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特征分析
2023-12-10汪可非
汪可非
摘 要:文章对羽毛球运动员的体能特征、技术能力特征、战术能力特征、心理能力特征和知识能力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研究羽毛球运动员在竞技活动中需要具备的综合能力。在体能特征方面,要求羽毛球运动员的体型要匀称,在身体机能方面具备较快的反应速度、较敏捷的体位转换能力和较强的耐力。在技术能力特征方面,羽毛球运动员需要掌握动态与对抗相结合的技术,手法与步法相结合的技术以及全面、准确、稳定和精细化的技术。在战术能力特征方面,羽毛球运动员需要注重发接发、落点和线路变化、控制和反控制的实施以及战术意识的培养。在心理能力特征方面,羽毛球运动员需要具备拼搏意识、心理调控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在知识能力特征方面,羽毛球运动员需要掌握运动智能,具备比赛分断能力、羽毛球专项知识和心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体能特征;技术能力特征;战术能力特征;心理能力特征
1 体能特征
1.1 身体形态特征
对于羽毛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研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持拍隔网类项目运动员的研究,二是对羽毛球奥运冠军等专业运动员的研究;有学者指出,持拍隔网类项目要求运动员在身体形态上符合移动快、灵活性高、动作快等特点。要求运动员身高、体重适当,体型匀称,四肢、小腿、跟腱较长,腰短踝细,足弓高,骨盆小,臀部肌肉向上紧缩。
通过对近三届奥运会种子选手的身高、体重、BMI 和克托莱指数的研究得出,男子运动员平均身高、体重、BMI 和克托莱指数呈上升趋势;女子运动员的BMI 呈上升趋势,另外三项指标呈波动状态;男女运动员的BMI 都处于正常值(18.5-23.9)偏上,与运动员体质有关。有研究指出,在持拍隔网类项目中(如羽毛球),运动员对身体的匀称度有较高要求,并可以通过克托莱指数进行评估。克托莱指数是一个综合指标,表示每1cm 身高的体重,用于反映人体的围度、宽度、厚度和组织密度,评估人体形态发育水平和匀称度。根据研究数据,优秀的男子羽毛球运动员的克托莱指数约为413.25±8.55,而优秀的女子羽毛球运动员的克托莱指数约为358.9±5.1。这意味着在羽毛球项目中,良好的身体匀称度是优秀运动员的一个重要特征。
1.2 身体机能特征
对羽毛球项目机能特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未区分单项和持拍隔网类项目共性特征的研究上。有学者指出,羽毛球运动员比赛时70% 的时间依靠无氧无乳酸供能,20% 的时间依靠无氧有乳酸供能,有氧供能时间仅占10%。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总体上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肺功能、较高的磷酸原代谢水平、较大的能量储备、良好的机体恢复能力。这意味着羽毛球运动员在比赛中需要综合利用无氧和有氧代谢系统来满足能量需求,根据比赛的不同阶段和动作的要求进行能量供应的调节。因此,良好的无氧耐力对于羽毛球运动员来讲至关重要。在不同的比赛情况下,运动员需要合理地调节有氧和无氧代谢的比例,以满足持久的耐力和爆发力的需求。
2 技术能力特征
对技术特征的描述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羽毛球的发球和接发球的技术特征的描述;第二是对各时期不同单项优秀运动员技术特征的描述。这些研究成果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方面,研究大多是针对“手上技术”的描述,忽视了“步法技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研究多是通过视频来分析单项技术的使用次数、得失分特征、击球效果等,却忽视了实战中技术使用是与“动态和对抗”相结合的。本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描述了羽毛球项目的技术特征。
2.1 技术的“动态和对抗相结合”特征
羽毛球竞赛是一个攻防转换的动态过程,技术是在动态和对抗中完成的。根据击球位置及击球方式等因素,可划分为进攻性技术、控制性技术、防御性技术。合理地运用技术便可获得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主动性,这也是羽毛球技术使用的关键所在。任何运动技术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动作环节,但随着场上情况的变化及对手的变化,也会相应地进行调整,体现出动作的创造性。技术的运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运动员需要在攻守对抗中针对不同局势组合动作,随机应变并具有创造性地运用技术。
2.2 技术的“手法和步法相结合”特征
“步法是基础,手法是关键。”羽毛球技术动作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包含步法和手法,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单独存在。手法主要体现在击球力量的大小、准度、速度、旋转等。步法的优劣不但关系到技术动作能否合理、准确地完成,还会影响击球质量和效果。快速、正确的步法,能保证运动员充分发挥击球技术。手法和步法相结合,上下联动,体现了制胜规律中“快”的要求。
2.3 技术的“全面、准确、稳定和精细化”特征
当前,世界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在技术层面的差距越来越小。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技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稳定性”上。羽毛球运动员的技术要突出“全”,且无明显劣势技术。同时要突出“稳”和“准”,每一技术的实施要准确、有效和稳定,通过准确有效的击球加大对手回击的难度,同时减少自身的失误。羽毛球运动技术随着规则、器材设备和运动员打法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其越来越朝着“精细化”发展。技术全面、特长突出、无明显漏洞是优秀羽毛球运动员最主要的技术特征。
