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芣苢》的美育及吟诵研究视角

2023-12-10李高林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吟诵诗经美育

李高林

摘 要 《芣苢》的美隐藏在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当中,而这种美又是建立在全诗48个字的基础之上的。从美育与吟诵的角度来解读《诗经》作品,开辟出一个更接近诗经之美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当中,学生会有更好的学习体验,诗经之美也可以在学生的吟诵当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诗经》  美育  吟诵

《芣苢》(《诗经·周南》)的全文是: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不了解《诗经》的人,会惊讶于一首诗怎么会有这么多重复,可熟悉《诗经》的人则知道,《诗经》最初主要是用来吟唱的。

《诗经》是中国美学精神的源头之一,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一部配乐歌词之集,为人们感受、理解中国音乐架起了沟通桥梁;它彰显着中国音乐的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风格,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等美育价值。[1]现以《芣苢》为例,探究其美育价值及吟诵场景。

一、 《芣苢》的美育价值探究

《诗经》之美,古今共识。教学中可从《诗经》的含蓄文辞、哀婉曲调、朦胧意境、真挚感情等角度出发,去探寻隐含在其中的审美教育。[2]对《芣苢》而言,美就隐藏在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当中。对这六个动词的理解不能是孤立的,要认识到其美是建立在全诗48个字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全诗作为支撑,这六个动词的魅力也不能全部显现出来。那么,这六个动词到底演绎出怎样的美呢?

首先分析六个动词的土壤,即全文的描写。通读全文可以发现,全文48个字所具有的重复性,就体现在“采采芣苢,薄言*之”之上。其中,“采采芣苢”是指妇女们相约好了去采摘苤苢。苤苢即车前草,在古代是人们重视的植物。采摘苤苢,首先需要将苤苢捡起来,于是就有了“掇”的动作;捡起了苤苢之后,还需要将籽摘下来,于是又有了“捋”的动作;采下的籽放哪里呢?妇女将自己的衣襟或衣角拉起来形成一个兜状的袋子,然后将采的草籽放在其中,于是也就有了“袺”的动作;最后,随着采的苤苢越来越多,需要进一步扩充自己简易衣兜的容积,于是又有了“襭”的动作。

通过分析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寫可以发现,六个动词给苤苢的采摘构造了一个完整的场景,体现出一种纯粹之美。从采摘苤苢的场景来看,这是生活当中最为常见的场景之一,常见意味着可能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时候,但正是这种常见的场景将日常生活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蕴含在六个动词当中的平静与悠然,可以让读者在细细揣摩之后感觉到平淡与舒适,即让人读来有舒适惬意、宠辱皆忘的感觉。《苤苢》所体现出来的简洁之美,所表现出来的宁静之美,是绝大部分作品所难以呈现的。

此外,本文所写的植物苤苢,对于今人而言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对于古人而言却极为常见,这一植物根茎短、种子多,本身就有“多子(籽)”的寓意,其高度通常在20~60厘米,采摘的时候正好人需要略弯腰。这样的寓意与采摘场景,共同构造出一个唯美的画面。

二、 《芣苢》的吟诵教学实践

解读《苤苢》这首诗,除了要感知诗中的美之外,还要思考作者在营造诗境的时候,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这也就涉及《苤苢》的吟诵。一般认为,通过把握古诗文的声韵规律,先诵再吟,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古诗、感悟古诗。一以贯之的吟诵把学生带进盎然的情趣氛围之中,鉴赏古诗文对学生来说不再是苦不堪言的学习负担,而是一种怡情悦趣的审美享受。[3]但从实际情形来看,古诗吟诵的教学通常并不在教师的视野之内,这就意味着古诗的营养会大幅流失。

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来看,古诗吟诵的教学,不仅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而且可以发展并提升学生的思维。毕竟,传统文化元素乃至于音乐元素的参与,可以让习惯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生迅速打开视野,从而感知其中更新的风貌。

就《苤苢》而言,其吟诵教学又应当怎样设计展开呢?不少人尝试将此诗改编成通俗的歌词,于是得到了这样的表达: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去采了来。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快采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枝一枝拾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别好衣襟兜回来。这样的歌词实际上就是对原诗的意译,其优点在于句子形式相似,读起来朗朗上口,理解起来也没有太大的难度。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翻译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诗之意境。如在吟诵的时候,应当采用轻快的节奏感去表达。如可以对每句都采用二二节奏,同时结合每句的意思并借助于语速控制,来表达这种轻快的感觉。因此在吟诵的时候,合理的选择之一就是对每句的“采采”采用较快的语速、较轻的音量,而对六个动词则可采用较高的音调和相对短促的语音,这样可以表达出采摘苤苢时妇女们的愉悦心理与轻盈、熟练的动作。考虑到采摘苤苢是一个群体劳动,在吟诵的时候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或全班的形式进行集体吟诵,在相对整齐划一的吟诵中体会集体劳动中你追我赶、同感丰收的感觉。

三、 《诗经》美育与吟诵辨析

从美育与吟诵的角度来解读《诗经》作品,是在传统的应试模式当中,开辟出一个更接近诗经之美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当中,学生会有更好的学习体验,诗经之美也可以在学生的吟诵当中得到更好的体现,这是《诗经》作品教学的应有状态。

对于《苤苢》而言,初读时感觉高度重复的文字,以美学视角进行解析之后,就可以为学生构建出一个良好且具有高度美感的情境,学生可以顺利走入这一情境当中,去发现诗中48个字尤其是6个动词所构建出来的美好生活场景。

诗与其他文体的不同之处在于,诗总以最简洁的语句构造出最有意涵的情境,当诗之解读者走入诗境之时,也就必然会体验“经由思,抵达诗”的过程。用相对理性的学习理论来解读这一过程,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信息输入与加工的过程,学生吟诵的环节就是信息输出的环节。只不过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只能描述学生对诗的认知的一面,而不足以描述情感的一面。情感之于诗的解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无论是感受美还是通过吟诵来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都是认知基础上的情感表达,都是诗的意境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建成.《诗经》音乐美育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06):53-61.

[2]马晓君.《诗经·蒹葭》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05):169-170.

[3]谭  瀛.西藏高中汉语古诗文吟诵教学初探[J],文理导航(上旬),2019(10):12+14.

[作者通联:广东中山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吟诵诗经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吟诵,拥抱经典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