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图像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价值蕴涵、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3-12-11武东张昳

文教资料 2023年16期
关键词:党史图像

武东 张昳

摘 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内容为网络时代党史图像融入高校育人体系提供了可能。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既担负着讲好党史的重要使命,又要精准把握育人内容、育人方式、育人环境的时代特征。深入研判党史图像融入高校育人体系面临的困境,明确融入目标的价值意蕴,把握融入内容的关键要素,强化育人主体的使命自觉,统筹融入方式的实践策略,以充分发挥党史图像育人优势,对塑造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以及高校育人体系的持续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图像 党史 高校育人

高校育人体系持续优化的驱动力来自不同历史时期高校的主要任务及其变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内容在历史演进中内蕴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精神血脉的鲜明主旨,为网络时代党史图像融入高校育人体系提供了可能。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既担负着讲好党史、用党史育人的重要使命,又要精准把握育人内容、育人方式、育人环境的时代特征。深入研判党史图像融入高校育人体系面临的困境,明确融入目标的价值意蕴,把握融入内容的关键要素,强化育人主体的使命自觉,统筹融入方式的实践策略,以充分发挥党史图像育人优势,对塑造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以及高校育人体系的持续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史图像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价值蕴涵

(一)拓展育人资源,实现教育内容的“多元”

图像是一种“存在于人类文化系统中的、以多种传播媒介为载体,尤其是以影视、绘画、摄影、广告等图像符号为基本表意系统的叙事表达”[2]。图像是一种传播意义与信息的可视化载体,根据呈现方式不同,可分为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两种。前者包括图片、画作、雕塑等,后者包括影像、仿真虚拟动画等。图像不仅满足人们的视觉性消费,还承担着政治宣传、认知教育、文化传承等多重价值功能。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图像与党史的结合,从20世纪初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创刊的《劳动界》中的工人画像,到第一次土地革命时期多地总工会创办的《犁头周报》《镰刀画报》《农民画报》;从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军事历史题材创作的大比重出现,一个个有关黨史的图像为大众鲜活地展示了党的光辉历程,也成就了图像这一绝佳的叙事载体。21世纪以来,伴随着视觉文化的日益兴盛,图像所具有的话语表达优势愈加明显。许多地方历史纪念馆陆续对民众开放的党史图片展、各大电视台影视剧的热播、网络上党建平台的建立,都为大众构筑了丰富的图像化世界。《长津湖》《觉醒年代》《光荣与梦想》《理想照耀中国》等革命历史影视剧的热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史,其感性、多面的阐释形塑着人们的集体记忆,极大地拓展了高校育人铸魂的资源。

(二)创新育人模式,推动教育方式的“多维”

立足于高校教育教学实践,将党史图像融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和教育实践活动中,可推动育人方式的多维发展。

图像与党史的结合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奋斗历程,涵盖了百年来诸多鲜活的生动故事,《南昌起义》《开国大典》等油画作品,《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巨型浮雕,《跨过鸭绿江》《建党伟业》等影视剧作品,都在记录党史的同时涵育了崇高的革命精神。作为一种“有意图的视觉趣味”,党史图像一方面可以作为史学教育内容,融入高校课堂教学、校本教材,通过课程教学唤起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助推教育内容由“内化之思”向“外化之行”转变;另一方面以党史时间为轴、党史历程为面、党史人物为主体、党的伟大精神为内核,积极开展党史图像的研学活动,成立以“红色文化寻访”“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等为主题的志愿活动小组,给予大学生有别于课堂学习的新的时空场域,可以引导大学生深入挖掘党的历史,开创新的育人模式。

(三)完善育人环境,促进校园文化的“多样”

将党史图像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可进一步拓展党史图像的史学信息表达功能并增强其文化传递的效果,营造以“党的伟大精神”为核心的文化环境氛围,塑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明,促进校园文化更加“多样”。

与文字信息相比,静态党史图像更容易快速抓住观者的眼球,在短时间内“入脑入心”;与传统媒介相比,动态党史图像更容易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对他们而言,校园展板橱窗、班级板报、宿舍墙报甚至食堂电子屏都是很好的党史图像载体。在将党史图像融入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物质载体作为宣传平台,拓宽党史图像的展示场域,推动大学生在润物无声的环境中体悟“党的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党团组织为阵地,以文化活动为承载,以重要节日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党的伟大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创新党史图像的价值塑造和现实转化形式,拓展校园学习党史、探究党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氛围。

二、党史图像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现实困境

(一)融入内容的挖掘力度不够

当前,很多高校都已认识到党史图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党史图像也常常被教师作为优质教学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然而,部分高校对党史图像仍缺乏科学认识,对其挖掘力度不够深入,存在“党史图像只是史料、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观念误区。

