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套路训练中协调能力的培养方式研究
2023-12-10范韶军
范韶军
摘 要:协调性训练是武术套路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武术套路的日常训练中,武术教练要将重点放在对运动员整体协调能力的培养上,帮助运动员养成运动思维方面的协调整体意识和运动技巧的协调专项能力。文章主要对武术套路运动协调性的培养作用、现状及优化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套路训练;武术;协调能力
武术套路竞技非常重视运动员的表现力。因此,在日常训练中,教练要对运动员进行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协调能力训练。协调能力训练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运动员的大脑对运动神经的控制能力,还能够持续优化运动员的稳定能力与平衡能力,从而使运动员发挥出专业的、娴熟的武术套路技术。
1 武术套路训练中运动协调能力的作用
1.1 提升技能的协同效果
武术套路训练的形式有器械、拳术、对练等,训练内容也非常丰富。在合理的编排下,训练内容的组合就构成了较为系统的套路。学习套路有利于提升运动员的表现力。武术套路训练中技术动作的训练难度不同,且每个动作对运动员运动协调能力的要求也存在差异。例如,长拳套路训练更注重运动员在进退和攻防上的选择,因此,武术套路训练中协调能力的培养方式研究运动员的运动协调能力意味着在保证出拳速度快的前提下,腰部和肩部也进行协同配合出击,从而加大身体进攻力度。运动协调能力是武术套路训练的核心,也是保障武术动作标准的基础,它不仅能使武术以更为优美且精彩的表演形式呈现给大家,而且能提升武术的技击效果,有助于达到武术套路的训练目标。
1.2 实现武术训练的内外统一
武术套路的完成需要手、眼、精、气、神等的协调配合。运动员的协调性可以保证动作的标准性,保证动作的精准度,同时还可以通过精、气、神来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这正是对运动员协调性进行训练的目的。武术套路的“形”更多地表现在运动员能否准确地掌握动作、转换节奏、理解动作的姿态这些方面。参加武术套路训练的运动员在某些情况下会处于静止状态,还会因为动作要求而出现整体运动或是腾空的情况,而协调能力能够让运动员在武术套路中的动作更加规范,不管是从柔韧度还是从动作配合方面来说,良好的协调能力都可以避免运动员出现动作脱节或是动作不到位的情况,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武术套路训练的水平和效果。所以,提升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对武术运动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 武术套路训练中培养运动协调能力的方法
2.1 提高运动素质
科学的体能训练能对肌肉结构不断优化,从而更好地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因此,在平时的武术套路训练中,教练员必须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素质为中心,每周进行1—2 次以提高运动素质为目的的训练,并在训练中设置更多与武术套路训练有关的项目。具体地说,由于武术套路中的许多动作对运动员的身体平衡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在进行体能训练时,要根据这一需要,灵活设置相应的训练动作,从而使运动员的身体平衡性得到进一步提高,以增强运动员的肌肉协调性。
2.2 注重基本功训练
为了更好地增强运动员的协调性,教练需要把基本功训练摆在首位,对运动员的基本功和基础动作进行持续性训练,对基础动作的力道和施展方式进行分析。比如,武术对力量的要求很高,一招一式都要做到柔韧有力,否则就会造成套路表演僵硬、软弱无力的局面。在武术套路训练中,运动员一定要对基础动作熟记于心,能够熟练运用并组合串联,最终展现出连贯有力的武术套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训练需要时间的打磨才能实现质的突破,教练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指导运动员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让运动员在技术上不断突破,从而提升身体协调能力。
2.3 遵循形神结合训练原则
“形”指的是拳法的外貌,对其进行培养应采取更直接、更易懂且易操作的方式,而武术“神”的培养则更偏向于内在素质的训练。对运动员而言,套路训练中更需要重视对“神”的理解,最重要的训练要素就是眼神的训练,加强眼神的训练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攻”和“守”的内涵。在“形”与“神”的训练中,应以“形”为起点,一方面,教练可以用形象的语言对武术套路进行细致的描述,对运动员起到规范的作用;另一方面,教练员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与武术套路有关的视频播放给运动员看,用更直观的方式,让运动员对武术套路的外在形态形成基本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可以对“神”进行更深层次的领悟,将眼神融入基础动作中,达到“形”与“神”的完美结合,从而增强武术套路训练的协调性。
2.4 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教练在对运动员进行协调性训练时,一定要同时对运动员进行思想认识等方面的教育,确保运动员对武术充满热情,让运动员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武术套路的训练中,能够更透彻地理解协调能力的内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练应该为运动员提供适当的讲解,让运动员从理论上对协调能力的含义产生深刻的了解,从而在实际训练中将动作的协调性运用到位。武术理论知识主要包含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侧重于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能够帮助运动员更好地掌握专项技术的特点。二是关于武术的文化知识,包括本土文化、武术理论等,这些文化知识能够帮助运动员在更好地理解武术动作的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体现出武术动作的文化精髓和特征。
