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拳击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2023-12-10费东鹏
近年来,我国拳击项目竞技水平逐渐提高,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在赛前训练过程中,拳击运动员面临着如何提升竞技能力、稳定运动戚绩等l问题。赛前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可雎帮助拳击运动员维持较高的运动竞技水平,井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了增加我国拳击运动员备战世界大赛的经验,促进我国优秀拳击运动员竞技实力和水平的进步提高,文章针对我国优秀拳击运动员赛前训练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从训练阶段、内容和安排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为推动我国拳击运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1 我国优秀拳击运动员赛前训练阶段
1.1赛前第一阶段训练
制订赛前训练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具体而言,是将训练目标和任务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从不同维度科学地、有效地监控运动员的训练过程。赛前训练计划的设计和制订是运动训练领域的核心,训练计划對于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般而言,赛前训练计划可依据不同训练周期进行设计,例如以课、次、周、月、年度为周期。赛前训练的内容根据不同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教练员的执教理念可能会有所区别,应主要从实战角度出发对拳击项目的本质、规律和特征等进行研判,同时需要坚持客观性、准确性、全面性等原则。训练理念的更新对于拳击教练员提高训练水平、更新训练方法、变革训练手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提高训练质量和提升训练效果的重要支撑。教练员根据参赛拳击运动员的体能素质,对其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有着不同的要求,结合不同体能素质对拳击运动表现的贡献率、不同体能素质对不同能量系统的刺激以及超量恢复所需要的时间进行了综合分析。
1.2赛前第二阶段训练
第二阶段训练与第一阶段相比仍然是围绕准备、技术和比赛三个周期进行,在第二阶段训练中,拳击运动员总的训练次数由45天减少为30天,而在备战时间上略有提升,由30天提升为60天。特别是在冬季备战期间,优秀拳击运动员在体能训练和专项技术上已经具备良好的竞争实力,但由于赛前第一阶段属于过渡阶段,导致第二阶段的竞技水平和实力提高并不是很明显。众所周知,第二阶段是决定优秀拳击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否取胜的重要阶段。第二阶段应延续上一阶段的少部分训练内容,值得关注的是,体能素质方面的内容有所减少,专项技术方面的内容相对增多,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参赛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有了显著提高,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因此,赛前训练的第二个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拳击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 我国优秀拳击运动员赛前训练内容
2.1 赛前第一阶段训练内容
教练员将第一训练阶段分成了三个阶段。从准备期来看,首先,拳击运动员需要以一般性训练为主,同时应尽量让拳击运动员的身心恢复到理想状态。其次,要建立动作定型,让拳击运动员结合自身优势在合适的运动强度与负荷的情况下进行技战术演练。最后,在比赛前期要对拳击运动员的综合素质进行突击训练,要恶补体能短板,提升拳击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等竞技能力。对于优秀拳击运动员来说,在阶段性训练中要注重专项体能训练,针对性地设计可以弥补体能短板的训练计划,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体能,更好地为技术训练服务。
在准备期,教练员要更加关注运动负荷的情况,因为科学的运动负荷有助于拳击运动员在训练备战中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科学地控制拳击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对提高拳击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具有关键的作用。优秀拳击运动员在训练时应将最大力量与细节技术相组合,使基本运动能力向专项运动能力方向转化。
拳击运动对技术的要求很高,拳击运动员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体能外,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技术并通过合适的训练手段加以练习,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基于此,在第一阶段训练备战中加入专项技术和体能训练,有助于提高拳击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其专项运动能力。赛前训练期间,如果拳击运动员技术的完成能力与身体训练的储备已达到标准,就要重点发展速度力量以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2.2 赛前第二阶段训练内容
