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南疆K 大学为例

2023-12-11罗浩波

喀什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专业

罗浩波

(喀什大学办公室,新疆 喀什 844000)

随着内涵式发展日益成为中国各高校的发展诉求以及“双一流”计划的实施,各高校对研究生教育日益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提出研究生教育要“适应党和国家发展需要”[1],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成为历史必然。2020 年9 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出台文件,提出了“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研究生联合培养概况

联合培养是指由不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主体参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3]早在1951 年,我国就开始对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如今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日趋成熟。教育部于2004 年、2005 年,相继提出以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培养创新计划。2012 年教育部又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7 条意见明确指出,联合培养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鼓励跨学科合作指导,深化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加强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合作,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4]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要“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深入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5]。进入新时代,尤其是2020 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对研究生教育要服务国家发展、汇聚创新动力提出更高要求。发展至今,“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即初建期(1978—1992 年)、快速发展期(1993—2006 年)与强化提升期(2007年至今)”[6]。研究生联合培养也发展出校际、校企、校政、校所等四种培养形式。

南疆K 大学地处新疆南疆地区,作为地区迄今为止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自成立伊始,即以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为己任。2003 年,学校获批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资格,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迈上新的台阶。但由于南疆K 大学地处偏远,与其他西部高校一样,存在人才引进困难、师资流失严重的问题,研究生教育难以大规模独立承担。同时学科专业建设、研究生教育质量等也亟待进一步提高。所以,从2015 年开始,开启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历程。近十年来,从最初以确保招生规模、学习先进经验为主旨的单一形式的高校间联合培养,到以提升培养质量、确保人才适用性为导向的高校间、校企间等多形式的联合培养变化,体现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现实要求。进入“十四五”阶段,南疆社会迎来跨越式发展机遇,这既是对学校能否堪当高水平人才摇篮和创新动力源的考验,也是对学校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所提出的更高要求,而优化和推进多样态、深内涵的联合培养成为必然。

二、南疆K 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与成效

(一)南疆K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历程

南疆K 大学2003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资格,开始承担硕士研究生培养任务。历经20年建设,学校现有5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为加强与疆外高校交流与合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该校有效利用“两省、两市”(山东、广东、深圳、上海)的大力支持,主动与援疆省市高校建立联系,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援疆老师拓展联合培养范围,扩大联合培养规模。2015 年启动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2018 年、2020年、2021 年、2022 年又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以及学生培养需要签署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协议学校和专业不断丰富的同时也在不断调整。据2023 年6 月统计结果显示,南疆K 大学自2015 年开展联合培养以来,先后与南开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技术应用大学、南通大学、南通理工学院、江苏理工学院、肇庆学院、韶关学院、齐鲁师范学院、山东交通学院等13 所高校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关系。

从联合培养的专业、学科来看,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4 个一级学科和应用统计、教育、生物与医药3 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

从联合培养的规模来看,截至2023 年6 月,南疆K 大学已联合培养研究生401 人。①来源于南疆K大学内部统计数据。见图1。

图1 南疆K大学2015年-2023年联合培养研究生统计图

不仅如此,近年来南疆K 大学也不断丰富了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形式。截至目前,K 大学各学位点所负责研究生教育工作均已实现联合培养,从合作单位与形式来看,主要延续了高校间联合培养形式,不断扩大了联合培养单位与专业,近年也开启校企间联合培养形式;而从联合培养的层次来看,分为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两类。研究生的培养也由最初的完全联培转型发展为“1+2”模式,即第一年在本校学习理论课,二三年级联合培养。此外近年根据教育部加大专业硕士培养的要求,K 大学加大了专业硕士的培养力度,在联培规模和方向上均有所提升。

此外近年还通过聘请校外导师加强合作的方式赋能研究生培养。近年聘请天山学者、天池学者10 多名及数十名校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南疆K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探索的成效

