生的效益相结合综合考量,使科研人员树立起科技成果只有通过转化才能体现科研价值的观念,紧贴生产经营管理实际需求,针对当前科研工作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开展选题,保证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实用性、实效性。项目实施过程中,既要抓好技术攻关,也要谋划技术攻关成果的转化应用方式、路径,确保项目攻关产出的成果能用、好用、用了有效,彻底改变“重立项、轻转化,重成果、轻效益,重学术、轻应用,重研发、轻工程”的状况。
4.2 持续健全成果转化机制,为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打好基础
一是加快建设自有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积极探索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的新模式,逐步减少基地对科研单位、地方政府的依赖,要让成果转化应用的相关工作自主可控,让充足的人力、物资、财力投入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当中,确保成果转化示范取得预期成效,让基层技术员、烟农能看到真实的效果。二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激励机制。要在企管条线、烟叶生产技术条线设立成果转化应用奖,对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健全、推进有力、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经济奖励,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特别是烟叶生产技术条线,系统收集梳理前期已经取得或目前先进烟区正在大力推广的科技成果,形成烟草农业科技成果库,让基层单位结合生产经营实际,从成果库中去选,自主确定要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加快形成“自主选择”和“指令下达”有机结合的成果转化任务确定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基层单位开展成果转化的针对性和积极性。三是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要进一步明确烟叶生产技术中心在烟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牵头作用以及各县(市)局(分公司)的具体落实责任,确保成果转化有人管、有人干、干了有评估、干了有效果。同时,要建立成果转化人员培养及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加强成果转化队伍的素质提升,特别是专业技术能力,要让成果转化队伍中的每一名成员都成为先进科研成果的“代言人”,能够把先进科技成果的优势、技术重点讲出来,能够高标准地做给大家看,让基层技术员和烟农能实打实地看到效果。四是积极探索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机制。适时开展职务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益分配改革,将成果转化所取得的效益按一个固定比例分配给职务性知识产权完成人,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4.3 持续优化成果转化方式,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一是抓好先进技术与现有技术体系的融合。从实验室出来的科技成果距离工业化生产、规模化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在其最终应用前往往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和提高,其中最主要的环节就是先进成果与现有技术体系的融合。先进的单项技术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会有显著的成效,但它不是“全能选手”,也不是“万金油”。烟叶生产是一个前后衔接、系统结合的技术活,如果单项技术不能与其他技术配合默契,最后也必定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独木难支,难以达到预期成效。所以,必须抓好先进技术与现有技术体系的融合,对成熟的、系统的、适宜推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方法,要注重将其标准化,及时形成技术标准,推动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要努力把先进技术应用贯穿到烟叶生产的全过程,让各项技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二是下大力气抓好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大面积推广应用,是科技成果促进生产力提升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方面,要加强烟草农业科技成果在大面积上应用的技术指导,引导烟农把先进的科研成果用好。另一方面,对于部分烟农不接受的情况,要在其烟田周围适当安排示范点,用实际效果吸引烟农在烟叶生产中自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