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南宝卷改换部件俗字研究

2023-12-11薛蓓

文教资料 2023年16期
关键词:部件

薛蓓

摘 要:改换部件的俗字,统指因改换汉字部分部件而形成的俗字。苏南宝卷中改换部件的俗字包括改换与语音相关的部件和改换与意义相关的部件两种。此二类俗字是以成熟的汉字体系和汉字造字理论,以及书写者特殊的文字规范意识为背景,在书写者的知识水平、书写过程中前后字符对书写者的书写意识的影响和语言文字系统自身明确表达语义反映语音的实际要求这三者共同的作用下产生的。

关键词:部件 书写者 书写意识 书写过程

汉语中的“俗字”是相对于“正字”而言的,是不规范的汉字。[1]从有文字开始,就有俗字。张涌泉在《俗字里的学问》中指出:“俗字是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汉字由甲骨金文到小篆,由小篆到隶书,由隶书到真书,每一种新文字都可以说是旧文字的简俗字,同时每种文字内部也有它自己的俗字。”[2]“东汉以后,随着纸的发明,书写大大便利起来。文字运用的范围扩大了,字形纷杂的机会也就大大加强。民间写书,务趋简易,以浅近易写为特点的俗字便很能迎合这一需要。加上书未刊刻,人们书写无定体可循,手写之体,势不能出于一致,授受既异,俗体随之滋生。”[3]

近年来,随着民间文献研究不断升温,民间文书、契约、戏剧、民歌唱本等各类文献中的大量俗字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苏南宝卷是指流行于江苏南部(以今苏州为中心)的一种民间文化形式,主要由苏南地区民间艺人抄写而成。苏南宝卷所使用的语言文字,是清末民初苏南地区民间用字的真实记录,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和明确的时代地域性,是汉字研究,尤其是近代汉字研究的重要资料之一。仔细分析这些字形,有助于探讨汉字字形演变的原因。

一、改换部件俗字的概念

在众多俗字中,有一类俗字,是将汉字的一部分写成了另外的形体。这种俗字,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将其归入“改换意符”“改换声符”“类化”

类;[4]黄征《敦煌俗字典》将其归入“类化俗字”“简化俗字”“繁化俗字”类;[5]欧昌俊、李海霞《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将其归入“改造部件”“改造形旁”“改变声旁”类;[6]方孝坤《徽州文书俗字研究》将其归入“变换”“类化”类。[7]可见对于此类俗字,学者们主要以两个标准对其进行归类:一是俗字与正字字形的区别,二是此类字形产生的原因。

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兼顾表音和表义。会意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符组成,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上述此类字形变化的俗字,比较多的是改换了意符和形旁,或者声符和声旁,所以可以称为“改换意符”“改换声符”“改造形旁”“改变声旁”类俗字;又因此类俗字的字形是繁化或者简化的正字字形,所以又可以称之为“简化俗字”“繁化俗字”;而根据此类俗字产生的原因,又可以统称为“类化俗字”。这些分类都从不同角度为这类俗字定性,我们也可按此根据俗字的一部分或某个特性进行归类。

深入分析苏南宝卷中的此类俗字,可以发现这类俗字字形改变的部分并不局限于声符或者意符,使用“部件”这一术语来描述更合适。“部件”,即“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8]。因此,可以将此类俗字定性为“改换部件的俗字”,即因改换了正字的部分部件而形成的俗字。

二、苏南宝卷改换部件俗字举隅

苏南宝卷中记载了大量被改换了部件的俗字,根据所改换部件的特性,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改换与语音有关的部件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对于文字使用者来说,语音是和文字密切联系的。有些俗字便是受语音的影响,改换了和语音相关的部件。

1. 换用同音或音近的声符

在书写时,书写者有时会用同音或音近的声符替换原有的声符。

【扤】振头扤耳失精神,寒毛卒聚牙相打。(《香山宝卷》)