1.“以学生为中心”,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提升

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南疆K 大学部分学院与联培学校建立了联系,能够做到及时沟通,了解掌握联合培养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课程设置、教学中始终注意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通过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等形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在学生人数较多的联培学校如南通大学为联培学生建立了党支部,着重加强学生思想建设。三是在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的聘用上,注意选用思想政治过硬、专业水平高、有责任心的导师,在学业和做人上用心指导学生。四是通过不定期组织研究生导师进行思想政治、师德师风、学科专业以及学校《“四有”导师》等系列专题课程的培训,较好落实了立德树人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任务,这两年也取得了一定实效。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中绝大部分学生因专业学习成绩良好,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后在所从事专业领域就业。有的联培学生毕业后考入当地(肇庆、南通、韶关等)中学任教,韶关学院4 名外语等专业联培学生毕业后留在韶关学院工作。仅2023 届就有6 名研究生考取了南开大学、西南大学、山东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985 高校博士。

2.联合培养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

为保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联培生)的培养质量,南疆K 大学从研究生招生、导师的遴选和考核、研究生中期考核、毕业论文开题到答辩各环节都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学校《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办法(修订)》《研究生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出台,使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组织管理保障到质量保障,层层推进。在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除要求联合培养研究生纳入学校研究生的管理体系,要求联合培养研究生必须遵守学校校纪校规、《研究生手册》中的相关规定外,南疆K 大学还针对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制定了专门的管理文件。如,2017 年制定了学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此办法就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体制、招生工作、学制及学籍管理、培养管理、毕业与学位授予及日常管理和奖励、经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实且可行的说明,为初期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联合培养研究生专业数量的增多,结合合作学校的特点,为使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更科学,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学校根据《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异地培养研究生管理的通知(教研厅函〔2021〕4号)》《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异地研究生培养的意见(教研〔2021〕5 号)》,以及《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教育部令第40 号,2016 年)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于2022 年5 月修订出台了学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与2017 年的管理办法相比,2022 版《管理办法》将双导师制、联培学校双方之间的责任划分等条款做了更为明晰的阐述,更有利于联培工作的开展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此外在联合培养的协议书中,2022 版清晰明确了联合培养导师的职责及管理要求,学术成果的归属等联合培养模式中常见的问题。

上述制度的建立,不但完善创新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的保障体系,有效保障了学校与联培单位之间的互动互通、精准对接与务实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3.加强了联培单位之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学科建设上台阶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目的之一是整合优势资源,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基础上带动起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南疆K大学通过与内地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进而加强了与联培高校的交流互动,利用联培高校的优势人力和平台等资源,推动了学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南开大学等联培学校就本校教师提升学历、攻读博士学位、建设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进行教师培养等问题签署了协议,为研究生培养打牢师资和学科建设基础,提升了联合培养导师的专业和科研水平。如2021 年南开大学与南疆K 大学签署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中明确提出,“结合新疆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共建提升‘新疆特色药食用植物资源化学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南疆K 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等平台,并在青年教师培养、少数民族计划博士培养以及团队建设方面提出了较明确的合作意向并付诸实施。①见南疆K大学《与南开大学联合培养化学硕士研究生协议之行细则》。也正因如此,化学专业在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团队的带领下组建了学科团队,共同申报获批了高级别科研项目,研究生也考取南开大学的博士而成为联培合作的受益者,联培的效益正在逐渐显现。与南通大学等高校除联合培养研究生外,还加强了与本校二级学院之间的联系,就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展开讨论交流,拟在联合申报高级别项目、加强教育学学科建设助力博士申请单位申报等方面开展进一步合作。还与当地政府部门及对口援疆单位合作申报横向课题、项目。通过与内地高校、院所和专业核心杂志联合组织召开高层次学术会议,聘请专家开讲座、作报告的方式开阔了学生的专业和学术视野,等等。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施一方面缓解了该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校师生与其他高校、单位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对提高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国语言文学等自治区高原学科获批并顺利通过验收;学前教育、数学、艺术设计学、维吾尔语等4 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学前教育获批国家一流课程。

