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剧课程:故事类课文的剧场化学习策略
——以《纸船和风筝》教学为例

2023-12-12许宇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故事类纸船小熊

文|许宇

剧课程,是以课文、剧本为载体,将语言训练融合在剧本里,植入听说读写,将读写过程活动化的短剧课程。针对教材中不同故事类课文的教学目标,可以创作不同的剧本,让学生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建构角色生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

一、剧课程的剧本分类

故事类课文按创演活动可以编排多幕剧、情景剧、想象剧、独幕剧等多种剧本。剧本中包含角色、场景、事件等,剧本的难易程度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来定,容量根据课时灵活安排。

1.多幕剧

篇幅较长的故事类课文,可以编排多幕剧,按起因、经过、结果分为三幕,学生围绕不同幕剧中的故事主题,朗读课文,表演内化。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故事脉络清晰,在通读故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组内四人分别扮演小船、风筝、小熊、松鼠,沉浸在虚拟角色中的学生,很快就能发现故事围绕小熊和松鼠讲述了三件事。合作分工后将课文分为三幕:

第一幕:“好朋友”,讲述松鼠和小熊因为纸船和风筝成了一对好朋友。

第二幕:“吵架”,他俩因为一件小事吵架。

第三幕:“和好”,松鼠折了一只纸船给小熊,好朋友和好了。

在多幕剧剧本的梳理和创作中,学生对课文的情节和语言进行理解和整合,对信息进行提炼、分类、归纳,提高了概括能力,提升了实践能力。

2.情景剧

为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以课文内容为底本,创设情境剧本,设计情境填空,让学生根据人物形象设想人物对话,将文本故事立体化、剧场化。

在《纸船和风筝》第一课时教学中,为突破重点,体会到好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教师创设语言情境:假如风筝会说话,遇到小松鼠后,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

教师旁白:美丽的风筝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松鼠:美丽的风筝欢迎你,你为什么到我家来呀?

风筝:(飘在空中)小熊托我来的。

小松鼠:(高兴)谢谢小熊,谢谢你美丽的风筝。

风筝:(指了指自己翅膀上的草莓)小熊还在我的翅膀上放了草莓呢!

小松鼠:(兴奋极了)哇,好漂亮的草莓!

风筝:小熊还写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祝你幸福呢!

小松鼠:(打开一看,乐坏了)哇,我太幸福了,谢谢你美丽的风筝!

在适度改编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比各个角色的异同,处理不同人物的表现,直观地表现了文本所呈现的画面,有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想象剧

隐藏未知性情节和开放性结局的故事,可以编排想象剧,在故事的转折处、空白处,发挥想象,增加文本中没有的人物,创编文本,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纸船和风筝》一文的结尾,没有描述小熊的具体表现,利用这一文本空白,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编。

地点:小鹿的家

人物:一群小动物

小鹿:大家看,这就是我的新家!

小猪:哇!好干净好漂亮!

小猴:快看!快看!这儿还有一张蹦蹦床呢!

(小动物们欢呼雀跃)

小鹿:请大家随便参观。

(小熊兴高采烈,急促敲门。)

小熊:(大声喊)小鹿!快开门!快开门啊!

(小鹿打开门,小熊进。小鹿关门。)

小鹿:小熊,你怎么啦?怎么眼睛红红的?

小熊:(擦擦眼泪,举起纸船)小松鼠……给我送纸船来了。

其他动物:(七嘴八舌地围了上来,聚在小熊身边)快打开看看里面放了什么。

小熊:(边说边流下了眼泪)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

小猪等:(拍手蹦跳着)真是太好了!

小熊:其实,我早就想和他和好了,只是一直在拖延,担心他不理我,我……这几天,每天都在家扎风筝,就想着和小松鼠再做好朋友。

小猴子:遇到矛盾要第一时间就和朋友解释,争取得到谅解。赶快坐下来歇一歇吧!