高校在党史图像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党史图像的教学运用上做法不当,将党史图像育人的目标局限化,片面地追求形式,出现重复性高、“图像滥化”等情况,导致图像的作用影响大打折扣;二是在党史图像的育人优势上认识不足,仅仅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窄化了党史图像的应用维度,特别是对新时代、新内涵的优质党史图像案例关注度较低,在党史图像、教育目标及现实问题三者的融合上缺乏内在统一性,党史图像巨大的教育优势和教育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融入主体使命认识不够

新时代,通过对党史图像的研学、宣传来持续优化高校育人的效果,育人主体首先要做到“动力强”“能力够”“合力足”。然而,在高校育人实践中,育人主体对自身承担的使命自觉往往認识不够。

一是部分育人主体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较深,缺乏开展党史图像研学活动的自觉性,理性建构、主动传播党史图像的内驱力不足。二是部分教师对党史图像的研习不深入,囿于“图像—文字”二元对立的固化思维,对网络时代党史图像的诠释、建构缺乏话语创新与再造能力,从具象到抽象图像诠释过程中难以形成符合新时代大学生表达习惯的话语内容,使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容易产生疏离感和抗拒感。三是育人主体各部门、各层级之间在纵向党史图像育人话语内容的建构上缺少联动,没有形成话语内容的互补、互助、互融,彼此之间缺乏合作,各自为政,导致育人效果不佳。

(三)融入实践应用策略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3]这为党史图像融入高校育人体系指明了方法论原则。但部分高校在实践统筹上仍缺乏系统性把握,导致实践方式传统单一,实践评估简单随意,实践成果深度不够等。

一是对新时代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现实需要的阶段性、动态性关注不够,不能够将育人实践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二是在育人方案设计上,缺乏统筹规划,简单地将党史图像“嵌入”高校育人体系,导致实践内容与育人目标之间的衔接缺乏有效性。三是缺乏问题导向。育人实践活动“走过场”的现象仍存在,缺乏针对性、集成化,难以发挥育人成效。

三、党史图像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优化路径

(一)明确融入目标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高校育人已深处视觉文化的时代环境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图像转向已是一个重要面向,当党史图像融入高校育人时域之中,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理性状和审美意向,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形式[4],是提升高校育人实效性的使命呼唤。

1. 厚植家国情怀,夯实大学生信仰之基

党史图像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发展历程的真实再现,承载着百年大党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正确理解党史图像具有重要的政治引领和思想导向作用,可以厚植家国情怀,夯实信仰之基。这是高校文化育人中的应有之义,也是教育浸润的应有之义。

2. 传承党的精神,激发大学生奋进力量

新时代的大学生开放性更强,灵活性更高,“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同时,青年人阅历不广,责任担当不足,抗挫能力较弱”[5],而党史图像内蕴的中国共产党人持续奋斗的精神内核、勇于担当的革命品质能够给大学生以心灵的激励和情感的浸润。将党史图像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可以滋养大学生“勇立时代潮头、勇担时代使命”的精神气质,激发其奋进力量。

3. 提升文化自信,增进大学生民族认同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肯定了百年前青年对建党的贡献,肯定了“他们在革命中起到的先锋和桥梁作用”[7]。他们在革命中呈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凝结在党的百年历史图像中,为新时代青年树立了榜样。对这些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峥嵘岁月的图像进行深入挖掘、理性审视,就是要在潜移默化中将民族的气质与当代青年的性格相结合,增强新时代青年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增强民族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

(二)把握融入内容的关键要素

党史图像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历史地看,党史图像叙事方式随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从传统的静态、平面、单一的图像叙事向网络时代的动态、立体的图像叙事演变。21世纪以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构筑了丰富的党史图像世界,特别是新近的一些主流话语传播平台,通过组织架构、智能系统和交流渠道面向全社会建设党史学习矩阵,“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彰显了党史图像叙事建构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8]这就要求高校在党史图像融入育人体系的关键要素上,既要把握党史图像育人载体的内容,又要掌握载体精准运用的方式方法,还要兼顾党史图像供给侧和大学生需求侧的平衡问题。

1. 以史料为支撑,聚焦党史图像的研究与开发

党史图像是具有广泛共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图本素材,是中国革命历史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教育资源,它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具有教育潜力,能够深入人心。高校要以党史图像史料为支撑,以学术研究为抓手,集结美术专业、历史专业、思政专业的教师组建专门研究团队,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开发,打造系统、科学的研究阵地,加大专题研究的支持力度,形成学术性研究成果,并将成果转化为育人优势。

2. 以扩容为目的,聚焦党史图像的展示与推广

高校要聚合党史图像育人资源,就要以扩容为目的,一方面利用主题宣传展、宣传栏等物理空间营造趣味性的党史图像展示环境;另一方面要坚持互联网思维,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和研判党史图像网络话语内容的科学性和价值性,适度吸纳并借鉴具有主流价值导向的党史图像叙事表达,在保持党史故事、革命事迹、英雄人物的生动与鲜活的基础上,形成融图、文、声、视并茂的多元话语共生互补的推广生态,不断提升党史图像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功能。