合作加强了平台和基地建设,目前K 大学拥有5 个自治区联合培养研究生产学研基地、3 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 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立足地方、立足区域,不断探索新的联合培养模式

首先,有效利用“两省、两市”(山东、广东、深圳、上海)及天津的大力支持,主动与援疆省市高校建立联系,开展校际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仅以广东省为例,与肇庆学院、韶关学院等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聘请广东省硕士研究生导师36 人,其中正高级教师27 人,副高级教师9人,①来源于K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在英语笔译、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方向、生物学及生物与医药等学位点方面发挥了联合培养的带动作用,提升了研究生的专业水平与研究能力。

其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提出,2025 年前后,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人数将占硕士招生人数的三分之二。[7]根据方案精神的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K 大学专业硕士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招生专业覆盖广。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要求,2022 年与上海工业大学、南通大学等七所院校签署的联合培养协议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较以往也不同程度扩大。

再次,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开始尝试打开思路,与K 地区基础教育单位和新疆文联等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聘请中小学教师和文联作家等担任校外导师,参与学生的培养任务。如人文学院通过请自治区文联和地区文联作家来校做讲座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新疆当地文学的兴趣。近三年文学方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新疆文学选题,在一定程度上为推介新疆作家、文学,扩大新疆作家的影响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研究生的研究水平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有学生的论文在“文化润疆沃天山——首届新疆高校师生文艺评论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长三角论坛”等各种赛事中获奖。教育学和教育硕士研究生积极锻炼实践能力,多名学生获得“田家炳杯”师范技能大赛奖项,参加“语文基础教育教学分论坛”获奖,参加全国英语大赛获奖,等等,显示出联合培养的成效。此外加大了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合作机构多为疆内自然科学研究机构。

但不可否认的是,联合培养的效益还未充分显现。

三、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和机制还不够完善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建设是依法办学、从严治校的根本依据,是推动联合培养研究生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各联培高校都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和完善,但也不同程度存在管理体制和机制还不够完善的问题。K 大学制定了一系列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制度,并能够根据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实际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从而保障了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的有序进行。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目前研究生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还存在未充分考虑联培学生有别于在校学生的特殊性,虽有学业方面的管理制度,但日常管理如何开展、联培双方学校如何协同育人这些问题缺乏明晰、有针对性且可操作性的意见和措施。同时二级学院管理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二级学院作为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具体实施者,应根据学校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二级管理制度。但目前大多数学院并没有专门针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办法,而主要以学校的管理文件为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准施策。

另外,“1+2”的联合培养模式使得联合培养双方学校都没有参与研究生的全过程培养,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管理归口主要在研究生处,并未根据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需要以及研究生规模的扩大设立专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部门或机构,致使相关工作人员因为工作头绪多、精力不足,不能专心于联合培养学校的联络及研究生的管理,容易出现管理脱节或疏忽的现象,既不利于两所学校之间的交流互通互动,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甚至导致学生对学校认同感的降低。

(二)培养形式欠丰富,特色不够鲜明

从1951 年以来,经过初创、探索、扩展和深化,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形式不断创新。[8]据学者梳理总结,目前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至少有校际之间联合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校所联合培养、校政联合培养等模式。[9]上述联培模式的特点在于加大了学校与企业、研究所、政府等部门之间的联系,实现“政、产、学、研、用”的联合培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但各高校在培养形式的多样性和特色的凝练方面成效参差不齐。南疆K 大学2015 年实行联合培养研究生以来,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形式是高校校际之间联合培养,虽然属于学界认为的校际之间的第三种“深层次合作”[10]形式,但随着联合培养研究生在我国的逐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这种单一的联合培养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所要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虽然学校也通过聘请疆内外知名企业、南疆地区基础教育领域各级学校导师加入到研究生的培养队伍中来,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导师的结构类型,充实了导师力量,对于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与当地学校、企事业单位通过合作办学、协同培养研究生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外聘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身份、职责及激励机制等方面都缺乏系统的政策保障,校外导师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同时,联合培养模式也不同程度存在特色不够鲜明的问题,“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主要还是按照母体单位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执行,忽视了联合培养特色与实际情况,对利用母体单位和挂靠单位优势资源共同培养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理念理解还不够深入”[11]。没有充分结合双方所在地方社会发展和研究生的兴趣、知识结构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导致在培养方案和课程的设置上大众化,凸显地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不足,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既无法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联培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三)推动学科与专业建设力度不够大