按:“扤”是“捂”的俗字,右边的“吾”改作“兀”。

《康熙字典》:“捂,《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五故切,音误。斜相抵触也。又逆也。”“捂”为形声字,从手,吾声,本义为用手扪住。此例中的“捂”将声旁“吾”改成音近的“兀”,整字写成“扤”。

【覄】家人回覄小姐道,细诉情由小姐听。(《女延寿宝卷》)

按:“覄”是“覆”的俗字,下面的“復”改為“伏”。

《说文解字》:“覆,覂也。一曰盖也。从襾復声。”《说文解字注》:“覆,覂也。反也。‘覆‘覂‘反三字双声。《又部》‘反下曰:‘覆也。反覆者,倒易其上下。如襾从冂而反之为凵也。覆与復义相通。復者,往来也。从襾,復声。”《康熙字典》:“覆,《玉篇》反覆也。”此例中,“覆”下面的声符“復”改换成了音近的“伏”,整个字形变为“覄”。

2. 换用与实际语音接近的声符

由于语音的历时演变或者受方言影响,在书写时,某字形的声符和实际语音差别较大,为了更好地记录实际语音,书写者会换用与实际语音接近的声符。

【蔀】蔀萨大开善门,斋僧布施,贫僧特来化你,或绸或布,舍我遮寒,功德无遍。(《斋僧卷》)

按:“蔀”是“菩”的俗字,下面的“咅”改作“部”。

《说文解字》:“菩,艸也。从艸咅声。”《康熙字典》:“菩,又《玉篇》薄胡切,音蒲。菩提,树名。”《康熙字典》:“蔀,《唐韵》蒲口切,音瓿。《易·豐卦》豐其蔀,注,蔀,覆暧,障光明之物也。又《广韵》《正韵》并普后切,音剖。小席也。又《集韵》伴姥切,音簿,草也。”“菩”声符为“咅”,“菩”和“部”均为並母字。在苏南宝卷中,並母字仍在混用。根据现代方言学的调查,在吴方言中,“菩”和“部”二字读音相近。此例中,受吴语方音的影响,“菩”下面的声符“咅”改作“部”,整个字形变为“蔀”。

3. 将较为生僻或不易辨识的声符改为常见的声符

在形声字中,有些声符较为生僻,不容易看出所代表的语音,书写者常将这些生僻的声符改作辨识度较高的声符。

【撟】便拿遍簮撟开口,仙丹慢慢下喉吞。(《解辰星》)

按:“撟”是“撬”的俗字,右边的“毳”改为“喬”。

《玉篇》:“撬,去尧切。橇,举也。”《正字通》:“撬,音毳。”《康熙字典》:“撬,《集韵》牵幺切,音。举也。”“撬”表翘起,举起,声符为“毳”。但是“毳”作为声符,比较生僻。此例中,將“撬”的声符“毳”改为较为常见的“喬”,整个字形改为“撟”,更易于辨识。

【摌】玉英说罢来纷纷,双手相摌叫夫君。(《雕龙扇》)

按:“摌”是“攙”的俗字,右边的“毚”改作“産”。

《说文解字》:“攙,刺也。从手毚声。”《康熙字典》:“攙,《唐韵》楚衔切,《集韵》《韵会》《正韵》初衔切,并音毚。《说文》刺也。《博雅》锐也。一曰扶也。”“攙”的声符为“毚”,较为生僻。此例中,“攙”右边的“毚”改作识别度较高的“産”,整字写成“摌”。

4. 改变个别部件的写法为语音相接近的聲符

有些字虽然有声符,但是和实际语音相差较大,不容易识别。为了能够清楚地表示读音,书写者将这些字的部分部件改写成与语音接近的声符,但不是改换声符。

【亁】清油如海无亁日,暂被风吹略息烟。(《香山宝卷》)

