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评结合 学评一体

2023-12-11翟少明高瑞林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白杨树笔者文本

翟少明 高瑞林

“教-学-评”一体化打破了传统的先教后评、先学后评的教学评价模式,将教、学、评看作三位一体的关系,即教中有评、学中有评。笔者认为,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中,评价是推进教与学的“导航系统”,它能够不断地检测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效果,能够通过适时评价来纠正、调整教师的教学预设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提高教的质量和学的效果。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白杨礼赞》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一、怎样教与怎样评

《白杨礼赞》是一篇经典的托物言志类散文,文章借写白杨树生长的恶劣环境,白杨树笔直、伟岸的形貌,以对比、象征等手法讴歌了面对日寇侵略而坚决保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热情赞扬了西北军民坚贞不屈的意志、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

作为一篇经典课文,教师“教什么”应该不是问题,结合单元学习目标和文本内容,教师很容易确定教的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概括白杨树的特点,赏析文章语言,学习烘托、先抑后扬、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对于“怎样教”的问题,大多数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较为合理的教学流程,如“导入新课—分析特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形特点)—建立联系(将白杨树的特点与人的精神品质联系起来)—品味语言(归纳、总结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课堂总结(提炼中心,联系现实思考)”等,甚至可能创新设计出独具个性特色的教学活动,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自主学习、概括特点—由物及人、提炼精神—分析语言、关注修辞—课堂总结、延伸拓展”等。即使是新教师也可以借鉴教师教学用书或其他教学辅导资料设计较为规范的教学流程,如“检测预习、导入新课—概括特点、归纳文意—‘人‘树贯通、把握写法—教学总结、查漏补缺”等。

在“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对教师而言,“如何评价教”是一个新挑战。笔者认为,对教的评价应主要从如下6个方面入手:教学环节的过渡与衔接是否自然、教学流程是否畅通、教学内容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联系是否紧密、教学重点能否体现单元学习目标和文本实际、教学难点的突破方式是否符合学情、拓展内容是否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等。比如,笔者在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象征表现手法”时,过分强调了象征的定义(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用具体物象表现抽象概念、思想或情感的手法,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使读者得到启示),但从学生学习表现看,这种抽象的概念与八年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衔接并不紧密,很多学生有些茫然。对照笔者预设的评价任务,笔者立即调整突破方式,从人们常将明亮的灯光想象成光明、由竹子的竹节联想到人的节操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效果很好。

二、怎样学与怎样评

无论何种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主张,其最终指向必然是学生的学习质量或学习效果。与其他教学思想相比,“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思想更强调学与评同步进行,即强调学与评的一致性。

针对一个文本,学生应该“学什么”和“怎样学”似乎不是问题。概括地说,就是学习文本承载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等语文要素,把握并内化文本承载的人生感悟、精神品质等人文主题。具体地说,学习语文要素就是学习生字新词、语言表达、修辞运用、文本信息的内蕴、文本独特的结构与写法等,把握人文主题就是体验文本蕴含的情感,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从文本中获得某种启示或感悟等,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人物共情、与文本主旨共鸣的目的。“怎样学”是落实“学什么”的关键,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一般“这样学”:自主预习,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初步把握文本结构和文本大意等;结合教师的点拨,通过同桌互学,解决有难度的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表达技巧,画出思维导图等;借助教师提供的支架,分组探究文本意蕴等;联系现实,内化文本主旨等;通过教师的指引,学生将所學知识拓展开来,或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语文现象,或通过语用训练、写作活动巩固课堂所学内容等。

怎样评价学生的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包括是否全面、是否准确、是否有新意等)、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如根据学生实际语文能力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等)、全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能否理解所学、能否迁移知识、能否运用知识等)、全体学生掌握某个知识的比例(如90%以上学生完全掌握为“效果很好”、80%以上学生完全掌握为“基本达标”、70%以下学生完全掌握为“效果不佳”等)等方面进行评价,然后依据评价及时调整学生学的过程。比如,学生通过同桌合作学习的方式分析《白杨礼赞》的表现手法时,全班学生都能从文本中分析出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全班95%以上的学生能从文本“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中发现象征手法,并能展开分析。从“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这个评价角度看,这显然是不全面的,与本文关于表现手法的学习目标(比喻、烘托、象征、先抑后扬和托物言志)相差甚远。于是,笔者将表现手法这一知识的学习方式临时调整为分组学习,并及时提供了相关支架——“作者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开头为什么写白杨树的‘单调”“写物的特点是为了写人的品质,这是什么写法”。经过分组学习,学生明确:本文除了运用修辞、象征手法,还运用了烘托、先抑后扬和托物言志等手法。对学生学的质量或效果进行评价并及时调整学生学的方式或策略,正是“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思想的应有之义。

三、评什么与评的原则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思想强调评、教、学相辅相成。

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思想强调的评价,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后由教师本人或由师生共同评价的一个环节,也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后由第三方(教研员、领导和专家等)对教学活动进行终结性评价的一个孤立环节,而是与教、学基本同步进行的一个环节,即评价持续“镶嵌”于教、学全过程中,评与教、学紧密结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且,教学评价的对象很明确,一个是教师的教,即教的流程、行为、过程和质量等,一个是学生的学,即学的方式、策略、路径、效果等。

从评价的目的或作用来看,“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制定评价细则或目标时,具体的表述应该符合“可以评价”“利于评价”“便于评价”这些要求,因此,教师在拟订评价目标或细则时应尽量使用“能说出”“能写出”“能归纳”“会总结”“占比”“能否”“符合”等明确无误、可评可测的行为动词,要尽量避免使用“分析”“理解”“感悟”“体会”“基本”等模糊性词语。比如,笔者教学《白杨礼赞》时,针对学生“联系现实,内化文本主旨”的评价指标表述如下:①全班98%以上的学生能完全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②学生能列举两个现实案例来表现“坚强不屈、不能被挫折击败”;③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对“力争上游”的看法;④学生能概括讲述生活中“极普通”“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人物事迹。

(作者单位:枣阳市太平镇第二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白杨树笔者文本
听故事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老师,别走……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会唱歌的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校园里的白杨树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