学科与专业建设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根基”[10],高校应加大专业和学科建设。经过多年努力,该校目前拥有4 个国家级一流专业、5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近年来也加大了学科建设力度,并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学科和学位建设上上一个台阶,力争实现教育学等学科冲击博士点,因此重内涵建设就成为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但存在的问题一是学校的学科发展不均衡,二是并没有通过研究生联合培养这一纽带,充分抓住联培高校的资源优势,加快推动学科建设,这方面主动作为还需加强。另外,联合培养研究生也是以实现合作共赢为目标的,但在加强学科、专业、科研、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深度上还存在不平衡现象,效益还未充分彰显。

(四)“双导师制”落实不到位

“双导师制”是实现研究生联合培养质量和成效的重要环节,因此联合培养的协议和导师管理文件中虽有关于导师评聘的相关要求,但在具体实施中双导师制落实不到位。表现在:一方面,学校实行“1+2”的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学年在本校导师指导下学习理论知识,二三年级前往联合培养学校由联培学校导师负责学生完成学业学习。在学生去联培学校后,管理文件中对双方导师发挥作用方面没有进行明确的责权划分,本校导师与联培导师以及学生之间的联系不密切,甚至本校导师在学生前往联培学校后不再或疏于参与研究生的培养、监督和管理,这都不利于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培养出具有自己特色符合自身定位的学生,也不利于本校的学科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有的专业存在校外导师发挥作用不明显甚至形同虚设的现象。对“双导师”如何考核如何评价也缺乏规章制度的约束,相应的考核和评价制度、激励机制也需进一步完善。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深化改革的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健全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为联合培养质量保驾护航

第一,根据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的特殊性,要制定适合本校校情同时又能兼顾联合培养单位要求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尤其要细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每个环节、每个时间节点的安排与管理,“对于导师做到培养有依据,对于硕士生实现学习有方案”[12]。双方单位要协商建立健全符合双方单位管理要求的、切实可行的研究生内部保障体系和质量监控机制,对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考试、论文开题、学位论文质量及答辩等环节严格把关,对实习实践环节严格把控,确保培养质量。

第二,对照《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硕士工作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精神,补齐补全研究生管理制度缺失的部分,健全校内外研究生导师聘用、考核及评价和激励机制,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制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思想建设制度,在符合条件的联合培养学校建立党支部,完善“三全育人”机制。

第三,立足学校办学特色,与联合培养单位协商为学生量身定制既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机制,体现学校学科特色和导师水平,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性特色的培养方案。适当联合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开设讲座、学术报告会等学术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享受双方学校优势资源的机会,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第四,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成立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专门机构,配备有责任心、熟悉联合培养研究生政策的专门人员进行管理,负责联合培养学校间的合作协调,使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工作更科学、严谨,效率更高,质量更好。

(二)立足地方、立足区域,不断探索新的联合培养形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定位一般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即使是学术型研究生,其就业方向也并非全部按照其专业方向从事学术研究,除少数考取博士进一步深造外,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型工作。因此,国家越来越重视具有专业实践及应用能力的专业硕士的培养。教育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校所、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支持校所、校企联合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完善校所、校企协同创新和联合培养机制”,要“切实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13]。这就对高校研究生培养提出了要不断加强产学研联合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对创新联合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需要不断探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形式。除一直进行的校际联合培养外,更应该立足地方、立足区域,对接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所,探索扩大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通过建章立制而非仅仅聘任个别专业人士担任导师的方式来保障校政、校所、校企联合培养落到实处,发挥更大作用。适当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通过学生走出学校近距离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在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的同时,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应注意坚持“两条腿”走路,借助联合培养的平台,促进本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形成二者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力争在师资队伍的建设、科研能力的提升、学科专业的上台阶等方面为研究生的培养夯实基础。

