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财务视域下对高职会计教学的思考
2023-12-11布冰
布 冰
(作者单位: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智能化变革的不断推进,智能财务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还提出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2021 年11 月财政部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设立“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以推动会计审计工作数字化转型为抓手”的总体目标和“切实加快会计审计数字化转型步伐”的主要任务[1]。数字经济的本质是智能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实质是智能化转型[2]。对于智能财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定义。刘勤等人指出,智能财务是利用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协同系统,完成日益复杂的财务和业务管理活动,并在发展中不断模拟、扩大、延伸和部分替代人类财务专家的工作,最终以更大的效能去提升和创造企业价值[3]。刘梅玲等人认为,智能财务是指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运用于财务工作,对传统财务工作进行模拟、延伸和拓展,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降低会计工作成本、提升会计合规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促进企业财务在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方面的作用发挥,通过财务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4]。目前智能财务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业界学界对于其发展趋势和变化还处于不断探索当中,然而有一点毋庸置疑,智能财务是会计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结果。
技术迭代驱动会计行业发展,给会计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和挑战,但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许多高校近年已经对此展开了创新探索,不少本科院校开设了智能会计专业,高职院校会计相关专业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要求全面更名,向大数据转型。在已经获取了一些经验和成效的同时,不得不看到智能财务的人才培养还存在不少难点。掌握会计知识和智能化技术、具备复合知识背景的师资不足,是智能财务人才培养面临的瓶颈。数智浪潮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切实摆在眼前,不少长期耕耘于教学一线的会计教师深感压力,困惑于今后的会计课该教什么、怎样教,该学什么、怎样学。本文尝试对智能财务下高职会计教育变革中上述有关教学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提供些许新思路。
一、教学视野
面对世界发展日益增加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脆弱性给教育带来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1 年11 月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该契约指出了当前所处历史阶段的显著标志和给教育带来重大影响的变化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5]。而迎接挑战面向未来需要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学习。
“工作性质的变革使得支持终身学习变得更为迫切,高阶技能和社交能力成为学习体系之基础。”[6]在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仅掌握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需要人们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增强自身对环境的适应力,将未来工作中的不确定性转化为新发展的可能性。终身学习实质是追寻自我的发展之旅。通过终身学习,不断自我反观,自我构建,在未来世界不确定的环境中确立并修正目标,积极改变直至引领改变。终身学习对学生个体的自身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学生是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必然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向学的动力离不开教师作为示范者的引领和表率。
跨学科学习是上述契约中指出的革新教育教学在课程上需要强调的重要方面。早在20 世纪50 年代,“跨学科”一词就在社会科学界得到了普遍应用。如今跨学科教育更是成为不同国家、各类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跨学科学习是突破单一学科壁垒,形成多元化视角,培养跨界思维,提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必然要求。未来会计必将和其他学科进行深度交叉融合,不能就会计论会计,而要跳出会计看会计。就目前会计的发展来看,会计人才不仅要有本学科扎实的理论知识背景,还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而实际教学中高职会计相关专业有的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语言、财务机器人等课程。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耐心引导,使其不断深化理解会计的演进变化、智能化技术在会计场景的应用,进而转变观念。
二、教学逻辑
教学逻辑是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会计专业的教学逻辑根源于会计演进发展的历史逻辑。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依然如此。只有洞悉会计的演进变化,才能使教学逻辑真正符合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会计的发展从来离不开经济和技术两个方面。正所谓“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技术越先进,会计越发展”。经济发展是会计产生及发展的根本动因,科技进步则是推动会计发展的外驱动力。
在我国会计演进发展的重要节点上,技术的影响从未缺席。20 世纪70 年代末,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首次将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会计电算化”一词随后在80 年代初被正式提出。手工会计转入会计电算化阶段,实现了计算机替代人工完成从会计凭证到账簿及报表的工作过程。
网络和信息系统技术的持续发展推动着会计电算化朝向会计信息化发展。尤其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的应用,加快了信息集成、业财一体化的实现进程。1999 年“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在深圳召开,此次会议标志着我国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理论转变。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兴盛以及跨国公司和集团型企业的发展,财务共享模式在我国应运而生。财务共享服务的中心是将业务流程化、规范标准化,在提升财务服务支持能力的同时促进企业管理转型升级。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产生了较大影响,智能财务时代拉开帷幕。对于智能财务要认清趋势,明确现状。智能财务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王舰等人认为,智能财务的开端是财务智能。财务智能即“财务工作+人工智能”,基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帮助处理完成财务记录、核算、分析等方面固定和重复的流程,提升财务工作效率。经由财务智能,逐步实现财务全领域智能化变革,形成新型财务管理模式[7]。智能财务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不同企业财务技术的应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刘勤在第四届(2021 年)智能财务高峰论坛上指出,我国大部分企业尚处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只有一些领先企业在进行智能财务的探索,探索领域也相对分散。
