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业财融合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改进探析

2023-12-11张萍

审计与理财 2023年10期
关键词:领导层业务部门事业单位

张萍

前言

目前,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部分事业单位转企成为其未来发展的趋势。事业单位如何能够在将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自身运营效果、并取得相应的工作成果,则需要通过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单位自身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并最大限度降低财务舞弊问题的出现。事业单位提升其自身管理效益,内部控制管理是关键环节。其中,业务控制主要是涉及单位日常经营,确保业务开展顺畅;财务控制主要是确保各类财务核算的真实、有效,为领导层提供有价值的财务信息。可见,只有从源头上把握内部控制的真实、有效,才能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进而促进事业单位更好发展。

一、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事业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有利于各项政策落实、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减少各类风险隐患的出现。

1.内部控制能够确保相关政策的落实

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营与管理工作应围绕实现国家政策、服务人民群众、确保社会稳定而展开。鉴于此,事业单位的领导层须着力贯彻执行国家相关的方针、政策、制度,而这些离不开内部控制的实施。同时,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开展也无法摆脱政府会计制度而进行。因而,加强内部控制能够确保国家相关政策落实。

2.内部控制有利于确保财务信息真实

财务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能够为财务人员实施科学、有效的分析提供依据,进而使之成为行业单位决策层判断单位走向的前提。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活动,可以监督财务信息的获取途径,并为单位领导层在项目决策中提供合理的依据,使得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于单位做出客观评价。

3.内部控制能够降低各类风险发现机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事业单位未来将面对市场的挑战。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都会存在不同风险。客观地讲,内部控制成为事业单位风险控制的发力点。一方面,财务、业务控制是内控活动的出发点,财务控制对于会计信息真实性较为关注,业务控制与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营关系密切;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实现其内控目标过程中,只着重财务与业务两个指标还是远远不够的,须完善相关制度与规范,将内控工作落到实处,有效预防风险出现。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存在问题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增强内控意识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领导层、业务层缺乏内部控制理念、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导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相应漏洞。一方面,事业单位领导层将着眼点放在单位未来发展方向、关注事业单位的远期前景及利益;另一方面,业务部门忙于自身的工作内容及相关考核工作,无暇顾及内部控制工作。普通员工仅是关注自身的工作任务,没有考虑单位发展战略与目标利润,缺乏相应的风险防范意识。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较为薄弱,无法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2.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问题

业财融合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促进事业单位的业务与财务工作相结合,实现预算管理工作,提升内部控制的水平。事业单位实施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关乎其未来发展,也预示着预算管理目标能否完成。然而,财务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导致事业单位预算控制弱化。另外,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存在二级单位,财务部门缺乏与相关单位与业务部门相对应的岗位,没有实现对于业务的预算管理的全过程监督,无法保证单位各项经费的合理分配。

3.业务与财务信息无法达到共享

内部控制管理中,沟通与协调是其五要素之一,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共享能够有利于其对于风险的规避。实际工作中,许多事业单位关注财务信息情况,根据单位自身的财务信息来评价其运营状况并预测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相反,对于业务活动及其所产生的业务信息关注甚少,也没有将财务、业务信息有效融合,从而无法提出事业单位业务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因此业务与财务信息无法实现共享的同时,导致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整体质量不高。

4.日常运营管理业务流程亟待完善

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营中,经济活动的开展无法绕过财务工作而单独展开,可见财务与业务是无法分离的。若二者在工作流程方面缺乏联系、缺少沟通,财务因没有深入至业务活动的开展,无法了解业务活动的发展进程,势必会增加财务审核方面无谓的程序,在延迟业务部门工作进程的同时,也会增加相应的时间成本,无形中给事业单位的运营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另外,业务流程方面,因业务开始之时财务部门缺乏对于客户相关信誉、资质的审核,而是将该任务交予业务部门执行,有可能出现违约情况。其原因在于,业务流程设置出现了本末倒置问题,财务部门没有深入到业务前端,而是沿用传统意义上的事后监督方式进行。上述问题的出现,说明业务与财务缺乏沟通与融合,财务对于业务的开展缺少帮助与监督,为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后续开展留下隐患。

三、业财融合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改进策略

1.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

首先,领导层须重视内部控制工作。事业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内部控制活动的实施,对此单位领导层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一方面,领导层在制度、机制订立方面给予相应支持,要求业务部门、下属单位配合财务部门的工作;另一方面,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支持,确保内部控制管理的顺利开展。其次,业务部门要着力配合财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管理从表面上看似乎束缚了业务部门及下属单位的手脚,实际上业财融合下的内部控制活动从某些方面能够帮助业务部门完成其工作任务。如,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对于外部合作单位的资质审核,从专业角度出发为业务部门提供相应支撑,以防止业务部门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纰漏。可见,业务与财务的融合、业务部门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与配合有助于业务部门工作业绩的提升。

2.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活动

预算管理对于事业单位强化财经纪律、落实相关制度、完成上级部门的工作任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事业单位日常管理活动中缺乏预算控制的问题,应当以积极的心态予以面对,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给予解决。一方面,结合本单位情况、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根据相关政策变化实现预算管理科学性;另一方面,加强业务与财务的融合,领导层针对某项业务活动开展决策中应该要求财务、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并分别提出专业意见供其参考。同时,业务部门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应充分考虑财务意见,从财务角度考虑问题,为事业单位强化预算管理提供帮助。

3.构建财务信息共享中心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得以有效共享。随着事业单位自身运营能力的不断增强,其下属单位及职能部门数量的增加,导致财务信息也随之增加。对于事业单位而言,若缺乏对于财务信息的归集、整理、应用,将导致大量的信息资源浪费。因而,事业单位构建财务共享中心已是迫在眉睫。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可以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并将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化。与此同时,财务共享中心作为集中的数据中心,能够汇集单位的财务、业务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实时更新,确保数据信息的客观性、实效性,以利于事业单位进一步的财务分析与财务监督。

4.改造、完善日常业务流程

一方面,加强财务对于业务的管控。要求财务部门向业务开展的前端延伸,严格审核合作单位的信誉资质及经济合同的规范性,将合同审核工作放在经济活动开展之前,实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另一方面,强调业务对于财务工作的指引作用。财务应明确其服务型工作位置,服务于业务的开展,实现业务与财务的融合。通过财务对于业务深入了解,分析数据信息背后的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分析事业单位未完成相关指标的原因。

结论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事业单位随着大环境的变化理应做出相应的改变。然而,受计划经济理念的影响,少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仍旧存在相应的问题,阻碍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的同时,为事业单位改革顺利进行留下隐患。有些单位虽实施内部控制活动,但由于缺少业财融合工作的渗透,导致整体内部控制体系运转不佳。新时期下,事业单位须加强财务与业务的有效融合,并进一步提升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为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实现政府交予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猜你喜欢

领导层业务部门事业单位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电力企业构建纪检监察与业务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的研究
在当前形势下“业财融合”的发展
供电企业纪检监察与业务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财务人员深入业务部门的重要性和策略分析
微型公共领域理论对协商民主实践探索的价值
基于面板数据的领导层过度自信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企业投资水平的中介效应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