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2023-12-11李雪梅魏彦庆马彦琪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3年9期
关键词:安全检查院系危险废物

李雪梅, 魏彦庆, 马彦琪

(中国人民大学a.实验室管理与教学条件保障处;b.环境学院,北京 100872)

0 引 言

高校实验室是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在“双一流”建设和推进一流本科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随着高校理工学科的快速发展及本科教学学分比重的加大,实验室得到了充分利用;但与之相伴的火灾、爆炸、中毒等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实验室安全管理也越来越错综复杂,传统的管理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2-5]。

我校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理工学科按照“卓越的基础学科”定位不断优化布局并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学校创新交叉学科发展。随着学校理工科的发展,实验室使用人员增多、实验室使用频率加大等,带来了更多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学校领导已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多次强调要筑牢安全发展理念和安全红线意识,切实做好实验室安全保障工作,营造安全和谐的教学科研实验环境。高校在新形势下“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如何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减少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漏洞,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成为当前实验室安全管理领域的探讨热点。

1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共性问题

1.1 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和管理制度不完善

安全管理责任体系不完善突出表现在学校领导不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未建立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三级责任体系或有体系但未落实;未事先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在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时,各部门互相推诿,无法有效联动[6];具有重大危险源的院系未设置专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等。为此,教育部2019 年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教技函〔2019〕36 号),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要求各高校应强化落实,健全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构建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三级联动的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其主要内容不仅要体现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力,还必须具有可操作性[7]。同时,安全管理制度应该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每个制度之间应紧密联系,相互支撑。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陆续发布了各种安全管理制度,但涉及的方面、数量不够理想,也缺乏可操作性[8],制度之间缺乏系统性。

1.2 安全意识薄弱

多数高校存在“轻安全、重科研”的思想,一些高校领导、二级单位负责人对实验室的安全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对实验室的安全存有侥幸心理[6]。多数师生员工对于实验室安全的认知停留在初级阶段,以“被动安全”为主,没有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8]。安全宣传教育不足,内容空洞,形式单一,没有实现理论化、系统化、内涵化发展,难以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6、9]。二级单位主管实验室的领导、院系管理人员和实验室负责人不具备事故的应急处置知识和技能,遇事难于应付。

1.3 无安全管理考核制度,安全检查隐患未闭环管理

消除安全隐患、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安全检查和自查,对安全隐患进行闭环管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校级层面大排查、院级层面小排查、实验室层面不排查”的情况[6],造成了学校屡次向各二级单位发整改通知,二级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了整改报告,但同一隐患在同一实验室屡次被发现,隐患排查缺乏考核,缺少挂牌、整改、落实、跟踪、销号机制,致使隐患排查成了“一纸通知单”和“一纸报告”,查而不究、究而不追、追而不严。

1.4 危险废物处置不及时

高校实验室危险废物的管理随着2020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的发布实施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在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科研实验室人员流动性大,日常实验工作繁重、科研成果产出压力大,师生员工无暇顾及危险废物管理的相关法规,可能存在直接排放,乱丢废弃物,不知如何分类、如何暂存、如何记录“三不知”的现象,容易将性质不相容的废物混合在一起[10-12],不能正确粘贴正确的安全标识,常常将安全标识和安全标签混淆,危险废物器皿上标签不规范甚至没有标签;暂存区域无警示带等。专职管理人员少且缺乏实验室危险废物管理的专业知识,导致危险废物管理不专业,存在管理脱节现象。实验室危险废物产生量及处置存在严重不匹配,致使学校无法及时对危险废物进行处理,普遍存在处置效率慢的情况。校内监管机制不畅,无标准化的规范化管理体系,管理工作更多地停留在口头通知,致使回收工作困难,效率低下。

2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2.1 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和管理制度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国家、相关部委及北京市的相关法律法规,对2016 ~2017 学年发布的“中国人民大学实验室安全环保管理办法”等9 个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于2021 ~2022 学年发布了“中国人民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等14 项安全管理制度。

“中国人民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系列制度的统领性文件,主要涵盖3 个层次内容:①明确建立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三级联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见图1),各司其职、层层落实责任。②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考核,将教育与准入、技术安全、内务管理、档案管理等内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每学年对实验室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实验室负责人及全体研究生的评奖、评优直接挂钩,提高了师生员工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③提供各类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流程与责任追究依据。同时,制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与奖励办法”,有效提高了各级人员主动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图1 中国人民大学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

