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文本密码 倾听生命足音

2023-12-10覃家新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11期

覃家新

摘 要 回归经典散文,从阅读中汲取滋养心灵的力量,对散文文本解读的成功与否要看教师能否“慧眼识珠”,找到文本中最富有张力的文本密码,并能够以“文本密码”为切入口形成具有新意、深度的教学设想和教学构思。

关键词 文本密码  生命足音  心理问诊

散文是真实的生活,字里行间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语言美是散文的外壳,内容才是散文的血肉,载道明理更是散文的品味。品读《秋天的怀念》,深入解析“好好儿活”包含的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从心理学的角度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倾听作者对生命足音的深度思考。

一、“我可活什么劲儿”言语背后的心理问诊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在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一时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什么也找不到了。”本该在人生的花样年华大展宏图,实现人生的价值,可是,忽然之间,什么也没有了。史铁生心情之失落,心境之颓唐,心路之迷茫,心绪之无奈,可想而知。他使劲捶打着自己那双“可恨的腿”,哭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作者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无意识的自我防御,这个时候的行为已经不受自己意识的支配。他坦承相告:“我终日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心里完全的空白,随后由着一个死字填满。”从这些句子中,读者能够体会出在史铁生的外在行为背后其内心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和痛苦。史铁生因为遇到人生的不测,感到人生的不公,已经不能自主调节自己的情绪,只能无意识地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通过仔细品读《秋天的怀念》,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创作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经过了自己的理性反思,他在字里行间重新回忆自己的各种不安的情绪和动作,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真情抒发了自己的思想。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分析文章后,我们会发现文本的密码,会对史铁生多一些共情,这样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就会倾听到生命的足音。

“活什么劲儿”体现出作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基本瘫痪,面对身体的瘫痪,史铁生首先想到的是自我攻击和毁灭。他曾经想到吞服氰化钾,想到去触摸电线头,想到割腕,幸运的是,这三次自杀都被母亲拦下,绝望的史铁生只能被迫继续忍受疾病的折磨、生存的痛楚。史铁生在无数次徘徊于生死边缘之后想通了活着的意义。《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运用的是第一人称,整篇文章都是从“我”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生命意義。史铁生原本成为运动员的梦想因为双腿的残疾而化为泡影,只能“狠命地捶打”双腿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对于那些客观存在的物,史铁生也看作是刺激自己神经的导火索,让他心理发生应激反应,“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个时候他的行为已经不受自我意识的控制,是一种无意识的情绪发泄。在史铁生心理最脆弱的时候,一切刺激源都在挤压着他的生存空间,当这种负面情绪被无限放大时,自卑、痛苦就会产生,会将看到的美好世界与自己的遭遇进行对比,产生轻生的念头,这种心理上和身体上的双重折磨无时无刻不摧残着史铁生“生”的意志,他只能从心底里发出“我可活什么劲儿”的呐喊。

二、“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言语指向的心理干预

“咱娘儿俩在一块,好好活……”,是母亲的默默祈祷,是她对生活的一丝希望,更是她对儿子的提醒和恳求。史铁生想到自杀,母亲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阻止,在言语上和心理上去安慰受伤的儿子,给儿子活下去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母亲的言语与行为其实是给儿子的一种心理干预。“咱娘儿俩”指出了母亲和儿子之间关系的亲密,是母亲对儿子身份上的认同,属于第一人称,强化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一块儿”则说明母亲绝不会抛弃他,哪怕全世界都离他而去,母亲也会永远在史铁生身边陪伴他、守护他。母亲又是怎样让儿子“好好儿活”的呢?在文中作者写道:“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之所以挡在窗前,是因为她知道落叶是生命终点的象征,母亲害怕儿子看到窗外的落叶会联想到自己,从而内心产生悲哀的负面情绪。“我”看落叶这一细节被母亲看到了,她立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挡”字在这里用的“触目惊心”,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母亲是想在生活中尽量不让儿子看到“不好”的事物,防止儿子触景伤情。

在《秋天的怀念》第一段中作者用了两遍“好好儿活”,凸显的是母亲的反复强调,是母亲潜意识的自言自语。母亲在这里的话语既是她面对困难的勇气,更是她坚定不移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决心。母亲给儿子进行心理干预的方法是带儿子去北海看花。母亲喜欢花,她认为花是生命的绽放,是灵魂深处的馈赠,就像人生一样,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岁月和故事。整篇文章三次写到了“看花”:第一次是母亲提出看花,“我”直接拒绝;第二次是“我”终于同意和母亲去看花;第三次是母亲去世后“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花,以缅怀和告慰母亲。三次“看花”,作者态度的慢慢转变,体现了作者对苦难的超越和他生命的二次觉醒。“好好儿活”激发了作者生命的韧性和内在的力量,是作者活出生命精彩的直接心理干预。母亲的去世让作者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母亲想到的也不是自己,而是她的儿女,史铁生终于意识到自己要对给予他生命的母亲负责,虽然母亲去世了,但他要带着母亲的希望珍惜活好每一天。

三、 “要好好儿活”言语转变的心理疗愈

在《秋天的怀念》第七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是指“我”自己想要坚强地活下去,不仅是为了母亲,更是自己对生命的坚持。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表白自己懂得了什么,而是在母亲“好好儿活”的话语中加上了一个“要”字,从这一个字的变化中,我们能发现解读文本的密码,能够清楚地听到作者对生命足音的呐喊。“要”字能够清晰地解答出作者对于命运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决定的转变,史铁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遭遇。转变的第二个层次是作者从有意识地宣泄到有意识地成长与觉察,作者认识到“我”的存在也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也就是身体上的残缺走进了哲学的范畴。作者带着自己对母亲的理解,慢慢放下内心的烦躁,接受了自己身体的残疾,慢慢感受自己被母爱包围着,这种感悟使他走向了成长。在和母亲的相处中,作者慢慢感悟到了母亲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强的意志,理解了母亲的伟大,这使他超越了自己的痛苦,看到了母亲内心的苦楚。这个时候,史铁生慢慢感悟到亲人的陪伴和包容,感悟到自己和整个世界的紧密关联。史铁生“向死而生”的生死观并不是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在清晰地知道自己生命终点后思考如何有意义地走过剩余的路程。

史铁生在经历一次次苦难后,用自己的笔代替他的双腿写出了自己怎样“好好儿活”。教师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关键语句,发现文本密码,用适当的方式解析言语背后的心理疗愈之路,细心倾听生命的足音,让学生的内心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治愈。

[作者通联:广东珠海市凤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