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的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探究

2023-12-11张朝霞王艳杰

喀什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英语

张朝霞,王艳杰

(喀什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2020 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并指出公共基础课程要注重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到各个角落。[2]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国务院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中也多次强调教育尤其是德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战略支撑。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德才兼备人才的深度渴求。基于新时代背景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大学各门课程在教学中通过落实顶层设计、全员参与、逐层推进思政教育已刻不容缓。

大学英语,一直以来被视为本科阶段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它以自身图文并茂的生动内容、持续紧凑的课程安排以及广泛普遍的受众范围等特点,在高校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以下简称《指南》)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需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3]同时,该《指南》还强调指明大学英语课程不仅助力学生培养人文精神,提升综合素质,而且还有助于为国家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4]的人才。基于此,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活动中应尽可能地体现英语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同校或异校英语教师间还需进行深入合作交流,共同剖析教材,提取思政元素,将零碎的思政材料进行整合和建构,启发学生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中理性认识世界多元文化的异同。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还益于助力各大高校教师携手构建“大思政”的教育格局。

“英语课程思政”是一种将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理念。它以引导受教育者树立积极向上的“三观”为终极目的,以学生为主体,以英语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式方法,旨在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有机融入到英语教学的每一环节。[5]随着当今世界的多极化发展和科技的迅猛进步,我国青年一代面临的成长环境也日益复杂,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思想熏陶的主要场所。为使大学生发展成为具有民族信念的新时代青年,英语教师需自觉承担历史重任,自觉树立“课程思政”教学观,把“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在实际教学中落地生根,将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专业内容的大学英语教材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充分利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以扩充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站在中国的土地上认识“世界之中国”,提高其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兼具爱国情怀、世界眼光的国际人与德才兼备、大器大为的青年。

笔者借助中国知网平台以“课程思政”为主题进行检索,截至2022 年11 月中旬,共检索到34197 篇学术文章。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有关课程思政理念的文章发布量呈猛增趋势,且热度居高不下。笔者再分别以“大学英语教学”“英语课程思政”为“主题”进行搜索,累计获取1380 篇学术文章,仅占前者数据的4%,可见相比前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探索空间较为广阔。对以上检索内容作进一步分析可知,大学英语教师已纷纷就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论证,内容主要涉及其可行性分析、实践意义、融入路径及教学设计等方面。例如,向有明基于《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从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设计应把握的关键问题和方向进行了具体阐述。[6]夏文红、何芳重点论证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7]也有学者以某一具体学校为例,希冀通过探究大学英语融入课程思政的途径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迈向新台阶。[8]然而,就当下的科研内容来看,大多数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与外语实际教学的紧密度还有待提升,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实践研究成果尚不丰厚,即“如何教”“怎么教”“教什么”已成为一个紧迫课题,这对于外语研究人员和从事大学外语教育的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本文以该问题为着眼点和出发点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融入路径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

一、《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的思政元素

为保证英语课程思政的高效实施,更好地回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教师应遵循“思政”“专业”相长原则,仔细研读英语教材,绘制“课程思政元素地图”,明确课程思政的切入点,理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之间的关系。本文依托于《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一至四册,深入挖掘了32 个主题文本中所蕴含的5 种思政素材(个人品质、中华美德、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国际视野),并分别梳理出了可融入的思政内容,详见表1。

表1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课程思政元素

总体来看,上述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多聚焦于英美文化,这就更需要英语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以个人品质、中华美德、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为思政教育的“点”,以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为线,最终实现“英语课程思政”理念入脑、入心、入行的良好局面。

二、《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的课程思政融入原则

(一)语言本位原则

所谓“语言本位”,是指在分析语篇和话语时要以语言为本。外语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而不能越俎代庖,英语教材和课程思政的融合是为了培养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专业人才。外语专业内容和思政内容之间存在紧密关联性,但外语教师也应把握本学科自身的特点,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在听说读写译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二)有机融合原则

“有机融合”是指把课程对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如同“基因式”地融入专业课程,把个人品质、中华美德、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等思政元素同英语课程结合起来。思政元素来源于课程内容,但不能局限于课程内容本身,亦可联系当地独有的教学资源确定教学方案,教师应从更高的政治高度对思政元素加以提取和升华,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再以英语专业知识为载体,合理运用外语教学话语体系润生无声,让学生与所学内容同频共振。

(三)教学相长原则

提及“教学相长”,既有“教师主体说”亦有“师生双主体说”。“课程思政”不是专业教师唱独角戏,而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相长的过程。正如教育规律所揭示的,学生的参与度与教学效果成正比。另外,外语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发展的理念需要教师不断地对其研究和解读,从而持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的课程思政融入路径

基于以上三条原则,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进一步探究本套教材与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