3 战术能力特征
对羽毛球项目戰术特征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对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的战术共性特征的研究;第二,对各时期优秀羽毛球运动员战术特征的研究。该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对不同运动员的战术特征和持拍类隔网项目战术特征的研究,不能代表羽毛球项目的普遍战术特征。
本研究针对的是羽毛球不同单项的特点和比赛特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羽毛球项目的战术特征进行阐述。羽毛球项目的战术结构较为复杂,单打和双打战术有明显的区别, 单打的战术更多看重个人能力,而双打则更看重队友之间的配合,及优势互补。其共同特点是:通过技术、落点、线路、弧线、速度、力量、旋转和节奏等因素的组合来实现。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阐述。
3.1“发接发”是战术实施的起点
由于比赛规则对发旋转球进行了限制,但不影响发球是战术的开始。同时,发球是唯一非制约性技术动作,具有“主動性”“隐蔽性”等战术特征,运动员可有意识地通过不同种类的发球(改变落点、线路、弧度、节奏等)与后续的相应战术有效衔接。接发球的战术意义有以下两点:一是破坏对方的战术意图,即通过有效且有威胁的接发球,破坏对方第三拍的战术安排;二是为本方后续的战术实施创造条件。“发接发”战术实施,在双打中的运用多于单打。
3.2“落点”和“线路”的变化是战术实施的核心
落点和线路的变化可以有效地调动对手,增加对手回球的难度,降低对手的击球质量,并提高他们犯错的可能性。通过改变落点和线路,可以给对手制造困扰和压力,对手需要根据落点和线路的变化来调整站位和击球姿势,这可能导致他们的回球不稳定,从而增加得分的机会。战术变化的结果往往通过落点和线路的选择来实现。举例来说,相同的杀球动作,杀直线和杀斜线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杀直线可能会直接攻击对手的身体或迫使其回到边线;而杀斜线可能会迫使对手偏离中心位置,增加其回球难度。此外,对于杀球的选择可以有重杀、点杀和劈杀等不同的变化,它们在实际比赛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通过巧妙地选择落点和线路,羽毛球运动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战术选择和战术变化,增加对手回球的难度,提高自己的胜算。在实战中,正确的落点和线路选择对于战术实施的效果会产生重大影响。
3.3“控制和反控制”是战术实施的实质
羽毛球比赛的战术安排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和随机性。每次回球都需要根据对手击球的特征和位置进行战术调整。优秀的羽毛球运动员需要具备快速识别对手战术意图、判断对手弱点并采取相应战术的能力;需要具备反控制的能力,在对手控制局面时以自身优势制约对手,改变比赛走势;需要敏捷、灵活和洞察力。总结而言,羽毛球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主要体现在控制和反控制上,包括临场应变能力的战术调整能力。这些能力是衡量羽毛球运动员战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3.4“战术意识”是战术实施的纲领
羽毛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包括预见对手战术意图、做好技术准备和采取应对策略。战术意识的强弱取决于运动员的自觉性和预见能力。高水平的运动员能准确地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除了具备良好的战术意识外,羽毛球运动员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避免令自己陷入对手擅长的领域。通过充分利用自身的长处,并针对对手的弱点采取战术上的应对,可以增加取胜的机会。良好的战术意识对于羽毛球比赛的胜利至关重要,它要求运动员具备预测对手战术意图的能力,能够做好技术准备和采取应对策略,并在比赛中灵活调整战术。同时,运动员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扬长避短”的原则,以增加取胜的机会。
4 心理能力特征
当前,对羽毛球运动员赛前、赛后和日常训练中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少。心理能力指的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把握和调整心理状态的能力。心理能力特征包括竞赛期和训练期两个阶段,竞赛期又包括赛前、赛中和赛后阶段。运动员的心理特征是指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与一般人群和其他运动项目的心理特征有所区别,是在训练和竞赛中形成的。
在羽毛球比赛中,运动员除了承受身体负荷外,还要应对心理压力。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存在差异性,并易受到临场发挥的影响,如面对实力较强的对手、大比分差距或关键分的争夺等情况。因此,在赛前阶段,运动员需要进行心理准备,调整自身状态和焦虑情绪,并针对比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预案和心理准备,以便在比赛中能够有效地应对。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 张育青. 乒乓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及其培养[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1):50-52.
[3] 程勇民, 金花, 周卫星, 等. 羽毛球运动员战术意识测评及其多媒体训练系统的研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2):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