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燕子的“非虚构”

2023-12-12秦湄毳

躬耕 2023年10期
关键词:非虚构燕子虚构

◇ 秦湄毳

她写了《天使PK 魔鬼》,一位绝症女孩在生命最后一段时间微笑面对生活;她写了《山城不可见的故事》,一组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图景;她写了《老大姐传》,一位坚持活出自我的农村女性的潇洒一生;她写了《杂病记》,人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病却可见世间百态;她写了《老漂族》,展现为帮儿女带孩子客居异乡的老人的际遇;她写了《食味人间成百年》,有时吃一种食物,也是怀念一个人的一种方式;她写了《无声之辩》,以“中国首位手语律师”的人生传奇为主线,以文学的形式向三千万聋哑人伸出援助之手;她写了《社区现场》,深入挖掘并讲述了社区各种“接地气”的百姓烟火故事;她写了《我的声音,唤你回头》,这是《民法典》与“非虚构”的首次相遇;她写了《疾病之耻》,善意提醒人们正视积弊甚深的疾病误解……

她是当下《北京文学》《中国作家》《解放军文艺》《山西文学》等文学杂志青睐的一个非虚构写作者。她叫李燕燕,许多人称呼她“燕子”。

大学毕业后,燕子是带着父母的叮嘱和期盼走进某军医大学机关的。在“老机关”看来,燕子就是个没长心眼的“傻丫头”,瞧,别人在《解放军报》发了个“豆腐块”,还要藏着掖着绝不声张,可这丫头却不,她一有东西发表,就到处与人炫耀,很是“高调”,“太不稳重”。燕子的高调,延续了若干年,哪怕在高手如云的鲁迅文学院,她依然毫不避讳地推介自己觉得拿得出手的作品,以及她所认知的“非虚构”。

那个时候,燕子在军医大学还是蛮出名,年轻的她尤其“擅长”写舞台剧的脚本,当然,这所谓的“擅长”,在真正做舞台剧的人看来却是“很业余”。当然,做这些根本不可能让燕子成为单位不可或缺的人才。所以,有将近十年的时间,燕子陷入迷茫,很多东西拿不起可又放不下。多年以后,她才知道,当时的迷茫来自于“不自知”。

在一次采风活动中,燕子大起胆子在一群文艺创作骨干的面前,表演了一个很业余的单口剧。这次采风是个转折点,她开始更多地创作“工作以外的东西”,并渐渐“上瘾”。这使她有机会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在那里,她大胆地把自己的一篇纪实作品,发到一位报告文学名家在课堂上留下的邮箱里,原想着大概率是“石沉大海无音讯”,但那位名家几天后居然给她回复了:“你很适合写报告文学。”让她感动又惊喜。

2017 年燕子成为一名转业干部,又有机会来到鲁迅文学院学习。从此,开启了她近乎专业的写作之路。

写作的门类很多,怎么最后就认准了写“非虚构”呢?

“因为今天的现实远比虚构精彩。”燕子回答。

23 岁。工作调动来到重庆不久,燕子就见识了许多生活中的“反转”。

初来乍到,燕子在宿舍附近的家具店买床,坐着轮椅的老板听了她的口音冲她笑,说:“小妹,四川那边的吧?”她不知深浅地点头,甚至告诉那个老板她现在的单位。老板很热情,燕子用一个月的工资买下一张“实木床”。两个月后,燕子从床腿隐蔽的蛀洞里惊讶地看到里面的空心,愤怒油然而生。待她翻出购货单据行走如风拐进那个巷子,隔着一段距离,却看见那家店贴着“清仓转租”的告示,卷帘门闭了一半,坐轮椅的老板和妻儿围坐在旁边五金店一侧。她走近正要发作,却看见一只眼睛紧闭、凹陷的女人,正把切了三刀的一小牙儿西瓜,用力掰开,中间的两瓣分别递给女孩和男童。十一二岁的女孩咬了一口说:“妈,又沙又甜,就是太少了。”“少?晓得不,西瓜八角钱一斤,不贵嗦?”女人咬了一口手中三角形的瓜块,就只剩下一点儿淡红。不到三岁的男童嘴里咀嚼着瓜瓤,汁水顺着嘴角流到罩衣上,坐着轮椅的男人一手捧着略大点的三角形瓜块,一手掀起男童罩衣一角,给他擦嘴巴说:“吃得完不?吃不完早点说。”注意到燕子站一旁看他们,男人扭过轮椅,愣了半晌,然后一脸真诚憨厚地说:“小妹,我那个实木床睡得还可以噻?生意不好,我们清仓甩卖,里头东西都打五折,看你还要点啥?”她曾经构想过如何和奸商撕破脸维护自己的权益,可临了只是淡淡地摇头,然后离开。