责任体系和安全考核体系为实验室安全保驾护航,但实验室涉及多种危险源,人为或自然的因素均可导致事故的发生。在事故发生时如何应对至关重要,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重点提供了化学类、辐射类、生物类和特种设备类安全事故发生时的抢险、救援和调查处理流程,以减少突发性事故造成严重危害。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既需要科学的安全责任体系明确责任,系统的制度提出先进的管理理念,更需要高效的执行力让责任体系和制度得以贯彻实施。只有做到三个“完全”,即完全夯实安全管理责任,完全贯彻执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完全逐级落实安全管理任务,才能保证安全责任体系和管理制度不是纸上谈兵,切实提高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13]。执行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层的重视程度,领导重视安全管理,在机构设置、人员安排、资金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13]。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每年多次带队开展现场安全检查,给师生员工树立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凝聚作用,从而有效地激励和带领校级职能部门和各相关院系共同实现管理目标。同时,每年由主管实验室工作的副校长代表学校与各院系行政、党政第一负责人签订“中国人民大学实验室安全责任书”,明确各级人员相关职责。

为确保责任主体加强安全管理,在“中国人民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等发布实施后,学校对相关人员开展制度宣讲,然后对相关院系进行责任体系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是否成立院系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是否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是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涉及除水电与危险源外的院系是否设立实验室安全专职管理员,是否与所辖实验室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是否及时更新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制定本学科专业的事故应急预案;是否开展院系层面的实验室安全培训,并针对自身学科特点开展相应的应急演练;是否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自查等。同时,对内务管理中安全信息责任人及联系电话有效性进行专项检查,确保安全信息牌上信息有效。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没有设立专职实验室安全管理员或未明确该岗位相关职责)的院系,要求定期整改,并将相关检查内容报送校领导。目前我校具有重大危险源的院系均已设置了专职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并明确了该岗位的安全管理职责,有效杜绝了部分院系安全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的问题。

2.2 以人为本,严格执行实验室人员分类准入制度

人员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决定性因素,我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包括三级,即学校、二级单位和实验室,对人员准入流程及教育内容进行了规定(见图2)。①学校实行全员准入制,即所有进入实验室工作学习的教师员工、博士后、学生(含国际学生)、进修人员、访问学者、协作人员以及其他因工作或学习需要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的人员必须取得相关资质[14]。②严格执行实验室人员分类准入制度,根据实验室涉及危险源的不同,将全校实验室分成甲、乙两类。乙类实验室仅涉及水电,进入该类实验室的人员参加线上的实验室水电、消防、管理制度等基础培训及考试,分数在90 分及以上可获得“实验室安全准入许可证书(乙类)”。甲类实验室除涉及水电外,还涉及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辐射、高温、高压、机械加工等一项或多项危险源,进入该类实验室的人员除自行参加线上的基础部分学习外,还须参加16 个学时的现场专业培训、线下闭卷考试、撰写实验室安全分析报告,同时满足这3 个条件方可获得“实验室安全准入许可证书(甲类)”。

图2 中国人民大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准入体系

特殊岗位的人员(如实验室特种设备或射线装置使用人)除上述培训考核外,还须持证上岗;气瓶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培训合格后上岗。危险化学品管理人员初次上岗培训时长不少于32 学时,开展危险化学品实验操作的人员接受危险化学品相关的安全知识培训,掌握危险化学品特性、安全操作规程,懂自救、互救、急救方法。

2.3 加强实验室安全检查频次,实施考核及闭环管理

实验室安全检查采取学校统一检查与二级单位自查相结合、综合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日常巡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项目依照教育部每年发布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实时进行调整,实验室安全检查专家按照相关职责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

针对实验室安全开展的各类专项检查逐年增加,特别是专项检查的种类及次数显著增加。2020 年共开展16 次安全检查,包括9 次综合检查和7 次日常巡查;2021 年共开展46 次安全检查,包括7 次综合检查、9 次专项检查(3 次压力容器、5 次危险化学品和1次射线装置专项检查)和30 次日常巡查;2022 年共开展50 次安全检查,包括14 次综合检查、12 次专项检查(1 次射线装置、1 次危险废物、3 次压力容器及气瓶、1 次实验室安全管理落实情况、1 次实验室地下空间和5 次危险化学品专项检查)和24 次日常巡查。不仅安全专项检查次数增加,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较之前的消防专项和危险化学品专项检查扩展到压力容器、消防、水电、危险化学品、地下空间、射线装置等专项检查。同时,提出并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隐患整改的闭环管理模式,已建立“检查—挂牌—督办—整改—验收—销号—反馈”的安全“闭检”机制,确保全程跟踪整改,及时消除隐患。

