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实践应用

2023-12-11张希蕊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探究生活教师

张希蕊

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发布,明确要多采用能够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多种教学方法开始出现并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中,其中探究式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且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契合。对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优化探究式学习方法,从实际出发,为学生探究意识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联系实际生活,培养探究意识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这一要求,教师要关注地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以搭建“学生身边的地理”这一探究主题舞台,培养学生地理学习中对生活地理的密切关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农业》一节时,首先,教师可以将整节课的教学模式确定为生活化,运用生活化的内容向学生讲解地理知识,将学生熟悉与陌生的内容碰撞,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如餐桌上常见的馒头、米饭、水果、蔬菜等,都来自哪个产业部门?如果没有农业,人们的生产生活能否正常运行?在对该问题进行探究时,学生会发现“原来生活中的常见元素与地理知识联系极为密切”,由此学生便会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产生更加强烈的向往,进而收获更高质量的探究式学习效果。其次,在生活化问题的引导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搭建,以此将地理知识与生活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人们在农田里种植庄稼、在牧场放牧牲畜、在山野植树造林、在河湖撒网捕鱼的场景,并引导学生从中探究广义的农业定义和狭义的农业定义,以此实现学生生活化认知的规范化。之后,在视频搭建情境的支持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农业与昨天的农业有什么不同”?一是与教材中“中国农业的发展”有关知识连接,二是将学生的探究思路引到现实生活中,让课堂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与现实生活的连接后,学生可以得出:今天的农业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实现了农田灌溉与农业机械化的逐步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了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消费格局在此背景下得到了优化。最后,在课程结束前,教师还可以留给学生拓展性问题,如你觉得农业的发展是否需要新时代人才的参与?你对农业发展的态度是怎样的?一是深化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意识,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探究式学习方法支持下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初中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连接,能够向学生指明更加宽阔的探究学习范围,实现学生学习能力与生活适应能力的共同发展。

二、注重兴趣激发,培养思维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落实探究式学习方法时,教师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探究问题抛出的目的并不完全是让学生回答,而是激起学生对问题内容、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由此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中的重难点。

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时,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有关行政区的谜语,如(1)一望无际的大地(打一行政中心)。(2)四季开花(打一行政中心)。(3)跪在船上磕头(打一省级行政区域)。这样在谜语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跃,会迫不及待地进入新课进行谜底的寻找,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抓住初中学生知识积累较少、好奇心强的特点,适当进行学科之间的渗透。比如在讲到“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祖国早日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时,教师可以适当拓展台湾问题的由来及现状。如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因为历史的原因所衍生出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当今我国处理台湾问题的政策非常清楚,即尽最大努力、以最大诚意争取和平统一。地理与历史、政治的连接,可以让学生看到地理学习的丰富性,唤醒学生的家国意识,深化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价值。最后,考虑到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还要设计逐层推进探究问题,在保护其兴趣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如(1)中国的行政区可以划分为几级?(2)行政区划分的意义是什么?我国现行行政区的划分是怎样的?如此学生的思维会跟随问题的深入而得到逐渐提升,实现探究式学习方法下学生的高效成长。总之,兴趣是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动力,初中地理教师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做好探究内容的设计,让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创设教学情境,开展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是探究式学习方法中最常见的形式,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情境的搭建,讓学生在更加熟悉的环境中展开问题探究。

