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乡村初中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

2023-12-11马兆隆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共同体意识民族

近年来,随着乡村民族地区中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成了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共同体意识,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由于乡村民族地区的特殊环境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在实践中仍面临挑战,尤其初中是许多学生的关键教育阶段,同时也是塑造他们对国家归属感的决定时期。我们将从理论出发,深入分析实际的教育环境,提出具体的培育策略,为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建议。

一、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一)民族共同体意识定义

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个体对所属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基于语言、文化、历史等多重因素。这不仅是对民族的自豪,也是与民族的深情连接。在多民族国家扩展到对国家和社会的整体认同,为各民族间的互相尊重和理解奠定基础。

(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这种意识对国家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它可避免民族冲突,促进团结和统一。在多民族社会,它能增进各民族间的和谐关系。同时这种意识也有助于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传承。

(三)现有研究概述

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在社会科学中受到重视。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角度进行了探讨。心理学研究了其形成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社会学探索了其对社会结构和稳定的影响;教育学则研究了在教育中如何培育这种意识。但在民族地区乡村初中如何培育这一意识仍是一个有待探究的议题。

二、民族地区乡村初中的特点

(一)乡村初中的教育环境

民族地区乡村初中与城市学校在教育环境上存在明显差异。虽然物质资源可能较为有限,但他们却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学校的地理位置、当地经济和文化等因素都为学生带来独特的教育体验。

(二)学生特点及背景

这些学校的学生大多具有农村背景,他们可能更独立、坚韧,但在某些现代技能上可能有所欠缺。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学生的民族、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多样性为学校创造了丰富的文化环境,但也带来了教育的挑战。

(三)教育挑战与机遇

在物质资源受限和学生背景多样的情境下,如何平衡學科教育与民族文化保护是乡村初中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但这也为教育者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如结合本地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在体验中成长。

三、培育路径

(一)教育内容与方法的调整

在民族地区乡村初中,为培养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教育内容与方法的调整至关重要。课程内容应更具包容性,展现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与传统。例如历史课可以融入各民族的重大事件与人物,而文学和艺术课则应包含民族的经典文学、民间故事和艺术作品。教学方法也需更新,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鼓励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及实地考察,可以使学生更加投入,并从实际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或邀请艺术家举办讲座,都是有效的教学策略。最后跨文化交流是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学校应组织多文化交流活动,如民族文化节或友好学校交流,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对各民族的认知,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跨文化沟通技能。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乡村民族地区中学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需要更加全面和贴近实际。在传统教育中,主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智力发展,而对于民族文化和传统的传承与培养却相对忽略。在调整教育内容时,应将民族文化和传统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和互动。此外,还应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让学生掌握自己民族的语言,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其次,教学方法的调整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关键。传统的教育方法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但在乡村民族地区,这种方法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的背景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他们更需要一种开放和互动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此外,还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增加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调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教育部门应加大对乡村民族地区中学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资源的配置。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企业可以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多元性;社会团体可以举办文化活动,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良好发展。

总之,乡村民族地区中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内容与方法的调整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通过全面、贴近实际的教育内容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共同体意识。同时,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发展的关键。

(二)教师的培训与发展

教师在民族地区乡村初中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应该具备宽广的视野、开放的思维和高尚的品德。他们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差异,同时具备引导学生的能力,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成为学生在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良师益友。教师可以说是教育的中心,他们的能力和态度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在民族地区乡村初中,由于特殊的教育环境和学生背景,教师面临着独特的挑战。系统的教师培训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是基础。这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论等基本理论以及与特定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但在民族地区这还不够,教师还需要深入了解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以便更好地教授相关内容,并处理与学生的文化差异。此外,考虑到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教师还需要掌握跨文化沟通和教学的技巧,例如如何处理语言和文化差异、如何鼓励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等。其次,教育心态与价值观的培训也很重要。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正确的教育心态和价值观。他们应该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民族地区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尊重和珍视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鼓励学生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国家认同感。最后,为了应对日新月异的教育环境,教师还需要不断地自我更新和发展。这包括参加各种教育研讨会、学术交流和进修学习以及与同行和专家进行交流和合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民族地区乡村初中通过加强教师的培训与引导,提升他们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教师应积极参与民族地区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三)社区、家庭和学校的合作

在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单一的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的紧密合作是关键,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力的教育网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中孩子首先接触的是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和传统。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通过日常生活、节日庆典和家庭故事,将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传递给孩子。学校应当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为孩子提供一致的教育信息和支持。社区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环境,它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实践机会。在社区中孩子可以参与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如节日庆典、艺术表演和传统手工艺制作。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还可以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和体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学校应当与社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为了更好地促进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各方应当建立定期的交流和合作机制。社会各界也要加强对民族地区乡村初中教育的关注和支持,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为民族地区乡村初中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课外活动与实践教学

在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只是一个方面,真正的学习和成长往往发生在课堂之外。课外活动和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和体验民族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课外活动的重要性无法忽视,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和自由探索的环境,使他们能够从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在民族地区乡村初中,学校可以组织各种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课外活动,如民族歌舞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和民族节日庆典。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还可以加深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区服务活动,如帮助老人、清理环境和参与公益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学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在民族地区乡村初中,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机会。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遗址和民族村落,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学校还可以与当地的企业和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工作体验的机会。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技能,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评估与反馈

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评估与反馈,以确保教育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正确的评估方法不仅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宝贵的反馈,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定期评估是必要的。学校应当定期组织各种评估活动,如测试、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情况。这些评估活动应当涵盖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确保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模拟的社区服务活动,然后通过观察和访谈了解他们的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其次,及时反馈是关键。评估结果应当及时反馈给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以便他们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反馈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找出问题的根源,制定改进策略。对于学生而言,反馈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最后,持续改进是目标。评估与反馈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现状,更重要的是为了持续的改进。学校应当根据评估结果,定期修订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法,确保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同时,学校还应当鼓励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参与到改进的过程中,共同探讨和制定改进策略,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

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培育乡村初中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和谐与稳定的关键。乡村初中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感受。通过每周一次的传统文化课程,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传统习俗以及重要节日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傳统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乡村初中还应注重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关注本民族地区的社会状况与发展。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民族文化保护等活动,让学生亲自接触和体验本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增强学生对本民族地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要培育民族地区乡村初中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加强民族语言的学习与应用、注重社会实践教育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乡村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良好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乡村初中学生,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我们也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乡村初中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获得长足的进步,为社会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系临夏州教育科学研究所“党的二十大精神阐释”州级专项课题:民族地区乡村初中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践研究阶段成果,编号:LX〔2023〕ZX25。】

(马兆隆,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民族教育。)

猜你喜欢

共同体意识民族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爱的共同体
我们的民族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多元民族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