同时,学校依据实验室危险源的种类及数量,将全校实验室分为甲乙两类,每学年对实验室进行安全管理考核。考核由“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室现场安全”和“实验室安全教育、准入及演练”三部分组成,每个实验室的基准分为100 分,实行倒扣分制。其中,甲类实验室的“实验室现场安全”部分扣分项共计28项,学校组织专家不定期对甲类实验室进行检查扣分。年度综合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关闭该实验室进行整改,整改验收合格后方可再次开放;年度综合考核结果低于60 分的,实验室负责人第二学年不具有评奖、评优和职称评聘资格,实验室全体研究生第二学年不具有评奖、评优资格。

通过加大检查维度、增加检查频次、加强闭环管理及考核等,我校的安全隐患种类及数量显著减少,如危险化学品存量明显降低,化学试剂标签内容逐渐齐全,危险物品台账得以及时更新;气瓶固定,废旧气瓶及时处置,可燃性气瓶储存于防爆柜,气瓶有状态标识卡,气瓶操作和管理人员培训后上岗;师生员工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集体意识逐渐增强。

2.4 建立危险废物安全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

学校围绕实验室危险废物管理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开展了相关的实践探索。①建设智能化的危险废物暂存柜,安装人脸识别装置、电子台秤、温湿度传感器、VOC传感器、视频监控设备、自动排风装置、防爆空调等硬件设施,实现危险废物暂存柜的智能化管理。②引入环保管家对危险废物进行规范管理,使学校由原来被动环境治理转变为主动的环境治理[15],通过环保管家的纽带作用,处置公司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外运。2021 年我校引进环保管家后,2021 年和2022 年的危险废物在校内暂存的时间明显缩短,暂存时间最多不超过2 月,解决了我校危险废物长时间堆积、清运难的问题。同时,环保管家每周到实验室收集危险废物,为师生员工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杜绝了非专业人员收集不规范而返工的难题。③健全实验室危险废物管理制度,通过安全检查与考核,实现监督管理的有效化,我校认真落实实验室危险废物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建立了校—二级单位—实验室的三级责任体系,明确各级人员的管理职责。开展实验室危险废物安全管理专项培训及演练,使环保和安全意识深入每位师生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④建立了实验室危险废物收集、投放、暂存、分拣、打包、转运、贮存、处置的标准化流程,对各环节的细节、要求等进行了细化。

2.5 完善实验室安全应急防控管理体系

疫情防控升级期间,因教学科研需要,高校大部分实验室都在教师的远程指导下运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保障实验室安全稳定运行,我校在疫情升级期间,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协同”以及“学校、院系、实验室三级联动”等方式守护实验室安全(见图3)。

图3 实验室安全应急防控管理体系的构建

(1)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及时发布实验室安全管理通知,对学校疫情防控升级期间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整体部署。要求各院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总体原则,增强实验室安全主体责任意识,落实本单位实验室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具有甲类实验室的院系须指定专人负责,指导教师通过线上方式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学校实验室主管部门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入住学校,加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气瓶、危险废物、射线装置等实验室危险源的管理,全力做好疫情防控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保障校园封闭管理期间实验室安全稳定。

(2)开展高频次、多维度的“全过程、全要素、全覆盖”实验室安全检查。学校主管副校长多次带队对实验室安全进行检查,亲自在一线和师生面对面交流,让师生员工更加重视实验室安全。加强实验室、院系、学校三级日常巡查:①实验室自查方,要求所有开放的实验室(含文理科)开放期间每天至少自查1 次,并向所在院系报备;②院系检查,要求理工科院系每天对所辖实验室进行1 次安全检查,文科院系每周对所辖实验室进行1 次安全检查;③学校检查,除了统一安排的专项检查,学校实验室主管部门住校人员每天进行2 次抽查,发现异常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快速处理,杜绝特殊时期安全事故的发生。

3 结 语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重大、涉及面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一项永无句号的工作。需要不断完善责任体系建设,增强执行力;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使安全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创新安全检查方式、开展隐患分析,通过考核和闭环管理防止隐患重复发生;严格落实全员分类准入制度,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不断创新危险废物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不断完善实验室安全应急防控管理体系,提高应急能力,维护好学校安全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安全检查院系危险废物
丹阳市开展汛前安全检查 筑牢汛期安全防线
“执法+审计+专家”宜兴市探索审计式安全检查新模式
安全检查表法在轿厢意外移动风险控制中的应用
高师音乐院系艺术实践周实效提升策略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从机场的安全检查谈起……
危险废物管理亟待改进
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需规范
“废电线电缆是危险废物”为误解
危险废物处置需依法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