三、教学思维
(一)会计思维
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会计也不例外。会计思维是能够运用财会专业逻辑和知识思考、分析、理解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能财务的本质还是财务,离不开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支撑。应该说,智能财务更加需要扎实的会计基础、严密的会计逻辑和灵活的会计思维。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能力应是会计教育持续不变追求的目标之一。
会计不会消亡,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其重要性反而愈加凸显。会计必然变革,自从产生之日起,其变革就从未停止,未来仍会延续甚至愈加剧烈。在数智浪潮的席卷之下,随着会计理论、方法及应用的演进发展,对会计思维能力的要求必然变化升级,需要从动态发展的视角引导学生拓展共享思维、协同思维等适用于数智时代的新会计思维。
(二)计算思维
2006 年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周以真正式提出“计算思维”。她曾指出,计算思维的核心是抽象和自动有效执行。抽象是抓取问题本质,化难为易。自动有效执行则是通过人机组合将解决方案自动执行。计算思维是一种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随着研究的不断进行,人们对计算思维的认识愈来愈深入。尽管计算思维的倡导是发起于计算机学科,但是计算思维并非是该领域的专利,每个学科里都蕴含着丰富的计算思维[8]。
计算思维是以信息和信息运动为认知对象和操作对象的思想及方法论[9]。而信息是会计从产生起就具备的天然基因,计算思维其实是伴随着会计的发展从其内部自然生发而出的,并非是新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场景的强行叠加。在会计领域,计算思维体现为对新时代会计问题恰当抽象,设计和构造问题的解决方案,人机协同有效执行解决方案。在新信息科技更迭与会计发展的碰撞之中,计算思维将成为会计人在智能财务时代蓬勃发展的关键思维方式之一。
(三)创新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会计的演进发展之路就建立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之上。会计将在数智技术的赋能下实现迭代升级。会计人要勇于迎接变革挑战,以主动创新而非被动应对的思维和意识拥抱智能财务时代的到来。
会计人创新思维的养成需以会计思维为基础,融合计算思维,活跃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前提,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应倡导和鼓励学生质疑性发问,激发其批判性思维。陈俊等人指出,新型财会人才要想实现创新发展,需要靠批判性思维在传统、常规性的业务中发现问题与痛点,融入新的技术与方法,并将这些技术和方法在痛点会计场景中进行开创性应用或优化[2]。
四、教学课程
(一)岗课衔接
课程是培养思维能力、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学习载体。人才培养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到课程的设置和组织方面。要适应会计转型变革,依据岗位需要重构课程设置体系势在必行。
王化成等人指出,伴随与会计所关联的新兴科技的发展,会计工作岗位肯定会突破传统,发生较大变化。他们认为,未来会计工作大约会有以下几个岗位:智能财务核算师、智能财务工程师、智能财务运营师和智能财务规划师[10]。智能财务逐步发展,会计人才培养也必将是一个持续渐进,不断优化和完善的过程。课程体系的设计也须保持应实而变,真正适应变化中的行业岗位人才需求。
在智能财务初期阶段,有学者提出以聚焦模式设计课程体系为可行之策。聚焦模式意指分别设置会计专业课程和信息技术类课程,少量开设融合类课程[11]。会计专业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财经专业能力。信息技术类课程提升学生的数字化技术能力,包括Python 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等。在专业和技术融合方面,开设诸如财务大数据分析,财务机器人课程。此种模式充分考虑到了智能财务的变革趋势,同时考虑到了复合知识背景师资暂时不足的现状。
(二)课证融通
2019 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12]。借助1+X 证书制度推进,课证融通,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是依托行业企业力量、将新技术新方法纳入会计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
以1+X 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为例。共享服务为财务智能化奠定基础。有学者曾明确提出应以财务共享引领财务智能化。数智时代会计人应掌握财务共享下的业财运营逻辑。融合对接证书与课程,既可以考虑将该证书学习平台作为独立的综合实训课程平台,也可以将考核内容拆分为项目模块,有机嵌入企业财务会计和纳税实务等相关专业课程进行学习。课程结束进行考证,实现课证融通,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在目前“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实现的关键点首先在于对X 证书的选择。教育部公布的会计相关X 证书种类较多,需建立健全进入院校内证书的质量保障体系,选择行业企业认可度高、符合会计发展变革需求的证书。证书遴选动态持续进行,杜绝不能保持更新、落后于行业发展要求的证书入院校。
(三)课赛融通
技能大赛彰显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是职业教育的“领航标”,也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为课赛搭桥,实现课赛融通,才能真正达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职业院校会计类技能大赛设计着眼于当代社会对于会计人的岗位要求,紧跟产业数字化转型趋势。通过校级、省级和国家级三级大赛的备赛参赛,掌握赛项标准对接的教学标准、技能标准、先进技术,将其引入课程教学当中,以大赛为导向,能够有力助推课程教学改革。
技能大赛的备赛全过程即是会计课程学习目标充分达成的过程。教师积极引导参赛学生感受比赛的挑战性和竞争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竞技潜能。技能大赛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专业能力、提升技术水平的舞台,还能磨砺学生在学习训练中力排困难、勇于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品格。备赛参赛的拼搏精神与会计工匠精神高度契合。在比赛中成长进步的“技术能手”返回日常课堂,不少都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助教和帮手,带动和鼓舞更多的学生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学习、参加比赛,实现自我提升。课赛融通落地实现,深化探索技能大赛成绩与学分的兑换转化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以此可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技能比赛取得学分,进而促进课程教学。
此外,课赛融通还应注重将技能大赛的成果整理转化为课程的教学资源。例如,将竞赛具体内容和比赛心得通过项目化训练、微课视频等形式恰当融入课程当中,将部分学生备赛参赛的成果转化为使全体学生都受益的课程资源,以竞赛带动和提升教学[13]。
五、结语
智能财务下对会计类专业的教学思考和探索必将持续深入。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体。然而,数智时代,师生双方不再是浅层教学的合作者,而应是深度教学的共同体。师生双方需共同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财会专业能力、数智化技术素养以及运用数智技术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智能财务的历史变革中共同成就,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