3. 以效力为重心,聚焦党史图像的传播与实践

高校要秉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的教育思想,对党史图像内容资源实行分类开发,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制定不同的党史图像教育内容和话语,实现精准传播,提升传播效力。在实践上,高校要拓宽党史图像的传播渠道,通过假期社会实践、党团志愿活动等方式,建设一批党建文化精品项目,形成育人品牌,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党史图像的文化内涵,进而付诸平日的自觉实践。

(三)强化育人主体的使命自觉

1. 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唤醒使命自觉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9]新时代高校育人主体的发展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打破“党史图像只是史料、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局限性思维定式,把党史图像的内容放在高校育人体系的整体中来理解,充分认识党史图像的“教化之道”,要将党史图像的研学、传播融入教师行为规范、人才聘任的条件中,使教师将党的精神植入育人生涯全过程。高校还应适时跟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学建设的新要求,把握党史图像的动态性和发展性,为党育人初心红,为国育才使命强。

2. 以作风建设为保障,强化师德养成

立德是高校“育人”之本,也是教师“为师”之魂,高校要遵循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规律,将党史图像融入育人体系的同时,也将其作为教师培训的内容,在教师的作风建设、能力发展中明确师德养成的重要性,确立重师德、讲师德的鲜明导向,把师德建设与育人成效相结合,把师风表现与岗位聘任相结合,强化师德养成。

3. 以考评机制为抓手,增进能力自强

高校教师要自觉将党史图像融入育人体系中,既要做到“德高為范”,又要做到“学高为师”,把党的伟大精神与育人全过程的能力表现相结合。高校也应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和激励机制,以育人过程中的能力表现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教师考核评价、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的主要标准,明确教师自我发展中能力自强的要求,以推动教师读图、解图、讲图的能力建设,真正承担起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

(四)统筹融入方式的实践策略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与修正。党史图像融入高校育人体系,不仅需要严密的理论逻辑,还需要具体的实践体验。

1. 以满足大学生实际需要为准则,拓展党史图像新视野

在方法上,要注重图像与文字的互嵌互融、互补互生,强调党史图像与文字的相得益彰,在发挥图像感官上引人注目的独特优势的同时,也要恰当地借助文字来明晰对图像的解读诠释,使图像的多重意义明朗化。

在内容上,注重图像过去与现在的联系,把握时代主题和脉搏,一方面善用历史图像叙述过去;另一方面要把握从“第一个百年”叙事向“第二个百年”叙事的转向,从革命叙事向改革、建设的叙事转向,明确党史图像的育人优势,针对高校育人主要任务和情境的变化,对党史图像内容的历时变化实时跟进。

在观念上,注重图像整体与局部的联系,防止党史图像的宏大叙事与“微时代”“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产生割裂。

2. 以满足话语内容接受需要为保障,构建党史图像研学新机制

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培养大众的意志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一直秉持的教育理念。毛泽东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深入浅出、形象易懂,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话语内容的改革创新做出了示范。高校育人主体要明辨教育发展形势,积极推进党史图像研究基地的建设,打造特色图像长廊、图像空间,构建党史图像数据库,组建党史图像研究团队,以项目申请、学术会议、课题研究为抓手,在驱动育人主体学懂、弄通、做实的基础上提炼更契合大学生需求、匹配大学生偏好的党史图像学术话语内容,以多样化的诠释风格增进党史图像育人的协同性,使大学生在穷理中致知,在深化中认同。

3. 以满足时代理论需要为遵循,创新党史图像育人的新举措

新时代高等教育理论越来越强调从学生习得的角度而非教师教授内容的角度对育人内容进行界定。党史图像从本质上看是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设置的内容,是以图像叙事为特征、以为大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为任务、以提升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而展开的实践课程。

在课程设计上,高校要树立“大课程观”的育人理念,拓展党史图像的运用领域,从现实课堂向虚拟空间、从显性课程向隐性课程、从直接课程向间接课程、从学校向社会、从理论向实践拓展,既要把课堂教学这个最具基础性和稳定性的主渠道用好,也要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课外辩论等日常教育管理活动的辅渠道用好。高校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思想教育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将“漫灌”式教学与因人而异的“滴灌”式教学结合在一起,合理运用基于探究、基于启发、基于体验的教学方式,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生动道理,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以启智润心,构建起融知、情、意、行于一体的人才培养链条。

参考文献:

[1] 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 人民日报,2013-06-27.

[2] [英]约翰·伯格. 观看之道[M]. 戴行钺,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3]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85.

[4] 罗红杰. 话语·图像·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J]. 湖北社会科学,2019(10):149-155.

[5] 习近平. 论党的青年工作[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22.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43.

[7] 刘汉俊.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实践与探索[J]. 传媒,2020 (2):17-18.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1.

[9] 习近平. 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9.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2023GXJK524),2021年度肇庆学院党建研究课题(DJ2021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刘娟娟)

猜你喜欢

党史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百年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基于FPGA的实时图像去雾系统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如何由图像确定y=Asin(ωx+φ)+B的解析式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4 月党史上的今天
党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