按:“亁”是“乾”的俗字,左下角的“十”改作“干”。

《说文解字》释:“乾,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倝声。”《说文解字注》:“乾,上出也。此乾字之本义也。自有文字以后,乃用为卦名。而孔子释之曰:健也。健之义生于上出。上出为乾,下注则为湿,故乾与湿相对。俗别其音,古无是也。”《增广字学举隅》:“乾,亁,非。音幹,燥也。下从十不从干,与先韵之乾义异字同。‘乾表干燥,是从‘上出义引申而来。”“乾”本从“乙”“倝”声,左下角的“十”是“倝”的一部分。此例中,书写者没有意识到“乾”字的声符是“倝”,为了突出读音,将“倝”左下角的“十”改成了更接近语音的“干”。

(二)改换与语义有关的部件

语言包括语音、语义两个方面,汉字代表它所记录的词的语义,因此,语义也会对字形演变产生影响。

1. 为表明字义而换用意符

在汉字中,不同的意符可以表示同类义项,因此,为了便于理解,有时书写者会换用意义更加相近或相关的意符。

【踋】媒婆媒婆,两踋奔波,花红喜酒,吃着在有,东闯西踱,吃饭拿手。(《香球宝卷》)

按:“踋”是“脚”的俗字,左边的“肉”改成“足”。

《说文解字》:“脚,胫也。从肉却声。”《康熙字典》:“脚,《说文》胫也。”此例中,“脚”左边的意符“肉”改成了“足”,整个字形改为“踋”。《康熙字典》:“踋,《篇海类编》同脚。”《字汇补》:“踋,同脚。”

可见,书写者可以从字义的另一角度出发,换用与正字不同的意符来达到以字表意的效果。

【嗞】第六杯仙茶似白旗,白旗泡茶有嗞味。(《斋天科》)

按:“嗞”是“滋”的俗字,左边的“氵”改作“口”。

《说文解字》:“滋,益也。从水兹声。一曰滋水,出牛饮山白陉谷,东入呼沱。”“滋”本从“水”,有水意,引申出汁液意,再引申出滋味意。《康熙字典》:“滋,又滋味也。《礼·月令》薄滋味,无致和。”滋味,与汁液有关,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与口有关。

【挷】谁知看见了三公主绳穿索挷,押解索行。(《香山宝卷》)

按:“挷”是“绑”的俗字,左边的“纟”改作“扌”。

“绑”本从“纟”。《康熙字典》:“绑,《字汇》补旷切,榜上声。古无此字。今俗作绑笞之字。”“绑”这一行为,与纺织品有关,作为动作,又与“手”相关。此例中,“绑”左边的“纟”改作“扌”,整字改作“挷”。

2. 为了凸显语义而改变部件

有些汉字从字形上看不出所要表达的意义,书写者为了凸显语义,常改变此类汉字的部件。

【琹】琹棋书画般般有,只想同窗共学人。(《双蝴蝶》)

按:“琹”是“琴”的俗字,下面的“今”改作“木”。

《说文解字》:“琴,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康熙字典》:“琴,《说文》本作珡,禁也。象形。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徐曰,君子所以自禁制也。”可见,“琴”本为象形字,下面的“今”既不是声符也不是意符。此例中,为了突出“琴”的材质为木,将“琴”下的“今”改为“木”,整字写作“琹”。《俗书刊误·卷一·平声·侵韵》:“琴,俗作琹,非。”

【谝】想着算命说话,皆是江湖谝人之法。(《蓝大宝卷》)

按:“谝”是“骗”的俗字,左边的“马”改作“讠”。

“骗”本从“马”,“扁”声。《康熙字典》:“骗,《集韵》同词。《正字通》今俗借为诓骗字。”《康熙字典》:“,《集韵》跃而乘马也。或作骗。”“骗”本是“”的异体字,后被借用表示哄骗。“骗”的字形和哄骗本没有联系,为了表示用言语欺骗、哄劝的行为,此例中,“骗”左边的“马”改写为“讠”。

3. 受上下文语义影响而改变部件

在书写某字时,由于上下文语义的影响,而改变原有部件。

【綷】浪藉江河贱水浆,剪綷绫罗并缎匹。(《中堂散集》)