26 岁。一场大手术之后,燕子迅速发胖,生活也遭遇许多困难,心态开始恶化。那些年微博很热闹。燕子在微博上认识一位身患绝症的女孩,并不经意间走进她的生活,陪伴她走过生命的最后一年,亲眼目睹亲情与现实、湮灭与重生等一对对复杂矛盾,在这场亲眼见证的生死别离中逐一展开,直击人性与人心。这是燕子人生中又一次重大转折,她由此顿悟:生活,包含太多美好!每一个平凡人,都是一段传奇,记下他们的故事,就是记下了一段生命独特的旅程,就是记下了这个时代。

非虚构的奥妙也就在此:创作,就是记录,是有血有肉地记录。

燕子就此明白了非虚构写作的重要意义。

既然是有血有肉的记录,自然要带着自己最诚挚的感情。

试问,人们会对什么东西产生感情?那自然要么是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要么是自己的“心之所向”。

在燕子的笔下,尽见特殊题材和“小人物”,从早期的《天使PK 魔鬼》《山城不可见的故事》,再到《老大姐传》《杂病记》《老漂族》,再看《无声之辩》《我的声音,唤你回头》《社区现场》《师范生》《疾病之耻》……有人好意劝告她,如果拿不到“好题材”,恐怕你无论如何发表出版,拿大奖都无望。她呵呵一笑,没有回答。

在鲁院学习期间,燕子最爱吃的是“炒肝”和“卤煮”,她喜欢到人多的街角小店,一边吃,一边顺带听一旁的食客操着“京片儿”讲故事。

出去采访,燕子与受访者聊得热火朝天。

她是一个能够亲和于那些街头巷尾的婆婆妈妈的女子——花白头发常年随意扎一个马尾,踩一双好走路的布鞋,冬天穿一件布满绒球的灰色大衣,配一双有许多折痕的旧运动鞋,因为耳朵不大好,所以说话嗓门很大。她和他们一聊半天,听别人讲述她兴致勃勃,她情感丰沛,很快也会沉浸到别人的故事中,幻想着自己也是其中角色。所以,采访现场她的话特别多,问题也是一个接一个。

倘若有人又从侧面讲了一个故事,并且告诉燕子就在某个近郊的乡村,他可以帮忙联系受访者。那么没有开车的燕子就会转车跑到那个地方,一路小心翼翼躲着狗,直到找着站在农家院落门口的大姐。

吃大姐临时做的农家饭她津津有味,和下力的人一块蹲着吃饭她也有滋有味。她不喜欢留影照相,说很多东西搁在心里就好。

回家,活跃的燕子立刻安静下来。在书房里,她消化着别人的故事,也留意着自己走进那个故事的步履节奏。

燕子的日常其实有很多老百姓常见的烦心事,比如,没有余钱在住宅附近再买或租一套房子跟父母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导致一地鸡毛的时候,她会感叹“其实好多事情都是可以拿钱解决的”;看到知名同行在朋友圈里秀着生活,她会感叹“他们真的跟我不同”;她会在某次获奖或拿到稿酬时请几个要好的朋友吃顿火锅,朋友能让火锅店打个七折让她很高兴,接下来会在心里暗暗盘算这些钱可以有哪些用途:是不是可以给孩子报个班,是不是给父母报个“纯玩团”……可让人称奇的是,生活中的烦心事也屡屡被燕子当做了“非虚构”写作素材——在她的写作概念里,深刻体悟过的生活,与熟悉的人和事一样,都能写。

燕子曾在《文艺报》上发表过《非虚构呈现生活的特点》,她在其中表达过自己的观点:

“非虚构写作,只要属于这种类型,最大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呈现生活的‘60 个面’——是的,生活有‘60 个面’,甚至远远不止。我们究竟能看见多少个面?我们所见的真实就一定真实吗?甚至我们的视角,亦有平视、仰视、俯视之分。所以,写作者最需要的是在呈现手段上下功夫——‘如何呈现给读者’是作家的本领,‘感受评判’是读者的权利。”

在坦承自由撰稿人身份的同时,燕子也明白自由撰稿人所有的,只有真正拿得出手的作品。她十分清醒,亦愈加勤奋。所以,甚少出现在文友面前的燕子给许多人留下了“闷声发稿”的印象。

“写作码字可以让我暂时忘却许多生活中的烦恼。”一边打字一边吃零食,不知不觉就是一天。

燕子最近一年更是在学习拒绝——

拒绝写即使报酬不错却不能入心的“命题作文”;拒绝写当初只是为了应对工作、但实际并不在行的各种剧本;甚至为了拒绝盲目跟风而退出了许多群……

不问结果,一切静待岁月安排。

猜你喜欢

非虚构燕子虚构
燕子
燕子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虚构的犹太民族?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真正非虚构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