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方式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23-12-10何思莹
何思莹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合理引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是固定的框架,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在中职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在教学实践中深入应用。
一、支架式教学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实施支架式教学最重要的一点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着引导和帮助的作用。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认识到教学旨在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变化,调整摆在学生面前的支架,以启发和体验取代传统的灌输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情境化原则
坚持情境化原则的关键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生动的具有情感体验的具体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能力和知识基础的有效结合来设计教学目标。此外,还要思考如何在学习环境的启发下,为学生创造舒适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
3.针对性、动态性原则
设立支架是为了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特殊需求,克服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在教学中设立的支架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必须着眼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根据学生遇到困难时所处的具体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学习支持,学生通过这些支持完善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克服了目前的学习困难后,支架撤销。在支架式教学中,没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支架设置和处置程序,而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进行灵活的选择和安排,这样才能在动态呈现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支架式教学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流程
笔者针对目前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提出了适合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支架式教学方法的流程。学情探测阶段旨在了解和分析中职学生的学习状况。情境创作旨在通过创作与多媒体技术相关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學习动机。自主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环节旨在促进学生之间的全面交流与合作,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评价过程旨在通过对学习的反馈来提高学习效果,如图1所示。
1.学情探测阶段
学情检测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教师在开始教学过程前,应摸清中职学生的学习状况,然后根据教学过程的目的和具体内容,合理安排整个教学课程。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等于中职学生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潜能发展水平,只有设定了教学目标,学生才能跨越最近的发展区域,达到最佳的发展水平。此外,我们还要根据当前中职学生学习的进度分析教学内容,即教师要知道每节课的要点、难点和考试实施要点。
2.创设情境阶段
在学生真正进入学习过程之前,创设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特色的。对于那些脱离情境直接传递知识的课,学生通常会很容易产生疲惫感。情境化学习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喜爱,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得更加轻松,也更有体验感和真实感。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为中职学生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此外,创设的情境必须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内容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独立探索
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创设了立足的情境,并依靠自己的经验,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做的是建构自我,将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因为知识不能单靠教师传授,而要学生自我消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减少对学生的支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才给予适当的指导,控制大方向,在其他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使学生更好地消化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协作学习
支架式教学提倡摆脱师生之间的相对封闭的环境,寻找一个开放、沟通、协作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建立合作学习、交流的平台。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相互合作,学生的观点不断碰撞,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解决自己的问题,相互合作,拓展自己的认知思路。教师在这环节引导学生分组,分组时要注意一些群体原则,如男女结合、性格互补等。总之,要注意不同学生的特点,避免僵化的群体思维,人数要相对合理。此外,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对整个合作交流的状态进行监督和掌握,保证所有学生积极参与。
5.效果评价
新课程修订后,突出了评价在课程中的重要作用,评价应成为整个学习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过程性评价,评价要努力做到主体多样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全覆盖。首先,在评价主体上,要摒弃以往单一的评价主体。其次,在评价方式上,可以进行自评和互评。最后,对内容的评价要从学生的态度、会了什么、合作程度等方面入手,为学生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使他们更客观、更有效地观察学习过程,在观察过程中对学习进行完善。
三、教学案例
1.课前(学情探测阶段)
此次采取的教学案例是Flash动画的第四节“制作形状补间动画”。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Flash软件的基本功能,并且学会了关键帧的制作和常规帧的插入,可以自己一帧一帧地制作动画。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如何使用常用的文本和图形工具。其次,练习创建补间动画的步骤,学习通过形状提示点操作动画。第三,让学生学会制作简单的动画,从而激发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动手能力。
根据四个教学环节预设一些教学支架,具体流程见图2。
2.課中
(1)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魔术视频,视频显示魔术师将手帕变成玫瑰花束。问学生:“你们愿不愿意有这种能力,马上把一个东西变成另一东西?”当学生给出肯定的答案时,就可以引入新的课程内容:虽然我们正在学习的技术不像魔术那样神奇,但我们可以将一个图形自由地转换成另一个图形(问题支架搭建1:采用与生活相关或与学生产生共鸣的问题融入新课,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2)独立探索
第一步:先播放预先制作好的第一个动画“方块变成五角星”,然后再问一个补充问题,让学生思考方块是如何变成五角星的。
第二步:教师讲解刚播放的动画,第一点是形状补间动画,由起始帧、结束帧和形状补间组成。需要注意的是,形变动画的起始和结束对象必须是图形,如果是文字、图片或其他组合对象,那么必须先将其拆成图形才能变形,案例动画中的开始和结束帧将是绘制的矢量图形。这时,有学生开始尝试去做,对于还没有开始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出相应的建议。
第三步:在介绍完第一个例子和学生的制作后,为现场教学奠定了第一个基础。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工具控制学生的电脑,通过演示深入总结,形成形状补间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点。
第四步:教师提问:虽然我们的动画是变形的,但是这些变化的过程是比较混乱和不正常的,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一些学生说,通过固定的位置可以使过渡过程更加顺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通过多媒体对学生进行适当表扬,展示如何使用形变提示点。
第五步:教师向学生展示第二部动画案例《世界变“world”》,让学生开始创作第二部动画。这一次,教师不需要做详细的演示,但仍然需要通过多媒体跟踪学生的陈述,当学生出现制作困难时,教师可以提醒他们,直接打出来的中英文不是矢量图形,不能直接充当起止帧。
(3)协作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座位,分成4人左右的小组,小组被要求对成员的动画作品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并要求学生总结制作动画的方法和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并随机点名学生进行发言。
(4)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估、相互评估和同伴评估。首先,学生根据自我评估量表判断自己的学习水平。然后,学习小组成员对自己和他人在动画创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对不能通过共同讨论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最后,教师在观看每位学生的作品后,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并总结形状补间动画的相关知识点。
3.课后
这节课包含了新的知识,即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教师首先演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魔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通过播放从方块到五角星的例子,让学生对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因为涉及以前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组织学习,通过演示手册讲解制作过程,而不是直接展示具体动作。同时,在自我探索和学习中,尤其是在对新知识进行学习时,学生在探索自我时感到无所适从,这容易打击他们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需要将复杂、困难的学习任务转化为更小的任务,循序渐进地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