(一)挖掘教材思政元素,确立语言教学目标

教师须基于教材可教点结合思政挖掘点确定教学目标。本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深入挖掘每一单元的思政教育元素,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用“无缝衔接”的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项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聚焦价值塑造。以Never,ever give up!为例,该文本主要讲述了丘吉尔、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人的非凡经历,他们凭借自己的才思、智慧和毅力赢得了成功,他们的精神让世界各国人民备受鼓舞。教师可将该教学主题与中国文化、中国精神有机融合,将井冈山精神、红旗渠精神、抗疫精神等以及这些故事背后的英雄人物加以介绍。此外,为有效避免课程思政和英语教学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教师还应以专业教学为依托,设置涵盖思政点的语言教学目标,即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让语言技能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并驾齐驱。

(二)强化教学设计环节,融入思政教育素材

1.新课导入时彰显民族气节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气氛和主基调,教师需抓住课堂黄金时间段,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以A hero’s aspiration 为例,首先,教师用视频的方式分别展现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抗疫英雄的感人事迹,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How is your feeling after watching them? What is their aspiration?”在英语课堂中引入中国故事,不仅能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聚焦课堂,而且有助于发挥英雄人物的榜样作用。因此,教师亦可把新课导入的过程视为落实思政教育的“破冰行动”,这个“冰”破得既要生动又有意义。

2.新课讲授时深化民族精神

新课讲授环节是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掌握文章结构和句型语法的关键场。基于此,笔者将此环节分为主题探究、语篇分析和词汇讲解三部分,以Cliff young,unlikely hero 为例,在英语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引下对其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将学生思维浸润到主题探究中。为让学生对教材文章有全局把握,教师要求学生在快速浏览全文的同时标记出有关主人公赛况和比赛心情的句子或关键词。根据案例文本故事的发展脉络,Cliff 参加的马拉松比赛被分为了赛前、赛中、赛后三个环节,教师选用表格制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梳理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表格补充完整。详见表2。

表2 Cliff Young的赛程、赛况、信念及思政点

据学生所完成表格内容可知,他们对文章思政点的定位丰富多样,且出现频率较高的语句是:“be positive”(积极应对);“be aggressive”(奋力进取);“be true to original aspiration”(不忘初心),可见,学生们从Cliff 身上学到更多的是“正能量”。教师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挖掘并提炼思政素材是本节课的一次大胆创新,这种教学活动真正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此外,该形式的活动也能让思政教育变得愈发灵动。

第二,将人文性渗透到语篇分析中。英语课程外蕴人际交往、传播文化的工具性,内含浸润思想、影响认知的人文性,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若只自顾自地吸收语法知识则有悖于语言学习目标。基于此,教师根据不同文章主题选择了恰当的中国传奇故事、优秀传统文化、国家领导人讲话等材料,尽可能多地借助外语教学进行本土人文渗透。

例如,文章第七段“He had the strangest running style;he appeared to shuffle.As the race progressed along,of course,the attention of the sports commentators and viewers alike was on the athletes at the front of the back.”(他跑步的样子很奇怪,因为他几乎是在拖着脚走路。随着比赛的进行,体育解说员和观众们的注意力自然都放在了那些领先的选手身上。)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能够推测出其浅层语义,但他们若想明白其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教师借用我国古代文学家刘祁所言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9],让学生认识到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目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另外,教师还列举了国内类似传奇故事,如鲁迅、季羡林、莫言等,他们都是经过数年的勤学苦读和无人问津的日子才换来突出的成绩,这有助于启发学生认识到,学习也是一场马拉松,努力不会立竿见影,但坚持才有可能让量变引起质变。

再如,根据文章第八段“But Cliff had no intention of stopping.Although he was still far behind the world-class athletes,he kept at it.”和第九段“He led all the way to finish the line,smashing the record by finishing the 875-kilometer race in 5days,15hours and 4 minutes-9 hours faster than anyone before.”可知Cliff Young 从比赛开始就不眠不休地一直奔跑,最终取得了比赛冠军并且打破了以往记录。此处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What can you learn from Cliff Young and his story? 学生分享观点后,教师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如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阐述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这既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大意,也让其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与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

“With determination and preparation,we can achieve distinction and be a brilliant example to others”文章以此结尾旨在启发学生意识到坚定信念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历史知识,细数中国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并阐述信念对个人和民族的意义。除此之外,教师还引入了习近平总书记于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内容:The Long March is a“great expectation”to seek ideal.Noble ideals and firm faith are the political soul of Communists.The sufferings,twists and turns and deaths on the Long March tested the ideals and belief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and proved to the world that the ideals and belief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re indestructible.(长征是一次寻求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是坚不可摧的。)教师对此类含有丰富课程思政元素的句子进行拓展,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价值观的引导与升华。

第三,词汇讲解环节创设与思政教育相关的不同语境来帮助学生完成语言输入。万丈高楼平地起,英语学习也需搭建深厚根基,而词汇便是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基石。如何有效进行词汇学习与积累呢?英语学习者普遍认为词汇学习应依托于具体语境。语境创设大体包括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从这个角度来看,词汇讲解环节便是融入思政元素的最佳途径。