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天气和气候》一节时,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有关天气预报的视频,并引导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寻找以下问题的答案:(1)明天出门是否需要带伞?(2)明天是否需要穿棉衣?(3)明天各地的天气是否一样?问题的设置一是能够增强学生观看视频的目的性,提高学习效率,二是能够让学生对“天气”概念形成初步认识,为之后的教学做好准备。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便可以将视频中的气象图留在多媒体的主页面,展开“气象播报”教学,由此实现教学情境的搭建。其次,在合理、合适的教学情境指引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探究问题的设计。如(1)天气的定义、特点和描述词是什么?(2)气候的定义、特点和描述词是什么?(3)空气质量与人类健康有什么关系?在探究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进行讨论与回答。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做好辅导工作,一是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二是确保探究式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如学生根据教材找出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但对于各自描述词的区分却没有把握。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主页面中的气象图开始气象播报,如:“今天白天到夜间,我国新疆、甘肃、青海等地会有小雨……”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忆我国西北地区的特点,进而得出“干旱”的答案,而气象播报中只是“小雨”,由此再与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结合,便可以准确分辨出气候和天气的描述词。最后,在课程结束前,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设计课外探究问题,如(1)如何才能控制空气质量不被人类活动所影响?(2)气温和降水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此类课外探究问题的设计一是能够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更好地延续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二是能抛出预习问题,为高效率新课的展开做好准备。总之,问题是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主要组成元素,初中地理教师要紧紧依靠教学内容进行问题的设计,搭建教学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四、增设讨论环节,提高探究技巧

探究式学习的落实途径之一便是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与观点会得到碰撞,从而受到新的启发,对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只需以引导者或旁听者的身份参与其中,留给学生更多探究空间,让学生发现、总结更多探究技巧。

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土地资源》一节时,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知知识,设计简单的讨论问题,一是导入新课,二是让学生适应讨论式的学习方法,更好地进入探究状态。如自然资源能否充分利用?循环利用分为两大类,是哪两大类呢?土地资源属于哪一范畴?之后,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对于第一问,学生可以根据《自然资源概况》一节知识得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答案;对于第二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定义出发,思考“土地是否能够在自然界的特定时空条件下再生更新、繁衍生长”,最终得出“土地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这一答案。在此阶段的讨论结束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梳理、总结探究技巧,如可以从相关定义出发进行探究。如此,讨论便会成为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提升的主要方式,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注入活力。其次,为提升学生的讨论质量,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成长需求,提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究问题,留给学生更多探究空间,让学生在更加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找到更多探究技巧。假如你们小组有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土地,你们将如何利用它?该问题的设计一是能够引出土地类型有关知识,二是能够让学生自主寻找现实生活与地理知识的联系,给予其更多探究空间。学生在讨论之后得出:对于土地的利用要先考虑其类型,耕地可以种庄稼,林地可以种果树,草地可以放牧……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对教材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得出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在土地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其中草地面积较广,所占比重较大,耕地、林地所占比重相对偏小,由此实现开放问题与教学实际的连接。在此阶段的讨论结束后,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对探究技巧進行梳理总结,如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展开,由此巩固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总之讨论环节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落实考察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总结能力等,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促进了对初中地理的深度学习。

五、拓展学习内容,落实持续探究

就初中阶段学生的地理学习目标来说,主要是积累更多的地理知识,为之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对此,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支持下,教师还要做好学习内容的拓展,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优势,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可持续增强。

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一节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明确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概况、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等有关知识点,对黄土高原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以此为学习内容的拓展做准备。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拓展黄土高原有关知识,并留出相应的探究问题。如黄土高原有很多黄土,但不全是黄土。如果细分土壤类型,黄土高原至少包含14个土类,主要有黄绵土、黑垆土、灰钙土等,在某些地区,黑垆土的比例甚至超过了黄绵土。那么请问黄土高原只有被侵蚀这一特点吗?由此,在知识的拓展下,学生的探究兴趣会被激发,探究问题的提出则会让学生对黄土高原有关知识进行进一步挖掘,自主产生更多的探究思考,实现学生探究能力、探究意识的持续发展。总之,学习内容的拓展能够丰富学生的地理认知,为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内在支持。

综上所述,时代的发展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将探究式学习方法融入课堂,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知识,掌握更多自主学习方法。具体来说,初中地理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注重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合理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增设讨论环节,提高探究学习技巧;拓展学习内容,落实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持续探究,为学生更深层次的地理学习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探究生活教师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最美教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