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圣书/谭宁距离扛起中国女双大旗还有多远?
2023-12-10程勇民
程勇民
当前世界女双处在一个相对萧条期,基本都是一些老面孔在折腾,新面孔很少。正因为这样,中国小将刘圣书/谭宁在法国公开赛上的夺冠表现更加引人瞩目。她俩平均年龄19.5岁,在世界排名前10中年龄最小,然而近来表现突出,排名上升很快,目前已跃居第10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们在法国公开赛中战胜了中国女双一号人物陈清晨/贾一凡,很容易会被联想到能否成为中国女双的接班人。
中国女双曾经是中国羽毛球队的“定海神针”,但自里约奥运会丢失金牌后,女双的整体实力呈现下滑趋势,甚至出现尤伯杯连失2分的严重状况。为此,大力挖掘和培养后起之秀成为中国队的首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刘圣书/谭宁的涌现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震。
为了更加清晰认识和客观评价两位小将的技术水平,笔者专门跟踪了她们在丹麦公开赛和法国公开赛上的三场关键比赛,发现她们确实很有冲击力,但是也有明显短板,对标扛起中国女双大旗的目标,不仅需要时间,还要下大功夫。
一、法国公开赛夺冠具有一定偶然性
刘圣书/谭宁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两人都很有力,属于典型的进攻型打法。力量素质肯定是女双制胜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女双阵营中,两人力量均突出的组合并不多见,因而凭借出色的攻击力脱颖而出是相对容易的。与之相反,法国公开赛决赛的对手是泰国的琼卡潘/拉温达,她们已是30岁老将,技术娴熟,但力量素质薄弱。但在对战过程中,中国小将并无优势,尽管险胜,实质是下风球。尤其第一局,泰国老将的攻击性得分为17分,中国小将的攻击性得分为16分,说明刘圣书/谭宁的力量优势被对手的技术性所限制,未能充分发挥。泰国组合在较多时间处于领先,输球完全是因为主动送分所致(参见表1)。
如图1-1所示,泰国组合在底线进攻,头顶杀对角,此时的局面是20比19,泰国组合领先。如果拿下这一分,第一局就此结束,然而意外发生了,中国组合接杀反手挡对角。如图1-6所示,挡球挡到了泰国组合的封网者的头顶上方,正是封杀的最佳点位,简直是送货上门。一般情况下,这种封杀得分的概率是99%,也许是求胜心切,泰国组合中的封网队员用力过猛(图1-7),封杀下网,亲手将胜利果实送给了中国组合。此时自然有人提问:刘圣书/谭宁一身武力,为什么无法施展?
图1 泰国组合在关键分时封杀失误,痛失好局
第二局情形有所不同,刘圣书/谭宁的攻势发挥充分,双方进攻性得分比例为16比8,中国组合大大领先于对手,局面优势也相对较大。比分接近,主要是刘圣书/谭宁自身无谓失误过多而致。那么问题又随之而来:第二局的进攻优势从何如来?两局发挥差异的症结何在?通过细致的比赛技术分析可知,主要症结集中在发接发。
二、发挥波动大的症结在于发接发技术局限性和不稳定性
众所周知,发接发是双打的关键技术,这一技术质量的高低与稳定性决定了进攻机会的多少和胜负概率的高低。刘圣书/谭宁的进攻能力很强,如果发接发技术过硬,理论上进攻会占很大优势,并导致较高的获胜率。但在实战中,她们的进攻态势并不一定总能占优,甚至在与泰国组合的决赛中(第一局)还处于劣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发球的源头环节,一开始就被对手限制而不得不防守,甚至连续被動而丢分。
