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月迹》为例浅析叠词的妙用

2023-12-12张鑫燕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10期
关键词:款款叠词品味

文|张鑫燕

2022 年版课标再次明确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本质属性。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要充分凸显教材中课文示范和载体效能,关注作者在言语表达时展现出来的独特、典型形式,以及蕴藏其中的表达智慧。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包含非常丰富的教学价值点,教师要选择并确定最终的教学抓手,在一课一得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五年级上册《月迹》是一篇经典的散文,蕴含了丰富的价值点,而作为教材选编的略读课文,教师需要择其要点展开教学。如,“学习提示”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一,梳理“月迹”所经过的具体地方;其二,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如何才能提炼统一的抓手,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妙用呢?纵观整篇课文,作者“动人的描写”和“细腻的感受”都聚集于课文的叠词中,抓住叠词就抓住了这篇散文的关键点。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一、用叠词展现舒缓的升起过程

叠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具备了多维化的教学功能,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完全不同的指向。因此,若单独将叠词从文本中提取出来,只能在形式上触摸表达效果的表层,对于其内在意蕴的呈现则需要融入具体的词汇之中。如竹窗帘是月亮走过的第一个痕迹,展现了月儿从地平线刚刚升起的过程和状态。在这段文字中先后出现了两个叠词“款款地”和“渐渐地”。

先看“款款地”。很多学生一开始并不理解这个词语,现场查阅工具书,不仅耗费时间,也脱离了语境。五年级学生理应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利用猜测和推理的方式消除理解障碍。为此,教师引导学生将“款款地”与“巧没声儿”“溜进来”联系起来,可以体现叠词的质感:速度不快、力量很轻、不易被人察觉。但这些并不能囊括“款款地”的全部内涵,教师此时引导学生对语段中的其他信息展开碰撞,如有学生将其与“穿衣镜”结合,通过作者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想象成为一位气质高贵的夫人款款而来的状态。这样,学生虽仍不能用一段话准确地解释“款款”这个词的意思,但他们已经对这个词语进行了最为真实、最为感性的触摸,在脑海中构建出丰富、鲜活的月亮缓升图。

再看“渐渐地”。这个叠词的意思学生早已明白,从语句的具体情境来看,这个叠词是在描绘月亮从一个白道儿逐渐满盈的过程,作者运用“先是……再是……渐渐地……便满盈了”这一句式,将月亮缓缓升起的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运用“渐渐地”这一叠词,进一步强化并凸显了升起过程的柔和、缓慢,呈现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表达效果。

在这一板块中,叠词与相关动词的巧妙组合,不仅再现了月亮升起的过程,更将其优雅、柔和的特质跃然纸上。教师可以创设具体语境,让学生多维梳理叠词与其他语句之间的关联,品味作者在运用叠词时的独特智慧,最终将体会动人描写落到了实处。

二、用叠词展现柔和的笼罩氛围

通过第一板块的学习,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获取了品味叠词的基本方法,并对叠词的表达规律有了一定的认知。基于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出发,将叠词的感知维度从原本的具体实在转向感性的氛围认知。

随着“月迹”的转移,学生在院子中看到了不一样的月色:“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乍一看“玉玉的”“银银的”这组叠词非常独特,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形容词,而是用两个事物叠用的形式,展现了粉妆玉砌一般的月色世界。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教学环节:其一,联系事物,想象画面。联系学生所了解的“玉”与“银”这两个事物,让学生根据原本积累的经验,结合“白光”和“比灯光亮”等辅助性词语,想象月光洒在院子里皎洁的画面。其二,依托形式,体悟程度。与常态化“是玉的”“是银的”相比,名词叠用的表达形式增加了强调意味,形成了“比玉更玉”“比银更银”的体验感。其三,联系前文,一脉贯通。有的学生将这一组叠词与前文中“款款地”“渐渐地”进行联系,从而认识到这种贯串于课文始末且极具口语化的叠词形式,形成了独特而统一的表达风格。其四,感知效果,形成共鸣。与常态化表达相比,学生对于叠词表达效果的感知更加鲜明。直接表明“是玉的”“是银的”,形式机械、表达生硬;而运用叠词,语气语调自然趋向柔和,让人产生丰富、真切而独特的感受。

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品味叠词的表达效果,而是要借助画面的想象,帮助学生建构起丰盈的感性认知,为理性辨析做铺垫,随后的对比辨析,则分别从表意程度、语言风格和抒发感受等不同的维度对叠词展开立体化、全方位的品析。

三、用叠词展现独特的体验感受

汉语具有强大的表达功能,不仅是字面所传递的信息,更是巧妙地将作者内心的体验蕴藏在字里行间,因此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和感知。如听奶奶讲述月亮的故事,学生会产生鲜明的移情体验。于是有了这一段堪称神来之笔的描写:“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

既然作者将无形的月色,转化为一种似有似无的物质,教学应顺应作者的构思以及语段所展现出来的表达文路,顺势让学生回想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感受过这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淡淡的、痒痒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有的学生认为是鸡毛在皮肤上轻轻滑过的感觉,有的则认为是洗澡时打上沐浴露时的感觉……情感一旦相通,触觉体验也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在学生的意识中形成:学生感受到一种淡雅之感,好像有人轻轻地触摸他们的后脑勺、发梢……

学生在感知叠词的表达效果后,教师可以将前面板块所蓄积的经验,投入到当下的语境之中,将学生的思维和身心完全浸润在月色所营造的浓郁氛围之中,真正理解“似乎我们已在月里了”这一人月交融的艺术之境。

四、用叠词展现真挚的内在情感

在前面三个板块中,学生对叠词的感知经历了言语形式、字面意思和内在感受的拔节,但叠词的教学价值远不止于此。教师要在学生把握作者内在感受的基础上聚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让学生品味叠词中丰富而真挚的情感。

从感受到情感的转变,不仅是认知的升华,更是表达手法的逐步进阶。随着“月迹”来到户外小河边,学生不仅看到了水中“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甚至这“小小的”月亮还出现在了弟弟妹妹的眼睛里;当“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瞧着那光辉”,这时的月亮更是“白光光的”。这是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运用叠词来描绘月光。“小小的”“白光光的”看似简单,但融入的不仅仅是内心独特的感受,更是内在情感的表达。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看似简单的一个“小”字,往往蕴含着不简单的情感意蕴。

在这个片段中,月亮之“小”更是别有一番神韵。此时,“小小的”月亮已经从河水里,跑到了弟弟妹妹的“眼睛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想象清澈的眼眸中出现月亮的倒影,感受“小小的”月亮所蕴含的情感:首先,“小”中有对精巧的喜爱。圆圆的月亮,投射在孩子的眼眸里,无论是形态,还是形成的光亮,都与学生的精神风貌相辅相成,精巧与活力成为了此时最美丽的风景。看似漫不经心的叠词,却满含了作者对这一奇特景观的无限喜爱之情。其次,“小”中有发自内心的无限赞美。这眼睛里“小小的”月亮,并不是单独的,而是存在于每一个孩子的眼睛里。教师可以将叠词与“噢”“竟”等表示惊叹的词语联系,让学生感受这“小小的”月亮给作者带来的巨大震撼,更好地展现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叠词所表达的字面意思上,而是要从叠词独特的表情达意的功能入手,通过品味和揣摩,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助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总而言之,叠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有着多维而丰富的表达价值。教师要紧扣文本表达的内在语境,在学生细心品味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款款叠词品味
悠悠运河水 款款孟渎情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雁鸣湖纳豆系列产品 款款热销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雁鸣湖纳豆系列产品 款款热销
家纺工匠时代款款来临
“的”字叠词招聘会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