例如,教师在讲解despite 时,便引入了《普通人亦可成就伟大》的演讲稿:“Despite the failures and mistakes we will make and we may be average,we find that the average can achieve greatness,whether recognize by the world,or just a few.”(尽管我们会失败、会犯错,虽然我们是普通人,但无论是被世界认可,还是被少数人认可,我们会发现普通人亦能成就伟大。)另外,鉴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中,也有与“despite”意义相同的短语或单词,比如although,though,in spite of 等,教师在引导学生辨析词的异同时,亦鼓励其用所学知识写出有意义的句子。

再如,讲解individual 时,教师摘录了二十大报告中的相关语句:Although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gone through many hardships,the Chinese people united as a whole and every individual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tructing our country.With full confidence,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people are now driving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from standing up and growing prosperous to becoming strong.(尽管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每一位中国人都在党和国家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地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0])

以上述方式讲解词汇,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单词意义,也有利于其深刻体会Cliff Young 身上所具有的坚韧品质。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在此环节中进一步深化中华民族精神,从而实现思政元素渗透的效果;教师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家国情怀,为祖国繁荣富强献出应有之力。总之,通过词汇学习,学生不仅能将语言符号与其意义相匹配,也能从语境中深受启发,这种“有意义输入”亦可称为“思政浸润”。

3.翻译实践中内嵌中国文化

翻译训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亦可帮助学生内化翻译的内容。根据翻译的以上特点,教师可将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教学素材内嵌其中,使翻译练习成为深化课程思政理念的关键环节,为教学服务。以Shaping young lives with sports 为例,本节翻译练习素材聚焦于对短语的练习。为深化学生对“体育精神”的理解,教师还可拓展与中国传统体育类项目相关的素材作为翻译练习内容,如:八段锦、蹴鞠、围棋等,这既有利于学生对重点语句举一反三,也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笔者认为,将以上素材糅合后以语篇的形式呈现更加有利于实现育人目标。具体中英文翻译素材如下。

汉译英:中华体育竞技项目宛如一块宝玉,历经千年,仍在中国的热土上熠熠生辉。它们各有益处,或强健四肢,或有益身心。例如,太极拳,它以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是一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拳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0 年12 月将其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另外,蹴鞠源自战国时期,是一种具有娱乐性质的游戏,与今天的足球十分相似,蹴鞠可谓是中国古代影响较大的体育运动并于2006 年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其他风格的体育项目,但每一个体育项目都彰显着中国特色亦体现着民族底色。(改编自《中国日报》)

英译汉:Chinese chess or Xiangqi,which means literally in Chinese as“elephant game”or“imagine game”,is a two-player ancient strategy board game.The game was first mentioned in Chu Ci or Songs of Chu,an anthology of Chinese poetry during the 4th century BC.However,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the modern Xiangqi did not take its initial shape until the Tang Dynasty and after two more sets of pieces were added to the game during the Song Dynasty,it eventually became the game we see today.In 2008,Xiangqi was included in the second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Nowadays,it is served as a pleasing activity conductive to IQ development and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advancing wisdom,cultivating character,adjusting mind and body,and exchanging culture.(改编自China Daily)

4.课后写作中提升国际视野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也是语言输出对语言输入的“反哺”过程。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留白,用话题替代命题,并且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话题,学生在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同时,也延长了思政教育的周期。基于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着眼于社会、国家、世界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筛选出与社会热点相关的话题,正向启发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以War and peace 章节为例,教师可以俄乌冲突事件引发学生对新时代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教师将时事政治引入课堂既可以给学生以警醒,亦能使他们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三)完善评价方法标准,落实思政教育效果

在评价方法方面,形成性评价在实际教学中被提及较多,该评价方法强调教和学的过程,它不仅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还能有效监测学生学习效率。以Heroes among us 为例,教师需在每个教学环节都有意识地对学生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尤其是学生在列举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时,教师要给予更深层且有意义的引导。同时,教师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还可建议学生参与各种大学生英语竞赛活动,例如:21 世纪英语演讲比赛、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全国大学生写作大赛等,诸如此类的国家级竞赛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课堂评价和思政教育的短板。此外同行互评、专家点评也有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在评价内容方面,为提高课程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增加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考核指标。

四、结语

英语课程思政注重思政元素和教材主题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为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拓宽文化视野搭起了桥梁,也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树立家国情怀开拓了道路。本文基于《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材,着重论述了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点和融入原则,从挖掘思政元素、强化教学设计、完善评价方法三个维度探讨了英语教材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实践路径,目的是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将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落到实处给予帮助。

从本质上看,外语教学和其他专业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专业知识为底色,不断吸收政治新理念、新成果,发挥其育人功能,最终实现二者的融合。但如何才能既将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行又不削弱英语教学的专业性,这是值得每位英语教师深入思索的问题。因此,有关外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的探索有赖于外语学界工作者作进一步探索,以促进该领域教学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英语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