图2是谭宁的发球案例。图2-1显示,谭宁在右半区发网前小球,发球质量较差,过网弧度较高(2-4)。对手接发球抢高点快推对角,因为飞行线路居高临下,球速很快,站后位的刘圣书虽奋力追赶和补救(图2-9),结果还是功亏一篑,无功而返(图2-12)。
图2 谭宁的发球质量不佳而直接失分
图3是刘圣书的发球案例。图3-1所示,刘圣书在左半区发网前小球,发球质量较差。如图3-4所示,泰国组合接发球时的击球点明显高于网口,自上而下推压下去,威胁自然很大。处于防守态势的谭宁别无选择,只能反抽对角,但是出球并不到位,抽到了对手的半场高点(图3-8)。对手处在高点击球状态,属于进攻态势,依据双打跑位的一般原则,此时刘圣书应当向左后撤一步,而谭宁向右前跟进一步,形成左右防守队形才是合理的。可是,两人既没有后撤也没有跟进,形成了如图3-9的斜线队形。在如此队形之下,右侧网前和左侧底线均成为对手攻击的大空当,此为双打队形之大忌。结果,对手只是简单的一个反手拦吊,球的落点离刘圣书和谭宁两人都较远(图3-11),属于望尘莫及的距离。结果谭宁虽竭尽全力,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图3-12)。
图3 刘圣书发球质量不佳,导致被动挨打和失分
为了进一步证实刘圣书/谭宁发接发的短板,笔者专门观看了她们在丹麦公开赛0比2负于日本组合的比赛,发现短板问题不仅存在于发球,在接发球环节也存在明显漏洞,几乎被日本组合盯着打。
如图4-1所示,日本组合在左半区准备发球,然后果断地偷发后场。谭宁后撤底线,准备进攻。从图4-5的姿态看,谭宁明显移动速度跟不上球速,在球过头较多的情况下(图4-6)勉强下压,因为身体重心不稳(图4-7),导致对球体控制性减弱,结果谭宁的杀球直接杀到界外(图4-9)。
图4 谭宁接发后场球节奏慢半拍,导致杀球出界
更为不利的是,两人的接发球局限具有共性,刘圣书的接发球也存在后撤移动慢的问题。如图5-1所示,日本组合在右半区发球,仍然坚持偷发后场(日本组合发后场比例较高,明显是做了针对性功课,有备而来)。刘圣书后撤准备进攻,从图5-4的移动姿态看,也是移动速度跟不上球速的问题,击球点在身后(图5-6),杀球角度受限,杀球落点明显偏高且力量有限。图5-8显示的杀球落点基本就是送货上门,自寻死路,结果日本组合毫不客气,顺手一个正手抽大对角(图5-9),打得刘圣书/谭宁毫无还手之力(图5-12)。
图5 刘圣书接发后场球节奏慢半拍,导致杀球偏软,被对手反击成功
三、小将欲扛大旗,双打技术性亟待加强
由此可见,发球质量不稳定,时好时坏,接发后场球存在明显短板,是中国队两名小将发挥不稳定的“七寸”,非常容易被对手穷追猛打。而且随着世界排名升高,她们一旦成为众矢之的,这样的“七寸”基本就大白于天下了。
所谓“技术性”,是指在比赛过程中善于利用各种技术变化,打出对手意想不到的线路,“以巧制胜”而非“以力取胜”。“巧”是节省化的表现,是竞技能力可持续性的基础,也是登峰造极的关键要素,更多集中在轻技术的运用方面,是创造进攻和直接得分利器。
图6 技术性得分典型案例:假动作弹推对角得分
如图6-1所示,谭宁反手拦吊直线网前,泰国组合上网后出拍迎球稍有停顿,摆出一副正手挑直线的架势(图6-5),以吸引在后位进攻的刘圣书向头顶区移动(图6-6)。而就在刘圣书身体重心明显倾向于左側头顶区时,泰国队员突然抖动手腕,打出了快推对角的变线球(图6-9)。这种突然的变线球大大超出了刘圣书的预期,因为错误的预判而导致的身体重心调整将额外花费巨量时间,刘圣书在移位中明显感觉力不从心,无论如何尽力都无法跟上球的飞行速度(图6-10),结果只能放弃努力。这是技术性得分的典型案例。
从实战表现看,刘圣书/谭宁的得分主要依赖单一性杀球或者封网,技术性得分较少,整体技术性欠缺。
