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视角解读《送东阳马生序》
2023-12-10包群胡铁强
包群?胡铁强
摘 要 要准确解读明代文学家宋濂的赠序《送东阳马生序》,必须找到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从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双重视角对文本进行分析,并结合宋濂写作的背景,对文本进行全面解读,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送东阳马生序》 双重视角 解读
明代文学家宋濂的赠序《送东阳马生序》是带有回忆性的散文。回忆性散文有一个显著特征,即写作中按双重叙述视角进行叙事:一个是回忆往事正在发生时的“过去”的“我”的视角,即经验自我视角叙事;一个是回顾往事时的“现在”的“我”的视角,即叙述自我视角叙事。前者表现“过去”的“我”正经历这件事时的体验和感受,后者表现“现在”的“我”回顾往事时的体验和感受。解读出回忆性散文中两个不同的“我”的形象,很有必要且有价值。
一、经验自我视角中的艰苦求学之路
据记载,宋濂家境贫寒,自幼多病,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送东阳马生序》开篇即写幼年艰苦求学经历——“余幼时即嗜学”,第一人称“余”表明这一段回忆属于叙述主人公的经验视角,这一视角将学生直接引入“余”正在经历事件的内心世界。它具有直观生动性,极易激发学生的同理心,让学生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宋濂幼时因家贫“借书”,正是年少时的借书“抄书”经历,才使得他博览群书,增长见闻。读书借书之难并没有让他望而止步,怨天尤人,相反他非常重视这段求学经历。这段经历也是有很多困难的。首先是身边无名师指教,要跑到百公里外的的地方,向当地的大学问家请教问题。其次求学路程是非常远的,客观物质条件也不好,只能徒步而行,“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加上当时还有恶劣的天气,“大雪深数尺”,远行数里才到达客栈。再次就是面对德高望重的名师的艰难处境,当他请教问题时要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请老师的指导,这是一种非常谦卑的姿态。而当遇到老师斥责时,宋濂也不敢发一言,靠着自己的恭敬小心把老师的怒火耗尽。在今天看来这种方式有点过于小心,但古代儒家知识分子讲究“天地君亲师”,宋濂的谦卑姿态正是儒家尊师重道的体现。
接下来是宋濂自谦的一段话,现在面对的太学生生活优渥,教育资源丰富,跟自己当年相比,那简直是天壤之别。现在的太学生有了国家图书馆,在理论上他们应当是国家栋梁。否则的话,就是对学习没有那么上心。这里宋濂强调的是学习的态度,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即是表明在困苦的条件下自己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不受外界条件干扰。而今太学生拥有如此优渥的条件,心思更应该用在学习上面。从回忆求学历程到劝诫太学生,言語中的真诚恳切无不让人动容,学生从这一经验视角更能通过人物正在经历的事件时的眼光来观察体验,读到的是“我”之艰难——借书之难、拜师之难、求学之路艰难,能直接自然地感受到宋濂细致、复杂的内心活动。
二、叙述自我视角中的惶恐谦卑之态
人教版原文只是部分节选,节选了从“余幼时即嗜学”到“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内容。剩下大约有三百字未被选入课文,统编初中语文则将全文纳入新教材。但其实正是这样平淡无奇的一段话,隐藏着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而当我们的目光落到这句“承天子之宠光”时,这篇文章另一层隐秘的含义就从历史的尘埃里浮现出来,那就是——“颂圣”。宋濂身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这个称号虽然响亮,但背后其实有宋濂的难言之隐。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不仅在政治上建立了君主独裁的体制,对士大夫也十分严酷与猜忌。曾有官员因为上书字数太多被廷杖,还有人因为在上奏的谢表中使用了“作则垂涎”“遥瞻帝扉”这样的词语,因为“作则”近似“作贼”,“帝扉”听起来像是“帝非”,竟被诛杀。宋濂作为文臣之首自然也逃不过这种压迫。
宋濂采取一种“平行姿态”讲述自己的故事,这种叙事的“平行姿态”被认为并非全是宋濂发自内心的。因为在他撰写《送东阳马生序》的前一年,朱元璋写过一篇《黄陵碑文》,朱元璋追述了自己早年的穷苦经历,认为“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统编本的《送东阳马生序》后两段里,对皇恩浩荡的感召难以掩饰地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所以即便文采斐然的巨儒,因为这种“颂圣”之语,宋濂入明之后的文章被认为是为了做官“被迫无生气”。其实这种“江郎才尽”的背后所埋藏的是他更多我们在课本里面所看不到的苦衷。从明朝开国时59岁,一直到他请辞返乡时68岁,在这近十年的光阴里,宋濂大部分时间都耗在奉命应酬的文章上,因为被盛赞为“文章之首”,所以不管是朝廷上的还是同乡里都以得到宋濂的文章为荣,《送东阳马生序》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他在《故巾山处士林君墓碣铭》中写道:“呜呼,予为文所累,几欲燔毁笔砚!”那些在外人看来光鲜的文字,其实早已经成为了宋濂人生的沉重镣铐。
洪武朝的几次大案将功臣几乎一网打尽,宋濂的孙子宋慎卷入了胡惟庸案,朱元璋想要下旨将宋濂赐死,最后皇太子朱标拼命力保,最终将宋濂贬往四川茂州,途中病死,结束了他平实而又精彩的一生。《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刚好也暗含了宋濂一生的起伏变化,从开头的情深意切到后面的颂圣之语。于是,在这篇文章里,我们读到的也不仅是一代文豪的求学故事,更是一个曾经血肉鲜活的文学才子在宏大的封建体制中,如何消耗着生命的灵光从高峰走向死亡。
宋濂在回忆完求学时光后总结一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文本叙事又转换到了叙述自我。他针对少年求学之路作了简短的评价后,再以谦卑的姿态叙述现今的成就,言语之间透露出他的谨慎,接着又以恳切之语劝诫当今的太学生勤奋学习。通过宋濂的主观视角,我们能窥见这位年近古稀的老者勤奋、谨慎、敏感的性格,也理解了宋濂始终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看待自己贫寒的出身与艰苦的求学路,以亲身经历劝谏,能够使后生理解求学路的不易与良苦用心。
经验自我中的宋濂专注于求学,即使求学之路异常艰辛,他一直是热爱的,孤勇的,真挚的,在极端困苦下依然能追寻快乐。在他的晚年自述中,字里行间中仍能读出他当年的赤子之心。晚年宋濂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太学生不专注于学的现状,他是焦急的;面对风云诡谲的政局和变化莫测的皇帝,他内心是沉重的,所写之语也是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呈现出来。无论是经验自我还是叙述自我中的宋濂,他始终一如既往坚守求学的赤诚之心,我们从后两段文字中能读出宋濂晚年的处境,读出他宦海沉浮后的兢兢业业,更能读出他关心后辈、心系国家前途的拳拳之心。
年近古稀的宋濂送给后辈的赠言,通篇也不会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叙述了他自己的求学经历。宋濂现身说法,以卑微到尘埃中的姿态,劝勉太学生,盼望家国永安的恳切之心当溢于言表。今天读这篇散文,看到的是他求学的艰难:石砚结冰、手指冻僵、长途求学。他这种认真求学的精神,坚毅不退却的性格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送东阳马生序》里,宋濂用深入浅出的话语对后辈讲述了自己一生勤学苦读的经历,读来余味无穷,给人以启迪。先生好学如炳烛之明,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艰苦求学之路。
[作者通联:包 群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胡铁强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