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青墩 对话美好

2023-12-11王卫伟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麋鹿班组博物馆

王卫伟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将博物馆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将地方文化在课程中得以充分展现,同时让幼儿了解家乡的历史,将家国情怀根植于幼儿的内心深处。

初识博物馆课程是在一次研修活动中,聆听了《宝船故事》这一课程案例,当时听了案例后我也非常感叹,幼儿园能充分运用“宝船遗址公园”这一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建设,具有独特性、本土性,充分彰显出地方文化特点。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不乏博物馆,只是我们没有沉下心思考博物馆与课程的链接。

青墩遗址博物馆位于南莫镇青墩村,是新石器时代遗址,距离幼儿园4公里的路程,它是我们身边的博物馆。那孩子们会对博物馆的内容感兴趣吗?我们如何将博物馆资源引入课程、课程建设方向该从何处入手、博物馆课程怎样有效推进?基于以上的思考,由此开启了此次博物馆课程的探究之旅。

一、探访博物馆

《指南》中提出:“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了解博物馆需要从参观开始,虽然在此之前我们已有参观的经历,但从交流中发现大家只是蜻蜓点水般地了解,缺少深入地观察与思考。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实地参观、整理汇总各种信息,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及发展需要,确立课程行进的方向。

(一)开展有计划的寻访行动

怎样让师幼、家长更深入地了解青墩遗址博物馆,我们计划分教师和亲子组分别进行一次有准备的参观研学活动。

1.教师研学记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开展博物馆课程需要先让教师“博起来”,具有博物意识,有了知识积淀,才能在课程建设中思考得更深入。我们成立了以园长为组长,业务园长、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博物馆课程项目组,一同来到青墩遗址博物馆进行了一次有计划的研学活动。参馆中我们带着“怎样用儿童听得懂的话带着他们一起参观”“猜想幼儿可能会对什么内容感兴趣?”“哪些内容可以作为课程建设的资源?”我们一边听志愿者讲解馆内4个篇章的相关内容,一边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想。从之前的浮光掠影到今天的实地分析,让我们对青墩遗址挖掘文物的种类、青墩先民的聪慧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2.亲子探访行

为确保此次参观活动的有效性,各组在参观前组织幼儿进行了讨论活动,并就参观前期准备进行了梳理与汇总。

2.1参观前准备

小班组开展了《文明参观我能行》的谈话活动,这些是老师与幼儿的对话内容;中班组围绕《参观前奏曲》开展了谈话活动;大班组的孩子们知道要去博物馆了,显得异常的兴奋,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谈话中开启了观前大讨论。就这样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制作了自己的“参观计划”。从计划书里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知道参观前的准备要带好口罩、水杯等,要注意参观中不吵不闹的礼仪,还要带好纸和笔随时记下参观中有趣的事情。

2.2参观中体验

在参观活动中我们分三个组、三个时段到博物馆分别进行了参观活动。各组的幼儿和家长如约而至,佩戴好口罩、扫码登记,带着记录本有序走进博物馆内,老师化身宣讲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幼儿及家长介绍青墩遗址内容。参观完馆内四个篇章的内容后,孩子们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与同伴自由讨论。孩子们的问题不尽相同,在简短的分享活动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参观后的惊喜发现,孩子们不仅描述出自己感兴趣的文物,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并提出继续查阅资料寻找答案,这足可以见此次参观活动带给孩子们的满载收获,我们也将循着幼儿的发现逐步推进活动。

在参观的过程中,孩子们都睁大了眼睛看着图片,有熟悉的也有疑惑的,不时询问老师自己发现的问题,并仔細听老师讲解青墩先民种植水稻,采集核桃、菱角等植物的农耕活动;来到动物化石区,孩子们拿起夹板记录自己的发现,对大象腿、麋鹿角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了让幼儿寻找更多的信息进行分享与交流,参观结束后老师组织幼儿现场讨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并进行记录,为开展后期的分享活动做好准备。

(二)分享有意义的研学体验

小班组在博物馆初体验中,幼儿和家长用相机记录了自己的发现,在谈话活动中讲述了自己的发现。老师根据幼儿所描述的物品出示了相关的图片,帮助幼儿进一步细致观察并讲述。从小班组幼儿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他们更多的都在讲述大象腿、麋鹿角、飞镖、草房子这些大而形象的物品,尤其对外形特征比较感兴趣。这清晰地呈现出幼儿当前的兴趣所在,并指明了活动的推进方向。中班组的孩子们迫不及待带着之前的问题来分享自己找到的答案,交流活动开始了:

洋洋:老师,我知道那把斧头,名字叫“带柄穿孔陶斧”,是按石斧实物仿制的,分柄和穿孔斧两部分,它是一种装饰品。

一一:那个房子下面有木桩,是防止野兽攻击,同时也可以在下面养动物的。

小瑜:我发现了古代工具里有陶器、石器、玉器,而且陶器有好多不一样的。

通过谈话活动,我们发现中班组幼儿参观博物馆的目的性明显增强了,他们不仅能讲述自己的发现,同时能就参观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幼儿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拓展了知识经验。

在分享交流中,幼儿尽情讲述自己的发现,也详细讲述了自己感兴趣的物品,大班幼儿观察到的内容也更为全面,看到的东西也更细致。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们的“哇”时刻,追随孩子们的兴趣点,及时生成新的活动,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三)研讨有价值的课程框架

参观体验分享活动结束后,教师针对幼儿前期参观记录、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情况进行了导图式地梳理,由此第一次课程初审议活动正式开启。

3-6岁的幼儿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对这一阶段的幼儿开展活动时需要为其提供更加具象化的内容,这是由于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物品,这一要求正好满足博物馆课程的优势。青墩遗址博物馆里哪些是孩子感兴趣的物品,各年龄段又可以分别进行什么样的课程研究呢?在聆听各组孩子们的参观交流活动后,我们拟从孩子们讨论最为深入、话题最多的资源入手,综合各组幼儿的讨论情况,古文物是离幼儿生活最近也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基于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我们初步商讨从“动物化石”“古代的工具”“干栏式建筑”三个方面进行分组研究。

二、探秘古文物

在初步确立从古文物方向着手进行课程实践研究后,各组结合本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要进行项目活动研究,着力为幼儿创设自主学习、实践操作的机会,支持幼儿的表达与创造,让古文物的独特魅力在幼儿的心中落地生根。

(一)灵活调整,初拟课程目标

在最初阶段的探索中,各组结合设计的课程网络图,通过开展调查活动收集相关的资料丰富幼儿前期的知识经验,从而更好地为课程的深入实施服务。随着活动的持续推进,各项目活动也随之发生变化。如小班组在探索动物化石的过程中结合幼儿的投票选择,将研究重点调整为对麋鹿的研究;中班组从幼儿调查统计出发,在梳理出工具种类后,着重进行陶器的创作。各组课程建设的内容更为聚焦,也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

(二)聚焦文物,推进课程实施

本课程实施以年级组为项目组,以平行班共建的方式分三个课程项目共同实施:

大班组项目课程从“初识干栏式建筑”进行调查活动,了解建筑物的特点;“寻找搭建材料”从室内延伸至户外;“搭建选址”集中投票确立最佳地点;“搭建大行动”5次搭建活动,孩子们发现问题,不断调整建构计划,直至建筑物初具雏形,又出现了楼梯位置设计的问题,孩子们继续探究,确定位置,并进行屋顶的制作与盖顶,在孩子们的齐心协力下,用积木、竹子、稻草为材料搭建的干栏式建筑初建完工,另一组薯片盒、竹棒的建筑正在进行中。

中班组从调查活动入手,“工具大分享”中孩子们结合参观学习、调查发现博物馆内的石器、陶器、骨器、玉器及不同的作用,同时提出了制作工具的想法,并通过投票方式选择了陶器;“材料我来选”孩子们在集中商讨中决定用超轻黏土、泥土、陶土进行制作;“泥作初体验”在集中欣赏青墩出土的文物后,幼儿首选超轻黏土进行尝试制作,物品初具雏形,随后尝试用泥土进行制作,从收集、和泥、创作中孩子们学会了尝试解决问题,并从干裂的泥土作品中发现普通的泥土作品不易保存的道理;孩子们进而锁定陶泥这一材料,从设计开始,通过学习活动了解了陶瓷的制作技法,幼儿模仿青墩先民徒手制作法,初步进行了第一次的制作体验,为幼儿提供物质材料和环境支持,鼓励幼儿创造出各具特点的物品,并将制作的物品合理运用于活动和生活中,创设属于孩子们自己的“陶艺博物馆”。