按:“綷”是“碎”的俗字,改“石”为“纟”。

《说文解字》:“碎,也。从石卒声。”《康熙字典》:“碎,又散也,细破也。”“碎”本从“石”,此例中,受后面“绫罗”字形的影响,“碎”左边的“石”改为“纟”。

【礶】十一个黄砂礶,手捏楛竹根,日闲街坊讨,夜宿庙堂门。(《十贫十富》)

按:“礶”是“罐”的俗字,左边的“缶”改作“石”。

《说文解字》:“罐,器也。从缶雚声。”《康熙字典》:“罐,《集韵》古玩切,音贯。《说文·新附字》器也。《玉篇》缻罐。《类篇》汲器。”“罐”本从“缶”,此例中,受前字“砂”的影响,“罐”左边的“缶”改作“石”。

4. 将非意符部件糅合为意义相关部件

在书写汉字时,书写者为了表明汉字的意义,将原本不是意符的部件改写成意义相关的部件。

【?】伏望恩放故里,安闲自在乐天年。(《抛彩球宝卷》)

按:“”是“歸”的俗字,将声符和意符的一部分糅合起来改作“辶”。

《说文解字》:“歸,女嫁也。从止,从婦省,

声。”《康熙字典》:“歸,还也,入也。”“歸”表示返回,表示一种动作的状态或一个动态的事件。此例中,将“歸”左边部分声符“”和意符“止”糅合起来,改写成更能明显表示运动语义的“辶”,整字改为“”。《正字通》:“,同歸。”

三、改换部件俗字产生的背景

俗字不是一种独立创造的文字体系,而是在原有的汉字系统基础上繁衍、演化和再创造形成的。故俗字有其具体的产生背景。它是在有一定的借鉴,并潜在地受到汉字系统的影响下产生的。[9]

(一)成熟的汉字体系和汉字造字理论

汉字具有相对成熟的汉字字义、字形系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概括出了540个偏旁作为部首,明确了汉字的内部结构有严密的系统性。《说文解字》540个部首,事实上也就是540个义类,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10]。这里的“类聚”“群分”“同条”“共理”概括出汉字字义、字形两方面的系统性。

汉字也具有比较成熟的汉字造字理论。“六书”是后人在分析了相当数量的已成之字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理论。这种理论符合汉字结构的实际情况,是各个时代识字教学的基本内容,并被用来指导再造新字。事实上,在“六书”说出现之后所创造的大量新字,都是自觉地按照“六书”理论,特别是“形声”之法创造的。

因此,后世的汉字使用者,已经主动学习或者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种汉字系统,对汉字每个部件的意义,对汉字声符、意符的理解,以及对汉字的组合规则都形成固定的观念。这样,就有了足够多的、意义达成共识的构字部件,也有了成熟的造字规则。在这种背景下,文字的书写者就可以利用已有的部件,按照汉字的造字规则,对规范汉字进行改造。

(二)书写者的文字观念和书写能力

对于大众来说,文字只是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对文字规范性没有严格的要求,书写者只要能够在各自理解的范围内,用同一交际圈的人都可以理解的方式组成字符,达到交际的目的就可以了。

这样,汉字的部件和造字原理决定了文字系统的零件和基本组成规则。书写者可以运用这些部件,根据规则,对这些有限的部件进行排列组合。再加上书写者薄弱的文字规范意识,就成了改变字形部件这一行为的背景。

四、部件改换俗字产生的原因

王宁指出:“汉字职能的发挥,是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合成的,这就是书写和辨认。就书写而言,人们始终希望符号简单易写;而就认识而言,人们又希望符号丰满易识。……汉字就在这易写与易识的矛盾中,不断对个体符形进行调整,以实现繁简适度的优化造型。”[11]

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汉字一方面具有符号的任意性,一方面又要确保语义的明确性,要求能够表达词义,并且容易识读,同时,在实际书写中,汉字还会受各种影响而产生变化。改换部件的俗字是在书写者、书写过程和语言文字系统自身的要求三者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一)书写者

