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2023-12-10温婷何昕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期刊战略文献

温婷 何昕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继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重要战略提出后的又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理念。乡村振兴是一项包含经济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建设于一体的系统性工程,涵盖了乡村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在助力振兴乡村中有义不容辞的任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也提出明确要求,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具有服务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回顾和梳理已有的高校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研究,可以了解目前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为接下来进一步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做好文献基础。

一、文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网数据库2016—2022年度的数据,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对所获取的高质量论文进行分析,并对论文的分布情况、研究方法使用等情况进行分析,把握高校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的较权威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获得对高校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权威认识。

本研究的统计来源主要是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网数据库”,进入中国知网,以“乡村振兴”和“高校”为主题进行高级文献检索,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能更全面看到高校与乡村振兴的相关联系,文中的高校是包括了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两种类型学校,期刊来源以“CSSCI”和“核心期刊”为主,获得2016年5月—2022年11月相关的研究文献438篇,剔除非学術文献(如会议综述、期刊征稿、会议通知记录等),从中筛选出与研究主题相关性较高的高质量学术论文140篇。

二、文献概况

(一)文献分布情况

关于高校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关研究从2016年开始发表,截至2020年5月,我国学者发表相关研究成果为140篇,研究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首发的2016年发表量为1篇,2017年关于该问题的研究成果也为1篇,2018年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为2篇,2019年研究成果发表为18篇,2020年发文量为25篇,2021年的研究成果为52篇,达到峰值状态,2022年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为41篇,数量稍有回落但整体有持续走高趋势,见图1。

根据2016年至2022年高校与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数量可以看出关于该主题的走势符合社会对该问题的讨论和关注程度,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对此相关的研究持续走高,2020年我国完成了全面脱贫任务,对乡村的建设重点随之转为振兴,故2020年后的研究成果数量有了量的突破,从以上可以看出对该问题的关注以及研究成果数量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正向相关性。

(二)文献特征分析

为了解我国目前高校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研究的主要力量,以下拟从期刊来源、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分析文献情况。

1.“高校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研究”的期刊来源分析

进入中国知网对“高校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研究”进行高级检索后,将“文献来源”限定于“核心期刊”和“CSSCI”进行筛查以及统计所得数据,整理的表1。已收集的核心期刊文献部分来源于农业院校期刊,如:《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另一部分文献来源于农业类期刊,如《中国果树》《农业经济》《农业工程学报》,还有大部分文献来源于人文社科类期刊,如:《中国高校科技》《中国高等教育》《中国远程教育》《成人教育》等期刊,其中包含了大部分职业教育类期刊,如《教育与职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其中,《中国果树》发文数量最多,高达31篇,发文量次之的期刊是人文社科类期刊《教育与职业》,共25篇相关成果,其余发文量较多的有教育类期刊以及农业院校期刊,剩余一些期刊,如《中国兽医杂志》《医学与社会》《科技管理研究》等虽然发表的关于“高校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研究成果不多,但是可以看出“高校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研究”也得到了除教育、农业领域外其他领域的一些关注和反馈。

2.“高校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研究”的研究主题分析

对筛选的文献进行“主题”分析,统计得表2。从表2可看出“高校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研究”研究主题大致可以分为3类。其中,探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影响下,高校如何与之进行互动研究成果最多,一共是101篇,其中主要是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科的发展实践问题、农业人才培养问题,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教育教学的探索、课程改革、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等相关主题;数量排行第二的文献主要探讨了乡村振兴政策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体现,一共是28篇,主要涉及乡村振兴背景下分析高校教育政策的价值意蕴、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价值认同、教师专业精神培养以及农村生源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助推及困境等研究;排行第三的文献主要讨论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3.“高校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研究”的研究方法分析

根据中国知网(CNKI)中信息来源的不同,把所收集到的文献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思辨研究、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三大类型,见表3。思辨研究是研究者在自己已有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现实或历史等问题采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进行理性思考而形成思想观点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种方法,具体包括没有使用数据资料或使用数据资料但未对数据资料的收集方式、特征和分析程序等进行描述的研究方法。其次,用陈向明的观点将质性研究定义为“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如深度访谈、开放式观察、实物分析等),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1]最后,定量研究是运用数理统计进行分析研究,论文中的信息主要以数字的形式呈现。根据收集文献的实际情况,在“高校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研究”的文献中,质性研究主要使用访谈法,定量研究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