教练员通过负荷量的调整和负荷强度的调整来控制运动负荷,将赛前第一阶段以参加室内比赛为结点,用一周的时间进行过渡,过渡期以恢复性训练为主。众所周知,培养一名优秀的拳击运动员的关键在于训练理念。科学的训练理念有助于提高拳击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而训练方法与手段是促使拳击运动员竞技水平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在第二阶段的训练过程中,拳击运动员需要提升专项运动能力和提高身体专项素质,该阶段以力量训练为主,包括上肢、下肢和腰腹的力量训练,在进行体能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运动员自身情况加以调整,防止因训练不当造成训练损伤,影响拳击运动员的比赛状态。
第二阶段的训练应遵循协同发展理念,既要为比赛保驾护航,又要为调整竞技状态做积极的准备。拳击运动员能否高质量地完成训练内容,将直接影响其比赛运动表现,所以我们要促使运动员高质量地完成训练内容。第二阶段是帮助我国优秀拳击运动员取得满意成绩的重要阶段。第二阶段延续了上一阶段的少部分训练内容,体能素质方面的内容有所减少,而专项技术方面的内容则逐渐增多。
与第一阶段相比,技术训练在训练频次和运动强度上明显减弱,因为第二阶段训练是第一阶段训练的升级与转型,需要保持拳击运动员较高的竞技强度和较好的竞技状态,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训练。总体来看,第二阶段整体负荷量不大,但拳击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并未明显下滑,其原因一方面是拳击运动员坚持体能训练,另一方面是加大了对运动损伤的防护。
3 我国优秀拳击运动员赛前训练安排
3.1 赛前训练频率
训练频率是指拳击运动员每周进行训练的次数,在赛前训练的前四周,拳击运动员每周训练六次。其中赛前每周的休息日为周日,赛前训练最后三周的训练总次数没有变化,训练频率大体相同。训练强度是指拳击运动员单位时间内所完成功率的大小,赛前训练第一阶段以强度较大的专项力量训练为主,第二阶段强度明显降低,以速度训练与技术训练为主,第三阶段强度保持适中的状态,以技术训练和积极备赛为主。如果因为比赛临近而逐渐降低训练强度,则会导致相关训练适应的消退,低强度训练对最大力量表现的负面影响最为明显。
3.2 赛前训练强度
赛前训练强度与频率:第一阶段主要结合储备体能特点,依靠大训练负荷和高频次训练来实现预期的训练目标。在赛前准备期,拳击运动员通常采取以赛代练的形式来提高训练强度,从而弥补自身在体能、技战术方面的不足,因而在第二阶段训练的一些训练周期往往会安排比赛或模拟比赛的训练。因此,拳击运动员的训练量会减少,且每周安排的训练次数也相应减少。与此同时,为了提高拳击运动员赛前身体机能水平和竞技状态,通常会安排大强度的训练任务,从而激发自身潜能。不仅如此,优秀拳击运动员每周偶尔也会进行恢复性训练,以保证运动员有充分的休息时间,1—3 天的充分休息日在以储备体能和专项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第一阶段是很难看到的。体能是很多拳击运动员的短板,因此,在离比赛还有足够时间的训练周期内,运动员需要弥补自己的短板与不足,提高竞技状态,提升心理调节能力,为在比赛中取得理想成绩奠定基础。
3.3 赛前训练设施
我国优秀的拳击运动员在进行力量训练时需要添加训练设备,利用科技助力其运动水平的提高。Vmaxpro VBT 智能追踪器是基于速度训练和杠铃路径跟踪的一种新型训练设备,这一设备提供了基于负荷的各种有价值的数据,包括拳击运动员在各个阶段的速度。无线传感器通过加速度计捕获三个维度的运动轨迹,加速度计提供关键指标,例如功率、速度、距离和持续时间。该系统可以测量常见的举重(挺举、抓举、硬拉、下蹲、跳下蹲和卧推),并且可以评估其他动作和练习。教练员应通过实时反馈激励运动员。每项运动或训练理念都会考虑到不同的价值观,以对训练进行客观的评估。
3.4 赛前训练保障
为确保我国优秀拳击运动员在赛前训练备战方面得到充足的保障,要加强拳击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科技服务保障和组织管理保障。从科技服务保障来看,需要通过科技手段促进拳击运动员训练备战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通过互联网、高端训练设施来替代传统的训练设备,加强科技训练保障,从而提高拳击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从组织管理保障来看,要加强训练基地的建设,健全和完善训练基地的制度条例,要通过科学化、精准化的组织管理方式,提高拳击运动员的训练效益,为拳击运动员训练备战提供良好的平台,通过数字化、可视化的高、精、尖先进仪器介入高水平拳击运动员训练过程的监控和科研分析,助力拳击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
4 结语
我国优秀拳击运动员在赛前训练中的体能和技术训练占据较高比例,赛前第一阶段的训练次数和效果要好于第二阶段。与此同时,我国优秀拳击运动员赛前以训练专项运动能力和技术为主,在训练负荷上均保持了较高的强度,为提高拳击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使其在重大拳击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费东鹏(1974-),男,吉林省长春市,本科,中级教练员,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参考文献:
[1] 介涛. 穿暴汗服赛前训练对拳击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 当代体育科技,2023,13(16):13-17.
[2] 李鹏. 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损伤特点研究[J]. 体育科技,2023,44(1):15-17.
[3] 王翰林, 张開印, 石露, 等. 功能性力量训练对散打运动员后手直拳击打力度的影响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2(11):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