(三)加强内涵建设,通过联合培养,促进带动学科专业建设

第一,凝练优势学科,凸显办学特色。应立足本校的学科特色及学科发展规划,联合联培高校的学科专业力量,集中优势资源,把重点学科建设、导师培养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当做一盘棋来布局,本着分类发展、重点建设的原则,在优势、重点学科的学位点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全面加大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做优做强,为申报博士点服务。

第二,立足学校所处新疆南疆的地域特点,在中国语言文学、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和专业方向的建设和研究生联合培养中,结合南疆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结合实践的实际选取研究课题和毕业论文选题,使研究课题和毕业论文选题更接地气,真正服务于地方社会的发展需要。要找准科学研究的特色和突破口,为师生量身定制科研规划,集中力量共同开展科学研究,产出一批高质量的成果,打造在新疆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学科,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发展水平。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和平台建设,促进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和平台建设都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应通过联合培养,加强校际交流合作,在充分交流、商讨的前提下,协商整合双方学校的优势资源,为师资队伍的培养、平台的建设提供助力,将合作工作落到实处,实现联合培养的合作共赢目标。前文所述的与南开大学的联合培养无疑为加强双方学校的合作、促进学科专业建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范例和思路。要进一步落实与南开大学等联培学校就本校教师提升学历、攻读博士学位、建设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进行教师培养等问题签署的协议,为研究生培养打牢师资和学科建设基础,提升联合培养导师的专业和科研水平;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在导师指导下积极报考南开大学等985高校博士。近年来随着国学院、思想政治基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的落地,将通过设立专项研究课题、项目进一步凝练学科和科研方向,形成学科特色;设立专项研究生创新课题、项目,鼓励学生围绕学科方向做科研;围绕学科方向设立横向课题,用好各类平台,发挥好平台在学生实践及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推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四)推进“双导师制”落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要求确立“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制度[14]。“双导师制不仅使学生在两个单位均得到了有效的指导和监管,还弥补了单一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定式思维和创新性不足的缺点,使学生能够学习双方导师的优点,取长补短,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职业规划也具有积极意义”[15]。“双导师制”有助于形成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主体”[16]联合育人合力机制的落地,最大限度实现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针对“双导师制”落实中出现的问题,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在校际“1+2”的联合培养模式中,虽分段培养,但要求双方导师应建立联系,共同协商学生的培养方案、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和写作、答辩等,共同指导;对于学生在联合培养中出现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双方导师需及时沟通给予引导与处理;对于奖助学金的评定等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环节,均需双方导师及单位共同完成,“最终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12]。同时鼓励双方导师共同申报课题、科研项目合作增进导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硕士的培养更应该发挥“双导师制”的联合培养作用。注意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导师,按照研究生导师聘用办法和导师职责的要求,校内外导师需要加强合作分工。校内导师承担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的指导工作,主要发挥学术引领和道德示范的作用。其职责包括为学生制定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指导确定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指导大小论文撰写,把控论文质量和学术规范。校外导师主要担任学生的实践类课程,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并指导学位论文实践部分的撰写。校内外导师要加强互动,增强互补性,共同实现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五、结语

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整合优势资源,实现联合培养双方单位的合作共赢,在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联合培养,高校为社会输送了一批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是之所以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的意义所在。但同时要看到的是,研究生联合培养是一个关乎学生培养、学科发展、制度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的系统工程;联合培养不是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发展自我、提升自我才是真正的目标;研究生联合培养形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跟进社会发展的变化及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调整完善。通过联合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的梳理,找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薄弱环节与改革目标,将进一步深化联培双方的合作,实现高校与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的协同育人目标,促进教育实效,推动内涵建设,提升高校研究生培养水平,“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作出应有贡献”[2]。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专业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V eraW an g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