根据文献的实际情况,从表3中可以看到,思辨研究是“高校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研究中使用比例最高的研究方法,其次也使用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可见,“高校与乡村振兴”相关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与方式方法的进一步摸索阶段,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为导向的研究还没有成为主要研究方法。

三、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一)研究方法逐渐多元化

对于“高校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研究”的研究方法,目前没有学者提出应该具体使用哪一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但从收集到的文献可以看出,虽然整体文献的研究方法仍以思辨的方式作为主流研究方法,但也有学者开始以采用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使得研究的方法开始变得多元化。其中钟云华和刘姗[10]使用计量建模的方式,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毋靖雨[11]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构建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曹桢和王兰娟[12]采用问卷的方法探析对大学生返乡的商业环境进行分析;王艺菲、陈秀兰、杨越和丁天乐[4]也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的难点以及对策。

(二)研究主题聚焦

在收集文献后,将文献按照主题分类,可以发现与乡村振兴和高校相关的研究主题能够紧扣时代需求,大致可以分为“高校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体现”“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三个相关主题。研究成果中,讨论“高校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成果最多。现将相关研究主题简述如下:

在高校与乡村振兴互动关系的研究中,将这种互动关系分为宏观與微观两个层面。依托高等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等,又依托乡村振兴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优化高校整体改革。从宏观层面来说,研究者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的帮扶模式、实施模型、教育路径分析、乡村振兴学院建设较为关注。如田伟、阳亮和向平安[17]对农业院校帮扶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展开研究;解涛、杜建国和许玲燕[9]探讨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溢出实现路径与政策方面建议;陈弘和吴波[6]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讨论新发展格局下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教育路径探索;讨论了大学生创业就业路径和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的问题等。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都关注到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实践,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和影响这一个部分,很好地契合了当下所要求的思政教育。如张玉竹[5]讨论了乡村振兴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模式的实践与创新,郝立华[19]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对乡村振兴的推动力做出了分析。微观层面来说,研究者更将关注重点落实到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的一系列具体改革探索。如苏建兰和李娅[13]对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如何改革进行探析;郭丽君和陈春平[8]则是从高校农业人才培养改革进行探讨;张玉岚、季小康和陆道坤[3]则以江苏涉农高校为例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农科应怎样发展实践探索;大多就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就业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如曹桢和王兰娟[12]对大学生返乡创业及其商业环境进行分析;钟云华与刘姗[10]讨论了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在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体现的研究中,梁成艾[15]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探析地方高校教育政策的价值意蕴及创新诉求;杨洪涛和李兴军[14]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圣文化对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价值;王仁彧[18]探讨了乡村振兴中免费师范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从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中也可以看到,高职教育更具有培养实用性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功能。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结构变革、区域空间结构演变以及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当前农业和农业劳动者面临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高技术含量工作要求基于现代职业教育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再开发。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以培养乡村医生、乡村学前教师、新农电商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高素质农业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了反贫困的作用,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在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的研究中,王进和蒋聪[20]提出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乡村发展面临“人才荒”,劳动力结构与市场需求存在巨大反差的现实困难。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才供给与培养质量几个方面探讨了高职毕业生培养如何匹配乡村振兴人才需求。胡彩霞和檀祝平[21]则从高职教育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性问题、文化诉求与文化动能的差距性问题以及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匹配性问题讨论了高职教育在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困难。

如果将高职教育和乡村振兴相关研究成果单独挑出来看,可以发现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在上述研究主题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都试图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去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讨论如何改革课程、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劳动教育、职业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农业人才,也关注了学校在此战略下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和发展路径。不同之处在于,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融合、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和供需对接、乡村地区村职业院校的数量和质量欠缺等实践操作方面会面临更多挑战。

(三)研究内容紧扣时代需求

在关注相关成果的研究的内容时可以发现,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都能较好地考虑自身学校的定位和特点,紧跟国家政策法规开展乡村振兴方面的研究。首先,普通高校发挥科学研究的职能,依托信息技术、新兴科技促乡村振兴,于德和王华斌[16]关注以高校为依托的新型大学推广模式,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科技资源集聚优势,从而大力推进校地、校所、校企、校农等深度合作,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其次,普通高校用科学方法研究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探索出适合乡村饲料基地、食用菌产业等领域可以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更好对接的新型发展之路。

