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振铎《猫》的情感解读

2023-12-10孙雅岚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养猫弱者小猫

孙雅岚

摘 要 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认为应通过教学环境及教学情境的改善,增强学生语文课堂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特征,优化自身情感表达方式。以郑振铎的作品《猫》为例,探索语文课堂应用情感教育解析作者真情的路径,以期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文本情感解读方向。

关键词 情感教育  解析真情  《猫》

郑振铎的《猫》文字平实简单,但其独特的灵动语言中折射出人性情感的多个侧面,学生在阅读学习时从中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丰富,是一篇进行情感教育的优秀课文。教师在进行《猫》的文本讲授时,应当立足情感教育,引导学生通过“我家”三次养猫的生活经历感受人情冷暖,分析三只猫在“我家”受到的待遇及其各自结局,引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

一、情感迁移:强弱关系下的伪善与隐恶

初中语文课堂实施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情感及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以真情体验作者在文字中呈现出的哀伤与自省。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将文本叙述与现实生活关联,实现由文本向现实的情感迁移,增强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感知,增进学生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猫》讲述了“我家”养猫的事,从三次养猫经历来看,“我”一直认为“我家”是爱猫的家庭,可到最后却做出“永不养猫”的决定。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弱小动物的生存悲剧,让学生体会文中对人的悲剧的暗笔描写,从作者对不同性格特征猫的态度差异,品读文本对现实生活中强弱关系下人性的伪善与隐恶。

“我家”三次养猫,三只小猫的性格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猫与人相比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是依附于人才能生存的动物。看似最喜欢小猫的三妹是真的爱着它们吗?作者在开篇点明“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为文本蒙上一层隐藏的阴翳。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情感时,要注重由文本向现实生活的情感迁移,以第一只小猫为例,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如果你像三妹一样说自己喜欢猫,在它生病时会怎样做?”学生很快答道,“要带小猫去看医生治病。”简单的问题与回答立即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三妹”所谓的“最喜欢”是多么狭隘,她的喜欢只存在于小猫能带给她逗弄的喜悦,在她眼中小猫并不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而是一件玩具的特质,那就是满足处在强者地位主人的喜好。小猫生病后“我们”的表现是“替它忧郁”,三妹“特地”去买铜铃挂在它颈下,全家人没有请医生的想法,“我”在它死后也只说“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这只活泼可爱、美丽听话的小猫,在不能带来“新鲜与快乐”后,无人在意它的生死,隐藏的恶就在稀松平常的生活中若隐若现,人性中强者对弱者的伪善于平淡文字中展现无遗。

二、情感熏陶:真假宠爱中的占有与漠视

新课标提出建设完整语文课堂的要求,初中语文课堂在引入情感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以情感熏陶学生,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质发挥出来,为学生感知文本中作者真情提供思考方向。通过对文本情感的迁移,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经验,体会到埋藏于文字下的情感暗流,浸润于作者描绘的情感世界中,此时,教师应指引学生探寻平实文字背后的人性表达。郑振铎在《猫》一文中没有使用他习惯的讽喻性尖锐笔法,而是用简洁质朴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平淡家庭生活,聚焦事件是再常见不过的养猫,但却能从中感受到他的反差情感。在真实生活事件描述中,用一缕淡淡哀愁引发人们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猫的思考,人给予动物的宠爱是真是假?是真心实意的爱护还是自以为是的占有?是关怀备至的照拂还是冷淡自我的漠视?在经历过第一只小猫无故亡失后,面对第二只小猫“我家”是否表现出足够的关注呢?

第二只小猫的到来完全是为弥补第一只小猫死亡带来的伤感,果然更活泼、更有趣的小猫“立刻”吸引了三妹的注意,但因为它太活泼了,“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这份担心表现出的行为是一天查问好几次、每次总要寻找一回。而三妹开玩笑的一句“被乞丐捉去”其实已经为它的结局埋下伏笔。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绪紧跟作者的文字,感知其中潜藏的真情,问题设计如下:“已经死亡一只小猫,对于真正爱猫的人来说,在面对第二只猫时,可能会有怎样的表现?”学生纷纷回答,“会把猫看起来,不让它乱跑”“会让家里的帮工看牢小猫”“猫很聪明的,能教会它不到院子外面”等等。教師进一步抛出问题,“那么‘我家是怎么做的呢?”明知道小猫活泼不怕生人,也没有特别看顾它,等到小猫被人捉去的事实得到证明,三妹才咕噜着邻居看到生人捉猫也不来提醒一句,“我”也愤恨地诅骂着“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不难看出,日常对小猫的漠视是导致其亡失的直接原因,而“我们”的不高兴也不是因为失去小猫,而是自己的东西被他人占有,第二只小猫依然是可有可无的玩具。

三、情感理解:时代悲剧下的剥削与压迫

《猫》写作时间是1925年,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困境重重,人们在日复一日的疲惫生活中逐渐麻木,丧失人性的现象比比皆是。《猫》的着眼点以弱小动物在“我家”的遭遇为主,通过对三只小猫的不幸揭示人性,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完成情感迁移、情感熏陶的基础上,去探索时代背景下作者亲眼所见的社会现实——弱者从属于强者,被迫接受剥削和压迫,强者眼中的弱者随时可以替代,在弱者不能提供功利性的价值后,便不再有用。

连续亡失两只小猫后,“我家”是怎样对待第三只猫的呢?“大家都不喜欢它”,就连三妹“也不加注意”,原因只是“它不活泼”,也不爱“玩游”,整只猫呈现出一股“忧郁性”。这样一来,这只猫本身就不带有让人觉得新鲜的逗弄乐趣,即便是在家里住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教师在引领学生理解文中情感时,要将文本全局作为观察对象,读到这只不能说话的猫被冤枉吃鸟挨了打时,顺便提出问题,“在‘我家中还有谁如同这只猫一样不能言语?”有学生指出是张妈,因为鸟被咬死了,女主人训斥她“为什么不小心”,可是猫捕捉鸟的速度哪里是日常操劳家务的佣人能时时看住的呢。但张妈对于女主人的指责也只是“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暗合文章所写的强弱关系,作为受雇佣的一方,她只能忍受。弱者失去功利性后,于强者人性中流露出的不耐,便是时代悲剧下的弱者受到剥削和压迫的由来。

郑振铎的《猫》记叙平淡的家庭生活琐事,但其思想内涵深刻,充满对旧时代“恶”笼罩下弱小群体的同情怜悯,强者会有意无意将弱者作为牺牲品,无视他们的生命和尊严,如同可戏耍玩具一般充满悲剧色彩。初中语文课堂不仅是基础知识传输的载体,更重要的是将情感教育融入其中,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情感特点,在讲解课文时带领学生体会情感迁移的方向,在情感熏陶下让学生跨越时空与作者情感共鸣,实现对文本情感的理解。这是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建立健全完整人格的重要经过,对学生全面发展有很好的促进效果。

[作者通联:陕西宝鸡市宝鸡高新中学]

猜你喜欢

养猫弱者小猫
强者和弱者
养猫还是养狗,这是个问题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养狗和养猫,哪家主人幸福
弱者
小猫
跨省“人身安全保护令”,为弱者保驾护航
弱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