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文本互涉”教学法刍议
2023-12-10韩仙玉
韩仙玉
摘 要 立足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对高中生核心素养提出的具体而全面的新要求,以公开课《与妻书》为例,阐述“文本互涉”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以期为今后的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一条更高效的路径。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文本互涉 理论意义 实践价值
“文本互涉”一词,最早是由法国著名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克里斯蒂娃提出来的。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参照、彼此勾连。法国文学评论家里法泰尔从文本阅读的角度将文本互涉理论发展成一种阅读理论,认为通过探求文本与互涉文本间的关系获得文本的意义。以《与妻书》公开课为例,阐述核心素养导向下“文本互涉”作为一种文学解读方法应用于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
一、“文本互涉”教学法的理论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者相辅相成,构成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文本互涉”教学法在落实四大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一,“文本互涉”教学法打破了单篇文本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打开了文本阅读视野,通过筛选、梳理引进互涉文本与教学文本进行对照解读,加强了文本间的联系,促进了知识的迁移运用,让课内外文本间的关系有效整合在一起,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升言语经验。
其二,“文本互涉”的过程是思维发散与思维聚合反复作用的过程。学生在教学文本的阅读中,发挥发散性思维能力,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库,同时发挥聚合性思维能力,将与教学文本相关的内容提取进行梳理与整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其三,“文本互涉”阅读建立在教学文本与互涉文本的比较中,学生在文本之间搭设关联点,在关联点的对照与比较中能够更真切地获得审美体验,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促进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其四,“文本互涉”的阅读方式加深文本解读的广度与深度,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文本意蕴,获取文本传递出的精神文化,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达成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目的。
二、《与妻书》公开课中“文本互涉”教学法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主席曾引用刘基《拟连珠》中的话“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来寓指实践之于理论的意义。那么,“文本互涉”教学法又是如何作用于课堂教学的呢?
《与妻书》是笔者上的一节市级公开课,此次公开课改变了以往双文本比较阅读教学模式,采用了多文本互涉的教学法,获得一致好评。
《与妻书》是统编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单元任务是“认识‘抱负与使命”。基于此,公开课将议题确定为“不负天下但负卿——林觉民‘小男人‘大丈夫形象品析”,目的是通过品读文本,感受林觉民铁血柔情、舍家卫国的革命英雄形象,加强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对传承英雄之志的认同。为落实教学目标,从情感体验和主题建构出发践行“文本互涉”教学法。
其一,“文本互涉”导入课堂,凝聚文本意蕴,对接理解与审美能力。通读《与妻书》,无论是林觉民对妻子的挚爱,还是他对国家的至诚,始终绕不开一个“真”字。初读文本,抓住文本之“真”才能抓住其中之“魂”。在学生的预习初体验中借用古代经典《庄子·渔夫》中的“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之句,将学生引入到对本文真挚情感的体验中,让阅读有了情感的依托。同时通過古圣人之口道明“真”的意义,丰富了文本的意蕴,提升了对文本的审美体验。
其二,“文本互涉”解读情感,触发共情互通,关联思维与鉴赏能力。《与妻书》感情饱满充沛,而现实中学生的生活经历不足,情感体验欠缺,如何才能带领学生觅得真境?互涉其他文本能有效达到情感联结互通的目的。借用“情诗王子”纳兰性德《浣溪沙》“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来解读往日种种再不复得的悲伤;引用独身主义者周恩来的示爱之言“我这一生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可是因为你,我希望有来生”进行情感对话。让学生在比较中获得情感的共鸣,在思维的律动中达成文本共通,在真切的体验中提升鉴赏品味。
其三,“文本互涉”聚焦主题,挖掘理解深度,落实文化传承的要求。《与妻书》的主题该怎么启悟?通过“文本互涉”的方法,多层次剖析,多角度观察来深度感知。爱国主义是一种厚重的情感,深度解读方能入心入肺。关涉林觉民绝笔《禀父书》“儿死矣,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之语与教学文本中林觉民的痛心疾首进行对照;又引用一段“先驱”的阐释:“人类社会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二者与教学文本构成多文本参照互鉴,有力地强化了林觉民人格的伟大与强烈的家国使命感,突出了林觉民“大丈夫”的形象。
其四,“文本互涉”延伸拓展,促进情理和谐,塑造人格健全的时代新人。《与妻书》中舍家为国的选择是明确的,然而,大义面前无小家又是什么道理呢?引用钟叔河《甲行日注》序中“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的话说明大义英雄从来都不是铁石心肠。他们爱家,爱亲人,正是因为懂得爱之可贵,才愿意拼尽全力让更多的人获得爱的机会。再关涉林觉民墓志铭中的话“沧桑不掩英雄气,犹记当年诛寇时。忠诚革命大英雄,挚爱妻子好丈夫”,总括林觉民“小男人”“大丈夫”的形象,深度理解什么是“铁血柔情”。
通过上述手段搭设教学文本与互涉文本的关联点,在文本间的比较与迁移对话中,丰富了教学文本的意蕴,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得以较好践行。此次公开课是一次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文本互涉”教学的成功实践。
三、“文本互涉”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刘英指出“构建互文性阅读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探寻作品隐秘的意义,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多维度审视作品,挖掘文本的多重意义”。诚然,“文本互涉”阅读是走向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然而,“文本互涉”教学法还应避免一些误区,譬如应避免将教学文本与互涉文本并重看待,应始终明确教学文本才是主文本,互涉文本是次文本,次本文对主文本而言只是一种参照与补充。再如,应避免文本互涉目的不明确,不可盲目关涉文本,为了多文本而关涉文本,忽略互涉文本的实际作用等。否则,会影响文本互涉的教学效果,甚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恰当的文本互涉教学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课堂教学的单一、线性的行为,加强作品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实现深度阅读,有效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愿更多的同仁能把“文本互涉”教学法带入语文课堂,愿大家都能在互通广阔的文本网络中更爱语文!
[作者通联:福建武夷山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