高职院校则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关注新型职业农民高职学历教育、培养向城市转移的技术型、技能型“新型民工”,相关涉农高职院校还就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开启了改革探索的道路,从这些方面来切实助力乡村振兴。其中张恩广、谢丽娜和王开香[2]就从专创融合的角度切入,关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为乡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案例。除此之外,罗明誉[7]深入调查研究新时代乡村振兴学院建设与发展现状,希望通过研究浙江省域27所乡村振兴学院的办学性质、办学模式、办学职能和管理保障等,对建构新时代乡村振兴学院办学模式提供建议和意见。

四、总结与展望

研究发现,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议题开始受到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高等教育方面也形成了一些有关的研究成果,主要围绕“高校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体现”“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等问题形成了高质量的研究,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都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在最新政策引领下对高校人才培养、课程教育等做出相应的改革和探索,也能利用先进理念、先进技术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支持。较多涉农高校能以课题项目研究等形式,从现实实际中凝练出科学问题,并逐渐通过转化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服务农业科技项目的落地技术上。

同时,已有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进一步加强之处:第一,在“高校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的文献中,主要采用高等教育研究的范式进行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方法“趋同”,定性研究占绝大部分,深入系统且定量实证的研究偏少。更多的是思辨性研究,操作性与实践性有所欠缺。第二,在高校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研究中,研究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体,相关研究的系统性和持续性还应进一步深化。第三,目前高校与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主要机构,高影响力学者呈现“遍地开花”的分布情况,除湖南地区对该问题有较多的关注外,其余分布范围广,但是极不均匀,有的地区甚至直接没有关注到该方面的问题,这不利于高校依托地域和自身特色对推动乡村振兴的进步和发展。第四,在高校与乡村振兴互动关系的主题中,虽然一部分普通高等院校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就业创业以及高校如何顺应战略发展等现实性问题,但是在以“技术性”和“职业性”为突出代表的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涯教育、农村创业、就业等问题还未能引起广泛地关注和足够重视。虽然一些农业类普通高校关注到该问题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农业类高校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承担着重担,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的出现也反映了涉农高校开始思考和重视人才与社会的对接,农业类高校应顺应国际战略,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现有的高校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研究方法、研究层次的提升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提升。因此,十分有必要扩宽研究视野,改进研究方法,发挥好高校的职能,把贴合时代背景、紧跟社会要求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乡村人才振兴的动能,从而让高校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2]张恩广,谢丽娜,王开香.专创融合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高职学历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3):70-75.

[3]张玉岚,季小康,陆道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农科发展实践探索——以江苏涉农高校为例[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2,43(06):223-229.

[4]王艺菲,陈秀兰,杨越,丁天乐.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的难点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2(04):122-124.

[5]张玉竹.乡村振兴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果树,2022(03):126.

[6]陈弘,吴波.新发展格局下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教育路径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5):79-85.

[7]罗明誉.新时代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的案例、经验及未来——基于浙江省27所乡村振兴学院(校)的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3):46-53.

[8]郭丽君,陈春平.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农业人才培养改革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02):80-85.

[9]解涛,杜建国,许玲燕.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溢出绩效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9,37(11):2034-2043.

[10]钟云华,刘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推拉理论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08):88-97.

[11]毋靖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15):79-84.

[12]曹桢,王兰娟.大学生返乡创业及其商业环境分析——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现状调查[J].商业经济研究,2019(12):190-192.

[13]苏建兰,李娅.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林业经济,2019,41(04):94-98.

[14]杨洪涛,李兴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圣文化对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价值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04):206-209.

[15]梁成艾.地方高校教育政策的价值意蕴及创新诉求——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之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19(04):105-110.

[16]于德,王华斌.新型大学推广模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9(04):85-88.

[17]田伟,阳亮,向平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院校帮扶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19(01):17-26.

[18]王仁彧.生涯教育:教师专业精神培育与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兼论免费师范生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J].当代教育科学,2016(09):61-64.

[19]郝立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对乡村振兴的推动力分析[J].中国果树,2022(02):117.

[20]王进,蒋聪.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有效匹配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2(14):108-112.

[21]胡彩霞,檀祝平.高职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困境及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8):68-73.

[基金項目:本文系广东省普通高校科研平台与科研项目重点领域专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精准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创新研究”(编号:2022ZDZX4097)、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Guangzhou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2024 年度课题“多维异质性视角下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202315865)、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校级教科研项目“高职院校高质量赋能乡村振兴研究团队”(编号:2023KYTD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期刊战略文献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期刊问答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战略
战略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