小班組在课程初始阶段进行了再次思考,到底哪种化石才是大多数小朋友感兴趣的呢?我们将幼儿谈得最多的化石类图片打印出来进行PK。孩子们进行了一番投票,用粘贴小红花的方式选出了最感兴趣的化石麋鹿角,于是“探鹿记”课程活动就开始了。“亲子大调查”中设计调查表《麋鹿知多少》,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与孩子共同探索麋鹿的外形、饮食、本领及习性等;“我是一只小麋鹿”游戏活动在《麋鹿去郊游》《快乐的小麋鹿》《麋鹿穿花衣》中让幼儿体验麋鹿日常的活动、饮食及本领的展示,激发了幼儿对麋鹿的喜爱之情;“寻角记”偶然间的发现让幼儿辨别了鹿的不同之处,产生了探究的兴趣;“神奇的麋鹿角”拓宽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对角的形状和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鹿角制作大行动”孩子们用不同的材料尝试制作麋鹿角,充分发挥家长资源参与制作活动,用不同材料展示鹿角,我们的探究活动还在继续……

三、展望建馆中

前期,我们进行了参观博物馆、探秘古文物的阶段性课程实施,从预设课程实施框架、各组调整课程框架、持续推进实施中,博物馆资源已然进入了幼儿园课程中,教师在实施课程中能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给予支持,并灵活调整生成活动,对博物馆课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课程建设的意识有了一定的提升,幼儿在此过程中对探秘博物馆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们将课程研究的重点聚焦博物馆资源的历史意义,让幼儿了解古文物的同时,感受青墩先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精神;在研究过程基于“问题”导向,带着幼儿一步步去寻找解决的方法,给予必要的经验和环境支持,以此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一)深析文物资源

博物馆中的所有资源不一定都适合作为幼儿园的活动资源,我们在了解文物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大胆探究文物的更多秘密,让幼儿在调查、分享、创作的过程中了解家乡、了解历史,提高幼儿参与博物馆活动的兴趣。为确保课程推进的实效性,我们深入到各年级组,分组进行课程实施指导,参与博物馆课程建设,边做边研,为教师开展课程提供支持与引导。

(二)创设体验环境

虞永平教授指出:“儿童博物馆不是一个展示的场所,而是一个让幼儿充分活动的场所。” 虞教授的话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回顾最初预设的课程框架,我们是计划采用“共性+个性”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本次博物馆课程,旨在让幼儿在参观学习、快乐体验的基础上,在园内建立微型博物馆,让青墩文化浸润于校园内。后期,我们将根据幼儿的活动需要推进“建馆”活动,拟采用混龄活动方式进行,从“场地布置”“活动宣传”“开馆仪式”几方面让幼儿自主推选策划班级,进行建馆的分工安排。在此过程中,幼儿可通过调查学习、分工合作、发现问题、寻找方法等途径,尝试选地、布置与宣传,感受建馆活动过程中的快乐,体验“我是小馆家”的自豪感。

(三)提升课程意识

围绕博物馆课程建设开展专题学习活动,我们将在集中共读《儿童博物馆》这本书的基础上,购买《儿童主题博物馆中的那些事儿》《跨越围墙的幼儿园》,让教师边学边做边思,运用专业理论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进行分析思考,善于发现课程的生长点、幼儿的兴趣点实施与推进,不断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环境。

当博物馆课程走进幼儿园,我们一路从迷茫困惑、尝试构建、分组实施、初现成效走来,我们带领幼儿参观博物馆,不仅是看博物馆的物件,更多的是让幼儿在与博物馆的对话中了解海安的历史、知晓家乡的历史,产生浓浓的家乡情,在幼儿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爱祖国、爱家乡的火种,让家国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牢牢扎根。博物馆课程建设之路我们将继续前行,唯有保持一颗勤学之心,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方能找到属于我们的那道光。

猜你喜欢

麋鹿班组博物馆
“党员进班组”促进班组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4+1”班组运行见实效
The Return Of Wolves Has Already Made A Big Difference
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创建“放心满意班组” 打造精品班组品牌
卓越绩效班组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