如图7-1所示,泰国组合正手低点推球,谭宁在左侧中场区抢住高点,图7-4所示的击球点明显高于网口,处于主动状态。此时,泰国组合的两人处于斜线站位状态,中国组合拦挡网前和快弹对角底线都是绝好机会,很容易为下一拍创造进攻。实战中,谭宁反手拦挡网前,可是质量不佳,球的飞行弧度过高,被泰国组合抢住网前高点(图7-6),形势急转直下。中国组合从前一拍的主动控制状态立刻转变为后一拍悬崖绝境的防守状态,泰国组合在网前高点扑压以后,中国组合直接坠落悬崖(图7-9)。
图7 谭宁软挡技术处理不佳,立刻转入被动和失分
除单一技术外,双打技术性的特殊表现更多体现在配合默契性上,其中的攻封配合是女双制胜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配合性的典型代表。从实战过程看,中国小将在这方面也有不足。
如图8-1所示,谭宁在左侧半场反手拦挡网前,球过网后迅速下沉,泰国队员上网击球时,击球点明显在网口之下(图8-4)。按照双打攻封配合原则,处于前位封网的刘圣书其实应该在球过网瞬间、对手击球之前(图8-3)上网逼抢。但在实战中,刘圣书只是在对手出球以后起动(图8-5),明显慢了一拍,已经无法封网。而当球过掉刘圣书以后,到处于后位的谭宁击球时,必定是低点处理(图8-7),转变成防守状态也是必然的。此外,刘圣书的这种想封又不封的多余动作,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同伴击球,伴有较大的击球失误风险。
图8 刘圣书封网起动慢,导致被动挨打局面
图9是图8风险的延续和实证。图9-1显示,谭宁在底线进攻,头顶杀中路小对角。图9-3显示的杀球落点,对手接杀反抽头顶小对角的概率很大,此时站前位封网的刘圣书应该果断向左侧移动同时举拍,准备封杀左侧头顶区的来球。实战中,刘圣书并无抓球封网意图,而是老老实实站在中央区等待,等到对手出球以后(图9-5)才做出封网动作,为时已晚,球已过人(图9-6)。但是,刘圣书欲封而不封的动作还是影响到了后位击球的同伴,最后以谭宁拦吊下网失分而告终。
图9 刘圣书欲封而不封的动作影响同伴击球质量而失分
图10是一例攻封轮转配合失误案例。图10-1显示,刘圣书在中后场抽压上网,谭宁后撤保护,准备实施攻封轮转的角色转换。依据双打轮转的基本规律,刘圣书抽压上网、正手拦挡网前以后(图10-5),应该顺势跟进到网前,与轮转到底线的谭宁形成后攻前封的前后队形。然而实战显示,刘圣书在拦吊以后并未顺势跟进到网前中央区,而是就地下蹲,准备封对手的推压对角球(图10-8)。可是,就因为这一蹲形成了斜线队形,右侧网前形成了巨大的空当区(图10-9)。狡猾而老练的对手也就顺水推舟,轻轻一个正手放网,又一次打到了刘圣书/谭宁的“七寸”上。结果可想而知,谭宁虽奋力抢救,仍然鞭长莫及(图10-12)。
图10 刘圣书/ 谭宁攻封轮转配合不佳导致失分
综合而言,刘圣书/谭宁具有身体能力的天赋是不言而喻的,憑借强大的攻击力赢得比赛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力量制胜似乎在青年阶段相对更容易取得成功,由此脱颖而出也不足为怪。如果仅仅满足于此类制胜路径,那么在后续登高过程中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羽毛球运动毕竟属于技能主导类项群,越接近顶峰,技能性(巧)将对制胜结果产生越大的影响作用。在高端竞技案例中,所谓的“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化有形于无形”的成功先例比比皆是。所以,小将涌现自然可喜可贺,但不能满足于当下,而需要在技术全面性上下更大的功夫,方能走得更高更远。