2.5 提升反应能力
人体的反应能力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反应能力和动作应答能力两个方面。从反应能力所表现出的特征中可以看到,运动员的反应能力会对他们的协调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也会决定最终的武术套路训练效果。根据对身体反应能力训练方法的分析,教练员可以以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为目标,辅以信号刺激的方式进行协调能力的训练。另外,也可以借助运动感觉法对运動员的反应能力进行训练,该方法主要有三个步骤:首先,在教练发出信号指令后,运动员要在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响应;其次,运动员在教练发出信号之前需要作出估算;最后,由教练对运动员的估算情况与实际反应时间之间进行对比和调整。
2.6 锻炼平衡能力
平衡能力可以分为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两个方面。从平衡能力的特点出发,在训练时,教练员可以指导运动员多做类似于盘腿半蹲平衡、燕式平衡等动作,并根据运动员的平衡能力逐渐增加支撑练习的强度和时间,帮助运动员保持动作的稳定性。除此之外,双脚跳和前后左右单跳的训练也可以达到对肌肉协调性进行强化的目的。为了提升训练效果,同时防止运动损伤,平衡能力的训练还可以采用单一组合、重复训练的方式来进行。
2.7 培养空间定向能力
在实践中,运动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动作精准度,使动作技巧和步伐一致,这样才能逐步培养良好的空间定向能力,从而增强身体的协调性。从现实角度来看,空间定向能力是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对空间定向能力的培养上,也应该采取更加多样化的训练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让运动员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立体旋转,在动态训练中提升空间定向能力。与此同时,为了保证训练效果,还需要以运动员的空间定向能力作为基础,要求运动员不断改变自己的动作位置和方向,从而提升对整体动作的合理控制能力。
2.8 培养时间感知能力
与其他运动相比,武术套路包含更多组合动作,而这些动作都要求运动员对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否则就会对整个动作的完整性造成影响。所以,为了逐渐增强运动员的协调性,可以采取以下训练方式:首先,在训练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单个套路组合的训练中,加深运动员对动作的印象,提高动作的熟练程度,从而缩短动作完成时间,达到提升时间感知能力的目的。其次,要求每一名运动员都要以自身的运动水平为基础,对训练时间进行合理的控制,确保规定套路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有序地完成。最后,让运动员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特定的进度进行对比调整,从而提升时间的感知能力。以上训练模式与运动员反应能力的训练有相似之处,但时间感知能力更强调运动员对时间的掌控,反应能力则更注重运动员对信号做出的神经和肌肉应答,在搏击研究实践中,要正确区分这两种训练,从而为提升运动员的时间感知能力提供依据。
2.9 提升专项感觉能力
专项感觉能力也是运动协调性的一部分,它是通过各种武术套路的训练而产生的实战感觉。运动员的特殊感觉水平与其所处的环境、运动风格、运动项目的特征等都有密切的关系,针对相关器械进行专门的感官训练主要是為了提高运动员的动作熟练程度。教练员可以将套路训练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指导运动员了解相应的动作训练要点,并根据运动员的体质来确定训练时间。二是选手熟悉动作以后,教练要基于动作进行相应的改变,用重新组合的方法来加强选手对这些招式的记忆,以保证选手武术招式的流畅性。三是指导运动员根据已学会的动作来进行自我创作。四是基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武术动作的重复训练。第一阶段的训练是为了给运动员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第二阶段的训练则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柔韧性,让运动员从不同的角度对武术套路的动作形成更深刻的认识;第三个阶段则是以训练选手对套路的熟悉程度及创造力为重点,以避免选手被固定的武术套路所拘束,从而达到对套路进行多样化运用的目的;第四个阶段则是将重点放在了运动员的武术技巧的提高上,通过重复训练来实现从量到质的突破。
3 结语
在武术套路训练中,加强运动协调性的培养有利于运动员运动协调能力的提升,对提高运动员的表现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武术套路教学中,教练员应注意与运动协调能力训练相结合,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来保证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瑞才. 浅谈武术套路核心力量训练方法[J].拳击与格斗,2021,(11):128.
[2] 梅娇娇. 武术训练对8-9 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长春: 吉林体育学院,2021.
[3] 任鑫. 协调性训练对青少年武术套路技术影响探析[J]. 当代体育科技,2020,10(7):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