小动物们:是啊!主动和好,互相包容。

旁白:孩子们,快来吃饭了。

(动物们欢快下台)

教师利用补白的方法,引导学生挖掘更多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体会戏剧的节奏和情感强度的变化,促进学生社会认知的发展,让故事类课文更具有生命力和情感价值。

二、剧场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剧本的基本价值在于方便阅读、适合表演。教学中可利用梳理文本、以演代读、多元评价等策略为剧本表演提供支架。

1.梳理文本,熟悉角色

读懂剧本是走进角色的重要前提。教师组织学生整体感知剧本,了解剧本表达的情感,形成对人物动作、语言独特的理解,特别是通过朗读整篇课文来揣摩角色心理,了解每一个人物所有语言背后的内心变化。

在多幕剧《纸船和风筝》中,松鼠先折了一只纸船,心里默默地祝福小熊:“祝你快乐”。然后转调:“我讨厌小熊,不想和你做朋友了。”最后受不了了,又将纸船放入小溪,纸船上写着:“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三个场景中松鼠三种语气、三个神态的变化,学生如果单独研读一个场景,是不能很好地体会松鼠内心对朋友态度的转变的。但是当将三种语气、三个神情串联在一起反复阅读时,学生就能走进松鼠的内心世界。

在梳理文本阶段,学生读通句子,正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义,理解表达效果,在语言实践中走进角色。

2.以演代读,体验角色

角色定好后,学生根据对文本和人物的理解,通过声音的变化、肢体的动作、表情等塑造扮演角色的情感、性格。反复排练,不断进行语言实践和身体语言的表达。

在《纸船和风筝》教学中,扮演纸船的学生为了塑造纸船在溪流中慢悠悠漂流的情形,把教室的一角想象成小熊家门口,学生从座位上一边读,一边做着漂的动作。在表演过程中,因为读得速度太快,还没到小熊家门口,学生就读完了台词。在以后反复排演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朗读要与动作合拍,即调整好“漂哇漂”朗读的速度,通过动作呈现慢速,最终表演成功,笑容浮现在学生脸上。

在角色体验中,学生一次又一次对剧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努力尝试与角色融合,浸润式读、表现式演,很好地完成了自己承担的角色任务。这样的经历让学生不断深化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理解,想象自己表演时的动作、神态、语气、语调,在理解、表现和感悟中成长。

3.多元评价,丰满角色

剧场表演,要促使学生养成对自己的表演重建的习惯,要通过有效评价促进表演提升。教师尝试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进行评价,一是自评,说说自己在扮演角色时的动作、神态、语气、语调等处理得是否恰当;二是互评,点评同伴展示过程中的优点缺点;三是自己和同伴之间合作是否愉快,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否很好地解决了。

在《纸船和风筝》一课暖身活动中,教师设计猜谜、表演等游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或姿势表现出谜底中的四个动物形象。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对比自己和其他小组成员表演的人物,提出:“我表演的松鼠不太像。原因是我没有将松鼠的特点表现出来,我可以把手放在身后,这样就更像长尾巴的小松鼠了。”另一学生补充:“我赞成,表演动物前,我们要努力地想怎么用自己的身体表现动物的特征。”针对这个典型性的评价,教师就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说说每个动物的典型特点是什么,如何将其独有的特点表现出来。很快,学生就兴致盎然地活动起来,有的把手掌放在头顶做鸡冠昂着头走路;有的将分开的十个手指放在嘴巴两侧,扮演一只长胡子的小猫;有的并拢五指,慢吞吞地哈腰走路,扮演了一只憨憨的小熊。

在多元点评中,学生相互学习,语言实践能力和肢体表达能力不断生长、完善,并逐步丰满。上述三个梯度的策略实施,意在让学生在剧演中逐步实现角色生长、情节生长和话语生长的螺旋式延展。

总之,故事类课文的剧场式课堂教学应以激活、研习、演绎、延展等方式展开。先暖身活动,角色扮演故事类课文的关键词语或任意一个动物,让课堂不拘泥于座位,学生用自己的肢体动作表演角色形象;接着从文本阅读开始,自主研习,学生读悟又生疑;再通过演绎,师生以剧本的方式分享学习所得;最后是延展,评价总结本课所得。故事类课文的剧场式学习,还需要继续从教与教学中寻找“学”的突破口,期待着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师生回归语言生命,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打开一扇窗。

猜你喜欢

故事类纸船小熊
纸船
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故事类稿件分析
《多维阅读》
歇后语知多少
小熊
纸船
可爱的小熊
探秘“纸船承重”
纸船湖面漂
故事类作文材料应当怎样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