文字是由人写出来的,书写者的知识水平会直接影响最终呈现出来的文字字符。

汉字的书写者要能正确地书写规范的汉字,就要具有相当的文字方面的知识基础。汉字从造字之始,到被广泛应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有些字的字形已经看不出最初的造字理据。当书写者知识水平有限时,有可能没有正确理解文字字形,或对字形分析有误,又或者书写者没有能力写出每个词语对应的规范汉字,于是常常会出现一些改变部件的俗字。

(二)书写过程

汉字是书写出来的,静态的汉字字形是由动态的书写完成的。秦永龙指出:“(汉字书写)为汉字本体的研究找到了一个新的角度……从汉字书写过程中的细微变化来考察汉字形体的演变,即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汉字和汉字的发展,可以弥补长期以来只对汉字作静态研究的不足。”[12]

汉字是一个个单个的字符,但书写是一个连续的动作,在书写过程中,前后字符之间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前一个字写完之后,书写者的意识中仍留有对这个字形的记忆,书写这个字的动作也会给书写者留下一定的肌肉记忆。换句话说,前一个字的字形对人类的书写器官有一定的滞后作用,或者说是留存作用,会影响到后一个字的书写。同时,人类的书写器官,还有预见的功能。在书写某字时,书写者脑海里已经想到了后一个字的字形,后一个字的语义、形体已经提前进入到书写者的意识中,也会影响到正在书写的这个字的字形。这样,受前后字的字形的影响,正在书写的这个字就有可能“被迫”改换了与前后的字相同的部件。

(三)语言文字系统自身的要求

汉字在造字之初是音、形、义三者相结合的,但随着语音不断演变,汉字字形不断变化,汉字形义统一的状况不可避免地被不断打破。

随着字形不断变化,有些字仅从字形看已经不太容易看出字的本义。书写者为了凸显词的本义,而改换更能体现其义的部件。同时,由于语音的历时改变,以及方言和通用语的区别,有时会造成声符与实际语音相差较远的情况。为了能更加准确地记录语音,书写者有时会改用更贴近实际语音的声符。“汉字使用者又在追求汉字形义统一这种心理的驱动下,不断对理据进行重构,理据的缺失与重构一直伴随着汉字发展的全过程。”[13]

总体来说,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一个已经成熟的文字系统。汉字的部件有自己的意义,但是意义和部件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在实际使用时,书写者可以选择不同的部件表示同一语义;同时,汉字系统有若干造字规则,书写者使用这些部件,按已有的造字规则,出于各种原因而对原有的汉字进行各种改造,改换部件的俗字由此产生。

参考文献:

[1] [5] 黄征.敦煌俗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前言4,20-33.

[2] 张涌泉.俗字里的学问[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6.

[3] 張涌泉.试论汉语俗字研究的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6(2):162-173.

[4] 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50-72.

[6] 欧昌俊,李海霞.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4:102-181.

[7] 方孝坤.徽州文书俗字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82.

[8]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信息处理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2.

[9] 曾良.明清小说俗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72.

[10]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1] 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

[12] 秦永龙.汉字书写漫谈(七) [J].语文建设,1997(7):封三.

[13] 齐元涛,符渝.汉字的理据缺失与重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8-9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苏南宝卷中的俗字研究” (20YJC740075),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常熟宝卷语料价值研究” (2019SJA1282)。

(责任编辑:王绍林)

猜你喜欢

部件
加工中心若干典型失效部件缺陷的改进
奥迪e-tron纯电动汽车的高电压部件(下)
电站锅炉承压部件失效模式分析
基于Siemens NX和Sinumerik的铣头部件再制造
部件拆分与对外汉字部件教学
水轮机过流部件改造与节能增效
解吸塔部件腐蚀原因分析与对策
单重休假且有优先修理权的三部件系统
浅谈RTK技术在部件测量中的应用
通信软件可重用部件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